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徐敬业叛乱

徐敬业叛乱(徐敬业起兵扬州)

徐敬业叛乱简介

徐敬业叛乱:武周光宅元年(684),徐敬业、骆宾王等人会集扬州,起兵反武氏篡政,首先斩杀扬州长史陈敬之,成立匡复府、英公府和扬州大都督府,集兵10余万。 武则天遣大将李孝逸带兵30万讨伐。 徐军溃败,徐敬业被部下斩首。

徐敬业叛乱过程分析——

战争档案

时间: 684年

参战方:武则天;徐敬业

战场:江浙地区

主要将帅:李孝逸;徐敬业

战争回放

武则天,武德七年(624) 生。其父武士獲最初靠做木材生意发家致富,后来结识了李渊。李渊在晋阳起兵以后,命他为行军府司铠参军,一直为唐军提供军需用品,直到唐军进入长安,被李渊尊为“太原元从功臣”。其母杨氏,出身名门大族。

弘道元年(683), 唐高宗病死,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下诏“废中宗为庐陵王,扶下殿”,改由其四子豫王李旦为睿宗,但睿宗居于别处,而不得参与政事。同时,武则天又派人逼死了太子李贤。武则天清除了一切阻碍势力,意图登基称帝,李唐宗室知道武则天称帝必然要除尽李氏宗族,所以十分害怕,人自危,不断有人起义。在武则天临朝称制后的第七个月,局面可谓是内忧外困,朝中宰相裴炎与扬州徐敬业相勾结发动叛乱。

徐敬业是唐初名将李绩之孙,曾随父、祖改姓李氏,名李敬业。他自幼随祖父戎马征战,以骁勇著称,累迁太仆少卿、眉州刺史等职,袭爵英国公。为人狂妄,贪图权势,利欲熏心。

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初,徐敬业坐赃被贬为柳州(今属广西)司马,其弟周至县令徐敬猷亦因受到株连被削职免官。兄弟二人与前周至尉魏思温同行南下,寄居扬州。这时,坐事贬官的给事中唐之奇、怀才不遇的临海丞骆宾王以及詹事府司直杜求仁等亦云集扬州。他们都企图在朝廷内忧外患之时发动叛乱,实现政治理想。

为了确保起兵的成功,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要争取武则天的政敌尤其是朝臣官僚的支持,里应外合。而身为宰相的裴炎和大将军程务挺便成为他们力争的对象,老谋深算的他们没有直接答复,但与徐敬业等人保持密切联系。

徐敬业起兵的计划已经进人实施阶段。薛仲璋奉徐敬业密令,请求出使江都。不久,设计以谋反的罪名逮捕扬州长史陈敬之,数天后,徐敬业冒充新任扬州司马乘官驿车而来,假传密旨讨伐谋乱的高州酋长冯子猷,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扬州都督府的军政大权。接着下令打开府库,取出钱物、武器,释放犯人、丁役数百人,并占据扬州。

徐敬业以佐助中宗还官为名,恢复嗣圣年号,开设匡复府、英公府、扬州大都督等3府,自称国复上将,兼扬州大都督,大肆招兵,并授官于同党,建立了一个与武则天分庭抗礼的政权。扬州地位十分重要,处在运河和长江交汇处,自隋代平陈毁建康城后,又成为控制东南的军事重镇。徐敬业起兵不久即占领扬州,且北边又有楚州司马李崇福率所部山阳、盐城、安宜3县响应,这对武则天临朝未久的政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为了加大宣传力度,求得对徐敬业起兵天下人的支持,表明他们起兵的正义性和合理性,骆宾王自告奋勇起草了一篇众所周知的著名檄文《代李敬业讨武氏檄》。文章对武则天大肆攻击,极尽诬蔑中伤之能事,又称赞徐敬业是“皇唐旧臣,公侯冢子”,由他发动的扬州起兵,是“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何城不克”;如果“眷恋究城,徘徊歧路”,“ 必贻后至之诛”,最后号召天下要“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全文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作结,一气呵成,文笔犀利,极富煽动性。阅罢檄文,徐敬业等人非常满意,赞叹不已,立即命令善书者抄写数千份,发往各地。武则天看后,产生了深深的遗憾之情,说:“宰相之过也!”

徐敬业在扬州城内找到了一个面貌酷似已故太子李贤的人,借以欺骗众人说:“ 李贤不死,亡在此城中,令吾属举兵。”因此得以发号施令。由于煽动工作出色,一时间许多对武则天不满的官僚地主纷纷投奔徐敬业,开库铸钱,征募军队,徐敬业实力迅速增长。

武则天令大将军李孝逸领兵30万前往讨伐,李知十、马敬臣为副帅。同时下令夺回徐敬业祖父李绩的官爵,发掘其坟墓,碎其棺木,复其徐姓。徐敬业没有他的祖父那样杰出的军事才能,即将对阵大唐官兵,他却毫无主张,只好让众首领讨论。叛军首领们在如何进军的路线问题上众说纷纭。

军师魏思温建议徐敬业举起匡复王室的旗号,沿运河直攻洛阳:“如此一来,天下有识之士明白我等志在勤王,就会四面响应。”

薛仲璋提出:“金陵以长江为天然屏障,又据有王气,以此为本营,先取常州、润州,奠定霸业基础,再北图中原。如此,则进可取,退可守。”“ 金陵有王气”之言正合徐敬业的心意,于是他当即采纳了薛仲璋的建议,兵分两路进攻。

魏思温只能叹声道:“兵势合则强,分则弱,敬业不并力渡淮,收山东之众而取洛阳,则在眼中矣!”

徐敬业控制叛军主力,进攻润州并开始取得了胜利。守润州的刺史正是徐敬业的叔父,李绩之子李思文。徐敬业曾几次企图说服他一起叛变, 李思文不仅拒绝,还派人向武则天火速告急。徐敬业大军渡江攻打润州,李思文奋力拒守,以小小润州之兵力,与叛军大战40多天,终因兵力悬殊城破被擒。魏思温提出斩其首祭旗,徐敬业不许,他向李思文说:“叔叔和武氏一党,对她忠心耿耿,应改姓武,今后就叫武思文好了!”

徐敬业听闻李孝逸大军将至,急忙由润州退兵拒守,屯兵于高邮县的下河溪,又命韦超、尉迟昭守都梁山,其弟徐敬猷守淮阴。李孝逸兵进临淮,偏将雷仁智与叛军初战失利,李孝逸有所惧,按兵屯守不再进攻。担任监军的殿中侍御史魏元忠说:“天下安危,在此一举。如今天下太平,人们都盼着尽快扑灭叛乱。今日将军却按兵不动,使远近失望。倘若朝廷得知,改派他将来取代将军,将军打算用什么理由解脱逗留不进之罪呢?”

李孝逸听后顿觉惊恐,于是急令进攻。都梁山一战,马敬臣斩叛将尉迟昭于阵前。

十一月,武则天果然以左鹰杨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统领大军增援李孝逸。

李孝逸闻讯再攻都梁山,而叛将韦超坚守不出。李孝逸诸将在阵前攻守不定,议论纷纷。魏元忠建议先攻徐敬猷,而诸将认为攻徐敬猷莫若全力进攻徐敬业。

魏元忠说:“不然,徐敬业之师虽乌合之众,但其人多势众,可凭险死战。若战之不利,大事玄矣!而徐敬猷不通战事,其军单弱。大军一到,立马可克,徐敬业必难及时相救。今舍弱不先攻取,乃下策。”李孝逸听取了魏元忠的意见,先引兵进攻韦超,韦超则乘夜逃去。再大败淮阴的徐敬猷,徐敬猷死于乱战中。李孝逸接着率领大军进攻徐敬业。

徐敬业凭河险抗拒官兵。官兵后军总管苏孝祥夜率5000人马袭击徐敬业,叛军死战,苏孝祥战死,士卒死者过半。左豹韬卫果毅成三朗被擒,在被斩杀时,成三朗大呼:“官兵大至,尔曹破在旦夕。我死,妻子受荣;尔死,妻子籍没,尔终不及我也!”

随后英勇就义。李孝逸督军与徐敬业几战不利,想退守石梁。魏元忠劝说道:“ 现在正是顺风,芦苇干枯,用火攻有利,此时不能退却!”

徐敬业的叛军疲惫不堪,互相观望,失去斗志。李孝逸听从魏元忠火攻之计,官兵借风势放大火烧敌,徐敬业果然大败。士兵死亡7000余人,溺死者更是不可计数。

见大势已去,徐敬业率轻骑进人江都城,携家小奔去润州,准备在那里渡海,东奔高丽。结果逃至海陵界,因风大无法渡海。其部将王那相见大势已去,便杀死徐敬业、徐敬猷兄弟,献其首投降。唐之奇、魏思温等皆被活捉,唯有骆宾王不知下落。

有人说他削发为僧;也有人说他死在乱军之中死骨不寻;还有人说他隐姓埋名浪迹江湖而终。徐敬业的叛乱前后不到4个月即被快速剿灭。

徐敬业的叛乱被镇压后,唯李思文被提升为司仆少卿,其他宗族皆不得免,武则天对他说:“ 徐敬业把你改姓武,今天就赐你姓武了!”李绩立功三朝,功勋赫赫,最终却因徐敬业叛乱而使宗族被刑,唯李思文一脉余存,实令人感叹。

历史影响

平叛战争仅限于扬、楚两州,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动乱,对唐初的政治与经济,尤其对人民的社会生产影响不大,使唐代建国六十多年的国内和平得到保持和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