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佛陀

佛陀(佛教创始人)

佛陀简介

佛陀:佛陀本指释迦牟尼,后演为圆满觉悟真理者之总称。为佛教用语。印度梵名Buddha ,巴利名同。又作浮头、没驮、步他、馞陀、复豆、浮屠、浮图。意为觉者、觉悟者。

佛陀传记——

佛陀,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

历史上,佛教比其他任何宗教都拥有更多的信徒一四亿或者更多。 佛陀的塑像像世上任何艺术品一样,为人们所熟悉。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佛陀是谁,或者知道他对人生的问题有什么看法呢?

艺术家和雕塑家们把佛陀做得很丰满,对于一个圣人来说,他似乎营养充分、心满意足。我们期待圣人在寻找灵光中感到极度痛苦一佛陀的朋友和佛陀最初向其训诫的那些人,也是这样期待的。实际上,通过受苦获得的圣灵启迪的思想,在佛陀活着的时候,大约公元前500年在印度就已赢得声望了。

在那个时代,深受世上邪恶烦扰和困惑的年轻人,把事务料理停当,向他们的家人和朋友告别后,“出门”一或者我们常说的 “出家”,这是常有的事儿。他们住在树林子里,唯一的财产是一只木碗。用这只木碗他们不时向人要一口饭吃。他们的理念是:自我克制和严苛的肉体上的修行,随之会出现瞬间崇高的顿悟,宇宙的秘密在顿悟中突然变得清楚起来。

关于佛陀一或者乔达摩”的第一件突破性的事,是传说告诉我们的:

他原是一个小国的太子, 29岁,已婚,是一个幼儿的父亲。他半夜出家,未对任何人说一声。这对于他是极痛苦的。他在熟睡的妻儿旁边站了片刻,然后转身离去。他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他从这个世上的太子,变成了苦行主义的太子。于是,他的名声“像挂在天空中的大锣发出的声音”那样,广为传开了。

他有五个同伴,他们对他过人的专注的天赋印象深刻,以至于大部分时间都围绕在他身边注视着他。在六年刻板的自我克制之后的一天一这时他已瘦得像一具蹒跚的骷髅,他突然感到浑身剧烈疼痛,扑倒在地,昏了过去。

醒过来时,他认定,为了揭开宇宙的秘密,不得不在苦行主义的自我克制和肉欲的放纵两者之间采取“折中的办法”。在印度的宗教文化里,这是个大变革。乔达摩被他的五位老朋友痛斥为叛徒。他不得不独自继续探索终极的智慧。

从美国的道德和营养学看来,乔达摩的折中办法是异常大胆的。他的纯洁是绝对的。他中午用的一餐饱餐, 包括咖喱食品和米饭,之后就再没有任何非流质的食物,晚餐也许喝点儿粥。靠这样他强壮起来了,不仅成了一个健康的圣人,而且成了智力耐劳的能手。

据说乔达摩曾坐在某一棵菩提树下, 或者称为神圣的无花果树一后来被称为启迪和智慧树一僧 伽罗语叫菩提树。那棵树在漫长的岁月里已由它的种子被人重新种植,人们在印度的菩提伽耶依然能看到这棵树。乔达摩已下定决心,再也不站起来,直到他收到圣灵的启迪。接近午夜后的数小时,他进入人定状态。人定时他历历在目地看到,控制痛苦生活的整个一系列复杂的因果。同时,他也同样清晰地看到,进人极乐世界的解救之路。

一般说来,这些神秘的经历对于那些经历过的人来说,是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的。乔达摩毫不犹豫地宣布他本人不仅是佛陀一“ 开明的人”,而且是释迦牟尼一“完美的人”。 他直接回去找那五个痛斥他的隐士,他们依然在贝拿勒斯°的鹿园里挨饿。他们看见他走来。“咱们别尊重这个叛徒,”他们说道,“这个转而信仰自我放纵的人。”可是当这位受启迪的乔达摩走得更近些时,他们还是冲出来迎接他,称他“兄弟”。

他回答道一认为他眼中没有少许得意扬扬的喜色是困难的一“噢,僧侣们,别称呼释迦牟尼‘兄弟’, 释迦牟尼是神圣的、最高的佛陀。”

接着,佛陀乔达摩开始讲道。除了一个例外的讲道之外,这很可能是曾被宣讲过的一次最重要的讲道。像山上宝训一样,讲道简明扼要地描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佛教和基督教这两种生活方式惊人地相似。尽管它们依据的信仰相去甚远。佛陀的讲道是悲观的。它是以“ 我们通常过的生活大部分由痛苦组成”这一假设开始的。东印度人发现,把生活看作是一种痛苦是很自然的,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一直受到贫穷和疾病困扰的缘故。也许,假如我们像他们那样,相信单调地反复出现再生或重生的循环,那么,我们就不会发现生活的奇遇如此令人兴奋。

佛陀在菩提树下的发现是:人类痛苦的原因是无知。我们总是渴望获得对我们称为自我的某样东西的满足,然而自我是不存在的。我们必须放弃这一错觉, 以及伴随错觉而来的无知的渴望。他明确地说明这些渴望包括:“对强烈情感的渴望、对未来生活的渴望、对今生成功的渴望。”我们必须通过把我们的思想从迷信中解放出来、通过对我们意志的严格修行、通过爱,学会与世界交流,并成为世界的谦卑的、无欲望的一部分。平静和完美的幸福就在于此。

他把这一理想的状态称为“极乐世界”一种庄严的, 但不是超自然的平静。没有令人难以理解的平静一平 静是由理解产生的。

佛陀如今完全专注于为凡人找到摆脱痛苦,进人神一般的生 存状态的办法。他的八重超度途径,一点儿也没有八福词”那朴素的、自然的口才,但这途径完全可以用八福词的形式重新表达出来。因为“幸福和如何获得它”是佛陀所有讲道的中心主题:

那些有知识,并且其知识没有错觉和迷信的人有福。

那些以和蔼、直率和诚实的态度讲出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的人有福。

那些行为平静、诚实、纯洁的人有福。

那些不危害任何生灵而谋生的人有福。

那些摈弃恶意、骄傲、伪善,而以慈爱、怜悯、同情取而代之的安宁的人有福。

当你尽最大的努力,致力于自我教育和自我克制时,你是有福的。

当你以这种办法,公开自我的极限时,你幸福无量。

最后,那些对这个世界及我们生活其中的千真万确的事物,进行冥想时找到乐趣的人有福。

虽然佛陀对上帝保持沉默,但他相信,一个道德秩序只有公正的、全能的神才能制定。他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管你用身心做了什么,你都无法逃脱道德法律。况且,用全神贯注地对现实进行冥想,来代替佛陀抵制的教士仪式和献祭,他至少在个人祷告方面采取了一些步骤。他的冥想人定不是祈祷,但它是常常被祈求的一件事:听天由命。

佛陀的宗教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消除敌意的宽容。即使没有佛教的教义,就我们所知,也没有一个佛陀的信徒曾经迫害过一个异教徒。事实上,当你回顾佛陀在过去充满战争和宗教狂热者的盛怒的多个世纪中,关于佛陀的最令人惊奇的事儿,是他温和地求助于每个人的理想和经验。根据佛陀所说,我们不仅必须超度自己,而且还必须想出自己的教义。

“不要相信出示给你的某个古代聪明人的书面声言”佛陀说道,“不要相信以教师或教士为根据的任何东西。凡是符合你自己经验的事物,经彻底调查之后与你的理智相符,又有益于你自己的幸福,也有益于其他一切生物的幸福,那事物就应接受为真理,并因此而获得永生。”

这些话赋予了佛陀乔达摩神圣而强健的形象,它庄严、沉思的恬静感也赋予了现代和西方特殊的意义。在围绕知识的源泉进行兜售和激动不安、喋喋不休达两千五百年之后,佛陀有话要说:没有一个男人或女人能担负得起无知的后果。

比他的智慧更伟大的,也许是他为我们树立了在西方只能称为具有基督精神的生活榜样。四十五年来,直到他八十岁去世,这位意志和才智的天才在恒河流域漫游,黎明则起,每天步行15至20英里,没有报酬,也不分阶级和种姓地将他找到的幸福之路教给大家。他根本不是鼓动家,从未曾受到他反对的祭司或任何统治者的打扰。他变得如此闻名、如此受人爱戴,以至他每到一座城镇,一群群的人会走出来,在他要经过的路上铺满鲜花。他真正的和得意的目的,就是准确地解释和教导当今世界一条生 与死的高尚和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