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广宁之战

广宁之战(明朝丧失辽东)

广宁之战简介

广宁之战:广宁之战,发生于天启二年(1622年),后金与明朝的一次大交锋,此役明军大败,王化贞与熊廷弼退保山海关,辽西土地尽失。广宁之战后,明朝丧失了整个辽东。王化贞既失辽东,张鹤鸣惧罪,自请经略辽东,不久以病告老还乡。明廷再遣任命宣府巡抚解经邦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经略,解经邦三次上疏,力辞重任,最后被朝廷革职为民,永不叙用,朱由校再命王在晋经略辽东,在晋亦辞,不准,令其“刻期就道”,王在晋遂前往山海关。

广宁之战过程分析——

战争档案

时间: 1621 年至1622年

参战方:后金;明朝

战场:广宁

主要将帅:努尔哈赤;熊廷弼

战争回放

沈辽之战后,后金迁都辽阳,形成了与明政权对峙的局面。同年七月,努尔哈赤下令实行“计丁授田",鼓励农耕,为进一步扩大对明战争作准备。八月,在辽阳东太子河北建筑新城(清朝称东京),将明朝统治东北的中心变为后金征服明朝的基地。为了扩大兵源,后金又规定每20名男丁当中抽调1人当兵。努尔哈赤积极备战,但一。 直未轻举妄动,而是窥察明朝动静,相机行事。

沈、辽失陷后,明军大溃退,剩下为数不多的明军,有的逃往辽西,有的逃往沿海岛屿,有的渡海到山东、朝鲜。辽河防线及辽西大片地区一片空虚,后金兵随时有渡河西进的可能。

辽东巡抚王化贞上奏称:“辽沈既陷,河(辽河)西汹汹,一无可恃。” 辽东前线的形势使明廷震惊,也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更加尖锐,朝廷内部出现了战略上的分歧。

明熹宗朱由校认为:“熊廷弼守辽一载,未有大失,换过袁应泰,一败涂地。”于是,再次起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熊上任后,探明了后金缺乏水师,后方不稳,兵力不足以及八旗兵短于攻坚等情况。

天启元年(1621) 六月一日,熊廷弼回复朝廷说:“臣观边关战事,现向皇上呈微臣之‘三方布置策',请圣上明辨。其一,陆上于广宁(今辽宁北镇)设防,遣骑步兵生力守其城池;其二。海上以天津、登州府(今山东蓬莱)、莱州府(今山东莱州市)各为一区,具置舟师,绊其海事,伺机侵扰辽东半岛之沿海,于辽东南部攻后金腹地,使其内顾,再图收复辽阳;其三,以山海关为适中之地,屯重兵,设经略,节制广宁、天津、登莱三方,集中事权。”八月,他又补充提出:“三方建置, 非联合朝鲜不可。”从当时情况来看,这是一个 比较切合实际的积极防御性的正确方针。

熹宗批复称:“熊廷弼将军之三方布置策略完备周详,朕甚悦,任凭将军调度。朕特命爱卿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驻山海关,经略辽东等地事务;命王化贞为广宁巡抚,受经略节制。”

但是,阉党分子王化贞不听熊廷弼指挥,他对抗熊廷弼,实施画地分守的方针,将2万步骑沿三岔河(辽河、浑河汇合后至营口人海处一段) 120 里防线一字摆开,设点防守,平均使用兵力,采取消极被动的防御部署。另外,王化贞还轻信了蒙古察哈尔等部可出兵40万助明的无稽之谈。辽东前线经抚不和及设防思想的混乱导致下边将士无所适从,影响了作战方针和指挥的统一, 为作战失败埋下了种子。

努尔哈赤夺占辽、沈10个月之后,探知明朝辽东经抚不和,战守无策,决计乘机西渡辽河,直指广宁。天命七年(1622) 一月十八日,正是河水冰封、人马易渡的好时机。努尔哈赤命多铎等人留守辽阳,自己率领八旗大军八九万人,由东昌堡(今辽宁海城市牛庄南)向西挺进。

广宁巡抚王化贞得知后金军西进后,仓促布兵防守:令总兵刘渠率兵2万守镇武(今辽宁台安西),总兵祁秉忠领兵1万守闾阳(今辽宁北镇西南闻阳驿),分南北两路与广宁相犄角;命副总兵罗一贵(一说罗一贯)率兵3000守西平堡;又在镇宁(今辽宁北镇东)驻兵。王化贞自己率领重兵驻守广宁,企图以四堡作为广宁的屏障,阻击后金军的进击。

二十日早晨,后金5万人马经牛庄渡过三岔河西进。明防河兵见后金军势不可当,遂溃退。后金兵乘势追击,申时(15一17 时)起开始包围并猛攻西平堡,目的是引诱广宁周围诸堡明兵前来参战。当时各城的守军消极自保,不作授应;王化贞蜷缩广宁,不敢出击。在熊廷弼的督促下,王化贞才命令各堡的守兵前去支援西平。

努尔哈赤以一半的兵力包围西平,另一半的兵力去迎击增援的明军。二十一日,努尔哈赤致书西平堡守将罗一贵,劝他投降,但遭到拒绝,于是后金兵布署战车、云梯,开始四面攻城。罗一贵率3000名兵士凭城固守,三次击退后金的进攻,战至中午,箭尽援绝。罗一贵以下共有1万名将士被杀。明总兵刘渠、祁秉忠、孙得功率兵分别从镇武、闻阳、广宁驰援至平阳桥(西平堡西北)与后金军遭遇。早就被后金收买而心怀异志的孙得功投降,刘渠、祁秉忠战死于沙岭(西平堡西北),援兵全部被歼,于是后金兵直指广宁。

广宁城地处医巫闾山西麓,恃三岔河为阻,是辽阳失陷后辽东巡抚王化贞的驻地,城内有守军2万。西平堡失守、平阳桥惨败的消息传到广宁后,城内人心惊恐不安,纷纷奔逃,而王化贞对此却全然不知。二十二日,王化贞得到沙岭失败的消息后,才督促将士们上城戍守,但军民一片混乱,纷纷狼狈出逃。

第二天,熊廷弼自山海关率仅有的5000兵士支援广宁,走到大凌河(今辽宁锦县),遇到了正在往回逃跑的王化贞。熊廷弼无能为力,只好掩护军民撤人山海关。二十四日,后金兵占领广宁,进而攻占了河西40多个城堡。

广宁兵败,是明朝政治腐败、用人不当的结果。但许多朝臣从不同派别的利益出发,上疏要求咎治熊、王二人的罪责。结果熊廷弼被斩立决,王化贞也被判死刑。

明军遭此惨败,从军事上说,首先是作战指导上的错误造成的。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略是积极防御思想,是可以实现的,应当肯定;而王化贞画地为牢、分兵把口的部署则是消极的、错误的,他对双方力量对比和形势的分析都不符合实际,其作战方针完全是主观臆想、妄图侥幸取胜。其次,明各军队之间配合不当也是失败的重大原因,熊廷弼在广宁危在旦夕时,没能及早赴援,与王化贞共同坚守;王化贞率师撒退时,熊廷弼不但没有严加制止,反做殿后掩护其撤退,应该说是失误。再次,明军士气不振,饷械不足。当时河西的明兵虽然有近10万人,但战斗力很差,兵心涣散。

王在晋曾对军队将士的状况描述道:“土兵不精锐,器械不完备,鞍马不齐整,装作贫弱衰老的样子,只想着逃回家乡便能保全身躯性命。”这样的军队,与士气高昂、勇猛善战的八旗兵作战,岂能不败!

后金之所以胜利,除了准备充分、将士士气高昂等因素外,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军事指挥上选择了正确的进攻时机。明辽东前线经略巡抚不和,作战态势战不像战,守不像守,经路有职无权,巡抚有兵无能,朝廷内部又互相攻讦、倾轧,内外意见相左,指挥不一,内部矛盾冲突十分严重。努尔哈赤抓住了这个有利时机,适时发起进攻,以极小的代价取得很大的胜利。第二,寒冬季节对久居北方的后金兵作战有利。第三,用间成功,里应外合。孙得功早被李永芳策反,伺机叛变。他增授西平堡时,已暗中纳款于努尔哈赤,当王化贞弃守广宁时,他出城3里跪迎后金兵,使努尔哈赤不战而取广宁。

历史影响

广宁一战,彰显了后金军队强劲、将士齐心、作战勇猛,进一步显示了努尔哈赤的雄才伟略;而明军则军备废弛、将帅不合、士兵松懈、一溃千里。经此一役,努尔哈赤领导的后金继沈辽之战确立与明朝分庭抗礼之势后,逐步显现出力压大明王朝,占据上风,力图推翻大明的历史大势;而明朝则在战略并无失当的情况下一败涂地,势微衰败、王朝覆灭之像已显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