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杨素

杨素(隋朝名臣)

杨素简介

杨素:杨素(?~606),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他的祖父杨暄,曾做过北魏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亲杨敷,做过北周的刺史。杨素小的时候就胸怀大志,不拘小节,大家都没看出来,只有一个亲戚感到他与众不同,每次对子孙提起总是说:“处道逸群绝伦,非汝辈所能比得上。”

杨素传记——

年轻时,杨素喜欢钻研学问,涉猎很广,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文章。他相貌堂堂,须髯飘逸,有英杰之表。一次,他替父上诉申理,北周武帝不许,杨素反复再三,激怒圣上,命左右斩之。杨素临危不惧,慷而慨之,大声说道:“臣事无道天子,死是分内的事。”武帝认为他很有胆识,破格封为车骑大将军。并命他写诏书,下笔立成,词义兼美。武帝大加赞赏,对杨素说:“好好勉励自己,不要担心不能富贵。”没想到杨素应声答道:“我只担心富贵来逼我,因我无心图谋富贵。”

等到杨坚做了北周丞相,杨素主动向杨坚靠拢,杨坚也很器重他。后杨坚废北周,自称为帝,杨素受到重用,为隋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机动灵活 陈朝兵败

杨坚称帝后二年,曾兴兵南攻陈朝,但因条件不成熟而不得不退兵。为了消灭江南的陈朝,进而统一全国,杨坚进行了长期的准备工作。这期间杨素也多次进谏攻取陈朝的办法。不久,杨素奉命到永安(今四川奉节)督造战船,训练水兵,造出了名曰“五牙”的大战船,船上起楼五层,高百余尺,左右前后各有六根拍竿,便于接舷水战时用以拍击敌船。船上可容纳水兵八百人,还可以插上旗帜。另外还造出了名叫“黄龙”的战船,可容纳水兵百余人,以及几千艘称为“平乘”、“舴艋”的小战船。

作战准备停当,开皇八年(588)十月,隋文帝杨坚出动大军近五十二万大军,兵分八路,同时从长江上中下游进攻陈朝。这三路人马分别为:秦王杨俊率水陆军由襄阳沿汉水进屯汉口;清河公杨素从永安率水军东下;荆州刺史刘仁恩出江陵接应杨素。三路人马的目标是进击武昌以西的陈军江防部队,阻止陈军向下游机动,保障下游隋军夺取陈朝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杨素为行军元帅,率水师过三峡,部队到了流头滩(今湖北宜昌西约一百里处,又名虎头滩)。流头滩以东有一险滩,名曰狼尾滩,从狼尾滩再往东二里处还有险滩一处名叫人滩,两滩附近怪石嶙峋,夏没冬出,易守难攻,地势十分险峻。陈朝将领戚欣率领“青龙”战船百余艘,屯兵数千人,守卫狼尾滩,妄图阻遏杨素的军路。因见这一带地势险峭,诸将都很担忧。杨素却说:“胜负在此一举。如果白天进攻,敌人容易发现我军,加上滩流迅急,对我军的攻势极为不利。”于是隋军便以夜色为掩护,杨素亲自指挥“黄龙”战船近千艘,顺流而下,又派部将王长袭率领步兵从南岸攻击戚欣的水营栅栏,并令刘仁恩率领骑兵从江北兼程西上。三路人马突然袭击,戚欣措手不及,仓皇逃窜。战斗结束后,杨素将陈军俘虏遣散回家,秋毫不犯,令陈国百姓感激不尽。

杨素指挥水师继续东下,战船劈波斩浪,旌旗盔甲熠熠闪光。杨素乘着平底大船,容貌雄伟,陈人见了惊叹不已,都说:“清河公真乃江神也。”

杨素到达岐亭(今湖北宜昌西北西陵峡口)时,遇到了一股劲敌。陈朝将领吕忠肃已在峡口设防以待,不但扎下了坚固的水陆营寨,而且在两岸岩石中凿眼下桩,横江设置了三根铁锁链,企图拦住隋军战船。为了固守峡口,吕忠肃把自己的私产全部捐献出来充军,所以部队斗志昂扬,防御也很严密。杨素经过多次分析决定强攻,他与刘仁恩部(陆军)双管齐下。杨素亲自指挥水师进攻吕忠肃的水寨。开始,隋军损失很大,五千多士兵被杀,但杨素毫不气馁,连续发动攻势;与此同时采取攻心战术,对俘虏的陈军将士以礼相待,无条件释放,再次捉住,再次释放,有的将士甚至三捉三放,极大地动摇了吕忠肃的忠心。经过几十次大小战斗,陈军士气日渐低落,无法招架,被迫放弃岐亭,吕忠肃只好率领残兵退守荆门的延州(今湖北宜都西北)。隋军随后占领了岐亭,拆毁了江中三根铁链。吕忠肃负隅顽抗,杨素派巴兵一千,乘五牙战船四艘出战。交战中,隋军用拍竿击翻了陈军青龙战船十几艘,陈军大败,被俘的甲士有两千多人。这时,防守公安的陈慧纪以及镇守安蜀城的顾觉见大势已去,烧毁物资,率三万兵和千艘战船向东撤退。

此后,巴陵(今湖南岳阳)以东的守军,不敢再与杨素交战,湘州刺史、岳阳王陈叔慎派使臣向杨素投降。第二年春天,杨素进达汉口,胜利完成了从翼侧方向进攻陈朝的作战任务。战后,杨素因战功被封为荆州总管和越国公。

二、一鼓作气 平叛江南

隋朝灭陈后,江南士族地主由于对隋的制度、法律不满,纷纷起兵作乱,有的自称大都督,有的自称皇帝,多的拥兵数万,少的也有几千士兵,互相影响,大肆杀害地方官吏。为了镇压地方豪强势力、巩固统一的局面,隋文帝任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领军队南下征讨。

开皇十年(590)杨素率领水军从杨子津(今江苏仪征南),沿长江东下,攻占京口(今江苏镇江)的朱莫问。之后顾世兴自称太守,与他的都督鲍迁等再次拒战,杨素迎头痛击,大败叛军,俘虏敌军三千多人。随后乘胜追击无锡贼帅叶略,并迅速平叛。这时忽闻敌帅沈玄憎、沈杰等围攻苏州城,刺史皇甫绩屡战屡败,形势危急。杨素得知,立即率兵支持,沈玄憎兵败,仓皇投奔贼帅陆孟孙。杨素善于用兵,把握战机,略施小计便击败陆孟孙部,生擒陆孟孙和沈玄憎。

江南叛乱势力中最大的一股,是占据越州(今浙江浦阳江、曹娥江流域及余姚地区)自称天子的高智慧。他有战船千艘,屯据要害,兵力强大。高智慧听说杨素率军前来,便亲自统率几万人马在浙江东岸立下营垒,水军沿江扎了水寨,方圆一百余里内,旌旗蔽空,营帐林立,声势浩大。为了迅速消灭高智慧,杨素召集将领们商讨进攻方案。副将来护儿建议说:“高智慧以逸待劳,锐气正盛,船只众多,利于水战,如果正面进攻,高军必然拼死作战,不易取得胜利。不如以主力严阵以待,让我率领几千名精锐部队偷渡过江,出其不意地摧毁其营寨,大军乘机出动,使高智慧欲进不能,欲退无路。这是韩信背水设阵,两路夹攻,大破赵军的计策呀!”杨素采纳了这一方案。

当晚,来护儿率领几千精兵,乘几百艘轻便战船,悄悄渡过浙江,登上东岸,黎明之前突然攻入高军营中,到处放火。高军将士从睡梦中惊醒,忽见烟火弥漫,惊恐万状。杨素乘机指挥大军猛攻高营,高智慧组织部队仓皇迎战,战斗从清晨持续到下午,异常激烈,高军损失惨重,溃不成军。高智慧率余部乘战船逃入海中,取海道向南逃窜。于是,杨素兵分两路,一路由部将史万岁率领两千人马,自东阳(今浙江金华)进入山区,扫荡小股叛乱势力;一路由杨素亲自率领,取捷径,走余姚追截高智慧。杨素追到永嘉(今浙江温州)时,截住了高智慧,迫其交战,又大败高军,擒获了几千人。高智慧率领余部继续南逃,最后投奔了泉州(今属福建)叛乱的王国庆。进入山区的一路部队,在史万岁的指挥下,翻山涉水,转战山区一千多里,前后经过七百余战,历时三个多月,消灭了沿途的叛乱力量。

隋文帝考虑到杨素军旅辛苦,长期在外,就下诏令他回朝受赏,并给他的儿子杨玄感加官。但杨素认为叛军还没有最后消灭,如果不一鼓作气、扫平贼寇,恐怕后患无穷,因此请求暂缓返京,继续剿匪。隋文帝很赏识杨素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立即下诏:“江南的叛匪,兴风作乱,虽经多方剿杀,仍有部分贼首凶魁,逃到深山洞穴之中,如果不乘胜追击,恐怕他们重新集结,重扰百姓。内史令、上柱国、越国公杨素识古通今,谋略长远,应该委以重任,统率三军,振武扬威,平定叛乱,慰劳黎庶,无论军民事务,一律由他处理。”

杨素到了会稽时,泉州当地的豪族王国庆派人刺杀了刺史刘弘,占据泉州,为非作乱,各路叛军纷纷归附于他,气焰非常嚣张。王国庆自以为海路险阻,杨素所率的北方部队不习惯航海,于是麻痹大意,不设防务。杨素利用敌人轻敌,历尽艰险,率水师从海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泉州。王国庆做梦也没想到隋军从天而至,仓皇迎战,旋即弃州而走;他的手下部将见主帅已败,纷纷散匿于各海岛。杨素不容敌人有喘息之机,分遣诸将,水陆并进,追剿叛军。同时,派人秘密联络王国庆,告诉他:“你犯的罪不小,只有交出高智慧,方可免于治罪。”王国庆自忖良久,最后不得不交出高智慧,在泉州问斩。不久,王国庆手下的各路叛将纷纷向杨素投城,江南从此太平。皇上派左领军将军独孤陀迎接、犒劳杨素的军队,封杨素的儿子杨玄奖为仪同,赐黄金四十斤,马二百匹,羊二千口,公田百顷。

晋末以来,连年征战,民不聊生。隋朝统一全国,是民心所向。杨素奉命平定叛乱、维护统一,功勋卓著。战斗中他指挥若定,乘胜追击,速战速决,转战江南几千里,历经大小战斗一千次,用兵时间不到一年,其速度之快令人吃惊。尤其是隋文帝令他回京受赏时,他没有为求封赏而停止进兵,得到隋文帝的支持,最后一鼓作气平定江南叛乱,确是位不可多得的帅才。

三、巧用骑阵 突厥战败

开皇十九年(599),东突厥的都蓝可汗与达头可汗结盟,合兵进攻突利可汗,双方大战于长城附近,结果突利可汗兵败降隋。根据既定的远交近攻、惩强扶弱、伺机用兵的战略方针,隋文帝一面封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用以牵制突厥中的反隋力量;一面派高颎、杨素率兵出塞,进击都蓝可汗和达头可汗。

不久,突厥达头可汗犯隋边境,隋文帝派杨素为云州道行军总管,出塞讨伐,赐黄金百斤。以往,隋军将领与突厥作战,一般都布成方阵。因为突厥军队都是精锐的骑兵,非常凶悍,冲杀起来,锐不可当,采用方阵,可以阻遏突厥骑兵的凶猛攻势。所谓方阵,即用兵车和其他障碍物结成四面防御的屏障,步兵持长兵器在兵车上下迎战,骑兵置于方阵中央。隋军曾多次用方阵进攻达头可汗,都打成平手。此次出征杨素认为:“方阵是防御之法,不是取胜之道。”于是摒弃旧法,令部队采用骑阵。为此,杨素亲自演练部队。达头可汗听说隋军不用方阵,非常高兴,说:“这真是老天有眼,赐我良机呀!”为此,他还特地下马仰天大拜,之后率精骑十多万浩浩荡荡进攻杨素。开战之后,杨素先派部将周罗率领一部分精锐部队出列迎战,战斗进行了一会儿,杨素抓住战机,指挥骑兵主力部队向突厥可汗突然猛攻。敌人措手不及,被杀得落花流水,抱头鼠窜;达头可汗也身负重伤,领兵远逃。与此同时,都蓝可汗也被高颎一军战败,不久为部将所杀,此后,东突厥逐渐被启民可汗所控制。

杨素作战之前,凡有触犯军令的,立即处斩,决不宽贷;每次迎战,总要故意寻找士兵的过失,借口杀戮,最多时能杀百余人,少的时候也有十几个人。两军对阵,杨素往往派一二百人做先锋,如不胜而回就全部杀掉;再派二三百人打前锋,不胜照杀不误。所以杨素的将士对他极其敬畏,作战英勇,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同时杨素对待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将士,也有功必录,因此尽管杨素为人严厉凶狠,大家还是愿意跟着他。

开皇二十年(600),隋文帝任命杨素为行军元帅,再次征剿突厥,连连得胜。突厥兵招架不住,狼狈逃窜。杨素率骑追击,当晚即将追上突厥兵,再次进攻,杨素又怕敌军逃得更快,如果此次不能痛击敌人,隋军士气就会大大受损。深思熟虑之后,杨素决定让他的骑兵稍后,放慢速度,自己亲自带领两名骑兵和两名俘虏,悄悄跟在突厥的大队人马后面。不久,突厥兵准备安营扎寨,放松了警戒,杨素见时机已到,乘着夜色,突然发出进攻的命令,隋军将士个个争先,英勇无比,疲惫不堪的突厥兵顷刻间被杀得阵脚大乱,尸横遍野。从这以后,突厥兵再也不敢擅自侵扰隋境。杨素因为破敌有功,荫蔽子孙,子杨玄感受封柱国,杨玄纵官至淮南郡公。

过了不久,汉王谅造反,派茹茹天保攻占了蒲州(治今山西永济),又派王聃子率几万叛军与茹茹天保合力据守。李素奉命平叛,他指挥轻骑五千突袭蒲州,茹茹天保兵败逃亡,王聃子慌忙投降,成了阶下囚。李素回蒲州的时间和杨素出征时的计算不差分毫。隋文帝接着委任杨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安抚大使,率领数万隋军征讨汉军。汉王谅派部将赵子开统兵十余万,布阵五十里。杨素根据敌情,派诸将引兵迎敌,亲自带领精兵从崖谷攀缘而上,绕到敌军营寨,一仗就大破敌军,杀死、杀伤数万敌人。汉王乘机潜逃,杨素率兵紧追不舍,追到介休城(今山西介休),汉王的部将梁修罗屯兵于此,听说威名远扬的杨素来了,还没开仗,就害怕得弃城而走。杨素继续追击,距离并州(今属山西)三十里,汉王谅带领他的部将王世宗、赵子开、萧摩诃等和十万人马来迎战。杨素沉着指挥,引兵顷刻间便击败叛军,萧摩诃被迫退保并州。杨素毫不松懈地将并州团团围住,汉王谅最后山穷水尽,出城请降。汉王谅的其他余党的叛乱也前后平息。

平定汉王谅的叛乱后,杨素返回京师,隋文帝加封杨素的子侄,皆仪同三司,赏赐众多。大业元年(605),隋文帝任命杨素为尚书令,不久又官拜太子太师。隋文帝给杨坚前后赏赐之物,不可计数。大 业二年(606),又拜杨素为司徒,改封楚公。当年,杨素卒于官。谥号“景武”,赠光禄大夫、太尉公等职。

杨素作为统率,指挥出色,能够依据不同的敌情采取不同的进攻措施:或出其不意,突袭敌军;或一鼓作气连续作战;或身先士卒,巧妙迂回。其战术灵活,战绩卓著,显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