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通俗讲史

贵族到底贵在哪儿? ——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精神

历史大观园 通俗讲史 2020-06-23 22:42:47 0

唐雎出使秦国,挽救安陵国于危亡之中。像唐雎这样能言善辩、恪守承诺,在关键时刻又能为国家挺身而出的人,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具有贵族精神的人。

什么是贵族精神?在外国的童话故事里,常常会出现贵族精神和骑士精神,他们宣扬勇气、信念、荣耀、公正、诚信、谦和、感恩、责任。其实,贵族精神可不只是在西方世界里有,在中国也有。

应该说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有贵族精神,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些贵族,或者说是精神贵族,他们大多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出则为使,入能为相。他们忠诚、仁义、高贵、优雅。这里就有两个关于中国古代贵族精神的故事。

《韩非子》里边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宋国与楚国打仗。

在泓(Hóng)水的一侧,宋国军队早已经列好了阵,只等着楚国军队渡过泓水,正式开战。

宋军正在等待之时,忽然一个将军跑来找到宋襄公,说:“大王,楚军比我军人数多了不知道多少倍。末将认为,若想获得胜利,就要趁他们在渡河一半的时候,发起进攻,正所谓兵法上的‘半渡而击之’。那时,楚军必败。如果等他们渡过泓水,恐怕……”

未等这名将军说完,宋襄公就立马摆手摇摇头,说:“不行,不行,不行!这不符合战争的原则。君子说,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能擒获须发已经斑白的敌人;敌人处于险地,不能乘人之危;敌人陷入困境,不能落井下石;敌人没有准备好,不能突施袭击。现在,楚军正在渡河,我军发起进攻,不合仁义。我们不如好整以暇 ,等楚军全部渡过泓水,列好阵式,我们再进攻吧。”

结果呢?结果宋军就真的等楚军全部渡过泓水之后,才正式开战。可是,宋军确实战斗力和人数都无法和楚军抗衡,最终寡不敌众,落得大败。

宋襄公也在这场战役中受了重伤。那时医疗条件有限,也没有什么特效药或者抗感染的药,就这样,一直熬到了第二年,宋襄公竟然悲惨地死去了。没人知道临死的时候,这位守仁义的宋襄公有没有后悔过。

说到战争,我们必然会想到兵不厌诈。

在今天我们看来,宋襄公确实有点愚蠢、呆板,因为随着历史的潮流,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对于“对”和“错”已经附加了不同意义的标准。现在我们看着他“呆板”,但是在那个年代,他的决定,却是一种贵族精神的流露。虽然泓水之战宋襄公失败了,但在位列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当中,司马迁 仍然尊宋襄公为春秋五霸之一。

还记得《最牛看门大爷》吗?鬻拳关闭城门,不让战败的楚文王进城,逼着楚文王燃起斗志,率军再战。

楚文王听从了鬻拳的话,带着疲惫之师、战败之军,转过身去继续打仗,为楚国挽回荣誉,这也是一种贵族精神。而鬻拳勇于劝阻文王进城,最后文王凯旋途中病死,鬻拳闻讯自杀殉主了。在当时,他的这种忠贞也是一种贵族精神。还有一个人,特别像这位看门大爷鬻拳,他的名字叫锄麑

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晋灵公 ,残暴不仁,百姓苦不堪言。官员们行事都小心翼翼,生怕稍有不慎就触怒了大王。真是“伴君如伴虎”啊!当时,整个朝堂之上,只有一个人刚正不阿,敢于谏言,这个人就是佐政大人——赵盾。

贵族到底贵在哪儿? ——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精神

赵盾屡屡提出与晋灵公相反的意见,而每一次赵盾说的又都对。这晋灵公,自然因此而积了一肚子的怨气。

于是,就在又一次劝谏之后,晋灵公终于忍不住对赵盾起了杀心。但又实在找不到杀赵盾的理由,于是,晋灵公就暗地里花重金,找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刺客前去刺杀赵盾。这个刺客,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锄麑。

一天,赶在黎明之前,锄麑潜入了赵盾的府邸,摸到了赵盾的卧室。令他诧异的是,他发现,这么早,门居然已经大开了。

透过窗缝,锄麑看见屋子里面的赵盾已经身着盛服,俨然是一副准备上朝的样子。大概是因为时间还早,赵盾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嘴里还喃喃念着劝君向善的话。

听到了赵盾的自言自语,锄麑的内心陷入了纠结中——自己是个江湖游侠,并不在朝堂之上供职,此次前来,也完全不知赵盾是何许人也,听了赵盾的话,他犹豫了。思量许久,锄麑在门外长叹了一声:“唉,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什么意思?

原来,锄麑是说:“时刻不忘恭敬自己的国君,按时上朝,并且还随时想着劝君向善的人,这就是老百姓的靠山。我杀害百姓的靠山,这就是不忠。可是,我如果不杀,就背弃了我的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不忠,不信,我只要沾染上任何一样,都不如马上去死。”

锄麑思前想后,内心矛盾重重,最后牙关一咬,竟然一头碰死在门口的槐树下了。

锄麑之死,是在忠于百姓和信守承诺之间的抉择。他不忍心害天下人,也不能原谅自己有负君上所托;他爱惜自己的荣誉,更爱惜心怀苍生的忠臣,最终,矛盾重重的他就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就体现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贵族精神。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lstkp/1152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