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黄权

黄权(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黄权简介

黄权:(?-240年),字公衡。巴西郡阆中县(今四川阆中)人。三国时期蜀汉、曹魏将领。黄权年轻时为郡吏,后被益州牧刘璋召为主簿。曾劝谏刘璋不要迎接刘备,因而被外放为广汉县长。刘璋败,才降刘备,被拜为偏将军。建计取汉中,拜护军。刘备为汉中王,仍领益州牧,以黄权为治中从事。及刘备称帝,将伐吴,黄权劝谏而不纳。以其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进攻。刘备伐吴败还,而归途隔绝,黄权不得归,无奈之下率部降魏。被魏文帝所赏识,拜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使同车陪乘。后领益州刺史,进驻河南。景初三年(239年),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正始元年(240年)去世,谥景侯,葬于南阳东北独山南麓。

黄权传记——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句歇后语在中国可谓老少皆知。此歇后语的典故大家耳熟能详,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徐庶因老母自杀而终生不为曹魏出谋划策的情节。不过在史实中,徐母并未自杀,徐庶在曹魏更是一步步升任了御史中丞(相当于今中纪委书记)。那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原装正版”,其实是在演义中听闻刘璋要亲自去迎接刘备时,跑出来咬住刘璋的衣服苦苦劝谏,结果被扯掉了两颗门牙,以一个忠诚谋士形象登场,后来因叛蜀降魏被崇尚正统的罗贯中以:“降吴不可却降曹,忠义安能事两朝 ?”痛斥,最后惨淡谢幕的黄权。

黄权字公衡,名和字都有平衡之意,可他本人却一点也不擅长搞平衡。他年轻时发奋读书,当官后却发奋得罪人。作为出身大郡巴西(今四川阆中)的士族子弟,黄权一出道就当了巴西郡吏(相当于今市直属机关干部),很快就被刘璋召为益州主簿(相当于今省委书记第一秘书)。这个职位表面看没有实权,实际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非领导的“体己人”不能担当,可见刘璋是把黄权当作心腹来培养的。

很多人认为,干秘书的都以揣摩领导心思、巴结逢迎为己任,可是黄权为人耿直,偏偏不愿夹着尾巴做人。因为刘璋“暗弱”,在益州面临曹操、张鲁窥视侵犯的巨大威胁时,以张松、法正为首的一派势力积极酝酿迎接刘备入蜀,借此推翻刘璋的统治。作为刘璋姻亲的吴壹、费观等人明知张松、法正别有用心,却谁也不挑头劝谏,黄权倒是迎面泼了刘璋一盆冷水:“刘备以骁勇闻名于世,现在您却把他请到益州。如果把他当作下属来对待,他肯定不满;如果把他当成贵宾来接待,那么一国不容二主。如果客人安如泰山,主人就会危如累卵。不如关闭边界谢绝他,等待时局安定再作打算。”

此番直言足见黄权的先见之明,可惜刘璋无法理解这种深谋远虑。他大为光火,认为被自己视为心腹的黄权在大庭广众下削领导面子,立马把黄权打发到广汉县当县长去了。说老实话,进忠言反而被连降数级,换了别人心里大概就有想法了,但黄权就没有二心,依然兢兢业业地为刘璋打工。

0074-01

法正(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形势发展不出黄权所料:刘备入蜀后很快反戈一击,同刘璋展开了益州争夺战,刘璋连战连败,刘备兵锋直指成都。即便是这样的危难时期,刘璋也没有想起黄权这位忠心的臣子,更谈不上召回黄权为自己出谋划策。而面对刘备大军压境,连吴壹、费观都率军倒戈、各处郡县望风归附之际,黄权仍然坚守广汉不降,直到刘璋开成都投降,刘备保全了刘璋一家后,他才撤除守备前去拜见刘备。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对此称赞说:“权既忠谏于主,又闭城拒守,得事君之礼 。”可谓十分恰当。

0075-01

黄忠(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之前黄权劝刘璋拒绝刘备入蜀的话尽人皆知,之后黄权又为刘璋战斗到最后一刻,连续得罪刘备,亏了皇叔是个爱才如命又豁达大度的英雄,对黄权的“反动行为”毫不介意,反而十分欣赏。在交谈之后,刘备发现黄权还具有相当高的军事才能,大喜之下直接把这位黄县长提拔为偏将军(五品常设将军)。刘备自己是左将军(三品常设将军),他起家时的老班底关羽此刻也不过是荡寇将军(五品杂号将军)。何况刘备入蜀掌权后,刻意对益州本土势力进行压制,与黄权同受重用的益州本地官员只有另一出身建宁土豪的李恢而已,可见刘备对黄权的信任。对于刘璋这个前主公,黄权绝对是尽到了做臣子的职责。眼见刘备如此赏识自己,黄权自然是感激涕零,把对刘璋的一腔忠心全部转移到了刘备身上。刘备确实有知人之明,他对黄权的重用很快将得到回报。

建安二十年(215年)春,曹操发动了汉中战役,盘踞汉中的小军阀张鲁大败,弃城逃入巴中山区一带,曹操的强大压力扑面而来,汉中下辖三巴地区(巴西、巴东、巴郡)纷纷遣使投降。作为三巴土著出身的黄权,清楚地意识到汉中对三巴乃至蜀中的战略重要性,他马上向刘备上书建议:“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 。”言下之意就是唇亡齿寒,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刘备也了解了救援张鲁的重要性,封黄权为护军(相当于前敌总指挥),带着一支军队去接应张鲁。然而张鲁在逃离汉中时就已经存了投降的心思,曹操刚派人招安,他就高高兴兴地跑回南郑向魏军报到去了。

事情演变成这样,本来已经没黄权什么事儿了,他的任务只是迎接张鲁,如今张鲁降魏,他大可以不过不失,带领全军安然返回蜀中。但黄权不甘心就这么算了,他当机立断,自行出击将曹操所任命的巴东太守朴胡、巴西太守杜濩、巴郡太守任约全部赶走,夺取了对嘉陵江、渠江上游地区的控制权,为蜀汉夺得进取汉中的桥头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国时代著名的汉中争夺战爆发,并最终以蜀军斩杀夏侯渊,曹操放弃汉中退走,刘备大获全胜告终。当事人都认为这是法正、黄忠的功劳,然而此战的胜利基础,却是由黄权亲手浇铸的。在四年前他违抗君令收复三巴地区后,其汉中攻略计划就在刘备心中扎下了根,四年来蜀汉不断对汉中用兵,如今终于开花结果。在丢失荆州后,汉中更是成为蜀汉北伐中原乃至抗拒曹魏入侵的重要基地,黄权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所发挥的作用可见一斑。

不久,刘备自立为汉中王,黄权被提升为益州治中从事(相当于今省办公厅主任),这当然是刘备对黄权在汉中之战中优秀表现的认可。黄初二年(221年)刘备称帝,下诏倾举国之兵讨伐东吴。虽然这个决定已经被后世一致判定为大错特错,但在当时,就连诸葛亮也三缄其口,偌大的蜀汉政权,一众文武百官都对这个刘备盛怒下做出的错误决定噤若寒蝉。又是黄权,和以前劝谏刘璋时如出一辙,第一个跳出来唱反调:“吴军勇猛善战,加上我们水军顺长江东下,前进时容易,后退可就难了。您的身份太重要了,不要老是亲自担任大军的前锋,万一受挫,对士气影响太大。要不干脆让我当前锋,您坐镇后方,如果遇到挫折还不至于坏了全局。”

黄权不仅对刘备的东征决定进行了含蓄的反对,还在后续战术上提出了正确的意见。可惜刘备此时已经是铁了心要进攻东吴报仇,对黄权的意见充耳不闻。然而刘备不像刘璋,虽然心里不痛快,但并不处罚扫自己兴的黄权,还拉着他同行,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都督江北军队防备曹丕从宛城偷袭。这说明刘备对黄权的将才还是非常放心的,所以委以保护蜀军侧翼的重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黄权在刘备心中的分量。

爆发于黄初三年(222年)的夷陵之战以蜀军惨败,刘备仓皇逃回白帝城告终。从荆州回益州的路全让吴人给截断了,黄权及其所部被隔绝在江北。试着分析一下黄权当时的心理:“突围?关羽这天下第一勇将都没成功,我一半路出家的文人能行吗?自杀?那手下这万把人怎么办?投降孙权?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况对方还是仇敌啊!干脆,投降曹丕得了,反正当时魏军还没和蜀军交手,这也算起义,待遇肯定比投降东吴好。”于是黄权举军投降曹魏。消息传到蜀汉,有司官员就向刘备报告:“按照法律,应该把黄权的妻子、儿女都给抓起来。”刘备却比这些人更理解黄权,他长叹道:“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当初要是听黄权的话绝对不会败得那么惨,他降魏也是没法子啊。刘备对此网开一面,不予追究,还是继续照顾黄权一家。

裴松之读史至此非常感动,“臣松之以为汉武用虚罔之言,灭李陵之家,刘主拒宪司所执,宥黄权之室,二主得失县邈远矣 ”。把这事和李陵全家族诛相比,裴松之认为刘备在为人厚道上确实比汉武帝强多了。四十年后,黄权留在蜀地的儿子黄崇在蜀汉灭亡前夕,抱着必死之心与魏军拼杀,与诸葛瞻一起阵亡在绵竹,算是报答了刘备的恩情,这是后话。黄崇在关键时刻的表现,无疑与其父黄权的言传身教大有干系。

至于曹魏这边,对于黄权的投降,曹丕是高兴得不得了。这位魏文帝亲自在承光殿设宴款待归降蜀将,初见黄权时劈头就问:“你舍弃叛逆,归附我国,是想仿效当年陈平、韩信舍弃暴虐的项羽,投奔汉高祖那样的义举吧?”这话明显是给对方一个台阶下,黄权本可以借坡下驴,顺着曹丕的心思说上一段慷慨激昂的话来表忠心,不但能博得曹丕的欢心,更能凭此换取高官厚禄。不料黄权内心沉痛,硬邦邦地答道:“我以前受到刘主的厚待和信任,现在兵败,既不能降吴,又因道路不通而无法回蜀,只能归顺陛下。何况败军之将,能保住一条性命已是万幸,哪里还敢奢谈效法古人呢?”潜台词就是:我投降完全是被迫的;细细思量,还有些暗示曹丕不如刘备的意思。虽然是由衷之言,但实在是不合时宜,当场搞得曹丕下不来台。好在曹丕虽对待家人兄弟十分刻薄,却也是个爱才之人,加上此刻正是曹魏对兵败后人心惶惶的蜀国官员进行统战之际,非但没有怪罪黄权,还马上拜其为侍中(相当于今国务委员)、镇南将军(二品),封育阳侯,另赏了一大堆金银绸缎和房屋,甚至还有大活人。你不是回不了家吗?没关系,老婆小妾朕也赏给你了。其余蜀将“四十二人皆为列侯,为将军郎将百余人 ”。

0077-01

诸葛瞻(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曹丕摆明了要重用他图谋蜀地,黄权却“拎不清”,从来不掩饰自己对刘备的感情。当时正好有几个投降的蜀人胡扯,说黄权一家都让刘备给杀了,曹丕马上派人通知黄权,心里估计乐坏了:“黄权,你不是说你那个刘主很好吗,现在全家都让人给杀了,看你怎么办!”可是黄权老是不为此发丧,曹丕急了,就下诏让黄权发丧,重点当然是借此在魏国渲染一下刘备及其治下蜀国的暴虐,打一场宣传战。黄权依旧不晓事,公然上书道:“我和刘备、诸葛亮推诚相待,他们知道我有不得已之处,是不会杀我家人的,请陛下再详细审问一下。”曹丕没辙了,下令对那几个降人严刑拷打,结果对方就把实话给招出来了,黄权果然没有说错,弄得曹丕尴尬不已。

黄初四年(223年)刘备去世,消息传到曹魏,满朝文武都向曹丕道贺,庆祝去一大患,唯独黄权一言不发。他平时就喜怒不形于色,如今板着个脸竖在一群兴高采烈的魏臣中间,异常扎眼。曹丕是个喜欢开玩笑的人,想就此测测黄权的器量,看看这人失态后是什么样子。于是在下朝后派人叫黄权入宫觐见。黄权还在路上呢,来催他进宫的使者就一个接着一个,快马加鞭而来,大有杀头问罪之势,黄权的下属侍者都吓得肝胆欲裂,以为大难临头了,事主黄权本人却依旧“颜色自若”。

0078-01

魏文帝曹丕像(阎立本绘)

之后曹丕试探性地任黄权为领益州刺史,黄权仍然一点表示没有,根本不为曹魏攻打蜀地出谋划策,真真正正一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架势。曹丕自讨没趣,对黄权也不再强求,为了对蜀国官员进行统战,在面子上一直很尊崇黄权。魏明帝曹睿即位后,在曹营一言不发的黄权居然坐上了车骑将军(一品,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仪同三司(相当于今副总理级待遇)的高位。司马懿曾私下问道:“蜀中像您这样的人才有几人?”言下就存着拉拢之意,黄权却笑着打太极道:“呵呵,明公你也太看得起在下了。”纵使司马懿绝代奸雄,对黄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心为公的人格也是非常佩服的,在给死敌诸葛亮写信时还不忘称赞道:“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 。”意即黄权真是个豪快之士,每每在我司马懿面前称赞你诸葛亮的好处,从来不担心落下话柄。

景初四年(240年),黄权在魏国去世,魏明帝赐谥号为“景侯”。

黄权在蜀汉时得到刘备重用,本想建功立业,谁知还没来得及施展自己的才能就走投无路,只能委身于曹魏。到了曹魏之后黄权反而得志,不仅官运亨通,更是坐上了曹魏军方第三把交椅。可他根本就没带过魏兵,在曹营不出一谋,不划一策,分明是怀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刘备在世时也十分思念黄权,他在永安宫养病时偶然接见了汉昌县县长狐笃(就是后来的蜀汉名将马忠),这狐笃正好是黄权的老乡,同样是巴西阆中人,同样是喜怒不形于色。刘备越看越觉得两人相像,就对尚书令刘巴说:“唉,他还真像公衡呢。我虽然失去了黄权,却得到了狐笃,可见这世上并不缺少贤才,只是人们不留心罢了。”

对于黄权这样一个“贰臣”,历代史家对他的评价却多数是抱着褒扬的态度,黄权所背叛的蜀汉本国人对他的评价就相当高。蜀汉大臣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称赞黄权:“镇北敏思,筹画有方,导师禳秽,遂事成章。偏任东隅,末命不祥,哀悲本志,放流殊疆 。”杨戏在对黄权的能力表示赞赏之余,也对他的无奈之举表示同情。《三国志》作者陈寿则直接把死在曹魏的黄权列入蜀志,把他当作蜀臣对待,评价其“弘雅思量”,意思是黄权博学高雅,有过人的见识度量。对此,当代史学大家田余庆先生在大作《秦汉魏晋史探微》中指出:“黄权不同于孟达,不是恃才好术者流,降魏后仍是不苟且,无反覆,始终不易其性,得事君之体。这是古代众多史家褒奖他的原因 。”

0079-01

司马懿(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黄权一生身仕三朝(刘璋、刘备、曹魏),不断得罪主公却能青云直上,不改耿直本色反而风生水起,在各方势力中都混得不赖。如此奇人“快士”,罗贯中先生却对他着墨不多,甚至为了小说创作的需要,将其和刘备间的君臣知心之义、与诸葛亮的肝胆相照之情复制粘贴到了徐庶头上,以致后人对黄权多有微词,怎能不令人为之掩卷叹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