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詹天佑

詹天佑(眷诚)

中国铁路的先驱

詹天佑简介

詹天佑:字眷诚,号达朝,汉族,广东南海人,居住在湖南省,原籍安徽婺源。

生卒年:1861~1919年

性格特点:富有爱国心和民族责任心。

历史功过:他是中国首位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北京——张家口)等铁路工程。

名家评点: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詹天佑传记

家世童年 留学之举

清朝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七日(公元一八六一年四月二十六日),在广东省南海县一户祖籍为安徽省徽州府婺(音务)源县的农家出生了主人的第一个儿子,他就是近代著名的爱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字眷诚。

他出生不久,据说就表现了对于器物的特殊感情一他 抓起洋玩意,能抓得很紧很紧,久久不放。而这个家庭虽不是什么人们瞩目的簪缨世家,却是曾经富过的商人之后,颇有些玩物。

从他的曾祖说起吧,曾祖詹万榜(字文贤),做过乾隆年间的太学生,倒是读书人,不过,后来他就放弃举业,经销茶叶常来广东。到了祖父詹世鸾那一辈,就在广东定居下来,并依靠着当时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组织十三行,搞起大宗茶叶贸易,生意相当兴隆。

詹世鸾为人见义勇为,好善乐施。诸如建筑同乡会馆,购置祀田,创办文社,修缮学校等,他都慷慨捐助。有些外地茶商因受窘而无法返归乡里时,向他借贷,他解囊相助不下万金。这种热心公益事业,关心他人的精神,当然会给后人一定的影响。

到了詹天佑的父亲詹兴洪(字作屏)这一代,赶上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剧烈的变化,对外贸易的中心转移到了上海,广州失去了往日的特殊地位。这样,集中于广州一带经营外贸丝茶的商人们便纷纷停业了。詹兴洪看到在广州城内度日艰难,便举家迁往南海县乡下,过起半耕半读的田园生活了。

詹兴洪一共生有四子三女,其中三子和四子都不幸早亡。詹兴洪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劳作之余,教教诗书;逢年过节,写些春联出售,顺便也向孩子们讲讲对子是怎么个对法。但是,在这个家庭里,詹天佑经常看到和摸到的还是各样洋货儿。七、八岁的詹天佑被他父亲送进了私塾,去读四书、五经,学做八股文章。

詹天佑对这些呆板的陈旧的教学内容一点也不感兴趣。他像所有孩子一样对新鲜事儿充满了好奇和热爱。而他的父亲却不像当时一般做父亲的人那样板着面孔地压抑孩子的好奇心,甚至可以说,他助长了詹天佑的探索精神。

詹天佑上学的路上有洋厂,厂里有单轮飞转的洋机器。詹天佑走到这里,总会伫立一时,看看那机器是怎样运转的,工件是怎样制成的。詹天佑的衣袋里,常常装着他收集的机器零件或小齿轮,他把这些东西视为珍宝。有时,他用泥巴仿制出小小机器的模型,却也十分逼真,父亲看到了, 常常拿在手中,一边端详,一边给予指点。这就等于是在鼓励他。

有一次,詹天佑竟然大胆地把自家的一口挂钟从墙上摘下来,偷偷地琢磨起来,那“喀,喀,喀”的不休止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清脆悦耳的报时声是怎样产生的?接连着指针的那些齿轮和发条都是什么形状的?看后,他努力按着原样,把钟装好。结果却有两个小零件怎么也打不到原来的位置了。这钟,自然也就无法走动了。詹兴洪从外面回来,发现天佑闯了这么大的祸,只是瞪了儿子一眼。第二天,他领着天佑一起进城,找钟表匠修理,让儿子在一旁看那两个零件到底安放在什么地方。

在詹天佑的成长过程中,另一个关键人物是谭伯邮。他是詹兴洪经商时的好友,后来,詹兴洪移居南海乡下,他却往来于香港与广州间,生意维持得还不错。由于经商的便利,他经常来到詹家。看到詹天佑如此好动脑、好动手,谭伯邮多次预言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有 出息!嘱咐詹兴洪要好好培养。

同治十年(公元一八七一年)年底,詹天佑十一岁,读完私塾。今后,让天佑去种田?还是去学徒?詹兴洪举棋不定。

就在这时,谭伯邮特地从香港来到南海。他告诉詹兴洪夫妇:“朝廷要派一批幼童去美国留学,在上海没有招够,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没有一个报名的,他们还没看到这步好棋呢!给天佑报个名吧,十五年后回来,可就是洋翰林了......”。

詹兴洪夫妇没同意。他们说:他们大家子弟舍不得往外国送,我们就舍得吗?

再说,这留洋外国究竟是福是祸,谁拿得准呀!

“自然是好事了!”谭伯邮急了:“我看准了,一定要给天佑报上名......”

停了停,他又说:“我实话跟你们说吧,我相中天佑了,要他给我家四妮作婿,我决不会给孩子亏吃的。”

自己素所敬佩的好友把话说到这地步,詹兴洪还能说什么呢?答应了。

当下,詹兴洪与谭伯邮带领詹天佑到香港应考,报考“技艺”一门。考试合格,詹兴洪填写了出洋具结书,上写:

“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中国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结是实。”

同治十一年(公元一八七二年)三月十五日,詹天佑与其他学生一起由主持留学的容闳带赴上海。

留学国外 九年归国

三月二十八日,詹天佑等粵童来到上海,进人出洋预备学校学习。

这项留学之举,是由中国第一位美国耶路大学毕业生容闳建议,洋务派的首脑人物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主持的。容闳还在大学学习期间,就立下了志愿,要“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同治九年(公元一八七O年),他正式建议由清朝政府挑选十二至十六岁的幼童一百二十名,分四批派往美国留学。

曾国藩、李鸿章,以及在中央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恭亲王奕新也都认为,派人到西方直接学习科学技术,乃“中华未有之创举”,学成之后,必将有助于“自,强"大业。于是决定按容闳的计划,召选“志趣远大,品质朴实"的幼童。

詹天佑等幼童在这所出洋预备学校里主要学习英语,也学习中文,进行出国前的各种训练。

七月八日,詹天佑等三十名幼童在留学生监督陈兰彬带领下,自。上海出洋,经日本横滨换乘美国轮船,然后在美国旧金山登上大洋彼岸,乘火车到达美国东部的康纳的格省的省会赫德福特(即哈佛)。他们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官费留学生。

容闳这时已先行来到美国,与康省教育署长及耶路大学校长商议中国留学生的就学及居住事宜。他们决定,为了使留学生尽快熟悉美国生活方式并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实行分散居住的办法。

接待他们食宿的是一些有文化教养的美国教师、医生或牧师家庭。这些人家对分配给他们的三两个中国幼童均能热心照料。渐渐,中国幼童便放下了思乡之念,他们与美国小朋友一起游戏,一起做功课。在互相稔熟之中,中国幼童留学生的英语进步神速。

同治十二年(公元一八七三年)末,詹天佑进威士士哈芬(又译为西海文)小学读书。这是一所私立学校,其任务之一是为中国和南美洲各国的留学生补习英语,并使之进一步了解美国风俗和社会知识。詹天佑的学习很顺利很轻松。课余,按着排定的班次,定期到设于赫德福特城里克林街的中国留学事务所去学习中文传统课程。

两年以后,他考取了纽海芬中学(又译为纽海文)。在这里,幼年时对西洋机器的迷恋,燃成了炽热的追求之火,他酷爱与制造机器有关的数理化课程,声、光、化、电都是他喜欢钻研的学问。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他的成绩名列前茅。一个中国学生,通过英语进行学习,成绩居然超过他同班的美国同学,这件事,引起了老师的震惊和赞誉。

詹天佑又是个体育运动爱好者,打球、赛跑、游泳、滑冰,无所不好,尤好棒球。

他锻炼得膀阔腰圆。多年以后,他所参加的中国留学生棒球队路过旧金山的时候,与当地的一个半职业球队屋克兰队进行了一场比赛,以他们的精湛技艺赢得了观众喝彩。

光绪四年(公元一八七八年) ,詹天佑考人耶路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学习铁路工程专业。

这时国内已经有一些见识远大的人主张修造铁路以图富强了。詹天佑置身美国,目睹美洲中央大铁路使东西物资交流畅通,人们来往方便,他更深信修造铁路是使国富民强的重要产业了。他努力学习,准备回国后为祖国效力。

他连续获得数学优异奖,毕业考试中,又获得数学第一名。

当时,耶路大学是三年制。为了准备毕业论文,他从光绪六年(公元一八八O年)开始,就大量收集资料,进行实地调查,撰成《码头起重机的研究》一文。这是一篇很有价值的论文。以此,于该年五月毕业并获土木工科学士学位。

本来,詹天佑是有条件继续深造的。容闳打算把他和其他优秀学生送往美国陆海军院校学习,却遭到了美国国务院的拒绝。在此前后,清政府内部的官员们也大肆攻击留学生们,说他们“沾染洋习”,“适异忘本”。最后,清政府将全体留美学生撤回国。在这些留学生中,只有詹天佑及其同批同学欧阳赓两个人大学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另有约六十人还在大学学习,而其余人尚且没有进入大学。

光绪七年(公元一八八一年)七月,詹天佑等留学生分三批乘轮返回祖国。

英雄无用武之地

回到了阔别九年的祖国,祖国在清政府的封建制度统治下,依然是落后和愚昧。除极少数人外,大多数人对于西方科学技术仍是深闭固拒的排斥态度。

同治四年(公元一八六五年) ,英国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铺造一条长约一公里的小铁路,用小型机车牵引。一个不用牲畜拖拉的钢铁怪物,能够喷出烟气,飞快地奔跑,北京官民大为诧异。负责北京城治安的军统领衙门赶快出面,勒令拆除。十一年后,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擅建淞沪铁路,当地士绅又认为破坏风水,后来官府出面干预,以该路压死一名中国士兵为口实,几经交涉,终将该路由中国出价收回,全部拆毁。光绪五年(公元一八七九年) ,开平矿务局奏请修唐山至胥各庄矿山铁路,为运煤之用,清政府在批准之后却又收回成命。次年,经李鸿章再次声明是用骡车牵引车厢,而绝不使用蒸汽机车去震动山灵,才准许开工修筑,此路只有九公里左右。

詹天佑系统地留学了铁道科学专业,而且以优异成绩毕业。但是,中国人自己修筑铁路的时代尚未到来。英雄尚无用武之地。

光绪七年(公元一八八一年)十月,詹天佑与其他十五名学生由上海海关道刘瑞芬分配到福州船政学堂,作为第八届海军驾驶班学生,从头学习海上驾驶技术。

在这里,詹天佑仍然是高材生,他在学好驾驶课程前提下,还有余力研读有关铁路工程方面的专业书籍。第二年六月,他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毕业,船政大臣黎兆棠给他“宣力经年,技艺素优"的评语,赏予五品顶戴。十一月,詹天佑被派上“扬武”号轻巡洋舰担任驾驶官。

光绪十年(公元一八八四年) ,中法之间爆发了马尾海战。在海战之前,中国福建水师曾奉令不得首先开炮,各舰战备极差。詹天佑目睹这种情形,爱国心切,不顾驾驶官不得过问作战计划与舰队行动的军法,向“扬武”舰管带建议早作战斗准备。战斗开始不久,福建水师的舰只就相继被击伤击沉,“扬武”号因是这支水师的旗舰,更遭致五艘法舰的围攻。詹天佑在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下,沉着勇敢地与留。

美同学黄季良、吴其藻等人发炮击敌。最后,“扬武”舰被击中着火,管带下令离船,他跃入水中,又救起落水官兵多人。对于詹天佑的突出表现,上海英商《字林西报》是这样报道的:“这次中法的海战,约经五小时三刻钟。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舰上的学生五人中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动人。他临大战而毫无畏惧,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上,还能镇定如常,鼓其余勇,由水中救起多人。”

一场毫无准 备的海战毁灭了中国的福建水师。战后,詹天佑只好到船政学堂去教授英文和驾驶课程。

这时,洋务派的后起之秀张之洞督粤,他雄心勃勃,想要干一番洋务事业。 第一步,是成立了广州博学馆,培养新式人才。这就需要延揽人才。他听说詹天佑精通西语西学,而且素有抱负,立即聘请。詹天佑便于光绪九年(公元一八八六年)九月回到广州,担任博学馆英文教习。后来,张之洞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一测绘广东沿海形势图。

中国有四支海上舰队,其中的福建水师已经覆灭,如果再不努力加强粤洋水师的建设,就不能防御帝国主义从南海进行的侵略。想到这些,詹天佑感到这次测绘意义深远,绝不能等闲视之。他迎着风浪,使用西方科学方法精心测绘。

一年以后,他制出了一套详尽周密的广东《沿海险要图》。张之洞很满意。

张之洞的第二步是把博学馆改为广东水陆师学堂,水师学堂学英文,分管轮船与驾驶两科;陆师学堂则学德语,分马步、枪炮、营造三科。詹天佑完成测绘海图的任务后,继续到水师学堂去任英文教师,有两年之久。

这期间,他与谭伯邮的四女谭菊珍结婚,建立了美满的小家庭。但是他的精神常感到空虚。在水陆师学堂任教,在张之洞来说,是重视;但对于他这样有专长而不得专用的人来说,是痛苦的。教读之余,他常常抚摸那些专业书籍。毕业七年了,他的专长没有得到施展。他也曾惆怅过。然而,他为中国修造铁路的志愿,历久而弥坚。

修造铁路 海内所重

机遇终于来临了。光绪十四年(公元一八八八年),他在开平矿务局任职的留美同学邝孙谋(字景阳)函约他北上担任铁路工程师。事情是这样的:唐胥铁路初建时是运煤的轻便小铁路,属于开平煤矿所有。后来建这条铁路的英国工程师金达建议展筑这条铁路。李鸿章采纳其议,组成绅商集股的开平铁路公司,派伍廷芳为总理,唐廷枢为经理,定议把铁路展筑至芦台。

光绪十三年(公元一八八七年),清政府海军衙门呈请朝廷加速铁路建设以巩固国防,于是李鸿章奉命又将开平铁路公司改组为中国铁路公司,经营方式为“官督商办”,铁路线路则芦台向塘沽天津方向展筑。这时,主持筑路的外国工程师为英籍工程师金达和德籍工程师鲍尔,二人争权,相持不下。因此,金达想到把留美回国后管了八年库房的邝孙谋提拔出来加强自已的力量。而邝孙谋很自知和知人之明,他说,要修铁路,还是自己的同学詹天佑更为适合。铁路公司总理伍廷芳听说詹天佑是美国耶路大学铁路工程专业毕业生,当下就决定聘用詹天佑。从此,詹天佑正式投身铁路建设事业。

詹天佑进入中国铁路公司后,第一个职衔是帮工程师,即助理工程师。他深入现场,脚踏实地,八十天就完成了塘沽到天津间的铺轨工程。

光绪十四年(公元一八八八年)九月初五日,李鸿章亲自验看全线工程,最后说,线路“平稳坚实,桥梁车栈均属合法”,提升金达为总工程师,而詹天佑的成绩却被埋没了。邝孙谋对金达隐吞詹天佑的工作忿忿然,想要找李鸿章说个清楚。詹天佑反来安慰邝孙谋说:“算了,广东有个陈宜禧工程师,为地方上做了很多事业,也不为人知,我们为中国铁路,也应该争取多修路,不必争功。”

后来,中国铁路公司着手勘测天津至通州的线路。但总工程师金达不让詹天佑参与勘测,而指令他留在天津局内。其他留在局内的技术人员不是夸夸其谈,就是牢骚满腹;詹天佑却说,这段时间正好可以钻研和提高技术。他不但自己这样做,还热心地指导青年人钻研技术,中国第一个火车司机张美就是在他的指教下,后来成长为工程师的。

清政府最高统治集团原曾竭力反对将铁路展筑至关外,怕破坏了“龙兴之地"的风水。到光绪十六年(公元一八九0年),又看到沙俄帝国主义势力不断伸向东北,日甚一日,才不得不从巩固其在东北的统治出发,决定把关内铁路展筑至沈阳和吉林。这样,原来官督商办的中国铁路公司就被改作北洋官办铁路局,承筑这项工程。这时,詹天佑负责督修古冶至滦州间的线路工程,职务由分段工程师晋升为总段工程师。

光绪十八年(公元一八九二年) ,铺路工程接近滦河,但滦河大桥却还没有打成一个桩。负责建桥的外国工程师在水流湍急的滦河面前,相继宣告无计可施。而交工的期限却一天天地迫近。无奈,总工程师金达将这个工程交给詹天佑,但也不是信任,是让他试试。

詹天佑认真研究了外国工程师失败的原因:英国工程师喀克斯钻探太草率;日本工程师同样盲目打桩,没有一根站住脚的;德国工程师使用空气打桩法也不切实际,他们都没有深入研究滦河的河床的水文地质情况。詹天佑汲取他们的教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反复测试,改变了桥址,然后雇用当地精通水性的“水鬼”潜人水下,实行压气沉箱法配合机器打桩,终于奠定了坚固的桥基。

滦河大桥如期竣工。全长六百六十米的钢铁大桥雄踞于滚滚滦河之上。其中钢粱,以英尺计,为二百英尺梁五孔,一百英尺梁十孔,三十英尺梁两孔。建墩所用的压气沉箱打桩法,在我国为首次采用。

滦河大桥的建成,使外国同行对詹天佑也刮目相看了。光绪二十年(公元一八九四年) ,在国际上颇具权威的英国工程师研究会正式选举詹天佑为会员,高度肯定他的创造性的工作。

甲午战争爆发前,关外铁道已修至奉天省(今辽宁省)绥中县中复所车站。西起落岱,东到营口,北至高山子,都留下了詹天佑的足迹和汗水。

战后,因存于旅顺的八千吨钢轨已被日军掠劫一空,关外铁路一时不能兴筑,他只好改任天津至芦沟桥段工程师,把铁路修向京师。光绪二十三年(公元一八九七年)八月,他又把铁路由芦沟桥接至北京永定门。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 ,他就任关内外铁路总局锦州铁路工程师,将铁路由山海关修至沟帮子,并由沟帮子与牛庄两头相对而修营口支线。

八国联军之役中断了中国北部的各项重要工程,包括铁路。他便南下,应聘为萍(乡)醴(陵)铁路工程师。他想在该路采用公制的国际标准轨距,受到美国工程师的阻挠。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一九0二年)至光绪三十年(公元一九O四年) ,詹天佑奉调回北方,参与向英俄两国交涉收回被占领的关内外铁路,同时,指挥铁路复原工程。

自从投身铁路事业以来,十六个年头过去了。他有过欢悦,这欢悦在滦河大桥的建成时,在每一段新铁路的竣工时;但更多的是气愤: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破坏,外债洋款对工程的扼制,洋工程师的武断和把持。

他虽然修了很多铁路,但是他始终没有取得独立地主持一项全部工程的权利。洋气和洋罪,他受得太多了。

“什么时候我们完全自己干就好了”!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地在他心里鼓荡。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一九0二年)秋,掌握清政府最高统治权利的慈禧太后谕令,定于次年春季往谒西陵,准备向列祖列宗们告慰,清室在经历一番劫难之后终于取得了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的谅解而得以苟延残喘了。这时在清政府内举足轻重的袁世凯想乘机让慈禧太后体会一下新式交通工具的便捷,以便有利于推行新政。

慈禧太后也有意要体会一下乘火 车是什么滋味,而过去 ,她是一听见说扑通 扑通地冒着蒸汽的火车头能拉起一长列的车厢奔跑就觉得心惊胆颤的。

他们决定,为了谒陵大典特修一条铁路 拨官款六十万两,限期六个月,由直隶(河北)省新城县高碑店经易县修至梁格庄,称为新易线铁路,又称西陵铁路。

最初,清政府仍准备聘请洋工程师主持。但由于英国与法国之间争夺不可开交,最后,袁世凯决定任命詹天佑为新易线总工程师,全路完全由中国人自办。这时,工期只剩下四个月的时间了。

詹天佑接受委任后,立即由京汉线上的高碑站向西勘测选择线路,备料开工。

第一个问题是材料。动工之时,恰值冬季,河水冻结,给施工和运输都造成很大困难。詹天佑果断决定:钢轨不够,就从京奉路借用旧轨,板直校正,以旧代新;枕木不够,就将现有枕木实行稀疏式排列。

此外,工期也不够用。詹天佑大胆地打破外国工程师行之多年的老规则。根据他的经验,他认为在中国的华北,所谓新路基必须风千一年以上才能钉道的外国经验是不适用的。他一面严格要求筑路质量,。一面指挥边筑路边铺轨。建设永久性桥梁的时间不够,他指示赶修木架便桥。

在这四个月的时间内,他每天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终于如期完成了任务。

次年,当慈禧太后坐上火车去祭陵时,据说故意命人在车厢内放置了一满杯水,以检验路轨是否铺得平稳。火车跑完全程,没有晃出水来,她大为满意,把车厢内的珍贵摆设儿都赏给詹天佑。詹天佑又分赠给别人了。

新易铁路能够在极短时间内、用极省的费用筑成,证明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自建铁路。

新易铁路胜利竣工后,詹天佑始为海内所重。这年,其父詹兴洪老人家病殁,詹天佑返粤奔丧。适逢广东侨商张某兴办潮州至汕头铁路,特邀詹天佑为顾问,代为全盘策划;詹天佑返北途经上海时,又被沪宁铁路邀为顾问工程师。回至北方后,又奉派赴河南查勘道(口)清(化)铁路帐目及工程情况。事毕,仍回关外铁路,将沟帮子至新民一段筑成通车。清政府为表彰其劳绩,赏予道员衔职称。

京张铁路 胜利竣工

京张一线,在北京的西北,是连结首都与塞北蒙古各部的重要交通孔道,具有极大的政治、经济甚至军事意义。二十世纪初叶,中国出现收回路权,抗议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铁路修建权的运动。因此,自光绪二十九年(公元一九0三年)起,就不断有绅商申请以商股承修京张铁路,均被清政府以无可靠股本为由驳回。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作为督办铁路大臣提议官修京张铁路,经费从关内外铁路(即今京沈路)的余利中提拔。

这时,帝国主义很想涉足。首先是英国以关内外铁路筑路费借有英款,坚持如移款筑京张路,须用英人为总工程师,尔后是俄国以从前曾订有“长城以北的铁路不能由第三国承建”的条约为根据,要求由俄国承包。双方争持不下,最后只好决定都不参预,由中国自己派员修筑。

在他们看来,这就等于给中国出了难题,中国自己不能筑时,自然还得求助于他们。

袁世凯顺水推舟,当即宣布:京张路由中国自筑,与他国无干。此时,袁世凯早已成竹在胸了,他认为詹天佑能够顺利建成新易铁路就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担负这项艰巨工程。于是,詹天佑遂受命踏勘。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一九O五年)四月,袁世凯会同胡奏准清政府正式成立京张铁路总局,派陈昭常为总办,詹天佑为会办兼总工程师。同时成立工程局和材料厂,工程局由詹天佑亲自负责,材料厂由其兼管。

勘测线路工作从丰台以东京奉路柳村第六十号桥起,经西直广门奔西北的南口。

詹天佑共勘测了三条线路。第一条是关沟线。从南口人山,经东园、居庸关、四桥、三堡、青龙桥、八达岭等山地,其中尤以八达岭为最高峰;又要通过老龙背、蛇腰湾、鹞儿梁、石壑子等崖险石峭的大陡坡。修这条路,工程量大,难度高,修成后,通过能力低,运输量受限制,但是路线距离短。

第二条路是热河线。由北京沿热河大道过明十三陵、黄土梁,小张家口、延庆州、怀来县至张家口。这条路的优点是可以绕开关沟地段。但缺点是路远、坡大,总工程量不比第一条小。

第三条路是永定河线。自北京出西直门,绕石景山,经三家店,沿永定河畔,走青石口、猪河口出山到张家口。这条路的缺点是大量线路都要修在永定河畔的峭壁上,工程难度大于关沟线。但优点是筑成后,通过能力高,运输量大于关沟线数倍。

在此三线中,第三条线是较佳路线。不过由于清政府所批款项和筑路期限皆不足,只好割爱。最后,詹天佑决定采用第一路线施工。

京张铁路要走关沟线,成了一。条爆炸性的新闻,立即传开了。那些目空一切的外国工程师们纷纷断言:中国的工程师决不可能完成这样艰巨的工程。有的人甚至说:中国会修关沟段铁路的工程师还没有诞生呢!

詹天佑对这些冷嘲热讽不予理睬,他要用事实来回敬这些人。他带领工程队,在选定的关沟线上进行细致的复勘。在复测过程中,他是高明的工程师,是诲人不倦的教师,又是一个 普通的测工。他对测量工作一贯坚持高标准要求,反复地对青年技术,人员讲:我们虽然已经定了基本的路线,但是具体的路线还是要精密勘察,如果选线不好,不仅延长里程,提高造价,而且会贻笑外国人,挫伤中国人自筑铁路的信心。

为了选择好的路线,他有时亲自掌握经纬仪,攀崖定点,有时骑上小毛驴在崎岖的山路上走访樵者、牧人。

他看到风沙大,不易操作的时候,有的测绘人员工作有些草率,就严肃地告诫说:“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大概’、‘ 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有时候,测量人员就要向新目标转移了,他又去再次复测一遍已经测过的地方。这样做,难免会多用了些时间。有一次,一个青年人不耐烦地说:“您既然信不过我们,还让我们测量干什么?”他亲切地对他讲:“不是我不信任你们,科学工作,多一个人检查,会少出点错误。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呀!"测量队的全体人员都为他的高度责任心所感动,精益求精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了。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一九0五年)十二月十二日,京张铁路自丰台正式铺轨。

詹天佑在群众欢呼声中,有力地举起道钉锤,打下第一根道钉。

京张路是在九月初四日正式动工的。这是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建筑的第一条铁路。它的成败关系到今后中国能不能争回筑权。詹天佑把家属迁到工地,发誓不修好京张铁路就不回北京。他把全部心力都用到筑路上了。

当时,中国铁路工程人才很少,北洋、南洋及唐山几个院校尚没有铁路工程毕业生。詹天佑创设工程练习生和工程毕业生制度,各为六级。以没有学过工科的青年路工派为工程练习生,在施工中给以基本工程教育,六年后毕业。然后再按品行资历授以帮工程师、副工程师等职称。工程毕业生也按六级晋升。他评人和用人的标准是先品行而后学问。他所培养的很多学生后来都成了其他各路的工程负责人。

鉴于此路最大坡度将为三十升一,最湾线半径将为一八二点八八米,这是很高难度的线路,他认为在选用工程材料时,要从严从优考虑。因此确定:正线用八十五磅钢轨,岔道用六十五磅钢轨;枕木选用标准尺寸的榆木、柞木、黑楸、白楸或美松等木材;在陡坡和急弯地段另加护轨和轨撑,以保证行车安全;桥梁的负荷力以古柏氏E。三十五计算;在南口和康庄之间的特大坡路上,于列车之后加用推动机车一辆。而最重要的是铁路轨距,使用一点四三五米标准轨距。关于最后一点,他曾对人说:“铁路犹如人之血管,要能周流全身,则需畅通无阻”,所以,“中国的真正统一要从铁路轨距划一开始。”

京张路第一期工程于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十三日(一九O六年九月三十日)竣工通车,既以此路售票盈利,同时以之运送第二期工程用料。

在第一期工程进行期间,詹天佑带人对原勘定路线进行了复测改线,总的原则是要省工省经费。经复测后决定在居庸关前的关东筑巨桥傍山直上,在居庸关下凿开山洞:出洞后为避免再凿六千尺的长洞,将原线改作沿青龙桥的东沟作“之”字形盘山路奔向八达岭长城之下;出八达岭后,在鹞儿梁一带为了避去一段难工,绕至辛庄子以西的西山嘴;路出宣化后,再绕至沙岭子,以回避石壑子的难工。这样,只须开凿居庸关、五桂头、五佛寺、八达岭四个隧道就可以了。隧道实际总长一六四五米,比原勘线路的隧道工程量大大减少了。

实际工程仍是浩大的。工程队开凿的第一条隧道一居 庸关隧道就选择在这架山的最狭处,然而仍很长。如果从一头凿进,一定会延误工期;如果打竖井,山势又过高,岩层很厚,不易施工。于是采用两端对凿法。对凿法对施工的精密度要求很高。古语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只要稍有差错,山洞就不能在中点贯通。

詹天佑先绘制一幅隧道剖面图。然后,命人在山岭高处立一天点标杆,在岭两侧各立一地点标杆,这三点构成一个垂直面。然后,在两侧地点内侧再立一人点标杆,这样,地点与人点的延长线就指示所凿隧道的中线。施工队每掘进几米,就立一新的中橛,并不断地向洞外的地点校正看齐,以保证掘进方向不偏。

在詹天佑和他的工程队面前,可以说困难如山,除了没有先进的测量仪器外,更没有先进的隧道掘进设备。

没有开山机,他们便用人凿肩抬。山洞两端各置六十名工人,其中凿工四十,运输工二十。凿工两人为组,一人拿钢钎,另一人拿铁锤,轮流在岩石上凿出两米深的炮眼,然后用火药爆破掘进。詹天佑亲自教会工人掌握凿眼方位、大小深浅,装放炸药的分量及引爆等技术。在中国,把炸药用于矿山和掘进工程,是詹天佑首创的。

帝国主义分子对于中国人独立地修筑铁路总是不甘心的。正当居庸关下炮声隆隆,顺利掘进的时候,日本包工商雨宫敬次郎上书袁世凯,要求用日本钻机,并派日本技师和钻工承揽全部隧道工程,内称:“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对开凿山洞都无经验,如只靠人工,必难完成”。詹天佑一口回绝,他心里想:“开山机(钻机)固然好,但你们想以此来掠夺筑路权,办不到;我们要靠中国人自已的双手打通山洞,让你们看看。”

英国人金达也常常带领一些其他外国工程师来到居庸关内外。他们带着猎枪,拿着食品,在附近转来转去。有一个时期,他们看见詹天佑从洞里走出来,穿着工作服,挑着泥水桶,很奇怪。原来工程已进展至居庸关城墙的正下方,这里土石。

松脆,又正逢雨季,雨水和泉水不住地从石缝中渗进来,洞内滴水嗒嗒。詹天佑带头挑桶进行排水,同时命工人边掘进边砌成水泥边墙环拱和排水沟。金达他们示意詹天佑购买外国抽水机。詹天佑表示,没有抽水机我们照样也能干!

一个奧地利驻天津的领事前来兜售他们的车辆产品。詹天佑郑重地告诉他:。

“如果中国唐山厂不能替京张路制造车辆(这一点正是他兜售的理由),我们将到天津各厂家去买。。。我们绝不会去找你,也不会找其他的厂家,唯一的办法是去我们自己的工厂去买。”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一九O八年)四月十四日,居庸关山洞凿通。

最长的隧道是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四十五米,为居庸前隧道的三倍。

八达岭,在居庸关北,号称“北门]锁钥",古书记载:“居庯之险,不在关城,而在此岭”。在这里施工,其难度又非居庸关隧道可比。

鉴于洞身过长,詹天佑指挥采用中距离凿井法,然后分六个作业面同时掘进。

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施工却很难。其办法是,在洞两端相对向中点凿进的同时,再于洞身中部的山上,开二口大竖井,挖至预定中线和水平线后,分别向两端掘进。

没有升降机,就在井口设辘轳,运送工人、土石、积水和作业器材。

他经常深人现场,常常十天半月地和工人们一起吃住,一起劳动,以便随时处理施工中出现的新问题。

有一次他在井下跟工人一起作业,忽然感到胸闷气喘,看看旁边随身携带的小瓦斯灯,火苗也越来越弱了。他意识到这是井下缺氧,二氧化碳过多了,立即指挥工人们撤到井上。

这件事触发了他的灵感。第一,为了解决井下缺氧问题,要安设通风机。但在没有通风机的情况下,可在井口安设大风箱,用人力鼓风,用铁管把新鲜空气送到井下,保障井下作业人员的健康。第二,隧道通车后,洞内也需要通风,于是要加造山洞通风楼。第三,为养护工人在隧道里工作,并能躲避来车,在山洞内每隔几十米凿一个待避洞。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一九0八年)四月二十三日,八达岭山洞全部打通。五月初六日,詹天佑特地邀请那些经常“关心”这项工程的外国工程师深人山洞逐细考察。他们对于这项工程设计的合理、设施的完备、施工的精细给予很高评价;当他们测见这座分段开凿的山洞“南北直线及水平高低竟不差分毫"的时候,就更加心悦诚服了。

英国工程师金达在参观结束后,又特地另致专函表示称赞:“你已经很经济地完成了十分完善的工作,这要归功于你和你的部属。”

居庸关、五桂头、五佛寺及八达岭等四座山洞竣工,全部京张路困难工程已解决大半。詹天佑指挥筑路人员按计划赶修青龙桥人字形盘山道,怀来河大铁桥,以及羊河一带嵌人山岩的通道,这些工程在凿通八达岭的英雄工程队面前,就不能称难了。

在进行第二期工程的时候,詹天佑就布置另一。些人佚骡车将钢材、石渣、枕木等运往第三期工程施工沿线,作好备料工作,建好沿路各车站。第二期工程一结束,第三期工程立即就动工了,进行得十分顺利。

宣统元年(公元一九0九年)五月十七日,钉轨工程到达张家口;八月六日,主管全国铁路交通的邮传部尚书徐世昌,侍郎沈云沛和汪大燮乘车行抵张家口,宣布全面验收;八月十一日,京张铁路全线通车。

邮传部批准自八月十日至月底,丰台至张家口之间,往来客商无论从何处上车,一概免收车费,货物亦免收运费,以为中国自行筑路之大纪念。

人们奔走相告:自古以来横亘在塞内外的迢迢关山,如今有了通途;蒙古高原上的羊皮驼绒,内地的茶叶丝瓷和工业制品从此交流无阻;京师与边地的政事军情,即日可以谋面办理;国家的统一和各 民族的团结,有了新的纽带;沙俄南侵和英国北侵的野心,受到了遏制。

火车上,人们挤到车窗前眺望。看见青龙桥的人字形轨道,赞佩这工程巧夺天工;钻进八达岭隧道,深感这工程的伟大。人们沉浸在幸福和自豪的气氛里,不论相识的,还是不相识的,都在热烈地谈论,中心话题是:“咱中国也能修这么难的铁路啊!”“可给咱中国人争气啦!”

八月十九日,在南口举行盛大的通车典礼。上午八时三十分,接送参加典礼的中外来宾的专车从西直门]车站开出,九点四十五分到达南口。

通车典礼在南口站前隆重举行,到会各界人士一。万多人;高搭彩棚,锣鼓齐鸣。

彩棚里的几个外国工程师在此之前已将全路逐细察看,无可挑剔。此时惟有频频挥帽致敬。

工程界各位专家们认为,京张路不仅成为中国人自筑的第一条干路,而且它为中国各工程界树立了省工、省钱、坚固的楷模。省工,仅青龙桥采用人字形路线就比使用传统欧美方式节省六千尺隧道工程;另在鹞儿梁、九里寨等处也避免了洞工。连欧美工程师都承认在这些地段“省去洞工,实为绝技”。省工也就省了时间,全部工程原计划六年完成,实际只用四年便告竣工,提前了两年。省钱,京张路建筑工款原预算为七百二十九万一千八百六十两,实际收到七百二十二万三千九百八十四两,实际支用六百九十三万五千零八十六两,尚结余二十八万八千八百九十六两。包括机车车辆和行车设备,平均每公里约为三万五千两白银,合银圆四万八千六百元,其工程难度大,材料标准高,而成本如此之低,实为难得。

主要原因是直接管理,杜绝了贪污中饱。至于坚固,詹天佑向来不片面追求省钱,他是把坚固与省费综合考虑的,并非一概排斥国外材料,例如,全路的钢轨,都是购用美国的,因为工程难度大,要求安全系数高,而国内钢轨达不到要求,他决不勉强替代。但是,建桥工程中,他又善于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工料和我国自造水泥来造成旋桥,这就比全用钢桥大大降低了造价,而且保证了坚固耐用。又如为了防止河水暴涨和山洪暴发,冲塌路基,他不避烦难,采用水泥砖防护措施。总之,全部工程坚固壮观,与起伏于崇山峻岭的万里长城相辉映,益发表现了中国民族的伟大创造才能。

下午一时许,大会正式开始。先是邮传尚书徐世昌演讲京张路竣工的重大意义。

接着是詹天佑讲话。詹天佑是不擅长演说的,这样一项伟大的工程,他只略略数语就讲完了。他讲话的内容主要是讲解京张路在工程技术方面的特点,说明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隧道的独创性设计。

最后,广东省群众代表朱淇的演说,从政治影响,建立中国人的自信力方面引起全体与会中国人的共鸣。朱淇说道:过去,每筑一铁路,开一座矿山,建一个炮台,造一架机器,人们都说,此非外国人不能办。而外国人也轻视我们中国,说,这类工程技术不是中国人所能办的。京张铁路兴筑之初外国人曾在报纸上著论,说中国能造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没诞生呢!现在詹君独运匠心,筑成了此路,而没有用外国人一分一毫的力量,一切筑路工程与管理工作完全使用本国人来从事,这可真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啦!”

詹天佑虽不善于辞令,但在胜利的时候也极具幽默。这天散会后,他见到了一久别的友人。詹天佑说:

“我今年四十九岁了,你可知我平生最感困难的事是什么?”

“是开八达岭隧道吗!”

“不是。’

“是造怀来河大铁桥?”

“也不是。”

“那!还能有什么比这两件更难的事了?”

“今天在会场上的演说,真比开八达岭和造大桥更困难万倍啊!”詹天佑幸福地笑起来。

“可是你今天讲得很好。”

“是吗?你这句鼓励,比任何恭维和赞扬都更可贵。”

辛苦奔波 名满天下

京张铁路胜利筑成,詹天佑名满天下。各种荣誉称号,接踵而至:宣统元年(公元一九O九年) ,清政府不经考试特赏十二名留学归国十年以上作出优异成绩的人为留学进士,其中第一人就是詹天佑;同年十一月,美国工程师会选他为正式会员,中国工程师被选人该会的,以他为第一人;一九一六年,香港大学授予他荣誉法学博士称号,成为中国人取得该校这项学位的第一人;同年是他在美国耶路大学毕业三十五周年,该校决定授予他荣誉硕士,要求他前往接受学位,顺便给他重游美国的机会,他拒绝了,说:“我不能为个人的学位跑出去,中国需要我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的确,对于这样一位留学外国多年而不崇洋;执着地爱国而不排斥现代科学并努力使之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的人,中国是太需要了。

京张铁路还没筑完,邮传部就委派詹天佑筹划家(家口)绥(远)铁路。于是,他先派人初测了三条路线,然后经他审定一条综合路线。 一九一五年该路修筑至大同。

洛(阳)潼(关)铁路聘他为顾问工程师,着重解决张茅硖石一带人陕山道的选线问题,经他悉心研究,避难就易,新选线比原预算大大节省经费。

商办的粤汉铁路推举他为总理兼总工程师;民国初年,交通部又委他为粤汉路会办。一九一三年,粤汉路由广州通车至英德,计一百四十一公里。

不久,他的职权范围就扩大为会办汉粤川铁路。汉粤川是包括两湖、广东和四川在内的所有铁路干线。其筑路款主要是依靠四国银行团提供的,这就不得不聘用外籍总工程师和工程师。因此,詹天佑就需要在正常工作的同时,分出很多精力去与帝国主义分子进行必要的斗争。

首先他指令湘粤铁路接轨地点要在湖南境内的宜章,而不能伸入至商办的粵路以内。这用意明显地是在于防止四国银行团势力的扩张。

其次他又坚决批驳了德籍总工程师雷纳关于在川于路以外加修支线的要求。

他指出:这不过是为了德国的商业利益;如果要修,以后我们自己修。

宜夔(音魁)铁路局德籍总工程师伦多富勘测的成渝路线要向南折经沪州,他给予的批复是“糜款费时,殊不合算”,他所提出的成渝路的走线为解放后人民中国的成渝路所采用。

在华洋工程人员共事过程中,外国工程技术人员有意无意地对中国技术人员有所排斥。每逢此时,他一定出面主持公道:湘鄂段英籍总工程师格林森制定工程师职务等级时,以华洋为标准,有些职务只能由洋工程师担任。詹天佑指示他要“但论学问,不分华洋”,格林森只好“欣然领命”。一次,德籍总工程师雷纳来函,说中国工程师水平不够,要求雇用若千名德籍工程师以代之,詹天佑虑及此例一开,其他借款之路将争相效尤。于是把雷纳找来,先问他:“贵函之内,可有没有文误?”

雷纳再次看了看,说没有。

詹天佑便追问他:“贵函所说中国工程师能力不够,究竟指谁?”

雷纳只好具体说出若干人。

于是詹天佑把雷纳的信函当面退还,告诉他:笼统地批评中国工程师能力不够,实属侮辱中国工程界。今后如查出某个中国技术人员不称职,可以换人,直至满意为止,但是中国人员的位置必须由中国人员补充。此外,聘用外籍人员只能以高级职称为限,中下级技术职称不得为外国人所夺占,以便中国人员有锻炼的机会。

喀克斯,这个当年在詹天佑刚刚投身于中国铁路事业之时曾经以上司的资格压制詹天佑的人,现在成了粤汉路上武(昌)长(沙)段的总工程师,变成了詹天佑的下属,内心很是不甘,他有意拖延工程,詹天佑还必须不断地驳斥他的延误理由,推着他赶修这条南北大动脉。

他还要帮助本国技术人员提高工作的科学性。他审查广(水)宜(昌)路的测线报告后,发现测量报告以普通测勘作为定线标准,便严肃指出:必须再进行特别测勘,才能作为施工标准,二者是不可偏废的。

他改正了汉(口)宜(昌)段的铁路路线,较原路线缩短里程三分之一。

他坚持宜(昌)夔(州)路应走沿江路线,这比内陆路线几乎要缩短一半里程。

真是日理万机。但他却忙得很高兴,在繁忙的工作之外,他还抽出时间来关心工程界的人才开发问题。

一九一二年,广东成立中华工程师会,推举他为会长。后来与上海的中华工学会、中华铁路路工同人共济会合并,会名仍为中华工程师会,一九一三年改名为中华工程师学会。这个学会后来由他捐资迁至北京,建立永久会所,并出版会刊。为了鼓励青年工程学家致力于科学研究,他手订征文条例,并每年捐助银元若干,制作“詹氏征文奖牌”。

他主编了《京张铁路工程纪略》、《京张铁路标准图》、《华英工学字汇》等图书。

他满怀热情地给青年工学家们作演说,告诫他们不要沽名钓誉,不要去作官,而要为国家的富强脚踏实地地学习和工作。他发表文章劝勉青年们,“精研学术以资发明,崇尚道德而高人格,循序以进,毋越范围,筹划须详,临事以慎"。

他出任会长的全国铁路技术委员会汇集了全国工程和机务方面的专家,拟订了中华国有铁路标准及规范书,解决了我国铁路由于早年借外债聘外籍工程师筑路所造成的建筑规程及行车设备标准均不统一的问题。

他对铁道科学的研究颇致力。曾做过独轨铁路研究,做过独轨行驶的脚踏式火车的公开演讲,可惜没有完成。

铁路先驱 因病而逝

从留学时期起就注意锻炼身体的詹天佑,身体本是健壮的,这成就了他的伟大事业。但是伟大的事业又终于压垮了他的身体。到一九一八年,他已经重病在身了。

一九一九年,他被北洋政府派往协约国西伯利亚铁路监管会,任技术部中方代表。

这个铁路监管会本来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干涉十月革命的总措施的一。部分,但由于它所管辖的中东路涉及中国主权,所以中国应该有代表出席。詹天佑健康状况不佳,本不想就任,但鉴于办理国际交涉,各国都派技术专家前往,中国如不派有声望的专家前往,恐于交涉不利。。

詹天佑当时任交通部技监、汉粵川铁路局总办兼总工程师,在国际上又有素著声望。只有他去最合适。

三月五日,七国监管会在海参崴成立,同时成立技术部。这一个月内,会议十多次,詹天佑与各帝国主义国家代表拼力折冲,力争中东路归还中国管理。以后又被推选考查车务。在严寒的冬季,奔波于海参崴与哈尔滨之间,极度劳累,加以饮食不调,使他复犯阿米巴性痢疾。四月十五日,不得不离开哈尔滨了;二十日回到汉口,面对欢迎他的人,他只有气无力地说了句:“我身体支持不住了。”

一九一九四月二十四日午后三时三十分,詹天佑溘然长逝,享年五十九岁。医生说,他死于心力衰竭和体力衰竭。

他逝世之前,口述遗嘱三条,大意是:一、中华工程师学会对于振兴中华实业。

关系极大,富国利民实基于此,望进一步发展壮大;二、所遗监管会技术部代表一职,请政府另派最有能力的人出席,以期有效地与列强折冲,捍卫中国权益;三、川粤汉铁路应争取工款,速定计划,早日从长沙延修至广州。

遗言三条,言不及私。人们感佩他的崇高品德,追念他的伟业。国内的唁电唁函多不胜数。政府颁令将他的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武汉市各界举行盛大公祭。出殡时,许多观众自动走进送葬行列。

一九二二年,中华工程师学会和京绥铁路同人会在青龙桥车站,铸成詹天佑铜像。

自铜像而后,步上四十七级台阶,是一九八二年六月,党和国家将他的遗骨火。

化后移葬于此,并修砌了花岗岩汉白玉的半圆形墓冢。

中华民族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位爱国的伟大科学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