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藩镇之乱

藩镇之乱(藩镇割据演变成五代十国)

藩镇之乱简介

藩镇之乱:唐朝的藩镇之乱,绵延了一百四十多年。藩镇问题的要害,是朝廷赋予他们的权力过大。每一位藩镇节度使都掌管几个州甚至十几个州的军事、政治、经济、人事大权,“户版不籍于天府,赋税不入于朝廷”。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取得的成绩最大,但唐朝已经没有能力彻底解决藩镇问题。唐朝灭亡后,藩镇割据势力就演变成了五代十国。

藩镇之乱过程分析——

唐朝的藩镇

藩镇起源:

藩镇,也称方镇,起源于唐初在边境地区设立的军镇,以防御周边游牧部族对内地的侵扰。它的形成与发展,也同唐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和“以蕃制蕃”的政策有关。唐玄宗年间(公元712—755年),对全国区划进行了一次统一调整,将内地划分为十五个行政区,称十五道(相当于现在的“省”);在接近少数民族的边境地区(主要在北方)设置了十个藩镇(军事单位),任命了九位节度使、一位经略使,简称“九节度一经略”。唐代宗时,一位经略使也升格为节度使,合称“十节度”。

唐朝内地的十五道,每道设一名观察使,或采访使(管监察)、一名度支使(管赋税),各道下属的州、郡刺史、都督,仍分别主管本辖区的军政、民事。

藩镇问题的要害,是朝廷赋予他们的权力过大。每一位藩镇节度使都掌管几个州甚至十几个州的军事、政治、经济、人事大权,“户版不籍于天府,赋税不入于朝廷”(《旧唐书·田承嗣传》)。节度使职位,父死子继,或由部将承袭,或由士卒“自择将帅”,号为“留后”,强迫朝廷颁发正式节度使委任状,予以承认,变为合法。每个节度使都把各自的藩镇搞成一个独立王国,形成了事实上的藩镇割据。

唐朝的藩镇之乱,是安史之乱的严重后遗症。“安史平而藩镇之祸方始”(《玉海·兵制》)。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了,“毒瘤”割掉了,但“癌细胞”却扩散了。“毒瘤”越长越多,藩镇之乱终于成了唐朝的“不治之症”。

一方面,平定安史之乱后,朝廷把安禄山盘踞的“河朔三镇”地区,仍然交给向唐军投降的安禄山的几位旧将去管辖:(一)薛嵩(薛仁贵孙子)为相、卫、邢、洺四州节度使。治所在相州。传至其弟薛萼,被田承嗣兼并。(二)田承嗣(安禄山旧将)为贝、魏、博、相、卫、磁、洺七州节度使(由郑州刺史三迁至魏博节度使,拥有七州之地),治所在魏州。(三)张志忠(安禄山假子,降唐后唐肃宗赐名李宝臣)为恒、深、赵、冀、定、易六州节度使,治所在恒州(今山西大同东北)。(四)李怀仙(安禄山旧将)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治所在幽州。割掉了安禄山一个“毒瘤”,又长出了田承嗣、张志忠、李怀仙三个“毒瘤”(薛萼已被兼并,四变三)。以上地区,为黄河流域中游经济发达地区。平定安史之乱后,直至唐朝灭亡的一百多年间,河朔三镇时附时叛,朝廷无力制服,“天下指河朔若夷狄然”(《新唐书·史孝章传》)。

另一方面,由于在平定安史之乱期间各地到处需要用兵,朝廷在内地也普遍设置节度使。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757年),“中原用兵,刺史皆治兵戎,遂有防御、团练、制置之名。要冲大郡,皆有节度”(《旧唐书·地理志一》)。朝廷明确规定:天下诸道节度使的军需由各地自负,并可自置官署,任命本路郡、县官员。节度使充当将帅把守险要,用兵多少自己掌握(即可自主征兵)。这样,各地节度使的权势日益膨胀,终于尾大不掉,难以制削。内地的节度使们,看到朝廷对“河朔三镇”毫无办法,竞相仿效,扩充实力,也开始同朝廷公开对抗。

唐朝的藩镇之乱,头绪比五胡十六国还乱。原因是,唐肃宗之后,唐朝在不同时期随意增设节度使,数目乱;各节度使父传子、子传孙、帅传将,时有交叉兼并等,传承关系乱;各节度使之间频繁交战争抢地盘,统辖范围乱;唐朝镇压藩镇叛乱胜少负多,不断妥协、退让、重新委任节度使,人名乱;安禄山、安庆绪父子和史思明、史朝义父子也任命了不少节度使,官设与私设相混,乱上加乱。

唐玄宗时期,首置“九节度一经略使”:

一、安西节度使:职责管理西域。治所龟兹。辖龟兹、焉耆(碎叶)、于阗、疏勒四镇。统兵两万四千人。

二、北庭节度使:职责防御北方游牧部落突骑施、昆坚、斩啜,治所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二十五里破城子)。屯伊州(今新疆哈密县)、西州(今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二州边境。统兵二万人。

三、河西节度使:职责阻隔吐蕃与突厥交通联系,守护河西走廊。治所凉州。统兵七万三千人。

四、陇右节度使:职责防御吐蕃。治所鄯州,统兵七万五千人。

五、朔方节度使:职责防御突厥。治所灵州。统兵六万四千七百人。

六、河东节度使:职责防御突厥。治所太原。统兵五万五千人。

七、范阳节度使:职责防御辽东奚、契丹。治所幽州。统兵九万一千四百人。

八、平卢节度使:职责招抚辽东室韦、靺鞨。治所营州。统兵三万七千三百人。

九、剑南节度使:职责防御吐蕃,招抚南疆各少数民族。治所成都,统兵三万零九百人。

十、岭南五府经略使:职责招抚南疆各少数民族。治所广州。统兵一万五千四百人。唐肃宗即位后,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岭南五府经略使也升格为节度使。

藩镇的急速膨胀:

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后,随着平定安史之乱用兵的需要,藩镇数猛增到四十四个:

一、东都畿汝防御观察使,领汝州;

二、河阳三镇节度使,治孟州;

三、宣武军节度使,治汴州;

四、义成军节度使,治滑州;

五、忠武军节度使,治许州;

六、天平军节度使,治郓州;

七、兖海节度使,治兖州;

八、武宁军节度使,治徐州;

九、平庐军节度使,治青州;

十、陕州节度使,治陕州;

十一、潼关防御镇国军使,华州刺使领之;

十二、同州防御长春宫使,同州刺使领之;

十三、凤翔陇节度使,治凤翔;

十四、邠宁节度使,治邠州;

十五、泾原节度使,治泾州;

十六、朔方节度使,治灵州;

十七、河中节度使,治河中;

十八、昭义军节度使,治潞州;

十九、河东节度使,治太原;

二十、大同军防御使,云州刺使领之;

二十一、魏博节度使,治魏州;

二十二、义昌军节度使,治沧州;

二十三、成德军节度使,治恒州;

二十四、义武军节度使,治定州;

二十五、幽州节度使,治幽州;

二十六、山南西道节度使,治兴元;

二十七、山南东道节度使,治襄州;

二十八、荆南节度使,治江陵;

二十九、剑南西川节度使,治成都;

三十、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梓州;

三十一、武昌军节度使,治鄂州;

三十二、淮南节度使,治扬州;

三十三、浙江西道节度使,治润州;

三十四、浙江东道节度使,治越州;

三十五、福建观察使,治福州;

三十六、宣州观察使,治宣州;

三十七、江南西道观察使,治洪州;

三十八、湖南观察使,治潭州;

三十九、黔中观察使,治黔州;

四十、岭南东道节度使,治广州;

四十一、岭南西道桂管经略观察使,治桂州;

四十二、邕管经略使,治邕州;

四十三、容管经略使,治容州;

四十四、安南都护节度使,治安南;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后,河西、陇右均被吐蕃占领;唐宣宗大中至咸通年间(公元847—873年)间,“陇右遗黎,始以地图归国,又析置节度”,又增加了三个虚设的节度使:

四十五、秦州节度使,治秦州;

四十六、凉州节度使,治凉州;

四十七、瓜州节度使,治沙州。

再往后,就说不清、理还乱了。“乾符之后,天下离乱。礼乐征伐,不自朝廷。禹迹九州,瓜分脔剖,或并或析,不可备书”(《旧唐书·地理志一》)。

唐朝藩镇之乱,持续时间之长,史无前例。从唐代宗广德二年至唐昭宗天祐元年(公元764—904年),唐昭宗被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所弑唐朝灭亡止,藩镇之乱持续了一百四十年之久。唐朝一共经历了十八帝,有十一位皇帝经受过藩镇之乱的折磨。

据《资治通鉴》记载,从唐代宗广德元年平定安史之乱起,至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763—874年)止,这一百一十余年间,因藩镇叛乱引发的战争共有一百七十余次。藩镇之乱给唐朝后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民生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破坏。

藩镇叛乱的重大事件

唐朝的藩镇之乱,绵延了一百四十多年。藩镇攻唐、藩镇互攻事件数不胜数。这里只讲两起影响最大的藩镇叛乱事件:

四镇之叛:

参与“四镇之叛”的是成德、魏博、淄青、山南东道四个藩镇。起因是,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成德镇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上表朝廷,请求继承节度使。唐德宗一心想革除节度使父死子承的弊端,坚拒不准。但李宝臣生前与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淄青节度使李正己相约,各镇职务与土地“死后传子孙”。因此,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田承嗣死时,李宝臣、李正己联名向朝廷举荐田承嗣之侄田悦继承魏博节度使一职,唐代宗虽然很不情愿,但也很无奈地同意了。田悦为报答李宝臣旧情,屡次为李惟岳向朝廷说情被拒后,田悦、李正己就派人去成德镇与李惟岳串联,约定共同举兵对抗朝廷。唐德宗下诏要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入朝,他怕入朝有祸,也加入了这次反叛行动。

挑起这场战争的是魏博镇节度使田悦,他为的是本镇私利。当年,相卫节度使薛嵩死后,田悦父亲田承嗣曾兼并了相卫镇的洺(今河北永年东南)、相(今河南安阳)、卫(今河南卫辉)等州,而磁(今河北磁县)、邢(今河北邢台)二州及临洺县却被朝廷划归昭义镇节度使李抱真管辖。田悦对此耿耿于怀,如果把这几个地方兼并过来,魏博镇的西境就可与太行山相连,那样地理形势就更为有利。他鼓动部属说:“邢、磁如两眼,在吾腹中,不可不取”(《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于是,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五月,田悦带头举兵向邢州、邯郸、临洺发动了进攻,“四镇之叛”爆发。

唐德宗下令河东、昭义、淮西、幽州、宣武诸镇出兵平叛。

翌年,各镇混战。

魏博节度使田悦被河东节度使马遂和昭义节度使李抱真打败。

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被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打败,梁崇义与妻子投井而死。

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听说田悦大败于临洺,忧惧而死,由其子李纳自领军务。

成德镇节度使李宝臣之子李惟岳想继承节度使之职朝廷不准,混战中被部下所杀。

“四镇之叛”的第一个波次刚刚过去,接着又掀起了第二个大浪:卢龙节度留后朱滔因平定“四镇之叛”有功,朝廷下诏升任他为卢龙节度使,并赐德、棣二州。但由于没有得到他攻下的河北深州而大为不满,串通成德镇王武俊、魏博镇田悦一起举兵造反。卢龙镇朱滔自称冀王,成德镇王武俊自称赵王,魏博镇田悦自称魏王,淄青镇李纳自称齐王。四镇又联合举兵反唐,以朱滔为盟主。

唐德宗下令讨伐,但唐军无力平定,最后只能双方达成妥协。唐德宗下罪己诏、大赦令,赦免四镇反叛之罪;四镇节度使也上表谢罪,去掉王号,表示归顺朝廷,实际上仍然各据一方。

奉天之难:

奉天之难是由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引起的,结果泾原兵路过长安时又发动了一场兵变。

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正月,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把军镇治所从黄冈北迁到河南许州(今河南许昌市)。针对李希烈向北推进暴露出的野心,朝廷任命李元平为汝州别驾、知州事,想用他去阻挡李希烈向北推进。但李元平“敢大言,好论兵”,却没有实际才能,根本不是李希烈的对手。李希烈攻克汝州,攻打尉氏(今河南尉氏县),围攻郑州,越闹越大。

唐德宗任命哥舒曜为东都汝州节度使,率领凤翔、邠宁、泾原、奉天、好畤等州兵一万余人讨伐李希烈,同时下令东方各道出兵合击。八月,李希烈率兵三万将哥舒曜反围于襄城(今河南襄城县)。唐德宗急调泾原兵前去解襄城之围。

泾原兵经过长安时,京兆尹的军食供应搞得特别差,激起士兵愤怒,他们说:“我们上前线去拼死,路过京都连顿饭都吃不上,府库里藏了那么多金银财宝干什么用的?”泾原节度使姚令言,指挥士兵们扛起大旗,直奔京城,发动了一场兵变。唐德宗派宦官出城,给每位士兵发两匹锦缎。士兵们怒吼道:“我们不要这些,要你的命!”一箭把宦官射死,直冲京城。

唐德宗急忙令禁军出来平乱,谁知禁军数目都是吃空饷的,只有人名没有人。唐德宗只得带上贵妃、太子等人逃出京城,逃往奉天躲避兵变。

唐德宗逃跑后,发动兵变的泾原节度使姚令言把已经下台的大军阀原卢龙节度使朱泚抬出来当头子,朱泚就在长安城里自称“大秦皇帝”。后来,在唐将珲瑊、李晟、韩游环、戴休颜等进攻下,朱泚逃出长安,逃到彭原(今甘肃庆阳市),被部下杀死。

“奉天之难”平定了,唐德宗在外流亡了十个月,终于回到了长安。但淮西镇李希烈叛乱还没有平定。哥舒曜统领的唐军一直在同李希烈的叛军作战。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十月,李希烈攻下河南襄城,接着又攻下汴州,滑州刺史李澄举城向李希烈投降。李希烈又攻下襄邑(今河南睢县),又乘胜进攻宁陵,江淮震恐。

李希烈在汴州称帝,国号大楚。李希烈称帝后,派翟崇晕前去攻打陈州,仅以少量兵力留守汴州。唐德宗又命浙东、浙西等地唐军加强对李希烈的攻势。这时,宋亳节度使刘洽派出三万大军救陈州,在陈州以西击败李希烈部将翟崇晖,斩首三万余级,翟崇晖被活捉。然后乘胜向李希烈的“都城”汴州进军,李希烈“大惧”,放弃汴州,逃往蔡州。这时,重新归降朝廷的原滑州刺史李澄开始发挥作用。他领兵进占郑州,接受了李希烈郑州守将孙液的投降。此后一段时间,唐军与李希烈在河南境内反复交战,李希烈做垂死挣扎。贞元二年(公元786年)三月,李希烈派兵再次进攻郑州,被李澄击败。四月,李希烈被部将陈仙奇毒死,余众跟随陈仙奇向朝廷投降。唐德宗任命陈仙奇为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之叛闹腾了整整三年,最终灭亡。

唐宪宗的削藩之战

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取得的成绩最大——虽然唐朝已经没有能力彻底解决藩镇问题。

唐宪宗的祖父唐德宗驾崩后,他父亲唐顺宗继位。但唐顺宗不顺,刚刚继位就得了中风,不能讲话,不能走路,卧床不起,朝政大权落入唐顺宗当太子时的一帮亲信手里。这些人中有王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十多人。他们大多是些书生,有些人有名望,却没有什么治国经验。这些人针对唐德宗时期的一些弊政,搞了一场“永贞革新”,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主要内容包括:(一)废除宫市,贬谪了无恶不作的京兆尹李实;(二)大赦天下,罢除额外上贡,免除两税法之外的一切杂税;(三)改组盐铁专管机构,罢免了镇海镇节度使李锜的盐铁转运使职务,加强了朝廷对财政的控制;(四)准备改变宦官掌握兵权的局面(实际上这一条根本改变不了)。

他们推行的这些改革,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书生气太重。他们的思想特点,从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这篇文章一向被奉为名篇佳作传诵,其思想内容作为个人品德修养讲没有问题;但刘禹锡作为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通篇的思想内容就显得小格局、小家子气,这种思想气质肯定搞不出大名堂来。相反,这场改革在朝廷内部搞出了一大堆矛盾。

长期卧床的唐顺宗,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八月四日逊位,唐宪宗即位。唐宪宗毫不犹豫,一登基,就把王伾、王叔文集团全部罢官,逐出朝廷,贬往各地去当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唐宪宗削藩,吸取了前朝的许多经验教训,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一)发展生产,广积财源;(二)任用削藩态度坚决的能臣武将,对不法藩镇决不姑息退让;(三)制订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分步用兵的削藩计划;(四)推行以藩削藩、以群藩伐一藩的策略,等等。虽然也经受了不少挫折,但总体上取得了不小的胜利。

平定西川镇刘辟之战:

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治蜀二十一年,功勋卓著。他与南诏言和,停止兵革,“兵休边陲,人获富庶”,确实称得上造福一方,获得蜀地百姓拥戴。韦皋在世时,刘辟是他的主要部将和谋士。韦皋突然逝世,刘辟自立为留后,鼓动部下向朝廷上表举荐他接替剑南西川节度使职务。唐宪宗拒绝,另派节度使,征刘辟入朝任给事中,刘辟不从。由于唐宪宗即位不久,朝廷意见分歧,唐宪宗退一步,同意刘辟为西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正月,刘辟狂妄提出要兼领三川,又遭唐宪宗拒绝。于是,刘辟公开反叛朝廷,领兵进攻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攻打东川节度副使李康。唐宪宗大怒,下令征讨。大臣们都说四川山高路险,不主张用兵,又想姑息迁就。唯独宰相杜黄裳竭力主张出兵讨伐,他说刘辟是“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他向皇上推荐神策军使高崇文,并说:“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辟必可擒。”(《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三》)宰相杜黄裳关于“勿置监军”的建议,可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建议。中唐以后,将军出去打仗,朝廷往往派个宦官去当监军,狗屁不懂,偏偏又要干预军事指挥,以显示他们的权威,往往把本来能打胜的仗也打败了,最后他们又都把责任推到将领身上,陷害了许多军事指挥员。

唐宪宗采纳杜黄裳建议,命高崇文率步骑五千为前军,李元奕率步骑两千为后军,与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会攻刘辟。

当时高崇文正在北方驻守长城,接到命令,当天就出发。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正月底,高崇文经陕西秦岭斜谷入川,李元奕经陕西秦岭骆谷入川,严砺从汉中入川,三箭齐发。二月,攻下剑州,打开了入川通路。

刘辟见这次唐军攻势很猛,惊恐心虚,在鹿头关(今四川德阳北)设置八道关栅,层层把守。六月初,高崇文命部下勇将高霞寓猛攻刘辟万胜堆关栅,全歼守敌。刘辟与唐军反复争夺,唐军八战八捷。七月下旬,高崇文又在玄武(今四川中江)歼敌万余人。

这时,唐宪宗下诏,凡入川唐军,全归高崇文统一指挥。唐军在高崇文的统一指挥下,直插成都。一路上,刘辟叛军或逃或降,全线崩溃。刘辟见大势已去,带着亲信卢文若等几十人弃城逃跑,企图逃往吐蕃。高崇文命令部队一路急追,九月下旬在羊灌田(今四川都江堰北)追上叛军。刘辟投江,唐军士兵跳下江水将他擒获。刘辟亲信卢文若先杀妻子,自己系上石头沉江而死。

唐宪宗平定西川刘辟之战的胜利,在军事指挥上有三点重大改进:第一,决心果断,不受朝廷大臣中姑息退让情绪的影响;第二,不派宦官监军,让将军独立指挥作战;第三,指定统帅,入川唐军由高崇文统一指挥。这三条,是唐朝削藩作战的重大进步。但是,在唐宪宗的削藩作战中,这三条有时贯彻得好,有时贯彻得不好,作战效果就大不一样。

平定镇海镇李锜之战:

李锜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4年)历任湖州、杭州两州刺史。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李锜以几十万缗巨资贿赂宦官李齐运,当上了浙西观察使、诸道盐铁转运使,由此掌握了天下财赋来源,向唐德宗进奉巨额资财,获得唐德宗好感。同时又不惜巨资广泛贿赂权贵,朝中都为他说好话。从此,他大肆搜刮盘剥,肆无忌惮地截留、侵吞国家财政收入。

唐宪宗继位后,拒收四方贡献,锐意整肃纲纪。李锜有危机感。为了逃过难关,他使了一计:上表愿意入朝,推荐其判官为留后,暂时主持本镇军务。唐宪宗深知李锜长期贪赃枉法,将计就计,同意他入朝。元和二年(公元807年)九月,派中使至润州(治今江苏镇江)抚慰,同时任命御史大夫李元素为镇海节度使,接替李锜。李锜本来只想做个姿态、玩个幌子,唐宪宗即位不久,朝中为他说话的人很多,事情很快就能“安全度过”。谁知唐宪宗给他来真的,他急了,唆使几十名亲信,把代理他处理军务的留后王澹和大将赵琦杀掉。乱兵把刀架到朝廷派来的中使脖子上时,他假装刚刚闻听此事,出来制止,但暗中早已布置把中使关押起来。然后,李锜耍了一个天大的花招:派遣五名心腹,兵分五路,前去偷袭苏州、常州、湖州、杭州、睦州,杀掉五州刺史,占据五州府城,再以本镇“发生兵变”为由,请求“暂缓入朝”。

唐宪宗得到李锜发动兵变的消息,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宰相郑说,应该同意李锜的请求,可以让他暂缓进京。另一位宰相武元衡却认为绝对不行,他说:“陛下初即政,锜求朝得朝,求止得止,可否在锜,将何以令四海?”(《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三》)唐宪宗采纳宰相武元衡的意见,下诏削去李锜一切官爵,立即调兵遣将,命淮南节度使王锷为招讨处置使,统一指挥平定李锜叛乱之战,命令宣武、义宁、武昌、淮南、宣歙等道兵力出宣州;江西兵力出信州(治今江西上饶);浙东兵力出杭州,共讨李锜。

李锜派出五将去偷袭五州,只有苏州、睦州(治今浙江建德西)两处得手,其他三将均被所袭州兵杀死。李锜得知唐军四面来攻,准备夺取最为富庶的宣州(治今安徽宣城),对抗唐军。他派出的三员战将张子良、李奉仙、田少卿,都知道在唐军强大的攻势下,李锜必败无疑。于是三人同李锜的外甥牙将裴行立商量后决定倒戈。裴行立提前潜回润州布置,当夜三将领兵返回润州,顺利入城,包围李锜军府,将其活捉,交给唐军押送京师。唐宪宗列数李锜罪行,将其父子腰斩于市。李锜兄弟及亲属一律赦免。李锜祖上有人为国捐躯,宗庙也得以保留。李锜家产抄没,数量惊人,唐宪宗下令分赐浙西六州百姓,以代替当年租赋。朝廷声威大震,民心大快。这是一次军事、政治双胜利。

第一次讨伐成德镇王承宗之战:

唐宪宗削藩,讨伐成德镇节度使王承宗的两次军事行动都不成功,但这是他削藩战争中的重要行动。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三月,成德节度使王士真病死,其子王承宗上表朝廷请求袭父职。唐宪宗决意废除节度使父死子继之习,不予准奏。王承宗不服,自立为留后,处理本镇军务。唐宪宗下决心征讨,召集群臣商讨,仍是两派,一派反对,一派同意。但唐宪宗决心已定,十一月上旬下诏削去王承宗官爵,命宦官吐突承璀为统帅,率左右神策、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兵马,讨伐王承宗。

翰林学士白居易上奏说,国家征讨,当用将帅,不该用宦官,让吐突承璀挂帅不合适(有些话说得很刻薄,参见《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吐突承璀是福建人,唐宪宗当太子时,他从小在小黄门侍候太子。宪宗即位,授内常侍、知内省宦官事。不久任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封蓟国公。唐宪宗想培养他、重用他,心太急。许多大臣也都认为这样使用吐突承璀不合适。唐宪宗坚持让吐突承璀当统帅,只是把他的权力缩小了一些,改为招讨处置宣抚使。

可是,吐突承璀辜负了唐宪宗对他的期望,这一仗打得一塌糊涂。白居易两次上书,建议罢兵。七月,王承宗也向朝廷表示认罪,愿意向朝廷输贡纳税,请朝廷任免官员。唐宪宗找到一个台阶,收兵。唐宪宗罢去吐突承璀神策中尉之职,降为军器使。

王承宗逃过了这一关,不等于他彻底心服了。他要等待时机,再同朝廷较量。

李绛献策,不战而取魏博镇:

魏博镇是河朔三镇中的领头羊,最为强横。它割据一方,拥兵自重,多次叛乱,对抗朝廷,它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其他藩镇。自从田承嗣割据以来,父传子、子传孙,已经五十来年。

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八月,该镇节度使田季安病危,幼子田怀谏只有十一岁。田季安夫人是河北洺州刺史的女儿,她眼看田季安病将不起,众将离心,为了维持局面,出面召集诸将商议,立幼子田怀谏为节度副使、知军事。一月后,田季安病死。由于田怀谏年幼,田夫人又让兵马使田兴协理军务。田兴能文能武,待人谦恭,以前曾一再规劝田季安不要胡乱杀人,故在军中较有威望。

这时,朝廷有两派意见,一派竭力主张乘田季安病死,讨平魏博镇。由于前两次讨伐成德镇王承宗有教训,这次唐宪宗比较慎重,多方听取意见。中书侍郎李绛向唐宪宗献策说,从具体形势来分析,魏博镇的问题不必兴师动众,便可使其归顺朝廷。唐宪宗问,何以见得?他说,我已观察了多年,两河藩镇跋扈者,都把军队分在两位将军手中,让他们势均力敌,为的是防止某一方图谋不轨。但这样做必须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节度使能够“制将之命”。现在田怀谏乳臭未干,没有能力“自行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这就会出现“将与将,不一样”的局面。当面不说,心里不服;一天能过、两天能过,时间一长,肯定出内乱,肯定有人来投奔。故“但愿陛下按兵养威”,观察其变,不出数月,“必有自效于军中者矣”(《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

唐宪宗做两手准备,一方面派左龙武大将军薛平为郑、滑节度使,掌握军队,加强训练,严阵以待。另一方面,静观局势变化。

就在这时,魏博镇内部开始出现问题。一则,由于田怀谏是个小孩,军政大事都由家童蒋士则说了算,他凭个人好恶随意撤换了多名将领,军中大哗。二则,朝廷迟迟没有颁发田怀谏副节度使的册命,众人都犯嘀咕,都沉不住气了。

一天早晨,田兴去军府议事,几千名士兵大声鼓噪,跪拜在军府外,恳请田兴出任节度留后。田兴大惊,坚辞不受,士兵不散。田兴觉得僵持下去要酿成大事,便与士兵们约法三章:“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请官吏”(《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然后,田兴杀掉胡作非为的蒋士则等十多人,上奏朝廷,请速速遣使前来处置。

唐宪宗接到奏报,立即派出使者赶赴魏博镇宣慰。不等宣慰使返京,唐宪宗用李绛之策,当即下令任命田兴为魏博镇节度使,并赐名田弘正。“兴感恩流涕,士众无不鼓舞”(《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五》)。接着又采纳李绛一条建议,从国库中拨出一百五十万缗钱,重奖魏博镇众将士。大臣中有人认为奖赏太多,李绛反驳说:“如果出兵打仗,魏博镇一共六个州,几万甚至几十万军队一年两年攻城野战,拿得下拿不下还不一定,军需保障需要花多少钱?这笔账还算不过来吗?”这一次,唐宪宗也开窍了,他下诏免除魏博镇百姓一年的赋税,让老百姓都体会到回归朝廷的好处,老百姓欢呼万岁。唐宪宗派遣户部郎中胡证出任魏博镇副节度使。魏博镇所缺九十名官员全部由朝廷委任配齐。从此,魏博镇结束了半个世纪的割据局面,正式回归朝廷。

魏博镇归顺朝廷,第一打破了半个世纪以来“河朔三镇”联合对抗朝廷的局面,第二打破了节度使父死子继的老例,震撼了其他藩镇割据者,他们的心都悬了起来。

平定淮西镇吴元济之战:

唐宪宗继位前,淮西镇就是中原的一个乱镇。节度使李希烈叛乱称帝的闹剧破产后,唐德宗任命毒死李希烈后举镇向朝廷投降的陈仙奇为淮西节度使。第二年,陈仙奇又被他的部将吴少诚杀死,唐德宗又任命吴少诚为淮西节度留后。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吴少诚四出抢掠地盘,攻临颍(今河南临颍)、围许州。朝廷下诏削去吴少诚官爵,任命夏绥节度使韩全义为招讨使,调十六道兵马征讨吴少诚。结果,唐军反被吴少诚打败。唐德宗又重新下诏,不仅恢复吴少诚官爵,还给他加官一职,为检校仆射。唐顺宗继位时,又给吴少诚加官一职,为同平章事。

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吴少诚病死。其部将吴少阳伪造吴少诚遗嘱,骗得节度副使、知军事职务。吴少诚、吴少阳并不是兄弟俩。吴少阳是沧州人,早年在魏博军中与吴少诚的父亲吴翔关系密切。吴少诚为网罗党羽,把吴少阳召到淮西,授予军职,认他为堂弟。吴少阳本想逼迫朝廷正式任命他为淮西节度使,但由于朝廷忙于征讨成德镇王承宗,只任命他为淮西节度留后。吴少阳在淮西任节度留后四五年,从来不与朝廷来往。“汝南多广野大泽”,他大量繁殖牧养军马,扩充军事实力。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九月,吴少阳也病死。他的长子吴元济又耍阴谋,秘不发丧,以父亲吴少阳的名义上奏朝廷,让其长子吴元济主持军务。

唐宪宗为了摸清淮西镇的底细,派御医前去为吴少阳诊病。吴元济没有料到这一手,谎称父亲身体已经痊愈,但是拒绝御医见病人。唐宪宗从其他渠道证实吴少阳已死,又派工部员外郎李君何出使淮西吊唁。吴元济阴谋暴露,公开与朝廷翻脸,宣布不欢迎朝廷使者,疯狂起兵,四面出击,攻舞阳、攻襄城,搅得汝州、许州鸡犬不宁。

唐宪宗削去吴元济一切官爵,下诏痛斥他“逆绝人理,反易天常”,命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绶为招抚使,统领宣武、忠武、河东、武宁、淮南、宣歙、魏博、剑南东川、山南东道、江西等地共十几万兵力讨伐吴元济。

严绶初战小胜后,麻痹大意,不加戒备,夜间遭到淮西兵突袭,严绶败退至唐州(今河南泌阳),转入防守。唐军鄂岳观察使柳公绰向朝廷请命,愿意率军出征,唐宪宗准奏。柳公绰号令严整,诸将畏服,每战皆胜。忠武节度使李光颜,接连破淮西军于临颍、南顿(今河南项城)。

吴元济在十几万唐军的强大压力下,渐感力不能支,内心惊恐。但前线战况进展缓慢,唐宪宗派御史中丞裴度赴战区宣慰,调查前线战况。裴度带上大文豪韩愈一起到了淮西前线。回京后,裴度向唐宪宗奏报,认为“淮西可取”,但要换帅。“臣观李光颜见义能勇,终有所成”,而严绶无将帅才略,不能胜任统帅之职。韩愈也向唐宪宗上书,建议征集陈、许、安、唐、汝、寿等州兵员,这些地方民间家家都有兵器,百姓习于战斗,只要提供充足的军需保障,淮西军“其破败可立而待也”(《全唐文·论淮西事宜状》)。韩愈当时的职务是“知制诰”,是唐朝开始专设为皇上起草诏令的官员。

这时,成德镇王承宗、淄青镇李师道,加紧了对朝廷征讨吴元济的干扰破坏活动,制造种种混乱和困难。坚决主张削藩的宰相武元衡被刺杀,御史中丞裴度被刺伤。大臣中有些人迫于成德、淄青镇的威吓,建议罢免裴度,讨好两镇,罢兵言和。简直令人难以想象,像唐朝这样的辉煌朝代,到了后期,朝廷内竟会弥漫出这样一种软弱风气,像一筐熟透了的烂柿子。好在唐宪宗身上还有最后一根骨头是硬的,他大怒道:“若罢度官,是奸计得行,朝纲何以振举?吾用度一人,足以破此二贼矣!”(《旧唐书·裴度传》)

二十多天后,裴度伤势好转,唐宪宗任命裴度为宰相,主持削藩大计。这时前线出了一个投敌分子:荆南节度使袁滋,到了前线违抗朝廷军令,命令部队不准进攻吴元济,结果反被吴元济包围,他向吴元济屈膝求和。唐宪宗怒不可遏,贬袁滋为江西抚州刺史,任命太子给詹事李愬为前线指挥。李愬是名将李晟之子,“有谋略,善骑射”。

李愬到达前线接替袁滋指挥后,故意示弱,麻痹敌人。其实,吴元济手下有些能耐的部将心里都明白,吴元济仅凭淮西一镇之力与朝廷对抗,是没有前途的。因此,李愬的部下活捉了吴元济的部将丁士良、李祐等人后,都采取攻心战术,晓以利害,引导他们站到朝廷这边来,为唐军献计出力,效果非常好。

新任宰相裴度到达前线郾城(今河南郾城县)督战。李愬正在筹划奇袭蔡州。向李愬投降的吴元济的部将李祐,向李愬报告蔡州内情说,蔡州的精兵都被派往外围作战,守卫蔡州的都是一些病弱老兵,可以乘虚直抵蔡州,等到敌军发觉,吴元济已经当了我们的俘虏了。李愬派人去向裴度密报这一计划,得到批准。

十月十五日夜晚,天黑如幕,大雪纷飞,寒冷彻骨。李愬命李祐率三千人为前锋,自己率三千人为中军,田进率三千人为后军,冒雪出发,夜袭蔡州。半夜到达蔡州,吴元济的守城士兵做梦也想不到唐军会在风雪之夜来偷袭,所有岗哨全在熟睡中被杀死。天明,唐军包围了吴元济外宅,有人向他报告官军已经进城来了。他笑着回答说,进来几个盗贼,抓起来不就得了。这时,吴元济手下的大将董重质率领万人在洄曲,李愬打听到他家的住址,派兵保护,厚待家人,派他儿子带上自己的亲笔书信前去对父亲劝降。董重质被李愬的真情所感动,单骑回城来向李愬投降,留在洄曲的部队由唐将李光颜收编。李愬命部队火攻南门,全城老百姓受尽了吴元济的欺压,都自动帮助唐军。吴元济眼看大势已去,走下梯子束手就擒,他手下两万多兵马也全部投降,淮西镇叛乱终于平定。

平定淄青李师道之战:

淄青镇传到李师道为节度使,已经与朝廷对抗了五十四年。唐宪宗以最大决心削藩,李师道以最大能量搞破坏。他刺杀力主削藩的宰相武元衡,烧毁河阴军用粮库、钱帛库,在东都洛阳杀人抢劫,攻打徐州等等。

唐宪宗平定淮西镇吴元济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七月,命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等五路军讨伐李师道。宰相裴度向唐宪宗献策,命魏博镇节度使田弘正率军从杨刘(今山东东阿以北杨柳村)南渡黄河,进至郓州四十里处筑垒扎寨。其他各路大军相继北进,合围淄青。李师道派兵分道出击,大都兵败而归。至十二月,魏博、义成两路唐军,抓获李师道兵马使以上大小将领四十七人。唐宪宗将他们全部赦免释放,父母年老想回家的从优发给路费准许回家,愿意继续为国效力的都回原来的部队参加讨伐李师道。唐宪宗说:“朕想诛杀者,李师道一人而已!”(《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这一消息在淄青军中迅速传开,对于讨平李师道发挥了极大作用,各路唐军在战场上取得节节胜利。

李师道幕中有位兵马使刘悟,在关键时刻倒戈降唐,对平定李师道起到了很大作用。刘悟是个老好人,平时治军松散,对士兵宽厚,士兵都叫他“刘父”。唐军前来围攻淄青镇时,李师道命令刘悟镇守阳谷,防止已经归顺朝廷的魏博镇军队南渡黄河进攻淄青。刘悟做梦也想不到田弘正会从杨刘南渡黄河,他毫无防备,节节败退,致使田弘正的军队直逼郓州近郊。李师道对刘悟十分不满,把他召去“议事”,准备将他除掉。有人劝李师道说,非常时期,不宜杀将,否则军心动摇,后果不堪设想!李师道犹豫起来,把刘悟软禁了十来天,又把他放了。

李师道犹豫了好多天,最后决定还是要除掉刘悟。他派了两位使者,带上他的密令,去找刘悟的助手行营兵马副使张暹,命令他杀掉刘悟,献上首级,交换条件是让他接替刘悟职务。张暹与刘悟私交很好,对两位使者说,刘悟回来后戒备很严,现在不便下手,请暂缓些日子再想办法。说完转身就去告诉了刘悟。刘悟先把两位使者杀了,然后召集诸将到他帐中议事。他把底牌亮了出来:举兵起事,归顺朝廷。有三十多人态度暧昧、动摇,他毫不客气,统统杀掉。然后公开举起归唐旗帜,向郓州发动进攻。

刘悟军攻入郓州,冲进李师道府中,从“厕床”下把李师道父子二人抓了出来。李师道求饶,还想活命;他儿子李弘方却说,到了这一步,不如早死好!刘悟下令处死李师道父子。并把二人首级割下,送给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由田弘正传首京师。

第二次讨伐成德镇王承宗,人死镇平:

王承宗利用朝廷正在对淮西用兵之机,发起了一连串的挑衅性行动。由于魏博镇已经归顺朝廷,王承宗经常派兵袭扰魏博镇边界,魏博镇前后十次上表朝廷,请求发兵讨伐成德镇王承宗。朝廷为了集中兵力、财力平定淮西镇,避免两面用兵,只能暂时放下王承宗。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十二月,“王承宗纵兵四掠,幽、沧、定三镇皆苦之,争上表请讨承宗”(《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五》)。宰相张弘清仍然认为,两面作战,国力不支,不主张马上讨伐王承宗。唐宪宗已忍无可忍,决计出兵讨伐。张清弘为此请辞宰相之职,唐宪宗免掉一位宰相也在所不惜,调张清弘出京,去就任河东节度使。唐宪宗下诏,命令河东、卢龙、易定、沧景、魏博、昭义等六道共同出兵,征讨王承宗。上一次讨伐王承宗,唐宪宗任用宦官吐突承璀当统帅,受到了广泛批评,这一次,他有些感情用事,不设统帅,让六路军队自己去打。结果,六路唐军各自为战。虽然各路都分别打败了成德镇的一些小股军队,但六路唐军无法捏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给王承宗叛军以致命一击。相反,为王承宗提供了各个击破六路唐军的机会。哪一路唐军进攻最积极,孤军突出,他就集中力量对付哪一路唐军。

讨伐王承宗,第一仗没有打好,第二仗仍然没有打好。朝廷中的反战派呼声又起,唐宪宗只得下诏罢兵,第二次讨伐王承宗又受挫折。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十月,王承宗病死,其部下秘不发丧,立王承宗之弟王承元为留后。王承元接受各藩镇节度使均无好下场的教训,坚辞不受。“诸将固请”,他不得已暂领军务。但他密奏朝廷,请选派成德镇节度使前来上任。

这时,唐宪宗也已驾崩。

唐穆宗调任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为成德镇节度使,任命李愬为魏博镇节度使,任命王承元为义成镇节度使,各得其所。从此,成德镇才正式归顺朝廷。

唐宪宗坚持削藩十四年,打了七仗,取得了削藩斗争的最大成绩。但是,唐朝的藩镇之乱并没有真正解决。唐宪宗之后,还有九位皇帝要面对藩镇之乱这个头痛的问题。

唐末的藩镇兼并割据

朱温兼并北方:

朱温(朱全忠),父亲是乡村私塾教师,早死。随母王氏到今安徽萧县刘崇家当佣工。朱温凶悍狡诈,不肯干活,经常被刘崇鞭打。朱温投入黄巢起义军,转战南北。黄巢任命朱温为同州防御使。朱温眼看起义军形势转衰,举同州投降唐朝。朝廷任命朱温为同华节度使、右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并赐名朱全忠。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朝廷又任命朱温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并加任东北面都招讨使。从此,朱温成为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得力打手。黄巢起义军中有许多降唐将领,都成为他的部将。此后,朱温参加藩镇割据。

经过二十余年的一系列争夺,朱温先后兼并了河南境内的蔡州节度使秦宗权(曾一度称帝),山东境内的三位节度使时溥、朱瑄、朱瑾,打败了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成为北方最大的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李克用割据山西:

李克用祖先是西突厥沙陀部人,唐德宗时内附,居定襄神武川新城(今山西大同西南),有骑兵一万,称沙陀军。唐懿宗威通九年(公元868年),庞勋在徐州叛变,朝廷发兵攻徐州,沙陀酋长朱邪赤心率沙陀军在义成节度使康成训部下充当先锋。翌年,唐懿宗任朱邪赤心为大同军节度使,并赐名李国昌。但李国昌儿子李克用杀死大同防御使段文楚,反叛唐朝,占据云州。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唐军击败沙陀军,李国昌、李克用父子率亲属逃往鞑靼。黄巢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后,在河东监军宦官陈景思的建议下,朝廷招回李国昌父子,唐僖宗任李克用为代州刺史、雁门以北行营节度使。李克用的野心得到满足后,率沙陀军、鞑靼军向长安进军,沿途征兵至四万人。李克用与各镇来兵共同击败起义军。唐朝任命他为河东节度使。从此,李克用以晋阳为中心,割据河东。此后,与朱温展开了长期争夺,他在这场长期争夺中虽然不占上风,但保住了河东。

王建割据四川:

王建是河南舞阳人,在乡里干宰牛偷驴贩私盐等勾当,地痞流氓一类角色。后来投身忠武军当兵。黄巢攻入长安,唐僖宗逃往四川,忠武军派兵八千勤王。每一千人有一位都头,王建是八都头之一,混入禁军。后来西突厥沙陀部人李克用进攻关中,唐僖宗又逃往兴元(今陕西汉中)。这时,由宦官杨复恭掌握禁军,王建被清出禁军,出任利州(今四川广元)刺史。王建坐地为王,逐个攻灭当地头目,先攻取西川,又夺取了东川,最后攻入成都,自称西川节度使,成为独霸四川的割据势力。

杨行密割据安徽:

杨行密是庐州合肥人,黄巢起义军经过安徽境内,杨行密响应起义。作战中被唐军俘虏,留在庐州刺史手下当州兵,逐步提升为牙将。后来,杨行密杀掉州兵将领,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唐朝廷任命杨行密为庐州刺史。杨行密手下有三十六将,号称“三十六英雄”。杨行密以这批人为骨干,割据淮南,又攻占了扬州。

钱镠割据浙江:

钱镠,杭州临安人,私盐贩子兼海盗头子。唐僖宗年间(公元873—887年),浙西狼山守将王郢叛乱,攻掠浙东、浙西诸州。临安人董昌等人组织土团抵御王郢,钱镠在董昌土团中当偏将。黄巢起义军经过临安时,钱镠用计骗过黄巢,使临安免受攻击。后来,董昌为杭州刺史,任命钱镠为都指挥使。浙东观察使刘汉宏以两万兵力攻浙西,被钱镠击败。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唐僖宗任命董昌为浙东观察使,钱镠为杭州刺史。当年,镇海军(治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发生叛变,钱镠以出兵平叛为名,攻取了苏州。唐昭宗任命钱镠为镇海节度使,驻杭州,拥兵十三部,成为浙西强镇。

唐昭宗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董昌在越州(今浙江绍兴)称帝。钱镠出兵攻杀董昌。唐朝任钱镠为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占据整个浙江。

马殷割据湖南:

马殷是河南鄢陵人,在秦宗权军中当小将。在藩镇混战中,马殷夺得淮南。后被杨行密击败,逃往洪州,在江西聚众数万。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湖南节度使刘建锋被部下杀死,马殷被推举为湖南节度使。马殷陆续攻取湖南各州县,占有湖南全境。后来又攻占桂管五州(广西、贵州部分地区),并将桂管全境并入湖南。

刘隐割据岭南:

刘隐祖籍河南上蔡,祖父在广州经商。父亲刘谦为封州(今广东封川县)刺史。刘谦死,刘隐袭父职。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岭南东道节度使李知柔从长安去广州赴任,行至湖南,广州牙将叛变割据。刘隐起兵杀叛将,迎李知柔入广州。李知柔任刘隐为行军司马。唐哀帝天祐二年(公元905年),岭南东道节度使刘彦若死,刘隐被部众推举为岭南东道节度使,割据岭南东道。

唐朝灭亡后,藩镇割据势力就演变成了五代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