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白朴

白朴(元代戏曲作家)

白朴简介

白朴:白朴(1226年—约1306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后迁居汴梁(今河南开封),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代表作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约1306年逝世。

白朴传记——

白朴(1226—1307后),原名恒,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先生,奥州(今陕西河曲县)人。自幼聪慧、满腹才学。其父白华任金朝枢密院判官,金哀宗天兴二年(公元1233年),蒙古军攻南京(今开封),白华随哀宗奔归德,白朴则与母留南京。次年金将崔立叛降,南京失陷。崔立掳王公大臣妻女送往蒙古军中,白朴母亲也在其内。这时白朴尚年幼,由他父亲的好友元好问带领,渡河至山东聊城,又迁居山西忻州。元好问视他如亲子。数年后白华北归,白朴随父依元名将史天泽,客居真定。元世祖中统初,史天泽曾将他推荐给朝廷,白朴再三辞谢。后师巨源又荐他从政,也不就,历宋元两朝终身未仕。

终身不仕潜心创作

传说白朴自幼聪颖,善于默记。他通诗赋,精度曲,经伦满腹,由于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始终不仕朝廷。虽有人再三举荐,依然辞却。他的才华与精力大多投入在杂剧的创作上。

其杂剧代表作《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题目取自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剧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其情节是:幽州节度使裨将安禄山失机当斩,解送京师。唐明皇反加宠爱,安遂与杨贵妃私通。因与杨国忠不睦,又出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明皇仓皇逃出长安去蜀。至马嵬驿,大军不前,兵谏请诛杨国忠兄妹。明皇无奈,命贵妃于佛堂中自缢。后李隆基返长安,在西宫悬贵妃像,朝夕相对。一夕,梦中相见,为梧桐雨声惊醒,追思往事,倍添惆怅。全剧以李、杨爱情为主线。反映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及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过程。全剧结构层次井然,曲词华美典雅,诗意浓厚。末折以闻雨打梧桐声作结,渲染悲剧气氛,衬托李隆基凄凉的内心世界,尤见成功。此剧对清人洪异的传奇戏曲《长生殿》影响很大。

《墙头马上》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所写故事本于白居易新乐府《井底引银瓶》。剧中写裴少俊奉父命由长安去洛阳选买奇花异卉,骑马过李世杰花园,和李世杰女李千金隔墙以诗赠答。当晚私约后园,为李家乳妪撞见,二人遂私奔到长安,居裴家后花园七年,生一子一女。后被少俊父裴行俭发现,强令少俊休妻而留下子女。千金归洛阳,父母亡故,在家守节。少俊中进士后,与李千金正式完婚。李千金形象有别于其他杂剧中的大家闺秀,她敢于蔑视封建礼教而私奔,还敢于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有民间市井女子的性格特征。

白朴的词流传至今一百余首,大致为怀古、闲适、咏物与应酬。他的怀古词,如《沁园春·金陵凤凰台眺望》、《水调歌头·初至金陵》等篇,寄托了故国之思,感慨很深:“长江不管兴亡,谩流尽英雄泪万行。问乌衣旧宅,谁家作主?白头老子,今日还乡……”这是由于他经历过改朝换代的乱世,遭受了父母离散的痛苦,因此有“山川满目之叹”。白朴还有不少“闲适”词,表现了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他与不少元代作家一样,倾慕那浪迹山林的生活,如《西江月·渔父》等词即是。他的词风受宋词豪放派的影响。

白朴散曲内容大抵是叹世、咏景和闺怨之作。这也是元代散曲家经常表现的题材。艺术上以清丽见长。他的“叹世”、“写景”之作,如《沉醉东风·渔夫》、《饫净沙·春、夏、秋、冬》等曲,俊爽高远,以情写景,情景交融;闺情作品以仙吕·点绛唇散套为其代表作,文词秀丽工整。还有一些小令吸收民间情歌特点,显得清新活泼。

历史笔记

才华横益、满腹经伦、视功名如粪土。只潜心创作。用戏剧来警诫人生。白朴的思想境界高过俗流多少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