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徐霞客

徐霞客(明代地理学家)

行者万里

徐霞客简介

徐霞客生平: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人。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1637年正月十九日,由赣入湘,从攸县进入今衡东县境,历时55天,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各县(市)区,三进衡州府,饱览了衡州境内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观,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1.5万余字的衡游日记。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徐霞客在完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先后游历了江苏、山东、贵州、云南等16个省。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历史评价

徐霞客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重要影响。

在地理学上的重要成就有:①对喀斯特地区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并初步论述其成因。他是中国和世界广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驱。②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正确地指出河岸弯曲或岩岸近逼水流之处冲刷侵蚀厉害,河床坡度与侵蚀力的大小成正比等问题。对喷泉的发生和潜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学的解释。③观察记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态品种,明确提出了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早晚的各种影响。④调查了云南腾冲打鹰山的火山遗迹,科学地记录与解释了火山喷发出来的红色浮石的质地及成因;对地热现象的详细描述,在中国也是最早的。对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情况,包括各地的经济、交通、城镇聚落、少数民族和风土文物等,也做了不少精彩的记述。他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超越前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喀斯特地貌的详细记述和探索,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在文学上的主要特点是: ①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②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③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④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⑤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此外,在考察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具有一定的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从地形环境的角度解释了出现这种自然现象的原因,驳斥了迂腐的迷信说教,这也表现了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我国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文学家。

徐霞客大事记

1587年 生于江阴。

1636年 最后一次出游。

1640年 返回家乡。

1641年 患病而死。

人物关系

徐霞客传记

孝父敬母

▲江苏江阴胜水桥徐霞客出游处

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15岁那年,他参加了童子试,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的祖先修筑了一座万卷楼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都能记得。家里的藏书还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还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他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19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没有准备马上出游。他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人,她鼓励儿子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就像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非常激动,决心去远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就离开了家乡。

▲徐霞客旅行路线示意图

至死不渝

徐霞客在地理学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他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对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也都做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对各地的名胜古迹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都有生动的描述和记载。他的《徐霞客游记》中的文章篇篇优美,引人入胜。

1636年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这次他主要游历了我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至1640年重新返回家乡。他回乡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还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标本。临死前,他手里还紧紧地握着考察中带回的两块石头。

《禹贡》

《尚书》中的一篇。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命名。

遍访名河

徐霞客对许多河流的水道源头进行了探索,如广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萧、彬二人,云南南北二盘江以及长江等,其中以长江最为深入。浩荡的长江流经大半个中国,它的发源地在哪里,很长时间都是个谜。战国时期的一部地理书《禹贡》,书中有“岷江导江”的说法,后来的书都沿用此说。徐霞客对此产生了怀疑。他带着这个疑问,“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查出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500多千米,于是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上源。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徐霞客没能找到长江的真正源头,但他为寻找长江源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在他以后很长时间内,也一直没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国家派出考察队才确认长江的真正源头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徐霞客游记》书影

探访真相

徐霞客放去游历并不单单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如他对福建建溪和宁洋溪水流的考察,就是一例。黎岭和马岭分别为建溪和宁洋溪的发源地,两座岭的高度大致相等,可是两条溪水入海的流程相差很大,建溪长,而宁洋溪短。徐霞客经过考察,找出宁洋溪的水流比建溪快的结论。“程愈迫则流愈急”,也就是说路程越短,水流越急。这个地理学上的著名结论,就是由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得出来的。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徐霞客在跋涉之后,无论身体多么疲劳,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住宿,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他写下的游记有240余万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来的经过后人整理成书,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多达40余万字,是将科学和文学融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

▲江苏江阴徐霞客故居徐霞客雕塑

生死艰辛

在30多年的旅行考察中,徐霞客主要靠徒步跋涉,很少骑马乘船,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见的边疆地区。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江苏江阴徐霞客墓

徐霞客28岁那年,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结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缘,终于爬上了崖顶。还有一次,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冰,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这些人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他还走过福建武夷山的三条险径: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云岩的千仞绝壁和接笋峰的“鸡胸”“龙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时,已是夕阳将落,下山寻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悬的荆棘,“乱坠而下”。他在嵩山,从太室绝顶上也是顺着山峡往下悬下山的。

▲江苏无锡徐霞客故居

▲江苏江阴徐霞客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