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猇亭之战)

吴蜀联盟重修好

夷陵之战简介

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夷陵之战过程分析——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对东吴发动的一场大规模战役,以蜀汉惨败告终。

刘备亲率大军攻吴

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拿并杀害关羽,吴国和蜀国由此结仇。221年,刘备在益州称帝,随后为夺回荆州,同时也为了替关羽报仇,他亲自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听说刘备来袭,慌忙派遣使节求和,但遭到刘备拒绝。夷陵之战随即爆发。

221年7月,刘备率领蜀汉军队数万人,对东吴发动了大规模战争。刘备先是派遣吴班、冯习以及张南率三万人余人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并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之后,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又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派侍中马良到武陵- -带,鼓动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面对刘备大军的猛攻,在求和无果的情况下,孙权奋起反击。他一面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等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一面派遣使者向曹丕称臣示好,以此避免两线作战,无从应付。

陆逊分析之后,认为刘备兵势强大,锐气正盛,与其和他们正面交锋,不如伺机破敌,随即说服吴军放弃了正面决战的想法,转而下令吴军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密布防线,静候蜀军来袭。

222年正月,吴班、陈式率领的蜀汉水军进人夷陵地区,并屯兵于长江两岸。当年二月,刘备率蜀汉主力抵达猇亭。此时,蜀军已深人吴境二三百公里,东进势头明显弱了下来,加上吴军固守要地,坚决不出战,蜀军被迫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带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

之后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领一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吴军诸将得知后,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向来深得民心,加上夷道城坚粮足,随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从而避免了分散兵力的行为。

蜀汉惨败,三国对峙趋于稳定

夷陵之战爆发后,两军僵持近半年,胜负未分。刘备为了让吴军出兵,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衅,但是陆逊一直不予理睬。刘备又派遣吴班在平地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但陆逊依旧坚守不战,计划再次落空。日子一天天拖下去,蜀军将士斗志逐渐涣散,加上正值酷暑时节,蜀军将士苦不堪言。无奈之下,刘备只好将水军转移到陆地上,同时把军营改设在深山密林里,准备到秋后再发动进攻。

陆逊见蜀军士气衰落,已然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觉得反攻时机已经成熟,随即上疏孙权,请求发兵,孙权当即同意。大规模反攻之前,陆逊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然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却让陆逊想到了火攻蜀军的作战计策。

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而蜀军的营寨全部由木栅筑成,营寨周围也尽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必将成为一片火海。于是,决战开始后,陆逊命令吴军士卒每人手持一把干草, 乘着夜色突袭蜀军营寨,并顺风放火。蜀营内顿时火光冲天,蜀军大乱。紧接着,陆逊发起反攻,蜀军仓皇西退。随后,吴将朱然率兵五千插到蜀军的后部,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则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敌军。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也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在各路攻势之下,蜀军兵溃如山倒,刘备慌忙逃跑,艰难逃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陆逊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主动撤兵。不出所料,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最终无功而返。

第二年四月,刘备一病不起,逝于白帝城。夷陵之战以蜀汉惨败告终。

夷陵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防御战的著名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因此,该战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