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意大利战役

意大利战役(一战中的意大利战场)

意大利战役简介

意大利战役:一提起意大利,人们最容易想起的可能是足球、面条、披萨,还有黑手党,至于战争,恐怕没多少人会想起。但不论是“一战”,还是“二战”,意大利都是最主要的参加国之一。意大利战役(一战中的意大利战场)便为大家揭秘一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人是如何打仗的。

意大利战役过程分析——

奥斯曼的遗产

1914年,一场世界性的大战已经变得无法避免了。为什么人类历史上会出现这么大的战争劫难呢?这是由于伟大的工业革命,为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提供了生产大量致命武器和发展大舰队的机会。同时,英国想阻止德国势不可挡的工业发展、在科学界的霸权及其殖民地的扩张和发展。1870年后,法国希望通过武力,收复被德国占领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此外,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希望通过侵略和扩张的外交政策,来转移他们的内部矛盾。所以,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在大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刺杀行动中,奥匈帝国大公,哈布斯堡王位的继承人弗朗茨·费迪南德和他的妻子一起被刺客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单方面考虑炮轰塞尔维亚,因为大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提供了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空头支票——有人敢向你宣战我就向他宣战。在随后的几天里,协约国和同盟国开始互相向对方宣战,但是,同盟国中有一个国家没有向敌对方宣战,而是坐山观虎斗,而这个国家就是现在被叫做“面条国”的意大利。

结盟是门艺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意大利是“三国同盟”的签字国,“三国同盟”是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结成的秘密同盟。尽管德国人对意大利人参战不抱幻想,却还是在战争爆发前征询了这个盟国的态度。毕竟奥匈帝国要对塞尔维亚进行侵略战争,意大利人答复将保持中立。随着一战的进行,时间到了1915年。这仗稀稀拉拉打了两年多,进入相持阶段。东线的奥匈部队与俄国部队打得难解难分,这对本身不富但强充大个的奥匈帝国来说,损失重大。这时,意大利人占小便宜的心态出现了:反正协约国很多兄弟,多我一个不多。你奥匈帝国占着我的特伦特和的里雅斯特这两个大城市,我90%的煤炭从英国进口,其他重要原料也严重依赖英国和法国这两大协约国头子。何不对奥匈宣战,好收复点领土,向大哥、二哥(英国、法国)要点援助,起码自己也吃不了亏!意大利的报纸也乘机煽风点火,低估了战争的代价和后果。虽然意大利的议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但国王却是热衷开战的。于是,1915年4月,意大利与协约国在罗马签订了《伦敦条约》,意大利答应大哥、二哥参加对同盟国的战争。

◎一等兵和士兵都隶属于皮内罗洛旅第13步兵团。士兵隆起的肩部装饰和前襟加宽盖住纽扣的设计为特色的M1909式灰绿色制服,帽冠上的徽章展现了用黑色丝线制成的团的数字。他装备的6.5毫米口径M1891式步兵用步枪和刺刀,刺刀通过金属丝绑在枪口上,在开火时还要把它拿掉。M1907式腰带装备被涂成灰绿色,腰带上的支撑带绕到脖子后面并连接在一起。装水壶的巨大背包甩在左胯部,袋式防水帆布背包上方卷着帐篷的片段同时用皮带绷紧。轻步兵右侧小公鸡的尾羽装饰和覆盖着帽子的是棕灰色野战用布料。骑着马的意大利人龙骑兵少尉,隶属萨沃伊战列骑兵团,头戴着M1910式龙骑兵头盔,头盔前方还绘有萨沃伊黑色十字,单个金属白星代表意大利少尉军官,两个巨大弹药包内装着M1891式卡宾枪的子弹。

《伦敦条约》规定,作为对协约国军事援助的报偿,意大利战后将得到蒂罗尔、的里雅斯特、伊斯特拉、达尔马提亚海岸的一部分和希腊人聚居的多德卡尼斯群岛。除此以外,此条约还允许意大利扩大在非洲的殖民地,瓜分奥斯曼帝国。

◎请注意意大利的胖子哥!这名戴眼镜的士兵这么亲切,大家瞧他长得像谁?

占点小便宜

意大利于1915年5月22日对奥匈帝国开战,但是没有对德宣战,这是协约国默认的事。德国人对这件事持无所谓的态度,可奥匈帝国就不这么想了,意大利本来是哥们怎么变成敌人了呢!然而,木已成舟,战争既然已经开始,奥匈帝国决定应战!

宣战后,意大利总司令路易吉·卡多纳开始动员军队。4个集团军,分为14个军团和40个旅,共有1090000人,216000只动物(可能都是狗、马,但不排除指挥官饲养的宠物),3300辆汽车(大山里基本无用),93万支步枪、620挺机枪(如此可怜的数量)和超过2150门火炮(还有前装炮充数)。这些装备实在太破旧了,意大利缺乏生产重武器的重工业,又没有钱购买,为战争埋下了阴影。

◎罕见的意大利巨型列车炮,列车炮在一战中的作用不容小视,其中著名的有德国轰击法国使用的“巴黎大炮”。

◎意大利兰西装甲车在一战期间被大量应用,其中有部分支援东线战场。

◎意大利士兵在山地部署榴弹炮

事实证明,战争后来的残酷,远非小心眼的意大利人所能提前预知的。战争的第一年,意大利人面对着一条曲折战线——戈里齐亚通过阿夏戈(Asiago)的高原,连接卡多雷、卡尔尼亚山区和圣米歇尔的高原和山区。而意大利的士兵大多来自温暖的南部地区,如萨萨里旅、特拉帕尼旅、意大利卡坦扎罗旅等。寒冷使士兵饥渴难耐(这也是现今国家高原作战时必须重视的情况),后勤保障也因“天真”的意大利人漫不经心、悠悠散散的办事态度跟不上去。那一年,运送补给的英国煤矿船,被德国海军潜艇战绩排名第一的冯·佩勒连续击沉了4艘,使得那年意大利的冬天格外寒冷。

◎军士,第1山地团第4营。和轻步兵一样,山地部队也被公认为一支精锐部队。绿色双尖头的“火焰”领章代表了这支部队。这名士官的毡帽前方带有黑色丝线缝制的兵种徽章,在前线时帽子左侧的老鹰羽毛被去掉,但山地部队绒球被保留了下来,军帽上蓝色的绒球是第4营的识别色。有时,军官的帽子左侧配有倒V字的军衔徽章(如果是战列步兵军官,帽墙带子上则环绕着相应条数的条纹)。中级士官的军衔通过袖子上的V字章加以区分,其中,最上面一条窄条(如图所示)在顶端盘桓成一个水滴型。第1山地团装备了带道钉的加厚底山地靴、M1891式弹药盒(每个盒子可装48发子弹)、挖壕铁铲、备用靴子、粗麻布套子装的水壶以及军人肩扛的登山杖。军士的脚边是一门小型臼炮,臼炮后边是与炮管搭配使用的掷弹筒。戴橘色玻璃风镜、穿白色雪地迷彩服装且有固定子弹腰包的是山地滑雪突击兵。头戴法国的亚德里安M1915式钢盔、身穿羊皮执勤大衣和高筒靴硕大的保温层里塞满稻草的是普通步兵。

反倒是意大利人希望占便宜的对象奥匈帝国不急不慌。其防御阵线在多洛米特、卡尼克、尤利安等阿尔卑斯山脉中,奥匈帝国认为:“如果意大利人想攻击我们,那么肯定是山地攻坚战,必须仰攻作战,意大利人是一点便宜占不着的。”所以,奥匈帝国只部署了10万人的部队在意奥边境防御(倒是和防御瑞士边境的人数一样多),因为之前部署的部队就是这些人。意大利总司令路易吉·卡多纳知道,如果向多洛米特或卡尼克山脉突击,将会全部毁灭,那里的阿尔卑斯山脉有险峻的山口和隘路,只有经过训练的阿尔卑斯山地雪绒花部队才能攀登。如果从西北部进攻,攀登深沟高垒的阿迪杰山谷后,可能会在特兰托狭长深谷或崎岖的勃伦纳山口遇到伏击。如果从东面进攻,拿下的里雅斯特——奥匈帝国在亚得里亚海唯一的港口后,进攻会容易些,但是,伊松佐河(Isonzo)下游是沼泽地,其所有渡口,都有奥匈军队的严格把控。面对这么多的困难,路易吉·卡多纳总司令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毕竟不能干等着,其余的作战方向全是大山沟,也就只有这个方向还勉勉强强可以进攻一下。所以,他下令从伊松佐河展开进攻。卡多纳无视伊松佐河缓慢蜿蜒地流向亚得里亚海时沿途的泥淖平地和沼泽,只看到相去不远的平坦平原,也毫不在意有戈里齐亚城堡保卫的高山悬崖,这个城堡座落于伊松佐河缓慢流淌形成的平地中。此外,卡多纳还计划攻击包含特伦蒂诺在内的地区,以便抓住更有利的防守位置,削弱特伦特南部地区的危险。对他来说,“不攻占山脉,伊松佐河是不能渡过的,而不渡过这条河,山脉是不能攻占的”,的里雅斯特这座城市的诱惑,使他不得不下令,继续进攻。

◎意大利的普通山地兵

◎M1914菲亚特列维里机枪阵地

◎今日的意大利伊松佐河美景,谁能看出这是90多年前一战双方血战的战场呢?

◎意大利人对视山区

意大利人钻牛角尖

伊松佐河战役,1915年6月到1917年9月,意大利在一条100多公里的战线上,进行了十一次血腥而徒劳的战斗。当然,协约国内部成员们是欢迎意大利军队这样进攻的。英国和法国都认为,意大利军队的进攻将迫使奥匈帝国三面作战——东线与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血战,南面与意大利作战,东南方向与塞尔维亚王国的作战。如此,奥匈帝国根本应付不了,就会有亡国的危险。如果奥匈帝国不能挺过去,德国就得支持他,从而减轻自己主战线——西线堑壕战的压力。但事实总没有预想的那么好。

6月中旬,黑山大公国被征服后不久,意大利便开始了漫长的战斗——以伊松佐河及其周边地区的战斗为主体。奥匈帝国军队伊松佐河防区的指挥权由大公欧根·冯·哈普斯堡掌握,但事实上,他只是挂衔指挥,军队的实际指挥权在斯拉夫将军博罗耶菲茨·冯·博伊纳的手里。博伊纳常年驻扎在阿尔卑斯山,是经验丰富的山地战士。意大利总司令路易吉·卡多纳打算用两个集团军来对付奥匈帝国的这十万大军!1915年上半年,意大利人占领了奥匈军队的一部分突出部阵地。6月23日,伊松佐河战役正式打响,尽管战斗很激烈,阵地也天天发生变化,但是,意大利军队的目的是不变的——占领的里雅斯特这座城市。对意大利人来说,这座城市如果不到手,就如法国未得到阿尔萨斯和洛林一样,国人会心有不甘。所以,卡多纳不管自己部队的伤亡,持续进攻。这对有准备的奥匈军队来说,无非是施瓦兹洛色M1907重机枪(马克沁机枪的奥匈军队衍生版)的子弹多耗点!在与奥匈帝国军队人数的对比上,意大利保持着5∶1的绝对优势,但是,阿尔卑斯山脉的天险,却使任何先进的武器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特殊的地形抵消了人数上的优势。一般情况下,奥匈帝国军队的一个班加一挺机枪,就可控制一座大山。因此,在意大利士兵的眼里,奥匈帝国的防御阵地遥不可及。从1915年6月开始的血战,经历了夏秋冬三季,期间除双方补充弹药、人员、装备等时间外,一直交火不断。到12月初,伊松佐河防区内冰冻时,双方在1915年的战事才停止。

意大利人为此战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伤亡173000人,却只在敌人防线上留下了几处孤立的突入点,仅获得纵深几公里的土地。当然,奥匈帝国的伤亡人数也不少:131000人(意大利人估计的)。那一年冬天,奥匈战线处于休战状态。

◎前进!目标是的里雅斯特!

◎意大利托伦特山区美景

◎意大利佩里诺轻机枪阵地

◎号称“白色幽灵”的意大利山地兵

◎意大利士兵发起冲锋

◎意大利士兵在阿尔卑斯山脉的雪山里移动,通过开凿山洞进行前进,这也是山地战的一个特点。

老头子的反扑

1916年,意奥战争的第二年,由于冰冻期(1915年末到1916年初)的结束,奥意战线处于平静的状态将要被打破。双方在春季都开始“蠢蠢欲动”。意大利人在东北部伊松佐河战场保持继续进攻的同时,又以奥匈帝国的特伦特市作为新的攻击地点,好减轻伊松佐河方向的进攻压力。然而,康拉德——奥匈帝国总司令,66岁的老头子(详细介绍参见本文附录)突然发力了。他制订了一个计划,打算进攻特伦特南部和意大利人的其他阵地,包括波河流域的维罗纳(莎翁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原型所在城市)和维琴察,从而减轻东线部队的压力。尽管这个计划被德国最高统帅部否定了,奥匈帝国依然继续集结部队。奥匈帝国集结了第11军和第3军,约200个营、1000门火炮。对阵的意大利威廉将军,拥有160个营和大约700门火炮的支援。1916年5月15日上午,双方在距离加挞伐40公里处,开始展开战斗。战斗主要集中在透内楂(Tonezza)和阿夏戈高原,尽管意大利军队激烈反抗,但还是被迫撤退。5月27日,奥匈帝国攻到了阿夏戈高原附近。第二天,意大利的第5军团从平原地区急速赶来,因为意大利总司令下达了死命令,要阻止敌人在高原上前进一步。6月初,意大利国王维克托·艾曼努尔要求沙皇发起进攻,于是,勃鲁西洛夫将军进攻了(著名的勃鲁西洛夫攻势),参加对意大利作战的奥匈部队被抽调去对付俄国人。俄国军队在加利西亚地区开始的新攻击,迫使奥匈总司令康拉德转移在特伦蒂诺的部队,所以进攻停止了。6月16日,意大利人发动反击。7月24日,意大利收回大约一半的失地。

◎意大利山地步兵索道滑行!山地作战中,绳索滑降是很重要的。

◎在雪山中开炮得小心雪崩,因为这个比敌人还可怕。

◎山地中的铁索滑道补给

这次高地攻坚战中,奥匈帝国的军队失去了大约83000人,意大利也有147000人的损失。然而,这次进攻战在战略层面表现出“老头子”康拉德毫无头脑,同时也削弱了他的威信。(本来就是老头子,谁服他呢?)高地攻坚战役前,意大利于3月11日至19日,发起了第五次伊松佐河进攻战役,攻击奥匈帝国防守最好的山地防线,结果又碰了一鼻子灰。

高地战斗结束后,为打击已经将主力转移到加利西亚的奥匈帝国军队,卡多纳总司令准备了新的攻击目标——戈里齐亚(Gorizia)。意大利人这回长了脸,他们通过良好的物资保障(使用铁路网络和完善的物流)把大部队集中在东部地区,以确保第三军有一个明显的火炮优势,8月4日开始在第六次伊松佐河战役。6日,征服了萨博提诺(Sabotino)。7日,收复圣米歇尔(San Michiele)。

◎意大利山地步兵站在悬崖峭壁上

◎意大利山地步兵在悬崖峭壁上

◎意大利士兵站在悬崖上向下射击

◎意大利M1914菲亚特机枪班组

6月29日,意大利人第一次在战场上遇见了西线杀手——奥匈帝国的毒气弹,但这不影响意大利人的进攻。8月8日,部队过了河,进入戈里齐亚。意大利人离梦想中的城市——的里雅斯特市更近了。同时,协约国又增加了一位小兄弟——罗马尼亚,这样又减轻了一部分压力(因为奥匈帝国军队又要面对他)。意大利又开始进攻了,这次是从东部的戈里齐亚展开进攻,9月中旬开始,11月初结束。领土还是没有改观,基本没动,白进攻了。北线的进攻开始于9月和10月,这个战场的成果比东边好点,但也只是占领了阿尔卑斯山几个毫不重要的高地。

◎马拉炮兵(左)身穿一件耐用的米色亚麻布的工作服外套,装备提波(Tipo,意大利语)58A式小型臼炮(迫击炮),炮弹的套管插入炮筒,鳍装尾翼则露在外。他旁边的上尉是意大利堡垒炮兵,他那亚德里安式头盔的正前方是部队番号图案的蜡贴。最右边的是机枪兵,装备了M1914菲亚特-列维里机枪。

◎拿报纸当水泥堡垒,真有才!

◎列车炮弹

◎意大利与奥匈帝国军队相互进攻北部山区地图

◎十一次伊松佐河战役地图

◎勇敢者突击队,最前方的士兵戴着用浅灰色织物覆盖的亚德里安式头盔、法国护目镜和用绳子绑定的李普曼式护面甲片(用来防弹片和被火炮崩裂的石头碎片),左肩的绳子连着防毒面具。勇敢者突击队的标准武器是骑兵版(短版)卡宾枪。中间的士兵头戴的黑色软帽是红软帽的黑色版本,左袖上臂位置的是勇敢者突击队的徽章和火焰喷射器操作手的资格章。最后边的意大利中尉是轻工兵及坑道工兵。意大利人为了在山区开辟一条条道路,使用了大量矿工来挖掘山体(《卡索之战》就是表现意大利山地工兵在北部作战情况的一部电影)。他们有好几种版本的护身铠甲,图中的这种生产自菲费丽娜(Farina)公司,重9.25公斤。这些盔甲能有效防卫125米以内的步枪子弹的攻击。中尉身穿灰绿色制服,拿着能切开铁丝网的切断器。

转眼间就到1917年了,意大利又在同样的位置发动了第10、第11次伊松佐河战役,战果都是一样。持续的进攻,使意大利军队死亡人数竟然超过30万人,奥匈军队也损失不少。在自己的盟友损失太大的情况下,德国最高统帅部决定介入意大利战场,挽救自己最亲密的战友。(关于伊松佐河发生的11次大规模进攻,详细资料请见附录表格。)

大崩溃

沙皇俄国的倒台,使德国人从东线抽调了大量的作战部队。这回德国可要好好教育一下之前的这位小兄弟了。同盟国派出的第14集团军的15个师:8个德国师和7个奥匈帝国师,在德国将军奥托·冯·贝洛的带领下,于1917年10月24日凌晨02时从卡波雷托发起了排山倒海式的进攻,史称“卡波雷托战役”,也被称为第12次伊松佐河战役。这次进攻代号为“忠诚的兵器”(Waffentreue)。

德国和奥匈帝国军队的集结并没有引起意大利总司令路易吉·卡多纳的重视,他对将要发生的大灾难毫无警觉。同时,意大利军队一点没有防御准备,他们自认为奥匈帝国的进攻无非是挠痒痒。当情报显示德奥联军就要进攻时,总司令路易吉·卡多纳居然只是命令前线的第二集团军和第三集团军的部队构筑防御阵地,并没有亲力亲为去监督检查这些阵地是否真实存在。

◎前线堑壕战

路易吉·卡多纳总司令有意大利贵族伯爵的身份,很是瞧不起出身于矿工和农民阶层的士兵,对前线事务漠不关心,一有机会就跑到后方清闲去。皮埃蒙特伯爵,这个65岁的老头子(也是一个老头子),不仅对士兵非打即骂,还不给士兵提供任何可供休息的环境,从而,士气严重衰退。他的军事观点很简单,换句话说就是很愚蠢,用一句格言来概括:“上级总是对的,越是错时越是对。”为了体现这句名言,路易吉·卡多纳对下属的第一句话总是:“根据最高统帅部的要求,无论何时何地,铁的纪律应当统治全军。”他甚至还将早已废除N年的罗马军法——鞭刑,重新运用到军队中。

◎意大利总司令路易吉·卡多纳好不容易视察一次前线阵地(摆这姿势是为方便记者拍照)。

◎至今还保留着的意大利北部堡垒阵地

◎牺牲的意大利士兵

德国人不会给路易吉·卡多纳任何反击的机会,同盟国军队最先选择了意大利人的防御缺口进行突破——胡蒂尔战术(这个战术是奥斯卡·冯·胡蒂尔将军发明的,故命名为胡蒂尔战术)培训出来的德国人,使用手榴弹和轻机枪组成渗透战术非常厉害的突击部队,使用了在西线曾用过的芥子气,熏倒了许多没有防毒面具的意大利人(即使佩戴了防毒面具的也不能幸免,因为意大利人没有准备防芥子气的防毒面具),他们还用烟幕弹和毒气榴霰弹交替密集轰击,把意大利人弄得只顾逃命的份。结果德国人所到之处,成了意军溃逃之处。意大利人所有通讯线路都被中断,支援火力也被打哑。同盟国部队绕过意大利防线,直插平原地带。意大利人原先不慌不忙的慢性子,现在却变成了急性子,抢着后退。

10月25日,德国军队到达波维克(Bovec)后,防线的缺口越来越大。仗打到这个时候,意大利人无法堵住缺口了。26日,德国人征服蒙地马焦雷·卡威达(Cividale)后为占领乌迪内开辟了道路。意大利第2军团的司令卡佩罗(Cadorna)直到27日才下令撤退,那时,他的25个师已经被围死了,所有的部队和成千上万惊慌失措的平民,参与了大逃亡。那一天,第2军团发生了大溃败,生性沉着的路易吉·卡多纳声下令,撤退到塔基门托(Tagliamento)河。撤退到塔基门托河后,意军继续以退为进,并在11月9日最后的掩护部队到达河的右岸后,炸毁了桥梁。抵达皮亚韦(Piave)河后,他们才停止撤退,组建成新的防线。

◎战后一片废墟的城镇

◎最左边的是号手,他的装备是M1891式步枪短版的卡宾枪,与之搭配的是腰带上两个不带皮带扣的小型黑色皮制弹药包。在山地步兵中,自行车部队是一支有着现代化武装的部队。中间那位身穿灰绿色制服、别具特色的大盖帽佩戴着羽毛(用来提高士气)的士兵就是一名自行车轻步兵,他的标准腰带支撑着带皮带扣的帆布弹药包,斜背的背包里放着手榴弹,胸前挂的包里装着英国支援的“小盒装”防毒面具。他使用的是一辆M1910式自行车。他的野战装备是轻便型的,放在自行车上的帆布包里。最右边的意大利人是准尉,他那M1916式艾德里安的头盔下,套着密缝的巴拉克拉法式套头帽,背包上固定好的挖壕镐(代替铁锹)在多岩石地区是必备工具,水壶是有着铁箍瓶口的老式木制版本。

10月27日,德军到达特雷维索后,路易吉·卡多纳居然还向不抵抗的“懦夫单位”——第2集团军发布公告,令他们浴血抵抗,“不许后退一步”。但是,这个命令没有莫斯科保卫战中斯大林的“不许后退一步”有效,撤退还在继续。在第2军团大规模溃败之际,最高司令部不得不采取极端的决定:开始大规模的枪毙行动,随意选择散兵游勇,用行刑队直接枪毙。

卡波雷托大撤退,这件悲剧的事情给意大利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士兵和平民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几个小时的战争,夺走了数千名士兵和超过100万平民的生命。在乌迪内、特雷维索、贝卢诺、威尼斯、维琴察等省份,激烈的战斗发生在每一个角落。

阿尔卑斯山山地步兵营长贝卢诺为我们揭露了当时的情况,在著作《最后的卡波雷托》中,他这样描述了大撤退的情况:“强大的对手开始了在这次战斗中的进攻,我们在弗留利(地名)面临着难以预料的困难,我们国民将以全力的热情支持我们的士兵大胆迎敌。”“正面战争的失利产生了失败主义,这种情绪已经蔓延了几个月的时间,国内社会主义政党的宣传,以及具有颠覆性的俄国革命的鼓励(这可不是十月革命,而是推翻沙皇的二月革命),主动致力于好战国家之间和平倡议的宗教教导(天主教会和基督教会倡导的和平)。”“被炸毁的塔基门托河桥梁前,仍然有许多英雄出现:我们的士兵牺牲了自己,只为让意大利主力军队快速通过道路或桥梁,并阻击敌人的先头部队。”“我记得士兵们手里拿着可以使用的武器,进行着英勇的抵抗。这些日子里,最重要的阻击战是热那亚骑士团和枪骑兵团,在阿尔卑斯山和北沙吉利(Bersaglieri)进行的。那些士兵迫使同盟国军队停止前进36个小时。”

◎意大利军队在山地中艰难前行

尽管军队和自己的国家都遭受了灾难,但意大利人自己以极大的勇气和责任感,增强了抵抗意志和战斗力量(这一点倒是和意大利球队相似,不到最后阶段,不拼命)。皮亚韦河,成为救援意大利人意志的象征。11月9日上午,路易吉·卡多纳下岗了,阿曼多·迪亚斯被聘为军队最高司令部的将军,副总参谋长由彼得·巴多格里奥将军和加埃塔诺·嘉乐诺担任。

由于意大利本土出现了敌军,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工人们放弃罢工,加班加宿生产前线所需的装备,国内舆论报纸也调转枪口,不再抨击现政府。在这种大环境下,阿曼多·迪亚斯将军立即展开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军队的效率和部队的士气。

◎一战的特点就是看不见敌人,如果看见了敌人那么说明自己将会被干掉了,电影《战壕》中就对一战中敌人是看不见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意大利士兵悄悄进村

◎悬崖上的意大利机枪阵地

撤退到皮亚韦河的意大利军队被重新部署到一个新的约200公里防御线,这是一条比以前任何防线都要短的战线。鉴于意大利战场情况的严重性,法国和英国决定派出一支远征部队帮助意大利军队。刚刚对德宣战的美国,也向意大利军队提供了大量物资。早在11月,法国军队就已经到达了维琴察。法国部队包括阿尔卑斯山的猎人团,第46、第47、第64和第65团等山地步兵。在随后的日子里,英国的第23和第24步兵师,也来到了意大利。11月20日和12月2日,2个法国师和4个英国师,又被送往北方的威内托大区(相当于省),但这些兵力并没有缓解前线的压力。敌人的胆子越来越大,他们疯狂地进攻。12月4日,同盟国又对意大利29师发动了进攻,山地步兵激烈抵抗,直到兵力耗竭后,不得不退回到贝拉蒙瓦尔防线。1917年11月至12月,双方形成了拉锯战,意大利人靠极大的牺牲堵住了同盟国军队的进攻。由于兵力先期投入不足、山地补给困难、后勤补给线延长,德奥的进攻已经达到了顶点,整个12月,一直无法击溃意大利士兵。并且,法国人从侧翼增援意大利人,在格拉帕(Grappa)山展开了进攻。德军参谋大本营下达了12月21日停止进攻的命令。

卡波雷托的灾难告终了。同盟国军队以25个师对阵意大利总司令卡多纳指挥的55个师,在第一次突击中,就夺回了意军以死伤百万、进行了11伊松佐血战才得到的几平方英里领土。卡波雷托一役有时被称为第12次伊松佐河战役,这场战役几乎使意大利跪地求降。这次战役中,意大利人死亡1.5万人、负伤3万人、被俘35万人(主要是第2集团军),丧失了武器和装备的散兵游勇需要回收整编,此外,还损失了5000多门火炮(3500门火炮、1730门迫击炮)、30万支步枪、3000挺机枪和大批被废弃或毁坏的军用物资。由于穷途末路,很多意大利人还没有跑出包围圈就被俘虏了。如今,他们向德国人喊道:“奥匈皇帝万岁!”“德皇万岁”“向罗马进军!”“占领罗马!”

这场战役,意大利人失败的原因在于:前线部队下达的命令必须通过最高统帅部,如果没有得到统帅部的首肯,前线所选择的突围路线将无法使用。用军用电话线和不靠谱的飞鸽传书,来联系各部队并决定投入战斗的时机,本身就是一场赌博,风险太大了。当然,也有其他因素促进同盟国部队进攻成功,比如,在盆地中广泛使用毒气弹。

◎拉呀,同志们!

◎索道中转站

◎已被炸坏的皮亚韦大桥

◎撤离使用的浮桥

另外,通信不畅也是意大利军队的一个大问题,意大利第27军巴多格里奥将军,在自己的部队拥有700门中、重型火炮,但在开火的那一刻他不能发号施令,因为所有的通信被破坏。第2集团军的大崩溃,也使他的部队更混乱。尽管总司令卡多纳于9月18日发布了重新组织防御的命令,但无济于事。下面是意方总结的卡波雷托战役。

◎意大利军队撤离后留下的房屋残骸

◎只剩残骸的皮亚韦大桥

◎意大利机枪阵地

◎意大利奋力阻击德奥联军

尽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猛烈的突袭,但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其他原因:

1、主帅的性格特点决定战场情况和战役发展。意大利第2集团军的司令卡佩罗个性倔强,在德军快要将自己的部队包围时,就是不下达撤退的命令。因为他没有接到后撤的命令,自认为“上级总是对的,越是错时越是对”。

2、意大利人错误估计了德军的意图,甚至在突破卡多纳(Cadorna)后还相信同盟国只会进攻自己的第一道防线。

3、没有及时展开对敌人的反击。

4、前线严重缺乏有经验的山地步兵和熟练的炮兵。

事实上,很多历史学家通过分析战役,得出了意大利卡波雷托战役灾难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意大利第2集团军的大崩溃,而是意大利所有将军们的松弛懈怠。

首先,意方总司令路易吉·卡多纳总是把矛头指向自己的部队,指责士兵缺乏斗志——所有这些指责都隐藏了他自己的指挥错误,彼得巴多格里奥将军面对着德奥军队的时候,主张小规模突击,但他却坚持防守战术。其次,第2集团军司令卡佩罗让部队大撤退是明智的,因为身后根本没有防守战线。他们放弃了所有的大炮,放弃了付出高昂的代价才夺得到的的里雅斯特的那几平方千米土地。

◎卡波雷托战役的德奥进攻图

◎卡波雷托战役牺牲的士兵

◎意大利军队占领城市

1918年的胜利

协约国及时输血,把意大利从亡国的危险里拯救了出来,但对协约国来说,有没有意大利这个国家来进行战争都已经无关紧要了。而在1918年的时候,列宁在东线发动革命,推翻了克伦斯基资产阶级政府,东线随时有停战的可能,如果东线停战,东线的德军可能会撤回西线和南线,那可够意大利人喝一壶了。

由于对德国人战斗力的恐惧,法国总司令费迪南·福煦将军急急赶往罗马,同意大利人展开会谈,达成了协约国在意大利战场的行动计划。协约国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使意大利继续进行战争,绝不能使最后一个侧翼战场出现任何差错。

英、法、意的首相和总理,以及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特使,出席了在拉巴洛召开的高级紧急会议。这次会议组成了以法国总司令福煦为主席的最高军事委员会,以处理协约国急迫的军事和政治问题。这是1918年协约国能够取得胜利的前兆。

◎意大利军队在山地中的堑壕战

◎意大利军队的骑兵师

1918年初,意大利新总理维多诺·艾曼诺蕾·奥兰多和新总司令阿曼多·迪亚斯仍继续重组军队和进行合理化的生产。此外,意大利与协约国的关系更加紧密了。与此同时,奥匈帝国皇帝查尔斯及其总司令冯·阿尔苏(康拉德已经下台)尽管已知道奥匈帝国的军队情况不乐观,但因德国需要进攻支持,以保持同盟国在西欧战场上的主动性(著名的皇帝攻势),他们不得不作出了前出意大利在特伦蒂诺皮亚韦河的防线的决定。

◎堑壕作战

◎自行高炮

◎意大利贫民和士兵欢庆胜利的到来

◎意大利军队趾高气扬进入收复城市的情景

在蒂罗尔州北部,有两个集团军:康拉德·冯·鲁登道夫指挥的第10军和第16军,集结在皮亚韦河东岸。波罗维克指挥第5军和第6军,总兵力(包括预备队部队)达到了60个师、7500门火炮。

◎指挥一个师的中将身穿与各级军官类似的浅灰绿色野战制服,头戴前顶稍高的圆筒帽,帽子上的萨沃伊老鹰图案的帽徽是银色的(指挥军以上部队的中将则是金色的)。中将的制服左侧前胸有是两颗金星(如图),如果是指挥军团的将军,两颗金星中间则加有王冠,指挥军的将军还会在王冠上加水平的金色横杠。左边的士官是军事警察士兵,其军衔相当于军士长,戴着巨大的18世纪款式的两角帽、极古老的防毒面具(这面具防不了芥子气)。他装备了一支骑兵用卡宾枪,脖子上环绕的皮制安全系绳下端连着左胯部手枪套里的手枪。右边是一位普通军队牧师。

这些部队将由东到西,从斯泰尔维奥到阿斯提科地区,意大利第7集团军和第1集团军部署在那里。在高原上,还有第6和第4集团军,同时,意大利第3和第8集团军部署在佩德罗贝至海边地区。这些防御部队一共有59个师,其中包括3个英国师、2个法国师和美国第83师第32团。

◎毁坏的教堂

◎兄弟们,冲呀!

◎阿尔巴尼亚现存的堡垒要塞

6月15日,奥地利人沿着整个前线展开了“垂死挣扎”——冲击阿夏戈高原和皮亚韦河防线。

战斗最激烈的地点是卡萨斯蕾娜(Casa Serena)和内维萨(Nervesa)地区——山地与平原的连接点、重要的结合部。意大利军队的顽强抵抗,使奥匈帝国军队补给困难、兵员损失严重。6月19日,奥匈帝国停止了攻击,4天后,被迫撤离。7月,意大利的战场形势一片乐观。总体来说,在冬季皮亚韦河防线的战斗中,奥匈帝国部队损失了15万人,意大利方面只损失了8万人,奥匈帝国此时已大势已去,回天乏术了。

10月24日,意大利发动了对奥匈帝国的最后一次进攻。这些攻击主要集中在蒙特洛和格拉巴酒,这次攻击后,奥匈帝国军队在29日被迫撤退到维多利维内托(Vittorio Veneto)地区。这一次,意大利人使劲推进,奥匈帝国军队节节败退,于11月2日到达北部的达罗韦雷托、特伦特以及东部的里雅斯特。


意大利统帅路易吉·卡多纳总司令简介

路易吉·卡多纳(1850—1928),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意大利王国陆军总司令、陆军元帅,是一位有能力但不特别具有想象力的将军。他因意大利军队在卡波雷托的灾难而受到指责。1850年9月4日生于意大利帕兰扎,是老拉法埃莱·卡多纳将军之子,1866年,参加意大利王国军队,1870年,在其父领导的参谋部任职。1892年晋升为上校,1896年到总参谋部,1910年晋升为少将,1910年在热那亚任第七军团司令,次年晋升中将。1914年7月10日在前任病死的时候任意军总参谋长、陆军总司令,面对状态极差的意大利陆军,他努力工作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并为意大利预计的参战做准备,1915年5月指挥意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实行的策略是在特伦蒂诺地区向北实施防御,沿伊松佐河向东北方向突破奥军的防御。1916年5月15—6月17日,他成功阻止了奥军的特伦蒂诺攻势,在8月6—17日的第六次伊松佐河之战中,攻取了戈里齐亚,但在随后的诸次伊松佐河攻势中除了造成双方的巨大伤亡外所得甚少。1917年10月24日—11月12日,德奥联军发动卡波雷托战役,一举击溃意军,迫使意大利军队后撤104公里,退至皮亚韦河一线,损失35万人,此次惨败导致他被解除职务,随后的调查将大部分责任归到他身上,迫使他于1918年12月2日退役。1921年,他出版了一本名为《意大利战场之作战》的书,为自己的行为辩解。1923年,晋升陆军元帅。1928年12月23日,卒于博迪盖拉。他的儿子小拉法艾赖·卡多纳二战后成为意大利总参谋长。

奥匈帝国统帅康拉德元帅简介

弗兰茨·康拉德·冯(1851年11月11日—1925年8月25日),奥匈帝国陆军的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任奥匈帝国军队总参谋长,比他控制的奥匈军要伟大一些,他是一个精明的战略家。他的想法是可靠的,但他手中的剑是脆弱的。他的父亲是一名退休骑兵上校,来自摩拉维亚南部。他的祖父在1816年因为娶了一个贵族小姐,从而在姓氏里加上表示上流社会的“冯”。他的母亲是著名的维也纳艺术家库伯勒的女儿。他青年时代就因为聪明才智而在军中青云直上。1906年就在王储斐迪南大公的推荐下任总参谋长。作为一个社会达尔文分子,他认为日耳曼文明与斯拉夫文明之战不可避免,狂热推行军队现代化运动。他还是一个坚定不移的民族主义分子,不满意匈牙利贵族在帝国中的特殊地位,认为这会消弱帝国的根基,不过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主张对塞尔维亚国王发动预防性战争。从他1906年当总参谋长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提出了不下25个作战方案。对于东方可能发生大战争,他设计了两种可能:如果俄国保持中立,他就把主要兵力投向塞尔维亚,如果俄国卷入战争,奥地利就把军队集中到那个战线上去。王储弗朗茨·费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暗杀后,他终于找到了开战的借口。事实证明,他的两线作战计划是不成功的。他过于主观而无视现实的地形和气候,并经常被低估的敌人的力量的。例如,自己的多民族军队战斗凝聚力不够,而塞尔维亚军队明显比预计的要强,致使他在没有击破敌人的情况下被迫转兵北上展开对俄军的加利西亚战役。结果两个战场都没有取胜。灾难性的第一年的战争,削弱了奥匈帝国的军事能力。

康拉德设计的1915年德奥联合东方攻势被认为是成功的,但是,从这时起奥匈帝国总参谋部就越来越从属于德国总参谋部了。

1916年,康拉德在意大利发起的攻击初期也是成功的(特伦蒂诺战役),但俄军勃鲁希洛夫攻势使这一切都化为乌有,东线奥军两个月就损失了60万,奥匈部队这一年的总损失超过了150万人,奥匈军队已经不能在没有德国帮助的情况下单独发起攻击了。

1917年2月,随着老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去世,刚愎自用的康拉德被继任的卡尔皇帝解除了职务,但被派到特伦蒂诺前线担任野战司令官。这时,俄国也因二月俄国革命退出战争,奥匈最伟大的战士康拉德终于交了好运,他把部队集中起来,在卡波雷托一气冲破了意大利军队的防线,赢得了他最大的一次胜利。

战争结束后,他退休,著有回忆录《我的开端1878—1882》(1925年)和《我的服役,1906—1918》(五卷,1925年)。他在回忆录中宣称,他只是一个军事专家,只有发言权,没有关键的决策权。崇拜他的人认为他是一个军事天才,奥匈军队不足以展现他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