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胜战大漠

胜战大漠(后金攻察哈尔蒙古之战)

胜战大漠简介

胜战大漠:胜战大漠,即后金攻察哈尔蒙古之战,是后金天聪二年至九年(明崇祯元年至八年,1628—1635年),后金军攻灭察哈尔部,统一漠南蒙古的作战。十七世纪初,建州女真兴起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控制了女真各部。 天聪六年(1632年)四月,皇太极率大军西进,多尔衮从征。至西拉木伦河畔,会集蒙古诸部兵,共击林丹汗。面对势力远胜自己的后金军,林丹汗无奈之下从归化城驱人畜十万西渡黄河逃走。大势已去的林丹汗部众十之七八在途中散去。林丹汗逃奔青海,两年后在青海打草滩病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与岳托等领兵万人渡河,招降林丹汗部众于额哲,林丹汗的妻子和儿子归降,交出可汗印信,整个漠南蒙古完全纳入了后金版图。

胜战大漠过程分析——

战争档案

时间: 1627 年至1638年

参战方:后金;蒙古各部

战场:蒙古草原

主要将帅:皇太极、多尔衮、岳托、萨哈廉、豪格等;林丹汗、喀尔喀车臣汗等

战争回放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 元朝灭亡,建立蒙古的贵族残余势力退据到蒙古草原,陷入了内部的封建割据状态,分裂后形成鞑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由成吉思汗后裔组成的退据蒙古高原的东部蒙古各部被明朝人称为鞑靼。鞑靼汗位更迭频繁,权臣当政,内部斗争激烈,并与西部的瓦刺长期争战不已。

蒙古左右两翼力量增强

15世纪末,蒙古巴图蒙克登上汗位,称达延汗。他击败了瓦刺,把兀良哈部朵颜、泰宁、福余三卫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统一鞑靼各部,对内打击权臣,整顿蒙古局势,原来各不相属的大小领地,在他的协调下合并为6个万户,分为左右两翼。

左翼为察哈尔(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乌梁海(即兀良哈,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和河北承德境)、喀尔喀(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喀尔喀河流域),共3个万户,由大汗亲自统领,首府在察哈尔万户境内;右翼的鄂尔多斯(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境)、土默特(今内蒙古大青山下土默特地区)、永谢布( 今河北省张家口以北一带) 3个万户,由济农(副汗)统率,驻鄂尔多斯万户境内。

鞑靼部在达延汗去世以后,又陷入分裂状态。其他5个万户中分别吞并了乌梁海万户,喀尔喀万户分裂成内外两部分,分别驻牧于大漠南北,其他万户的领地也有变动。

蒙古在明清之际,以大漠为中心,按游牧区域分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部。漠南蒙古,又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又称喀尔喀蒙古;漠西蒙古,又称额鲁特蒙古。它们各自称雄,独据一方。

漠南蒙古东边到今天的吉林,西到贺兰山,南邻长城,北临瀚海。东与后金接壤、西与明朝毗连的漠南蒙古,由于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成为后金与明朝竞相争夺的对象。

皇太极认为,要人主中原,击败和覆灭明朝,就必须收服漠南蒙古,断掉明朝的左臂。

明朝也认为,必须紧紧控制蒙古,才能抵挡日益强盛的后金,对后金加以遏制。

察哈尔部在漠南蒙古诸部中最为强大,在明朝支持下,其首领林丹汗凭借所掌握的8大营24部的实力,企图统一~蒙古, 肆意对周围诸部进行侵扰。但由于他自己的力量不足,常求助于明朝。其他被林丹汗杀掠的部落,则有着强烈的寻求外力庇护的需要。

因此,两股军事政治势力在漠南蒙古内部形成了:一是以林丹汗为首的察哈尔部,他主张投靠明朝,取得明朝支持,控制和统治漠南蒙古诸部; 一是其他各部的贵族势力,企图在后金(清) 的支持下脱离林丹汗的控制。

林丹汗获得明朗的极力支持,每年林丹汗都会得到明朝赏赐的大量岁币,约定共同抵抗后金。明朝与林丹汗的联盟以及察哈尔部的强盛,对后金构成严重威胁。魏源就曾经说过:“明人想要利用东部插汉小王子(即察哈尔),凭此来对抗大清。”

对漠南蒙古各部,后金则实行保护和抚绥政策。早在努尔哈赤在位时,后金就同;科尔沁、扎鲁特等部联姻通好,建立了军事同盟。天命九年(1624), 科尔沁、杜尔伯特等部归顺后金。

皇太极采取恩威并施和笼络人心的政策,通过给蒙古各部封建主封官賜爵、维护其原有的封建特权、赏赐财物等手段,对那些愿意归顺或动播观望的蒙古首领极力争取;对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则诉诸武力。双方的矛盾日趋尖锐,战争一触即发。

三征林丹汗,统一漠南蒙古

天聪元年(1627) 正月,刚执政不久的皇太极就得到了林丹汗兴兵攻打喀尔喀诸部的消息,他认为利用矛盾向蒙古开展政治攻势的大好时机已经到来。皇太极立即给奈曼部、敖汉部首领送去书信,以示友好之意。不久,因为无法忍受察哈尔的侵扰,奈曼、敖汉终于归服后金。喀喇沁、鄂尔多斯、阿巴亥等部,也因不堪忍受林丹汗的蹂蹦,而在天聪二年初组成联军,与察哈尔部在土默特部赵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发生激战,消灭林丹汗军4万多人,但联军方面损失也很大。

喀喇沁部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情况下,致书皇太极,请求出兵援救。此时形势对后金十分有利,皇太极立即表示同意出兵,但为稳妥起见,他要求喀喇沁等部派人前来讨论举兵的方略。七月,喀喇沁部派遣喇嘛4人,率530人的代表团到达沈阳,商谈共同征讨林丹汗一事,最终达成协议。

九月,皇太极以盟主的身份率兵亲征察哈尔,并发号施令,命科尔沁、奈曼、散汉及喀尔喀诸部贝勒,率领各自的军队到约定地点集结。接着,满、蒙诸路大军在皇太极率领下西征。经绰洛郭尔、都尔鼻(今辽宁彰武)连续攻取席尔哈、席伯图、英汤图等地,大败察哈尔兵,并派兵追击至兴安岭。

天聪六年三月,同归服的蒙古诸部一起,皇太极决定第二次西征林丹汗。四月一日,贝勒阿巴泰、杜度及额驸扬古利等接受命令留守,皇太极亲自率兵出征。第二天,皇太极率军队准备渡过辽河时,正值雨后河水涨起,皇太极与诸贝勒乘舟渡河,其余人马、辎重都浮水而过。经过都尔鼻西拉木伦河( 今内蒙古沙拉木伦河)后,皇太极的军队到达昭乌达等地时,沿途蒙古各贝勒都率领自已属下的军队前来会合,力量不断增强。

十四日,皇太极部队行军到博罗额尔吉时,首先派出图鲁什劳萨率精兵500为先遗队前行。十八日,大军抵达哈纳崖,镶黄旗内有2个蒙古人逃往察哈尔,将后金军西征的计划向林丹汗进行了报告。林丹汗大恐,立即带着手下朝西奔逃,并派人到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把百姓和牲畜全部驱散,导致后金军的进军路程推迟了一个月。

皇太极率军在大儿湖的公古里河驻扎,与贝勒大臣研究下一步的军事行动。他说:“察哈尔知我们整备军旅而来,必定不敢与我军先锋接触,追得越急则他逃遁越远。我军马疲粮竭,不如先进人归化城暂住。”

没过多久,他下令军队进行休整。他还颁布纪律:凡大军所至,有进行抵抗后败走者杀之,不进行抵抗者勿杀,不许逼迫夫妇离散,不许淫污他人妇女,有离人夫妇及淫妇女的人则处死。在战场上,将士要遵守以下纪律:凡遇敌临阵,除非奉有联的旨意,不可擅自进攻;在应当进攻之处,等候朕的指示;若有人不遵指示擅自退缩,如果是贝勒则削夺其部下和民众,如果是军士则处死,逃跑者的妻子儿女没收为奴仆。

接着他又在布龙图布喇克召集大贝勒、贝勒及满洲、蒙古、汉官,对他们说:“请诸位前来,是要共商退兵抑或进军之计,请诸位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最后皇太极决定先攻取蒙古各部民众,再攻人明朝领地,凭此可图谋一番大事业。

经过整顿和思想动员,他统一了思想,为投入战斗做好了准备。

五月二十三日,大军一到木鲁哈喇克沁便立即分兵两路前进: 一路为左翼,由阿济格率领巴林、科尔沁、阿禄、扎鲁特、喀喇沁、土默特等部兵1万,进攻大同、宣府一带察哈尔属地;一路为右翼,由多铎、豪格、岳托、德格类、萨哈廉、多尔衮、济尔哈朗等率兵2万,进取归化城、河套一带,皇太极与代善、莽古尔秦率主力继续向前推进。

有了先锋部队的侦察和带领,皇太极旗下两翼部队顺利进人博多克隘口。大军急速前进,于二十七8到达黄河木纳汉山,同日皇太极也进驻归化。林丹汗闻讯继续西逃,其部民也携牲畜财物跟随。停止追击的后金军,在宜府、张家口边外抢掠一番,于七月二十四日回到沈阳。

皇太极此次亲征,迫使林丹汗弃本土西逃青海,沉重打击了察哈尔封建贵族势力 。

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在西逃的过程中,林丹汗部下离散者十之七八,加上病死者,士兵已所剩无几,战斗力量消耗殆尽。为了加强对蒙古的控制,次年八月,皇太极遣使到蒙古各部颁布法律,正式建立起后金对他们的管辖关系,相互往来日益密切。

天聪九年二月二十六日,皇太极命贝勒多尔衮、豪格、岳托、萨哈廉率万人军队再次征讨察哈尔。半年前,逃至青海大草滩的林丹汗已经病死,在后金招抚政策的感召下,他的部将纷纷归降,只有林丹汗的妻子和他的儿子额哲不知去向,此次后金出兵主要是追捕他们两人。至西喇珠尔格地方,林丹汗的妻子囊囊太后率1500户来向后金军投降,并说出了额哲的驻地。

四月二十日,渡过黄河的后金军来到托里图,额哲率部民1000户归降。至此,察哈尔归附。九月,后金军胜利班师,回到沈阳。第二年三月,漠南蒙古16个部49个封建领主在盛京尊奉皇太极为共主,于集会上尊称他为博克达●彻辰汗(宽温仁圣皇帝),整个漠南蒙古诸部皆臣服于后金。

以招抚为主,统一漠北蒙古

漠北蒙古部落因分居于喀尔喀河流域,而得名喀尔喀。喀尔喀蒙古原本是元太祖第十五代子孙达延汗时所封的6个万户之一,共12部。其中5部为内喀尔喀,居喀尔喀河以东,其第五子阿尔楚博罗特曾受达延汗封授;外喀尔喀有7部,在喀尔喀河西居住,其幼子格埒森扎·札赉尔接受封授。达延汗死后,阿尔楚博罗特率众越瀚海南徙,归属内札萨克,清初编旗。当达延汗的子孙率众向南迁徙时,只有他的二儿子格埒森扎·札费尔珲台吉留在故土上,号称所率诸部为日喀尔喀,封他的七个儿子为首领,将部下的万余民众分为七旗,分别由各子率领,七旗总称为喀尔喀·多伦·和硕,即喀尔喀七旗或喀尔喀七部之意。

明末清初之际,喀尔喀蒙古分为札萨克图汗、土谢图汗和车臣汗三部。土谢图汗部占据土拉河流域,札萨克图汗部占杭爱山西麓,车臣汗部占克魯伦河流域。喀尔喀蒙古的游牧地,东起黑龙江呼伦贝尔,西至阿尔泰山,南至瀚海,北至俄罗斯,东西延袤5000里,南北相距3000里。

很早以前,喀尔喀蒙古就与后金建立了联系。后金统一漠南蒙古一事,对喀尔喀蒙古产生很大影响。皇太极趁此有利时机,加强对喀尔喀蒙古的争取和招抚。天聪九年,喀尔喀车臣汗硕垒带领着苏尼特、浩齐特、乌珠穆沁等部致书皇太极,表示愿意与后金通好。

次年二月,皇太极派使臣前去说服喀尔喀三部派使者来谈判讲和事宜。十一月,车臣汗的使者抵达盛京,向已经称帝的大清皇帝皇太极送上朝贡物品。清崇德三年(1638),喀尔喀三部全部派使节来朝,皇太极规定喀尔喀三部每年进贡白驼一头, 白马八匹,历史上称其为“九白之贡"。从此,喀尔喀正式臣属于清朝。

历史影响

清朝统一黑龙江流域以后,将各族居民编入旗籍,其壮勇之男丁披甲当兵,成为八旗兵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在各村、屯设姓长、乡长,分户管辖,负责征收赋税和行政管理。这就使清朝的后方得以巩固,对于巩固东北边防和支持对明朝的战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