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意志史

德意志都有哪些文化人?

历史大观园 德意志史 2021-09-02 17:11:41 0 莫扎特

经过被法国军队的一轮教育,德意志人发现,他们忍受了1000多年的割据分裂的日子,不能再忍受了,这样的一盘散沙随时被动挨打受欺负的命运一定要改变。眼下对德意志来说,最重要的三件大事:第一是统一!第二是统一!第三还是统一!

德意志都有哪些文化人?

形势很明显,不管从哪个方面说,最后有实力统一德意志的,不是奥地利就是普鲁士,谁能修成正果,让欧洲人拭目以待去吧。这篇离开打架斗殴的俗事,一起来看看德意志文化人。

祈祷之手

从丢勒开始吧,这是个画家。大部分德国历史书籍上会引用丢勒的作品,说他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应该毫不过分,在他的时代,能跟他同列争锋的,恐怕只有意大利的达·芬奇

15世纪,文艺复兴几乎燃烧了意大利,而德意志依然黑暗冰冷,丢勒的出现,也许是这个时代德意志罕见的艺术之光。

丢勒出生在纽伦堡一个冶金匠的家庭,13岁时,就因为一幅逼真生动的自画像表现出绝顶的天赋。后来,丢勒就变着法子为自己画像,画了各种各样的丢勒,终于为自己赢得了一个“自画像之父”的美名,这种称号怎么听都有点自恋。

丢勒擅长画自己、画别人,还出入宫廷为皇帝画像。他在版画和素描方 面的成就非常高,作品精细严谨,名作很多。但是,丢勒有一幅作品是出现在很多场合的,比如教堂、比如高档会所,有的时候,还被很多品味独特的人挂在家里。甚至可以在一个嘈杂餐馆熏着香的小厕所里看到了这幅画,让上厕所这种庸俗行为突然变得很神圣!这幅画最大的特点是,你只要看过一遍,你就肯定忘不掉,这幅画就是著名的《祈祷之手》。

这是一幅简单的素描作品,画面正中是一双严重变形的手,双手合十。长茧的指节、变形的手指、暴起的筋络,细腻逼真,有摄影作品一般的真实震撼。而这幅绘画史上著名的素描作品是有一个感人故事的。

丢勒年幼时,家里有兄弟姊妹18个,家境困难。丢勒和哥哥艾伯特都被发现有艺术天赋,丢勒的父亲找到一个机会,可以送一个儿子跟纽伦堡的著名画家学习。可是家庭只能负担一个孩子学画的费用,兄弟俩最后决定,抛硬币决定谁去学画,谁留在家里做工。

硬币的结果是丢勒去上学,哥哥艾伯特无怨无悔地去附近的矿场做工,挣来的钱资助弟弟的学习。就这样,4年之后,丢勒成功地超越了自己的老师,声名鹊起,也挣了不少钱。毕业后,衣锦还乡的丢勒回到家乡,对哥哥说,现在,他可以帮助哥哥实现理想了,他愿意出钱让哥哥去学画。

德意志都有哪些文化人?

艾伯特将自己的双手送到丢勒面前,告诉弟弟,太迟了,这辈子,他都与画笔无缘了。4年的矿场劳作,艾伯特的双手已经严重变形,指节粗大,布满老茧,显然不可能再学画了。这双手当时让丢勒泪流满面。

为了这一份不可名状的遗憾和愧疚之情,丢勒当晚决定将艾伯特这双手画下来。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作者情绪的体现,丢勒带着最真挚的感动画下了这双手,让这份伟大的爱和奉献永远留在了艺术史上。

不管过了几个世纪,人类的思想和价值观如何变化,这双《祈祷之手》要表达的慈悲和感恩,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因为这幅画里传达的情感跟某些基督教的精神暗合,本来丢勒只是将其命名为《手》,后来被改成了《祈祷之手》。

这幅画现藏于纽伦堡的陈列室中,去到那里的“地主”请驻足仔细感受。

跟其他的欧洲艺术家一样,丢勒也是个全科人才,他在画作上表现出来 的完美的布局和结构,来源于他对数学和几何学的研究。

自由职业不自由

如果不写写莫扎特,是不是这段历史感觉像缺了一块呢?

1756年,莫扎特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父亲是当时萨尔斯堡的宫廷作曲家。莫扎特本来应该有姊妹7个,他是最小的,其中5个都死了,只留下莫扎特和姐姐娜奈尔。这两个孩子能存活证明了优胜劣汰的理论,姐弟俩都是不世出的天才。

最开始,老莫是把女儿娜奈尔当做重点培养对象的,5岁的娜奈尔就开始玩键盘了。莫扎特3岁的时候,听姐姐弹琴,随后自己就能完整地把刚听到的乐曲弹奏下来。老莫发现儿子更加天才,欣喜万分,于是马上着手培养。

4岁那年,莫扎特就写出了一首可以拿上台演奏的协奏曲!每次说到莫扎特的故事,都深深怀疑这个孩子上辈子死后过奈何桥时没有喝孟婆汤,还带着前世的记忆,而且他前世就是音乐天才,因为莫扎特的才华,怎么看都不像一辈子能修炼出来的。

老莫发现自己中了大奖,赶紧安排对儿女的炒作。莫扎特6岁开始,就跟着11岁的姐姐组成一个童星组合,跑场走穴,一直走进了特蕾莎女王的宫廷。

经过特蕾莎女王夫妇的赞赏,姐弟俩名动欧洲,老莫带着这两个明星演员,进行了欧洲巡回演出,每到一地都大获成功,英国女王、俄国沙皇,所有的达官贵人、皇亲国戚都对这个小男孩恩宠有加,巴黎甚至为7岁的莫扎特出版了创作专辑。这一次巡游中,莫扎特接触到了对他一生启发最大的作品,来自巴赫

13岁时,莫扎特去了意大利,罗马教皇授予他金马刺骑士勋章,他轻松考入了当时最富盛名的波隆纳爱乐学院,这个学院的入学年龄被要求为不得低于21岁。

到莫扎特16岁时,这个神童一直是蒙天地眷顾,一帆风顺的,不过,这一年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这个天才的后半生。

游历10年的莫扎特回到了故乡萨尔斯堡,那个时代,文化产业没有形成气候,莫扎特再红,没有经纪公司可以签约,也没有电影电视广告可以接拍,开演奏会也没有温州炒票团炒门票。音乐家要想吃饱肚子,总是要挂靠一个单位,以奴仆的身份为王室或者贵族服务。所以,天才如莫扎特,他到时也必须回到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成为首席乐师。

这一年一直很照顾喜爱莫扎特的萨尔斯堡的大主教死了,接任他的是跋扈专横的柯罗雷多亲王。新主教对音乐没有什么特别情结,即使是莫扎特,不过也就是个打工仔而已,莫扎特感觉他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重视甚至是尊重。

德意志都有哪些文化人?

莫扎特从懂事起就知道自己是个天才、神童,因为前半生鲜有挫折,这样的小孩大都傲慢冲动,而且头脑简单,尤其是人际关系方面,不懂通融。

既然是给人打工,就别指望张扬个性了,柯罗雷多要求莫扎特按自己的要求作曲,想象中,主教肯定是要求莫扎特写一些像《两只蝴蝶》或者是《老鼠爱大米》这种歌,这对莫扎特来说,绝对是一种凌辱,加上主教说话也比较难听,经常当面叫他“废物、白痴”之类的。熬了8年,莫扎特实在忍不下去了,他竟然辞职不干了!大家感觉,不就是炒老板鱿鱼吗,什么大不了的。在当时那个时代可不是小事,要知道,在那个时代,放弃公职做自由音乐人,是个石破天惊、不知死活的事。整个欧洲这么多同行,莫扎特是第一个摆脱了宫廷和教会,成为个体户的音乐家!

事实证明,还真有点不知死活。自由音乐人的生涯一直让莫扎特陷入贫困,从小吃惯用惯,不知道节省,也没有理财的概念,虽然收入一直是不错的,可总是不够花,稍微一受挫就负债累累,尤其是,后来又娶了老婆生了孩子,需要养活一家老小。

好在生活上的困难并不影响创作,这段时间莫扎特进入了真正的成熟期。1786年,莫扎特最最出名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上演,引起了轰动。有趣的是,这部名作最先感动的不是维也纳,而是波希米亚的布拉格。莫扎特在波希米亚受到了铺天盖地的掌声和欢迎,带着这种被认可的喜悦,莫扎特完 成了《唐·璜》。这部作品刚问世的时候,维也纳有诸多批评和诋毁,莫扎特很淡定地说,给他们时间,他们会懂的。后来维也纳人终于懂了,到现在为止,《唐·璜》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一部歌剧,长盛不衰,几乎是全世界所有歌剧院的保留曲目。

没有固定单位、固定收益,以莫扎特毫无计划的生活方式,依然没有改善自己的贫穷状况。莫扎特临终前几年一直健康不佳,延医用药也是很沉重的开支。

1791年,世界艺术史上最天才的音乐家在他35岁的盛年溘然辞世,就在临终病入膏肓的那段时间,他完成了歌剧《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成为莫扎特最著名的三部歌剧。

烦恼之维特少年

这一篇,德意志的文化人,我们讲歌德

歌德生于1749年的法兰克福。他成年后的时代,是德国文化史上一个很明星的年代,叫做“狂飙突进时代”。

这是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欧洲的文化思想界正要经历一场大变革,也可以说,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德意志的资产阶级还没具备法国那样的反抗能量,但是封建压抑的旧制度带给年轻人的窒息和郁闷却是一样的。德意 志的文艺青年们,受到启蒙思想的启迪,想要在穷乡僻壤的德意志开展一场暴风骤雨般的大跃进行动,一举打碎头顶所有的乌云,挣脱身旁所有的束缚,进入一个自由民主的艳阳天。

“狂飙运动”的参与者主要是知识分子,也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和企图,怎么看都像是愣头愤青,所以这场运动,如同流星,虽然耀眼地闪过天空,可这束光芒未免太短暂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算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作品。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功,全在于批判。少年维特是个挺磨矶的小男人,代表着那个时代德意志资产阶级的无力和脆弱。维特的经历,应该是当时资产阶级充满渴望而又无能为力的写照。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有一个共性就是:通过单一个体的经历、思想、情感映射整个时代精神和内涵。

批判现实的作品总是能引起广泛共鸣,所以在中国,《蜗居》很受追捧。《少年维特之烦恼》一发表就震动了整个欧洲,连印了16版,并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据说拿破仑也是读者,而且读过七遍。“维特”成为全欧洲年轻人的偶像,学他打扮,学他的谈吐,甚至学他自杀。要知道,就是以自杀结尾这一点,这部书就足够离经叛道了,因为在基督教世界里,自杀是不能原谅的行为。

《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之前,德意志这个穷乡下还真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文人,就是这部短短的言情小说,让歌德从一个德意志作家升级到了世界级的作家,而他后来的作品《浮士德》则一举将落后的德意志文学送上了世界文学殿堂的前几位。

写作《浮士德》,几乎花费了歌德60年的时间,据说歌德大学时就在构思这部作品,写成后的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浮士德是16世纪传说中的人物,一个江湖术士,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然后享尽人间极乐。欧洲好多国家都有关于浮士德的故事。当时民间会流传这种故事,源于基督徒在现实艰难的生活中产生的某些信仰上的摇摆。这个问题到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如果给你完美无缺的生活,你愿不愿意出卖灵魂来交换?

浮士德是个老博士,一辈子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活得很努力,却总觉 得有些欲望得不到满足,一辈子书白读了,人白活了。看着老年浮士德的烦恼,魔鬼跟上帝打赌,说人都是这德行,“既想索取天上最美丽的星辰,又要求地上极端的放浪,不管是在人间或天上,总不能满足他深深激动的心肠”。上帝认为,人虽然大部分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但是最终会明白所有真谛。于是魔鬼跟上帝打赌,他能将浮士德引上魔路。

德意志都有哪些文化人?

魔鬼找到浮士德,跟浮士德说,他可以让他重活一次,体会所有的快乐,条件是,只要浮士德获得了真正的满足,说到“太美了,可以停止了”,魔鬼就收走浮士德的灵魂。浮士德根本不信死后有灵魂这码事,所以很痛快地签了合同。

成交后,魔鬼让浮士德喝魔汤,换老还童,青春年少。魔鬼开始满足浮士德的所有欲望,第一个欲望当然是女人,浮士德经历了一场跌宕的爱情,以他爱人被处死告终;随后浮士德穿越回到古罗马,发明纸币帮助皇帝化解了经济危机,实现了权力欲望;皇帝希望看到古希腊的美女海伦,魔鬼又施法让海伦出现,结果浮士德自己爱上了海伦,还生了孩子,孩子会飞不会降落,飞起来后摔死了,海伦也消失了。根据文学专业的说法,这个孩子映射的是诗人拜伦,海伦代表的是古典主义,对海伦的追求,代表着歌德古典主义的梦想,也是一种欲望;后来浮士德帮助皇帝战胜了敌国,获得了一片海滩,浮士德决定围海造田打造一方乐土。此时的浮士德已经百岁了,双目失明。魔鬼召来恶灵为浮士德掘墓,浮士德听到锄地的声音,还以为是劳动人民大生产,浮士德想象着,他会建一个自由平等的家园,终于,他体会到满足了,他说:“太美了,可以停止了!”然后死去。这一刻,魔鬼赢了,他可以收走浮士德的灵魂。不过,上帝认为,在不断追求实现所有欲望的过程中,浮士德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升华,没有堕入魔道,所以他将浮士德的灵魂带上了天空。

浮士德一生,经历了读书、爱情、政治、古典主义和建立功业五个阶段,不断探索,不断追求,还自强不息,代表着几百年欧洲知识分子上下求索的形象,主张人类应该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让人性更美好。文章的最后,浮士德发现能真正满足自己的是改造自然,建设和谐家园,终于让欧洲的知识分子从个人享乐和狭隘欲望升华到了为万民谋福祉的高度。

《浮士德》是对话形式的长诗,所以叫做诗剧,全诗一共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结构宏伟庞大,天上地下,庸人神仙,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共冶一炉,是文学史上最恢弘的作品之一。《浮士德》、《神曲》、《哈姆雷特》、《荷马史诗》被认为是欧洲的四大名著(显然不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好看)。

选出这三个人物大致介绍德意志的文化,德意志的文化名人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之前说到的微积分的发明者莱布尼茨、行星运动定律的创立者开普勒、德国国歌的作者海顿、德国历史上仅次于歌德的作家——《欢乐颂》的作者席勒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dyz/3178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