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西汉时期文法吏与儒生斗争,结果如何?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1-08-24 06:43:19 0 王莽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这是历史的魅力,今天来讨论“西汉时期文法吏与儒生斗争,结果如何?”的话题,或许有您所想了解的答案。

01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求贤良。46岁的董仲舒受到推荐,当面向汉武帝讲述了自己的主张。他们先后聊了三次,宾主尽欢。

这几次谈话的内容就是《举贤良对策》。其中有一项政策很重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后,儒生走上帝国的舞台,开启他们的表演。

在汉武帝的计划中,儒生只是理论工作者。他们用文章为皇权加持,到地方去宣传朝廷的恩德,然后用儒学教化百姓,让大汉帝国呈现出一片和睦的气象就行。

可儒生们不是这么想的。他们觉得:周朝才是梦幻天堂,那时的一切都是大家共同所有,没有贫富差距,没有不公现象。

对于这种想法,军人和酷吏都嗤之以鼻。可儒家就是有市场,毕竟“鸡汤”最养人。在汉武帝去世后,大汉帝国的主线就是文法吏和儒生的斗争史。文法吏与儒生一直争斗,直到王莽篡位,儒生大获全胜。

02

儒家崛起,有很长的路要走。公元前81年,霍光以汉昭帝的名义召集了60多名贤良文学士来长安,对汉武帝时期的政策进行了一次大讨论。

贤良文学士主张缩小政府的规模,放弃盐、铁等垄断行业,重农抑商,让利于民,再次实现文景盛世。但桑弘羊反对。他认为政府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用强制手段调节社会需求,最终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双方互不相让,从2月争论到7月,最终,贤良文学士取得胜利。大汉帝国也因此废除了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第二年,桑弘羊也因谋反罪被霍光处死。

在60多名贤良文学士中,有一位学者叫桓宽。他回家后,把会议的过程和结论整理成了一本书,起名叫《盐铁论》。不论是会议还是《盐铁论》,表面上讨论的是经济问题,但背后却是意识形态的争论。

桑弘羊是法家,贤良文学士是儒家。他们争论的焦点远不止眼前的政策,而是大汉帝国以后的指导权,理论、财富、权力、人事,一切都将取决于这次会议。

这场博弈太激烈了。最终法家失败,儒家取得空前的胜利。不过法家和文吏的传统势力很庞大,“盐铁会议”后儒家只是平分半壁江山,想要一统天下,还需要机遇。而他们的机遇来自于几十年后的皇帝父子。

汉宣帝其实是汉武帝、桑弘羊一脉,他重用酷吏,打击豪强,加强朝廷权威,缔造了大汉最后的辉煌时期。可太子却是标准的儒家学子。太子对汉宣帝说:“老爸,你的做法太残酷了,不如用儒生吧,以仁义教化天下多好。”

汉宣帝一听就生气了。汉朝的制度是霸王道杂之,也就是一手面包,一手钢刀,听话的吃面包,不听话的吃钢刀。他本来想废掉太子,但一想到曾经和皇后走过的艰苦岁月,还是下不了决心,听天由命吧。汉宣帝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太子登基后,就是汉元帝。在汉元帝的领导下,儒家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儒生认为汉朝虽然强大,但不够完美。他们强调个人道德的力量,反对政府对社会的过度控制,他们希望把政府改造成周朝的模样。但是法家官吏的势力始终存在,他们从不谈理想,敢作敢为并且不在乎任何道德的束缚,只根据法律的标准做实事。

按道理说,儒生是很难和法家对抗的,毕竟没有武器嘛,可帝国的民间社会提供了最广阔的市场。那些年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耕种的一点点田地,本来收成就不多,却要拿出一半来交税,再刨除来年的种子,就剩下一点粮食,肚子都很难吃饱。

而占据大片田地的豪族,却有很多办法偷税漏税。朝廷官员穷奢极欲,地方官员只知盘剥,外戚、贵族没有前辈的本事,却依然霸占朝堂。学子如果不行贿、巴结,根本没有入仕的渠道。

除了既得利益集团,所有人都希望有一场变革来改变现有的一切。儒家即将一统天下,唯缺一个领袖。此时,王莽迎面走来。

03

王莽出身于帝国最有权势的家族。他的姑姑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按照汉朝传统,皇太后将享有巨大权威。于是,王政君在汉元帝去世后,提拔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其他六个兄弟都被封侯,连同母异父的弟弟,也做了水衡都尉。

王氏家族之富贵震动天下。虽然王莽的父亲去世早,没有赶上这一波红利,但出生在这个家族,本身就是巨大的胜利。更何况,他还是一个标准的儒士。

从小,王莽就跟随名师学习《论语》,学术水平相当高。他的哥哥早逝,留下妻子和遗腹子。王莽谨记“兄友弟恭”的教训,坚持供养寡嫂和侄子,很快就成为青年道德楷模。

王莽到叔伯家做客时也恭敬有加,屁股只坐沙发的一半,喝酒碰杯也一定要放到最底下,出门会一直退出去。

不要以为做这些很容易。王莽明明有权有势,可以飞扬跋扈,他却偏偏用最严格的姿态要求自己,这怎么能不让人产生好感?富家子弟稍微谦逊一点,就能博取很多人的好感,何况是大汉第一家族的王莽。

人穷的时候,自律不算什么,当他有资本时依然自律,才是最大的本事,也最让人崇拜。那些年,王莽是大汉的国民偶像。

王莽封侯之后,有了丰厚的收入,全家却依旧艰苦朴素,妻子连丝绸都舍不得穿,客人都以为她是家里的老妈子。

儿子失手杀死奴婢,在别人家不算什么。奴婢而已,只是私有财产,她的生死和人生都是主人一句话的事。大不了暗箱操作一下,给儿子洗白。王莽不行。他一定要逼儿子自杀,以第一家庭的名义,维护法律和道德的权威。

在那个年代,王莽不是沽名钓誉的小人,而是时刻以儒家标准要求自己的君子,而这个君子年仅38岁就当了大司马。有权势、有信仰、有能力的儒家信徒,太符合帝国儒生的期望了。于是,新圣诞生了。

所以,当王莽官场受挫时,就会有无数人出来请愿,把他送回朝廷的权力中心,每次都是如此。

做皇帝之前,他基本没遇到过大困难。从朝廷、贵族到乡野,几乎所有人都支持他。虽然贵族和豪强的目的不纯,但儒家信徒是真的希望和王莽一起建设梦幻中的天国。

理论中的东西,王莽信吗?我觉得,他真的认为自己的信仰是真理,只要把理论落实,就一定能实现人间天国。

04

公元8年,53岁的王莽代汉称帝。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成就,而是天下儒生的胜利。他们用改朝换代的方式,彻底打败了法家这一宿敌,成功组建了纯儒家政府。百年恩怨,到此为止。

西汉末年是儒家最需要领袖的时候,而王莽恰好生在最有权势的家族,自己又是恪守道德的儒家信徒,可谓风云际会。

好了,一切都开始吧,向天国前进。

当皇帝的第二年,王莽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理论依据则是儒家经典。首先是最核心的土地问题。

王莽规定,天下土地和奴婢全部收归国有,不允许私人买卖。八口之家的土地数量不能超过一井,多余的必须充公,由官府重新分配。

看看名字——井,明显的井田制复辟。王莽希望用实力让理想落地,从此再没有大富大贵的人家,每个人都能吃饱穿暖,最终达到大同世界。

可问题来了:自己的土地凭什么无偿交给官府,还要免费分给别人?豪族用了几代人才积累下如今的家业,您老人家一句话就要拿走,连个招呼都不打,太欺负人了吧。再说了,没有土地怎么养活奴婢?

于是,地主豪强起来反抗王莽,甚至连大臣们也不理解。是啊,不是所有人都为了理想而活,他们追随王莽只是想多捞好处。土地公有制只会让既得利益者不满意。

两年后,王莽取消了土地和奴婢政策。这下连穷人都不满意了:“说好的分田又反悔了,你是个骗子吧?”动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又失去了穷人的支持,王莽和儒生的理想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

其次是实行政府专卖制度。

在“盐铁之议”上,儒家因反对官营而取得胜利,如今又在财政压力和大同理想的驱使下,恢复官营专卖制度。在这项改革中,王莽恢复了均输平准法。他在长安设立两个市场,派遣官员征收交易税,顺便平抑物价,又把盐、铁、酒、铸币全部收归官营,然后向医生、裁缝、渔民等人收税,以及由官府直接放贷等等。这项改革称为“六莞”。不出意外,这项改革也破产了。

在汉武帝和桑弘羊时代,朝廷用“以商制商”的策略来推行官营制度。拉拢一部分商人,让他们担任商业官员,打击另一批大商人。

商人懂得市场经营,也知道对手的软肋,再加上遍布朝野的酷吏,让汉武帝和桑弘羊取得极大成功。可王莽是君子,他没有这套手段。他只是单纯的发布命令,派遣官员去执行,结果就是官员腐败、商业萎靡。到头来,不仅朝廷没有得到财政收入,连所有商人都得罪了。

更要命的是货币改革。直接说吧,王莽的货币改革就是洗劫民间。当然,货币的形式也来自儒家经典:刀币、贝币、龟币、金币、银币、铜币……他先后发行了4套货币,每次发行新货币就会规定“可以兑换多少旧货币”,相当于一句话就把旧货币贬值几倍到几十倍。

假如一个人有一百旧钱,今天还能买一袋大米,可明天新货币发行后,按照规定的兑换率,只能买一个烧饼。缺德不缺德啊!

币制混乱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当国民经济一片萧条时,王莽想洗牌财富的初衷也成为镜花水月。王莽、儒生、纯儒家政府的第一次理想实践,已经彻底失败。

05

有人说王莽是穿越者。其实这个说法最早的起源是胡适:“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竟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

王莽不是穿越者,只是儒家信徒改革者。从汉朝开国起,儒生就谋求参与社会管理。他们在汉武帝时代获得阶段性进步,在经过盐铁之议、儒法争锋后,终于在西汉末年取得全胜。儒家风气养育了王莽,王莽又回报了儒家。王莽几乎没有阻力地登上皇位,除了儒生的支持,当然还有世家门阀的默许。

汉宣帝口中的“汉家制度”是王霸道杂之,王道负责舆论和教化,霸道则是任用法家酷吏,血腥清理一切不安定因素。而地方的豪族、门阀首当其冲。

虽然汉宣帝以后再无雄主,可一旦再出一个生猛的皇帝,利用汉朝的权力结构和制度来收拾他们,也是非常迅速的事。在“汉家制度”的话语体系中,豪族没有丝毫安全感,想要保住自己的家业,最好的办法就是改朝换代。儒家正好是法家酷吏的死敌,支持儒家,是豪族门阀必然的选择。

所以啊,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切都是基于自身利益的选择,或是现实的,或是理想的。

王莽的改朝换代就处于纠结当中。豪族门阀希望支持王莽来保持现状,儒家希望支持王莽来改变世界。而王莽选择了后者,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剧。

儒家的理想太丰满,根本不切实际,可儒生和王莽死不回头。理想化的改革没有丝毫效果,却伤害了豪族的利益。于是,天下皆反。

有的豪族亲自起兵,而有的豪族则选择支持刘姓宗室,大家都在为未来拼命。最终,获得南阳和河北豪族支持的刘秀成为胜利者。

当初为王莽唱赞歌的儒生又聚集在刘秀麾下,歌颂新世界。他们当初的理想和反叛又有谁会记得,或者又有谁会提起?

当然,王莽被杀时依然有千余人追随,他们自愿和皇帝一起赴死,他们都是理想的殉道者。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3167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