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高拱

高拱(大明内阁元辅)

高拱简介

高拱:高拱是明代隆庆朝的内阁元辅,当时政局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张居正大改革的先行者。他先后任大学士、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及内阁首辅等要职。在居官期间,特别是在升任首辅后,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洗刷颓风、振兴朝政的改革,在吏治、边政、法治、赋税、漕运等方面都卓有建树,开创了隆(庆)万(历)大改革的先河。同时,由于他恃才傲物,专横跋扈,在党争中与张居正和太监冯保结下宿怨,明神宗即位后,“志不尽舒,才不尽酬”的高拱被以“专权擅政”的罪名斥逐回籍。

高拱传记——

高拱,字肃卿,号中玄,祖籍山西洪洞,正德七年(1513 年)十二月十三日出生于河南新郑高老庄的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父亲高尚贤历任山东按察司提学佥事、陕西按察司佥事等,官至光禄寺少卿。高拱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教,“五岁善对偶,八岁诵千言”,十七岁时参加乡试夺魁。

嘉靖二十年(1541 年),高拱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次年授任翰林编修。

嘉靖三十一年(1552 年),时为裕王的朱载屋出阁,高拱升任讲读,被选为朱载屋的首席讲读官。当时,皇太子已经去世两年,而一直没有另立储君,裕王和他的异母弟景王都住在京城,按祖制他应该被立为太子,但是世宗却偏爱景王。裕王前途未卜,引起朝廷内外的纷纷议论。而高拱出人王府,除了尽职尽责,精心辅佐外,还多方调护,经常开导裕王,给他很大的安慰。当时,内阁首辅严嵩和次辅徐阶之间正互相倾轧。高拱因为是裕王的讲官,以后腾达有日,所以这两人都想拉拢他。在严嵩、徐阶的推荐下,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高拱迁为翰林侍讲学士。

嘉靖三十九年(1560 年),高拱升为太常寺卿,管国子监祭酒事,从此离开裕王府。高拱在裕王府邸度过九个春秋,与朱载屋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关系,并深得裕王的赏识和倚重。

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这时景王已经人藩就国,裕王的地位开始明朗。高拱因与裕王的这层关系,使得上司和同僚都对他趋之若鹜。不久即被提拔为礼部左侍郎兼学士,次年改为吏部左侍郎仍兼学士,掌詹事府事,参与重录《永乐大典》。

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景王病逝,裕王的地位随之确立。同年,高拱主持乙丑会试,晋升为礼部尚书,召人值庐,并以青词见宠,获得世宗所赐的飞鱼服。

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三月,在徐阶的荐举下,高拱升为文渊阁大学士,仍兼礼部尚书,人阁参政。与高拱同时新人阁的还有郭朴,而且都由徐阶荐举。郭朴对徐阶更为谦卑,而高拱依仗着是裕王的旧臣,并不听从徐阶,高拱与郭朴同为河南人,两人相处甚密,徐阶对此“ 拂然不乐”,因此芥蒂渐结。不久,给事中胡应嘉上奏弹劾高拱。说高拱因年过半百膝下无子而焦虑,将家移至西华门附近,在值庐时常偷着回家与妻妾团圆。当听说世宗病情危急后,高拱还急忙把自己值庐内的书籍、器物等尽行取出。高拱得知此事后十分害怕,而胡应嘉又是徐阶的同乡,因此高拱怀疑胡应嘉是受徐阶的指使,于是两人的矛盾逐步加深。同年十二月,世宗驾崩。徐阶与自己的门生、刚充当裕王府讲官的张居正密草遗诏,却不与同列谋议。遗诏颁下后,高拱惘然若失,因而与徐阶构怨更深。裕王即位后,改年号隆庆,是为穆宗。徐阶以硕德元老仍居首辅之位,不久又将张居正引入内阁,高拱的心里更加愤懑不平,在论登极、赏军事、去留大臣是否请上裁决等问题上,多次与徐阶抗争,他们的矛盾日趋表面化。

隆庆元年(1567年)一月,胡应嘉被贬官,朝臣认为是高拱公报私仇,于是群起而攻之,纷纷。上疏弹劾他,高拱被迫请求退休。穆宗没有同意,而是将他晋封为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四月,再晋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在朝臣弹劾高拱的事情中,身为首辅的徐阶却并没有批评攻击高拱的朝臣,高拱越发生气,公开在阁中与徐阶舌战。不久,他以徐阶弟子和家人在乡里横行不法等事攻击徐阶,并授意门生齐康弹劾徐阶。于是徐阶上疏求退,但朝臣却纷纷上疏挽留徐阶,并当面辱骂齐康、高拱,三个月之内弹劾高拱的奏章竟多达三十余份,高拱只好连上十二道奏章,请求致仕。穆宗也只好批准他以少傅兼太子太傅、尚书、大学士衔回乡养病。

隆庆二年(1568 年)七月,徐阶致仕。次年,张居正与太监李芳等合谋,奏请皇帝重新起用高拱。十二月,冷落了一年多的高拱接旨后,日夜兼程,直奔京城,以大学士兼掌吏部再次人阁。高拱人阁后,尽心国事。他办事干练,又不拘常规,在吏治、筹边、行政等方面多有建树。当时高拱以内阁兼领吏部事,他“晨理阁事,午视部事”,十分勤勉,很快就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官员考察制度,使朝廷上下官僚风气为之一新。当时继徐阶之后接任首辅的是李春芳。李春芳为人宽厚,虽无失措之举,却显得气魄、才力不足。高拱仗着自己是穆宗的心腹之臣,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发挥了李春芳所起不到的作用。

隆庆四年(1570年)八月,蒙古骑兵南下侵犯,高拱周密布置,严加防范,蒙古兵只好撤退。十月,俺答孙子把汉那吉因与祖父发生冲突,率所属阿力哥等十人。前来求降。巡抚方逢时、总督王崇古主张受降。奏上,朝议纷然,大多主张不要贸然收留把汉那吉。高拱与张居正却一。致支持王、方的意见,力排众议,请奏穆宗加封那吉指挥使,并“厚其服食供用”,以诚相待,结得其心,穆宗准旨。

隆庆五年(1571 年),明廷封俺答为顺义王,又准与俺答互市。从此基本结束了明朝与蒙古鞑靼各部近二百年兵戈相加的局面。高拱因此晋封少师兼太子太师、尚书、大学士。

高拱虽然励精图治,政绩卓然。但他也恃才傲物,专横跋扈,因此在大臣中的威望并不很高。早在隆庆四年七月,曾也是裕王府旧僚的大学士陈以勤,因与高拱有小嫌而受到他的排挤,只好称病辞职。不久,都察院大学士赵贞吉因高拱挟私憾考科道,上疏请止,也被高拱排挤出去。赵贞吉去职后,李春芳又因徐阶之事曾与高有隙,于是在嘉靖五年五月乞休归田。李春芳致仕后,高拱任内阁首辅一职,由此登上了权利的巅峰,越发趾高气扬。后来,大臣殷士儋买通宦官进入内阁。接着高拱的心腹张四维被弹劾,高拱怀疑是殷士儋所为,处处予以刁难,殷士儋忍无可忍竟在内阁挥拳击打高拱,结果也被赶出内阁。至此,内阁旧臣除了张居正外,其他成员都被高拱排斥出去。

嘉靖六年(1572年)一月,高拱再加封柱国,晋中极殿大学士。高拱位居极品后,更加颐指气使,专擅国柄。加上他的门生韩楫、程文等日夜奔走其门,狐假虎威,人都恶之,因此加剧了他与同僚的仇隙不合。张居正与高拱同为裕王旧僚,高拱得以复出正是得力于张居正的谋划,高拱也赞赏张居正的才干,两人开始还相处友善。高拱居揆席,张居正又肩随之。高拱与同列发生冲突,张居正也从不介人。对于张居正来说,自然不甘心长期屈居人下。隆庆五年,张居正为徐阶三子之事曾讽言高拱。高拱的下人传言张居正接受了徐阶三万金的贿赂,高拱不辨真假,以此诋毁张居正,张居正非常生气,而高拱也怀疑曹大野弹劾他的奏章是受张居正指使。于是,两人之间开始存隙离交,张居正排除高拱的想法日渐强烈,暗中勾结太监冯保,以借中贵力量图事。

五月,穆宗在病情危重之际召高拱、张居正等人内,授顾命。不久,穆宗驾崩,神宗即位。神宗幼冲,冯保倚仗太后之势,挟持幼帝。高拱想要惩治中官专政,想收司礼监之权,还之于内阁,又唆使门下言路疏劾冯保。高拱与张居正共商此事,张居正却随即密报冯保。冯保游说太后,诬高拱欺太子年幼,想废除他而迎立河南周王,自己得国公爵等等。冯保又买通两宫近侍,在皇后与贵妃面前游说,于是,太后便决议驱逐高拱。第二天,太后召群臣人宫,宣两宫及帝诏,以“专权擅政"的罪名,斥逐高拱“回籍闲住,不许停留。”高拱就这样“志不尽舒,才不尽酬”,被罢相归家。

高拱归家后,著书立说,于万历六年(1578 年)七月二日病逝,享年六十六岁。殁后二十四年,神宗为高拱平反,赠太师,谥文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