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刘秀

刘秀(汉光武帝)

东汉复兴光武帝

刘秀简介

刘秀生平: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 ~公元57),字文叔,西汉末年南阳郡人。刘秀是西汉皇族后裔,汉高祖第9世孙,东汉的开国皇帝。新莽末年,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登基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或“东汉”。经过10余年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消灭了更始军、赤眉军和关东、陇、蜀等诸多割据势力,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分崩离析的中国大地再次归于一统。刘秀于公元25年至公元57年在位。在位期间,大兴儒学,改革弊政。公元57年去世,葬于原陵,庙号世祖,谥号光武,史称汉光武帝。

历史评价

刘秀大事记

公元前6年 出生。

公元3年 父亲去世后被寄养到叔父刘良家。

公元22年 和哥哥刘 在南阳起义。

公元23年 率军与王莽军大战,取得了昆阳大捷。起义军立汉宗室刘玄为皇帝,恢复汉朝,年号为更始,刘玄杀死刘秀的哥哥刘 。

公元25年 称帝,年号为建武,东汉开始。定都于洛阳。

公元27年 在宜阳大破赤眉军。

公元28年 至河北,命吴汉部消灭多支农民武装。

公元29年 亲到桃城进攻汉叛将庞萌。

公元30年 派大军攻打巴蜀的公孙述。

公元31年 下诏,释放囚犯,解散部分军队。

公元33年 派来翕和冯异攻打隗嚣。

公元36年 吴汉灭公孙述。

公元37年 增功臣封邑、爵位,解除众功臣兵权。

公元56年 根据《河图会昌符》及谶文的说法,封禅泰山。

公元57年 去世。

人物关系

刘秀传记

乱世起兵 大战昆阳

西汉末年,朝政日益衰败。到了成帝之时,朝政权大权掌握太后王政君为首的王氏外戚集团手上。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建国伊始,王莽便着手解决前朝所遗留下来的大量社会问题,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莽改制”。但王莽改制过于激进,严重违背客观规律。最终改制以失败而告终,使本来就极为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新莽末年,水、旱等天灾不断,中原大地到处是一派赤地千里、哀鸿遍野的景象。新莽天凤年间,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农民纷纷揭竿而起,顿时,海内分崩,天下大乱。

▲绿林赤眉起义图(国画)

▲昆阳之战两军实力对比

刘秀虽名为皇族后裔,但属远支旁庶的一脉。刘秀见天下大乱,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起兵。因为刘秀兄弟和南阳宗室子弟在南阳郡的舂陵乡起兵,故史称刘秀兄弟的兵马为舂陵军。舂陵军的主力为南阳的刘氏宗室和本郡的豪杰,兵少将寡,装备很差,甚至在初期,刘秀是骑牛上阵,这也成为后世演义中的一段佳话,即所谓的“牛背上的开国皇帝”。

为了壮大声势,发展反莽力量,舂陵兵联合新市、平林、下江三支绿林军主力,壮大力量,在多次与王莽军队的作战中取胜。公元23年,西汉宗室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刘玄就是历史上的更始帝。更始政权建立,复用汉朝旗号,此举大大震动了新朝,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各州郡精兵共42万扑向昆阳和宛城一线,力图一举扑灭新生的更始政权。

新、汉两方开始抗衡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昆阳。昆阳位于昆水北岸,故而得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王莽的军队中有一个巨无霸,身高一丈,腰大十围,人人见了都会惧怕,还赶着一大群猛虎犀象,军容威严。王凤、王常、刘秀在昆阳,守军只有七八千人,众将领眼看寡不敌众,人人自危。这时的刘秀却自告奋勇,带领李轶等13骑,冲出重围,去郾城、定陵寻求援兵。几经口舌,方请得3 000余人。刘秀带领援兵回抵昆阳时,昆阳已被王邑、王寻的官兵包围得水泄不通。刘秀选城西水边官兵防守最弱之处,亲自率领1 000人的敢死队,驱骑突入。刘秀一马当先,连斩数十敌兵,汉军军士们相顾惊愕地说:“刘将军平时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真是怪事。”大家以为有神助,于是个个奋勇,以一当百,把官兵主将王寻杀死。恰逢天气大变,官兵阵营的猛兽被雷电吓得乱窜,官兵不战而乱,人人逃窜。那时城外滍川河水暴涨,官兵们被水淹死数万。王莽部队的主力一战而溃。刘秀在昆阳城下,以少胜多,力破强敌。这就是史家们盛赞的昆阳之战。从此刘秀的威信和声望更加令人折服。

▲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示意图

▲清吴友如《古今百美图》之 阴丽华

刘縯被害 强自隐忍

刘秀乘势南下,不料兄长刘縯被更始帝杀害。对刘秀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但是刘秀能强忍悲伤,益发谦逊,而且悲愤不形于色。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刘玄谢罪,不与大哥刘縯部将私下接触,虽然昆阳之功首推刘秀,但他不表功,并且表示兄长犯上,自己也有过错。刘秀只好暂时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更始帝本来因为刘 一向不服皇威,而将其杀害,现在见到刘秀如此谦恭,反而有些自愧,毕竟刘秀两兄弟立有大功。最后刘秀不但未获罪,反而得封武信侯。刘秀回到宛城并受封武信侯后不久,即在宛城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门千金——阴丽华。

邓禹(公元2~58),字仲华,汉族,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东汉大军平灭赤眉主力示意图

▲东汉疆域示意图

平定北州 登基称帝

公元23年,刘玄让刘秀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的身份去河北招抚,这下刘秀可说是虎出牢笼,蛟龙入海。刘秀到了河北之后,礼贤下士,积聚力量。更始帝发现刘秀的实力不断壮大,唯恐威胁到他的皇位。他遣使到河北,封刘秀为萧王,命他交出兵马,回长安领受封赏,同时令尚书令谢躬就地监视刘秀的动向,并安排自己的心腹做幽州牧,接管了幽州的兵马。刘秀以河北未平为由,拒不领命。不久,刘秀授意手下悍将吴汉将谢躬击杀,其兵马也被刘秀收编。自此,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

刘秀率幽州十郡突骑与占据河北州郡的铜马、尤来等农民激战,迫降了数十万铜马农民军,并将其中的精壮力量编入军中,实力激增,当时关中的人都称河北的刘秀为“铜马帝”。公元25年,刘秀在众将拥戴下,在河北鄗城的千秋亭即皇帝位。为表重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后汉(唐末五代之后也根据都城洛阳位于东方而称刘秀所建之汉朝为东汉),刘秀就是汉世祖光武皇帝。

刘秀的首要任务是结束割据的混乱局势,一统天下。此时的长安,极度混乱,赤眉大军拥立傀儡小皇帝刘盆子建立了建世政权,拥兵30万,进逼关中,更始帝遣诸将与赤眉大军交战,均大败而归,死伤甚重。不久,更始帝请降获封长沙王,后被赤眉军缢杀。刘秀闻绿林、赤眉两大起义军发生了火并,派邓禹西入关中,以观时变。经过崤底之战后,赤眉军遭到重创,加之粮草已尽,不得已再次转向东南方,力图补充粮草和人马,摆脱困境。赤眉军主力10多万众南下走宜阳,刘秀亲自引大军驰援一线,与耿弇等人会合,共同阻击赤眉军南下。刘秀亲率六军,于宜阳前线将大军摆开阵势,大司马吴汉精兵列前,中军在其后,骁骑兵和带甲武士分陈于左右两侧。重创后的赤眉军士气低落,且粮草弹药已尽。在陷入绝境的情况下,十几万兵马的赤眉大军无奈在宜阳请降,并向刘秀呈上了得自更始帝之处的传国玉玺和七尺宝剑。纵横山东10余年的赤眉军被刘秀消灭。

至此,刘秀已基本控制了中原(今河南、河北和山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其余地区仍然被各种武装势力占据。刘秀派军将种种武装势力一一收服。到公元36年,刘秀终于克定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四分五裂、战火连年的古老中国再次归于一统。

五经博士

学官名。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诗》《书》《礼》《易》《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太学

偃武修文 励精图治

自新末大乱到天下再次一统,历经近20年的时间,此间百姓伤亡惨重,人口锐减,经济凋敝。为了使饱经战乱的中原之地尽快恢复和发展,刘秀采取一系列措施,偃武修文,励精图治。

光武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首先是薄赋敛。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光武帝鉴于西汉后期吏治败坏、官僚奢侈腐化的积弊,即位以后,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做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经过整顿之后,官场风气得以大大改善。同时,在重建刘汉封建政权中,为了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力量,也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曾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并规定凡虐待、杀伤奴婢者皆治罪。

光武帝还注重抑制豪强势力,实行度田政策。东汉政权本是在豪强势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但随着豪强势力的发展,土地兼并逐渐严重,既威胁皇权,也影响百姓生活。为了加强朝廷对全国垦田和劳动人手的控制,平均赋税徭役负担,公元39年,光武帝下诏令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诏令下发之后,遇到豪强势力的抵制。光武下令将度田不实的河南尹张伋及其他诸郡太守10余人处死,表示要严厉追查下去。结果各地豪强不甘示弱,联合起来发动叛乱。光武帝只得不了了之,度田以失败告终。但因为各项政策措施都在不同程度地得以实行,这就为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垦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从而奠定了东汉前期80年间国家强盛的物质基础。

光武帝不光注重经济,还着眼于发展教育,推崇儒学。建国后,在洛阳修建太学,设立五经博士,恢复西汉时期的十四博士之学。他还常到太学巡视,和学生交谈。在他的提倡下,许多郡县都兴办学校,民间也出现很多私学。

光武帝十分推崇西汉时期的独尊儒术。他巡幸鲁地时,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后来又封孔子后裔孔志为褒成侯,以表尊孔崇儒。特别是对儒家今文学派制造的谶纬之学更是崇拜备至。同时,光武帝鉴于西汉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禄,依附王莽,于是表彰气节,对于王莽代汉时期隐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礼聘,表扬他们忠于汉室、不仕二姓的“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