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事件

皇位继承

历史大观园 历史事件 2020-05-22 23:19:43 0

如何决定下一任皇帝乃是关乎帝国根基的最重大问题。明朝按照儒教礼仪规定嫡系长子为皇太子,皇帝死后成为下一任皇帝。该嫡系长子皇太子制度明确了谁为皇帝,从而能够让皇太子在太子时代就可以悉心钻研。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太子身边容易形成一些个人派系,让人品不适合当领袖的人自动成为皇帝。这一弊端在决定第二任皇帝时显现,并惹来了靖难之役。

第二次危机出现在1449年的土木之变,第六任皇帝朱祁镇(英宗,正统帝,天顺帝)被掠到蒙古高原。北京的明朝迅速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代宗,景泰帝)为皇上。与也先之间达成协议以后,朱祁镇被送还明朝,于是皇帝朱祁钰虽然暂且尊奉朱祁镇为皇上,但其实却将其软禁起来,一度立兄长之子朱见深(成化帝)为太子。但是,疼爱自己的儿子乃人之常情,1452年,朱祁钰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然而第二年太子病故,由于没有其他男孩,皇帝没有决定下一任皇帝。这一举动招致政治上的混乱,1457年皇帝染病后,太上皇朱祁镇身边的集团发动政变,拥立被软禁的朱祁镇为皇帝。之后朱祁钰病死(一说被暗杀)。该政变被称作夺门之变。

第三次混乱发生在朱翊钧(万历帝)更希望让自己爱妃的儿子代替长子继承皇位之时。围绕长子皇太子朱常洛——此后成为皇帝(泰昌帝),发生了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一系列事件。这一混乱激化了明朝内部的党派斗争,加速了明朝的衰亡。

清朝的皇位继承分四个阶段。初期努尔哈赤规定由满洲八旗首领贝勒集体协商确立皇位继承人。即皇太极和福临(顺治帝)。到了第二个阶段,玄烨(康熙帝)和胤禛(雍正帝)则是先帝遗嘱立下的。

通过集体协商或是遗嘱确立皇位继承人引起皇室候选人之间的激战,造成混乱。于是胤禛采用太子密建的方式确立继承人,即皇帝生前把继承人的皇子姓名写在御书中,藏于悬挂在紫禁城乾清宫上的“正大光明”匾后面,这样即便皇帝突然去世,也不会出现继承人的争斗。弘历(乾隆帝)的即位就是通过这一方式决定的。这是第三阶段。但是实际上通过这种方式继承皇位的皇帝并不多。乾隆的下一任皇帝颙琰(嘉庆帝)就是在父亲还在世时继承的皇位。当颙琰在承德的避暑山庄突然去世时,虽然曾在匾额后面搜寻装有重要御书的盒子,却未寻到。先帝皇后和大学士们协商后决定由刚刚去世的皇帝最为信赖的皇子旻宁(道光帝)继承皇位,从而避免了一场混乱。第四阶段超过了本书的论述范围,是西太后指定的两名清末皇帝。

清朝史学家阎崇年把清朝皇位继承方式的变化概括为,从初期的候选者之间存在残酷竞争到没有竞争,随之皇帝作为领导者的资质也逐渐下降。但是,清朝没有丧失人格的皇帝,整体来看,清朝的方式无论哪一阶段都相对优于明朝的嫡系子皇太子制。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mcjs/1982.html

上一篇:南北分立体系
下一篇:户制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