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蒙古军征服大理

蒙古军征服大理(蒙古灭大理之战)

蒙古军征服大理简介

蒙古军征服大理:蒙古灭大理之战是1252年(蒙古宪宗二年、大理天定元年)至1254年(蒙古宪宗四年、大理天定三年),在蒙哥攻宋之战中,蒙古宗王忽必烈率军攻灭大理国的远程奔袭作战。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令其弟忽必烈、大将兀良哈台共同征位于云南的大理国,蒙哥封摩些蛮主为玛哈罗嵯,翌年平,并委段兴智续任总管。大理最终成为元朝的属地,后改为元云南行省的控制;原大理东部成为元梁王国。

蒙古军征服大理过程分析——

战争档案

间: 1244 年一1252年

参战方:蒙,大理

战场:云南

主要将帅:窝阔台

战争回放

蒙古消灭大理国,不但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世界古代历史上很著名的一场战役。昆明大观楼长联用“元跨革囊”四个字,总结了这1000里奔袭、出奇制胜的军事传奇。

我们曾说过,大理国300年的历史,从未对外起兵。当时面对宋、辽、金、西夏与蒙古之间的战争,大理国一直置身事外, 不予理会。然而,蒙古的战略——“ 斡腹之举”,却将大理国牵入了战争之中。

所谓“斡腹之举",就是先出奇兵征服大理,再由大理派一支军队,然后对南宋腹地发动攻击,南北夹击,一举而灭南宋。这个策略看起来简单,其实不然。蒙古对大理用兵,也颇费周折。据考证,蒙古对大理国进军,前后三次,才取得胜利。最早一次是在蒙古成吉思汗时期。一次成吉思汗向大臣郭宝玉咨询取中原之策,宝玉回答说:“应该先攻取巴蜀、大理,然后借其兵力,顺势灭掉金国,再合围南宋。”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成吉思汗确实曾派过一支部队进攻大理,军队到达金沙江边的铁桥城而败退。

宋淳佑四年(1244, 蒙古乃马真皇后四年),窝阔台继承蒙古汗位,命征蜀蒙古军抽调精兵,攻打大理。据说当时调集的军队达20万之多。大军由川西过大渡河,越金沙江,直抵大理。大理国王段祥兴命军将高禾率部抗敌,在今丽江九禾一带,与蒙古军展开激战。

迎战蒙古军队的大理国将军高禾,又叫高和、高泰和、高瑜城和,是当时大理国相国高祥之弟,是大理国重臣。这场战争的战况,没有史料记载,不过有两件事情可以说明此次战事的激烈程度与重要性:其一是战事结束后,大理国派专使段连柘赴南宋通报战况,南宋朝廷派使团专程来到大理,到九禾吊唁阵亡将士;其二是大理国在九禾建佛塔,为战死沙场的士兵超度。九禾塔现在已毁,但当年建塔用的砖,至今仍有保留,砖上模印有“追为高瑜城和及殉国”等文字,说明此塔是专门为“九禾之战”的阵亡战士修筑的“超生塔”。

九禾战役中大理国与蒙古军都伤亡惨重。不过蒙古军北还,不完全是由于军事因素,主要原因是窝阔台汗突然去世,大军只好撤回。

而在大理方面,与高禾同时战死沙场的高氏家族成员,还有高福善、高明胜、高明祥、高政运、高政志等,因而此次战役,对大理国震动巨大。段氏意识到,要抵抗蒙古军队,必须与南宋联合起来,便遣使者到达四川,想与南宋共商御敌之策,却遭到拒绝。其结果是大理国在大渡河一带并未形成有效的防区,而只好把防线退缩到金沙江一带。

但也有学者认为,九禾战役引起了南廷的高度重视,只是,大理国并未对来自北方的威胁产生高度警惕,军事上没有进行积极的部属,外交上也没有同周边,特别是没有与大渡河以南的各部族进行联络,更没有与南宋联合抗击蒙古军队的意图与行动。

但据《元史类编。兀良合台传》说,“宪宗初立,大理方结好于宋,帝锐意图宋,乃遣皇帝忽必烈先进兵讨西南夷。”这表明,大理国确曾有主动与南宋联合的举动,这连蒙古宪宗皇帝都观察到了。

宋淳祐七年(1247), 蒙古军队再度南下,想要偷袭大理国,但受到四川宋军的阻击,未能抵达大理国境。如果南宋能联合大理国,实行“联滇保蜀”的战略,那么蒙古军队要灭大理,继而攻南宋,是非常困难的。可惜,南诏与唐王朝之间的战略结盟,并未在大理国与南宋之间再度出现。

淳柏十二年九月,忽必烈奉命率军10万,从蒙古高原起程远征大理国。当年十二月,大军乘冬季封冻之机,越过黄河,到达河湟之地。第二年春天,大军路经盐夏,四月出萧关,六月进驻六盘山,八月直达甘肃南部的临洮。

大军抵达临洮后,忽必烈做了两件事,一是派使者赴凉州(今甘肃武威)召吐蕃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大军过藏区作准备;二是命玉律术、王君侯、王鉴三人先行,招谕大理。前者应召而至,后者却因交通阻塞,无功而返。这说明蒙古军用兵,还是以谋略为重。在八思巴的支援下,蒙古大军顺利进人川西地区,九月,抵达忒剌,即今天四川西部松藩地区。

大理国在金沙江以北设有建昌、会川二府,这里是南诏时期东蛮所居之地,这里的部族,虽在大理国建昌、会川二府管理之下,但同时常常依赖于宋王朝的黎州,如同南诏时期的东蛮,既归南诏,又倾向唐王朝的剑南西川节度。蒙古军队到达大渡河边后,忽必烈将大军分为三路:兀良合台率西路,抄合、也只烈率东路,忽必烈亲率中路,分别进军大珲国。

兀良合台所率西路军,从晏当路(今四川理塘、稻城一带)南下,经川西藏区,进抵今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一带,在巨甸渡过金沙江。西路军在今丽江石鼓一带,被“空和寨”所阻。空和寨是大理国在金沙江边设置的军事要道,沿江依山而筑,坚不可破。兀良合台亲自率军出战,经过7天的激战,才突破寨门。

抄合、也只烈所率的东路军,沿川西平原南下,进人大理国建昌、会川二府辖区。

此路大军的战略意图,是攻占建昌、会川二府,过金沙江,进逼姚州,转而西进,与中路军、西路军会师,合攻大理国都城羊苴咩城。姚州即今云南姚安,这是从四川进人云南的传统通道之一。南诏大理国时期,姚州是仅次于“首邑之地”洱海周边地区的重要辖地。但东路军进入大理国建昌、会川二府后,遭遇死命抵抗,后来虽兵临姚州城下,也无法攻克城池,只好停下等待忽必烈中路大军的援助。

忽必烈率领的中路军,先抵达满陀城( 今四川泸定),因为行军不便,蒙古军丢下粮草辎重,轻装渡过大渡河,在高山峡谷无人区之中,急行军2000多里,到达金沙江畔。据考证,忽必烈中路军的行军路线,是由大渡河向南,沿河谷南下,到达今丽江宁蒗县永宁镇金沙江北侧。么些族(纳西族)首领和字出降,为蒙古军指路。

蒙古军队虽来自大漠,不习水性,但出兵之前,他们对大理国的山川地势已有详细的了解,知道这里有大渡河、金沙江、洱海等河流湖泊,为渡河做好了准备。到了金沙江边,面对汹涌的江水,蒙古军士不坐船只,使用北方人渡河惯用的“革囊”渡过了天险金沙江。

“革”者,“皮”也,“革囊",顾名思义就是皮革做的气囊。中国北方,尤其是黄河两岸,普通百姓都是乘革囊而过河。革囊一般使用羊皮做成,制作的方法,大概是将羊宰杀之后,用细管向羊皮中吹气,令皮肉之间产生气流,再用力捶打羊皮,羊皮就会与羊肉分离。这时,割下羊头与四肢,然后将羊皮从头部向下拉扯,羊皮就会完全地剥落下来,然后只要将头部、四肢及尾部的孔洞扎紧,就天衣无缝了。船工向皮囊中吹气,羊皮就膨胀为鼓鼓囊囊的革囊。这种革囊,人们可以借用它只身渡河,也可以用它承载木筏,而且能让许多人飘浮过河。大致说来,大多水流湍急,不易舟楫的河流,都采用此种“革囊渡江”的方式。

渡过金沙江之后,忽必烈率领的中路军,自永宁南行,从今天的宁蒗县境内直驱丽江,到达大匮(今丽江大巨),进而攻打三赕(今丽江),么些族首领麦良出降。蒙。

古军由三赕至谋统(今鹤庆),高氏出降,周边的善巨(今永胜)高氏也投降了蒙古军队。此时,忽必烈所率的中路军沿途招降纳叛,把大渡河以南直到云南西北部的大理国辖区,都收归自己的囊中。大理国西北边的军事防御区域,大渡河、金沙江两道天险,以及无数的“蛮夷”部族所形成的缓冲区域,霎时间被“天兵”所攻破。段氏、高氏万万没有料到,蒙古军有如天降,一下子就出现于苍山洱海之间。

随后,忽必烈率领的中路军,首先拿下邓川。这时,兀良合台所率的西路军,也抵达龙首关外,两路大军合兵一处,乘势攻下龙首关,大理国“首邑之地”的北大门被打开。蒙古大军攻占大嫠后,沿苍山山麓小道,很快直达羊苴咩城下。

经南诏大理国近500年经营的羊苴咩城,可以说是固若金汤。从战略上说,蒙古军并无十分把握攻克此城。回想唐朝天宝年间,唐军就曾攻打此城,最后却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所以,蒙古军尽管有兵临城下之优势,但忽必烈并不急于攻城,他觉得如果能兵不血刃,订立城下之盟,那才是上善之策。于是忽必烈再次命玉律术、王君侯、王鉴三位特使人城,昭谕大理国段氏出降。不过大理国段氏、高氏君臣却颇为自信,他们杀了蒙古使臣,丝毫不理会忽必烈的招降。国王段兴智、相国高泰祥率兵出战,与蒙古军大战于羊苴咩城下。

面对坚固的城池和高涨的士气,蒙古军一时攻城难下,忽必烈决定再派使者臣昭谕大理国君臣,劝其出降。三次劝降都无功而返,大理国断然拒绝招降。

忽必烈不愧为成吉思汗的子孙,他让蒙古勇士组成一支特别队伍, 绕道苍山西坡,由西向东翻越苍山。这支登山部队,十之八九死于苍山之上,但最终完成使命,存活下来的军士,在苍山上组建成一支奇兵,军旗招展,鼓号齐鸣,由山顶直冲而下,攻进城中。大理国君臣被这种气势所逼,弃城而逃,退守姚州、善阐。这次军事行动,是自南诏统一洱海地区以来,外部军事力量首次攻入羊苴咩城,南诏大理国城防体系被蒙古铁骑击破。

此后,蒙古军队乘胜追至姚州,与在那里久战不胜的东路军会师,攻破姚州城,俘获大理国相国高泰祥。随后蒙古军在兀良合台率领下,进军滇中,围攻善阐,攻城虽费时日,最终还是攻破城垣。大理国末代国王段兴智出奔至昆泽(阳宗海)被俘获,后来投降蒙古,被封为世袭大理总管,段氏大理国至此覆亡。

蒙古军队虽获得大胜,但损失也是空前惨重的:当年出师奔袭大理国的10万铁骑,仅存2万,损伤了五分之四。时至今日,云南许多地方还保留有许多的“鞑子坟”,据说这就是当年蒙古阵亡将士的墓冢。

历史影响

元朝灭大理国后,“斡腹之举”的战略意图实现,对南宋形两面夹击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