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高托山起义

高托山起义(宋朝义军)

高托山起义简介

高托山起义:宣和六年(1124)起义,高托山活动于青、徐、沂、密等州,众至三十万,声势极盛。宋以内侍梁方平为河北京东制置使率兵镇压,杨惟中、王渊、张俊、辛兴宗、韩世忠等皆预其役。次年,高托山在燕山与被宋朝招安的杨志通声气。北宋灭亡后,高托山继续活动。金天会六年(1128),高托山率部十五万,在清河(今属河北)被金将徐、宿、邳三路军马都统王伯龙击败,后不知所终。

高托山起义过程分析——

战争档案

时间: 1123 年

参战方:宋军与农民军

战场:河北

主要将帅:高托山

战争回放

宋宣和四年(1122), 方腊、宋江起义被镇压以后,宋按原先同金达成的灭辽协议,开始发兵攻辽。于是,又要征集赋税、准备粮草,再一次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北方人民再次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一次新的农民起义浪潮即将到来。

宣和五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少则数百,多者数千,气势汹涌,使得致州官不敢抗衡。

郓州李太子,咸河何子威,密州徐靖,沼州张迪,魏博杨天王,济南孙列,碣鼓山张仙,河北高托山,太行山高托天,临沂武胡,沂州徐进,水鼓山刘大郎,集路山贾进,莒县徐大郎,东海张荔以及高齐、张光等人纷纷起义。有的起义军发展到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在黄河南北掀起了一个新的农民大起义的大浪潮。

北朱政府面对这一严重局面,于宣和五年年任命宦官梁方平为河北、京东制置使,督率王渊、刘光世、杨惟忠、辛兴宗、韩世忠、张俊等将领,前往镇压起义军。同时,下诏对起义军进行分化瓦解和利诱活动。

十二月二十四日,宋徽宗下诏:“若起义军能主动交出首领,我大宋愿意释放以前的士兵,并且既往不咎。”然而起义军意志坚定,没人听朝廷的花言巧语。

宣和七年正月,宋朝再次下诏,说道: ' 因为朝廷所用非人,误信谗言,奸人当道,使民不聊生。所以农民起来反抗是非其本心”。诏书还说:“起义军只要投降,剩下的一切既往不咎。还可免去宣和六年农民未交纳的各种赋税,首领还能授以官爵”。

在北宋政府强大的军事镇压和政治诱降双重攻势之下,起义军中的一些不坚定分子产生动摇,开始向官军投降。他们当中的人说:“ 咱们要不接受招安吧。”

张仙起义后,有10万兵马,在当时一支很有影响的起义军。然而宣和七年二月在礓鼓山被官军打败以后,便斗志消沉,接受招安,向宋廷投降了。活动于山东地区的起义军贾进,一度发展到10万人,曾南下到达淮上,多次拒绝劝降,打败前来镇压的官军辛昌宗部。但起义军始终未能坚持到底,宣和七年三月,贾进和50多位首领投降,导致所部起义军瓦解。

不过,大多数起义军却依然高举反抗的大旗,继续坚持斗争。如张迪起义于沼州(今河北永年)后,发展到5万人,曾围攻离京城只有160里的浚州( 今河南浚县),给北宋政权造成极大的威胁,宋朝非常着急,赶紧派刘光世镇压起义军。

在这些起义军中,规模最大,坚持战斗时间最长的是高托山起义军,发展到30万人,转战于河北以及京东路的青、徐、密、沂诸州,先后遭到梁方平所率官军主力杨惟忠、辛兴宗、王渊、韩世忠等部的围剿,虽多次失利,仍然没有向北宋朝廷屈膝投降,而是坚持斗争到底。

直到建炎二年(1128) 河北、京北地区被金军攻占后,高托山又将斗争的矛头指向金朝,率领15万起大军,在清河同金徐、宿、邳三路军马都统王伯龙率领的金军展开激战,给金军以沉重的打击。

历史影响

北宋末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如果不是金军入侵中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广大农民转而投入轰轰烈烈的抗金斗争潮流,那么北方的农民起义将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