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石守信“功高震主”而保命善终,祖孙累世三代为将,石守信有什么妙招?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1-08-12 20:30:44 0 石守信

也许,历史不是你认为是那样的就是那样的。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当事人为什么会这么做?这个事件是如何发展出来的。这篇文章“石守信“抱残守缺”的为臣之道”或许能够给您答案。

写《老残游记》的刘鹗给自己的书房取了一个怪名,叫“抱残守缺斋”。抱残守缺,又是“残”又是“缺”的,好像不是什么好词。

《中国成语大辞典》释意为:一是“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二是“后常用来比喻泥古守旧”。如此看来,在编辞典的人眼里,它果真算不上褒义词。

不过,辞典在最后还附带了一条释义:“亦指好古,虽有残缺亦不忍遗弃。”从这一条中,看到真实含义的一点端倪。把这一点套在刘鹗的“抱残守缺斋”上,也算是差强人意。

“抱残守缺”其实是饱含着人生哲理的一种大智慧。在中国,一直以来,最讲究的建筑莫过于紫禁城。紫禁城里一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子。“残”了一间,“缺”了半间。那为什么不补上凑个整数呢?那样岂不是更完满?难道还缺那点银子?

中国的老祖宗们最懂得“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他们认为“盈必毁,天之道也”。要不满整数才算是吉利,要不信,看看身边有没有百岁老人,他一般都不说自己100岁,总是谦虚地说98、99,而且连说好几年,忽然有一天就是一百零几岁了。有人分析得有理,这是对过分完美的一种戒惧心理。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几个人就能把这种“抱残守缺”的保命手段施展得妙不可言。个中翘楚,非秦国大将王翦莫属。而能学到王翦的韬光养晦的精髓,或者说与他殊途同归的,则是宋朝的石守信

当年,王翦将军统帅60万人马远征楚国,几乎带走了秦王的全部兵马,临走前他给秦王提条件要“咸阳美田宅数处”,秦王大笑,许之。等兵马到了函谷关,他又派人向秦王要“园池数处”。这简直是贪得无厌甚至有点乘人之危了,以至于副将蒙恬都看不过眼了:“老将军之请乞,不太多乎?”王翦悄悄地说:“秦王性强厉而多疑,今以精甲六十万畀我,是空国而托我也。我多请田宅园池,为子孙业,所以安秦王之心耳。”

历史上真不知道有多少名将都是稀里糊涂地死在君主的疑心上,这位大智大勇的老将军凯旋之后,再次邀功,这才得到秦王的绝对信任,还得了个善终。

贪财贪色者似无大志,多少聪明人给自己贴个这样的标签,才能从多忌的君王手下逃得一条小命。

毕竟君是君,臣是臣。就像石守信,他不仅是把兄弟赵匡胤推上皇位的得力大将,更是赵匡胤的儿女亲家。他的二儿子娶了皇上的二女儿。

石守信和赵匡胤的关系究竟好到何种程度?

据《宋史》记载,石守信和赵匡胤早年就义气相投,早在后周时候,便是拜把兄弟,都是“义社十兄弟”的成员。石守信个人能力极强,是继李继勋、赵匡胤之后的第三个建节,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而且他长期与赵匡胤同在殿前司共事,后来成为赵匡胤的副手,几乎不分彼此。

陈桥兵变,石守信留在京城里当内应,负责打开城门。他当时是殿前司留京的最高长官,部署“将士环列待旦”,策应兵变部队回京。若没有他,赵匡胤无法那么顺利地进城且登上御座。所以,在整个陈桥兵变中,石守信厥功至伟。

新王朝建立了,自己的兄弟当了皇帝。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961年7月的一天,赵匡胤宴请各位将领,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

席间赵匡胤说他实在睡不好觉,“吾终夕未尝高枕卧也”。石守信就问他怎么回事,赵匡胤说:“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说白了,就是我这个位置,谁不想坐坐啊?

一席话,让石守信胆战心惊。“功高震主”这是在他脑子里像大钟一样撞响的第一个词。“伴君如伴虎”这是像焦雷一样炸响在他耳边的第二个词。第二天他明智地第一个递上辞职信,主动请求解除兵权,回家养老。赵匡胤也顺水推舟,大方慷慨地赏赐了良田美女,让他专职担任天平军节度使。那年石守信34岁。

从那以后,他算是真正明白了如何享福过日子。他在天平军节度使的位置上,连续17年,整天就琢磨两件事,一是念佛,二是敛财。《宋史》记载,石守信“累任节度使,专事聚敛,积财巨万”。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各州直属中央,把节度使架空了,石守信被调到洛阳担任西京留守。他在洛阳大建崇德寺,招募民工干活,工期催得特别紧不说,还克扣民工工资,骂声四起。他的半世英名就这样被自己“毁”了。

太平兴国四年,赵光义御驾亲征,想收回燕云十六州。他任命石守信为前军都督。这一仗,宋军惨败,石守信成了“替罪羊”。赵光义先是将他贬职,不久后又封他为卫国公,以示安抚。无论是荣是辱,石守信都一一接受,没有任何怨言。

太平兴国九年(984)6月,57岁的他移任镇安军(陈州,今河南淮阳)节度使,在任上去世,终年57岁。朝廷追封他为威武郡王,谥号武烈。寿数不算高,但得了善终。他留下了万贯家产和两个能干的儿子,这个结局算是相当圆满如意了。

石守信的三儿子石保从早卒,其他两个儿子都很争气。

老二石保吉,“姿貌环硕,颇有武干”。小伙子一表人才,武艺高强,有胆略。赵匡胤招他做了驸马,二女儿延庆公主喜得如意郎君。保吉位极人臣,官驸马都尉、镇安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封西平郡公,赠中书令,谥号“庄武”。

长子石保兴,颇有乃父之风,镇守西陲,多次打败西夏军队。还有一个特别的巧合,石守信父子最后都是镇守陈州,又都是57岁死,“守信镇陈,五十七年卒,及保吉继是镇,寿亦止是,谈者异之”。

如此说来,“抱残守缺”与“和光同尘”一样,都在至简至朴当中蕴含着人生的妙理。

所以回到本文开始,关于“抱残守缺”的第一条解读仅仅说到了刘颚“抱残守缺斋”的一点表象,而让人遗憾的是,刘鹗并没有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最终遭人猜忌攻讦,流放新疆,客死于此。

凡事不求最完美,是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的精髓。这便是“抱残守缺”的义理所在。花看半开,酒至半醺,这才是人生的真滋味儿。

所以老子才在《道德经》中说:“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又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3141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