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秦汉饮食风俗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6-01 00:26:07 0


饮食结构

秦汉饮食风俗

◆三合式陶屋

古代中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农产品因此成为农业地区的主要食物。古人习惯上把可食用的农产品称为“五谷”,但对五谷的具体所指历来就存在争议。秦汉时期的主要粮食作物“五谷”指粟、黍、麦、菽、稻。粟是秦汉时期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也称禾,即今天俗称的小米。黍,就是今人所称的黄米。稷是谷子,去壳后称小米。春秋以前,“黍稷”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但春秋战国以后,其地位开始下降,种植面积减少,主要种植于西北地区。麦类作物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种类有大麦、小麦等,依据其种植时间的不同,又有春小麦和冬小麦的区别。西汉时期是麦类作物,特别是冬小麦种植获得推广的时期。菽是豆类的总称,从春秋战国时起就是北方地区主要粮食之一,有大豆、小豆、胡豆等品种。汉代豆类的食用量已经不如以前,在黄河流域的种植比例也有所减少。水稻主要生长于淮河以南地区,品种众多,现在稻科的三大品种籼、粳、糯等,汉代都已存在。秦汉时期,由于气候因素及水利设施的兴建,水稻在北方地区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农作物种植情况的不同,各地区主食特色逐渐显现。两汉时代,北方人以粟、麦为主食,南方地区则以稻米为主食,中华南北饮食的最大区别由此确立。当时,人们食用的蔬菜主要分为人工栽培和野生采集两大类。今天所能见到的诸多蔬菜,如韭菜、芥菜、葱、蒜、瓜、瓠、笋、菱等,在当时都已具备。出于宫廷饮食的需要,汉代甚至有类似于今天的温室大棚,用以栽培一些反季节蔬菜。家畜和家禽,当时食用最多的是猪和鸡。至于水产品,濒临水域的居民食用的数量及种类要远远高过其他地区。内地食用的水产品主要是淡水产品,如鱼、虾、蟹等。水果类,除去马王堆汉墓所见品种繁多的水果之外,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蒲陶(葡萄)、石榴、胡桃(核桃)等,也渐渐出现在汉人的食案上。

饮食器具

秦汉饮食风俗

◆白玉勺

秦汉饮食风俗

◆马蹄形漆盒·东汉

“美食不如美器”是清朝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引用的一句古语。秦汉时期的饮食器具种类繁多,形制多样。从盛装器具到饮酒器具,从取食器具到置放几案,几乎是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将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进行综合考察,可以说现代中式餐具的组合模式在秦汉时期已具雏形。盛装类食具是食具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类也最为丰富,主要有鼎、缶、盆、缸、壶、瓶、锺、尊、盘、盒等。秦汉时期,鼎仍然作为礼器在祭祀、大典等仪式中使用,但也开始作为普通的饮食器具,主要是在上层贵族官僚社会中流行。缶、盆等器具不仅可以作盛装器皿,还可以作餐具。壶、瓶是盛装酒浆的器皿。锺也是盛装酒浆的器物,与壶的差别在于锺不仅是酒器,也是量器。尊是先秦时流传下来的重要的盛酒器皿,主要是在祭祀和宴享宾客时使用。魁是盛羹用的食具。也作,是碗的前身,用于盛饭或羹类食物。进食类食具主要有箸、匕、匙、瓢等。箸、匕是汉代重要的进食器具,通常并提。箸类于今天所使用的“筷子”,当时大抵上粗下细,多用竹、木制成。匕兼有切割和挑取食物的功能,由于从食器内取羹的需要,扁平的匕逐渐演变为凹度加深的匙。汉墓中所出土的匙,实际上具有现在“勺”的雏形。饮用类餐具主要有卮、樽、杯等。卮是圆形饮酒器,而樽形制略小,上有盖。杯,又称耳杯,它不仅仅作为酒具,也常作为餐具盛装食物。秦汉时期,人们沿袭了先秦分餐就食的习惯。因为当时人席地而坐,摆放食物的几案很低,重而大的器皿放在席外的地上,合食制显然很不方便。汉墓壁画和画像石上,有不少是反映当时人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习惯的。

秦汉饮食风俗

◆陶猪·东汉

饮食制作

秦汉时期主食的制作方式十分丰富,主食品种主要有饭、饼、饵、粥,同时也出现了点心类食品。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主食制作方式,即将去糠后的粟米、麦粒、稻米加水后煮熟,在秦汉时期依然广泛行用。在汉代人的观念中,“饭”和“食”紧密相联。上等的小米煮成的粱饭,在汉代城市中较为常见,麦饭则是北方地区下层百姓的主食。食用饭时,多在饭上浇上菜羹,条件差的,也要加上盐、酢等调味品。秦汉以来,食物加工方式的改进主要体现在由粒食到面食的过渡。随着磨的广泛使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随之增多。人们把去麸的麦粉用水揉制蒸熟的食品称作饼,用米粉和水揉制蒸熟的食品称为饵。到东汉时,饼类食品的种类明显增多,有胡饼、汤饼、蒸饼等。依据文献记载,胡饼可能是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样子是四周低,中间鼓,像个乌龟壳,上面沾满芝麻,类似于今天的烧饼。蒸制的面食叫蒸饼,用水煮的面食叫汤饼。至于汤饼,有的学者依据文献,认为就是面条或面片。此外,粥类食品也是当时常见的主食食品。粟、麦、稻、豆均可作粥,根据粥的浓度、材料不同,又有糜、粥、羹之称。相对主食而言,菜肴更能体现中华饮食生活的风格。秦汉时期,肉食的烹饪方法主要有炙、煮、煎熬、腊、脯等。炙,即烧烤,是汉代烹制肉食的主要方法之一。煮,把肉放在釜等容器中熬煮。煎熬,干煎的方法类似于煮,不同的是前者熬到汁干,后者则要保留汤。腊,就是将动物肢解后进行晾晒风干,使之便于保存,等食用时,将其煮食。脯,先把肉切成块,煨上姜、椒、盐、豉等调味料煮熟,然后晒干。生食,在汉代又称为“脍”。脍法常用于食鱼,将其切成细丝,吃法类于今天的生鱼片。蔬菜的制作与肉类相似。可以说除炒法外,中华传统烹饪方法在秦汉时期都已出现。需要提及的是豆腐的发明。相传豆腐是淮南王刘安发明的,但证据不是很充分。而河南新密打虎亭汉墓出土的画像石豆腐制作作坊图,则证明汉代已经能够生产豆腐和豆制品。豆腐这种大众食品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一直到今天仍为中国人所喜爱。

秦汉饮食风俗

◆彩釉陶鸡笼·东汉

秦汉饮食风俗

◆牛耕画像石拓片(局部)·汉

饮食习俗

因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的差别,秦汉时期社会各阶层的餐制及饮食水平有很大不同。秦汉人每日二餐或三餐。晁错说“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可见当时社会通行的餐制仍是每日两餐,在早、晚进食。但上层社会并不受一日两餐之限,如淮南厉王获罪徙蜀,文帝下令各地仍然给其诸侯王待遇,每日“三食”。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人们口粮标准也有所提高,两餐制渐向三餐制过渡。东汉郑玄说过,“一日之中三时食,朝、夕、日中时”,就是中午也要吃饭了。宴饮活动是秦汉时期饮食文化的重要现象,它涉及到节日、婚礼、生子、亲友来访、送行、治丧等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并成为联结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不管宫廷还是民间的宴饮活动都要遵循一些礼制和习俗。在宴会上,主人和客人的坐位有一定的排列顺序。如果只有一位来宾,主人与客人对坐。家宴中亦是夫妻对坐。如果客人较多,通常是主人居中,宾客分两列就坐。宾客的位次有尊卑之分,大致来说,堂上的坐位或单列的位置是上坐,堂下的位置是下坐,坐位东向是尊坐,北向是卑坐。酒是宴会中不可或缺的饮品,人们常常借酒助兴;当时人饮酒十分豪爽,喜欢一饮而尽。因为饮酒是对主人或宾客尊敬的象征,因此在宴会上喝醉是普遍的情形。敬酒祝寿在汉代称“为寿”,是先秦时饮宴活动中应酬之礼“醻”礼的遗迹。上寿不限于晚辈对长辈,参加宴会的主人和客人彼此均可“为寿”。为寿语除祝对方长寿外,多涉及称赞对方的品德和能力。宴饮中还经常有一些娱乐活动,除去歌女舞伎的表演外,也有宴会参与者的即兴歌舞,主要表现在宴会高潮时出现的“以舞相属”,即主人先行起舞,舞罢,再“属”(嘱咐)一位来宾起舞;客人舞罢,再以舞属另一位来宾,如此循环。所有来宾都要参与舞蹈,不舞或舞姿不符合规范的,都是对他人的失礼行为。有一点可以特别提出,当时女性可以在公开场合中同男性一同宴饮,也可应邀去他人家中与男子宴饮。这在中国社会走向保守、礼俗森严以后,的确是不可想象的。

秦汉饮食风俗

◆陶鸭·东汉

需要指出,秦汉时的诸多饮食习俗,更多的是上层社会的特权,广大民众基本与之无缘。当百姓处于低水平饮食状态而达官贵人在尽享人间美味时,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才是百姓所亟亟渴望的。上层社会创造了古代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但这并不能表明普通百姓衣食无虞。

秦汉饮食风俗

◆青铜灶具·东汉

汉朝时期中上层社会厚葬之风颇盛,青铜器、陶器均为葬器的主要品种。这套七件套灶具是典型的东汉时期器物,与真器一模一样,只是尺寸小了许多。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3576.html

上一篇:邓太后的贤德
下一篇:虞诩定西凉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