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统一台湾之战

统一台湾之战(施琅澎湖击郑氏)

统一台湾之战简介

统一台湾之战:清统一台湾之战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于澎湖海域歼灭明郑军主力,收复澎湖、台湾,统一全国领土的作战。清朝统一台湾,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这不仅对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对台湾的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后来事实证明,台湾经济、文化的进一步振兴,正是在台湾重新统一于清朝中央政权管辖之后。

统一台湾之战过程分析——

战争档案

时间: 1681 年至1684年

参战方:清政府;台湾郑氏家族

战场:澎湖、台湾

主要将帅:施琅;郑克块

战争回放

郑经袭扰大陆未果,被迫退回台湾岛内,不仅抗清复明一事不见起色,反而台湾郑氏政权内部的权利斗争日益加剧。清康熙二十年(1681) 正月,郑经因中风病逝,他的长子郑克壁依长幼之序出任监国,也就是郑氏政权实际上的最高掌控者,然而因为郑氏兄弟争夺统治之位,岛内发生内讧,郑经生前推重的大将冯锡范杀死了郑克壁,而拥立他年幼的弟弟郑克块为统治者,冯锡范则在幕后独揽大权,台湾政治变得更加腐败,统治者内部分崩离析。

也就是在同一年,清廷平定了三藩之乱,台湾成了中国最后一个反清力量集中的据点。于是清廷终于决定着手准备统一台湾的事宜。 七月,康熙帝力排一些大臣反对攻台的意见,做出了收复台湾决策,并任命新任福建总督姚启圣统辖福建全省兵马,由水师提督施琅、陆路提督万正色协同,首先攻取澎湖、台湾。

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施琅前往厦门视察军情战事,着手进行战前准备。清廷给予施琅对水师的指挥全权,允许他根据时机自行决断进攻台、澎的战略,施琅获得了军事上的统帅权和决断权,在台、澎战事的决策上不再受督抚辖制。经过施琅一年的训练和整肃, 清军水师拥有精锐士兵1万多人,战船300艘,数量上与台湾郑氏军队大体相当,军容整肃,营中士气十分激昂。

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六月,施琅见天时已具,带领水师在铜山港誓师,随即统率水师3万多人、战舰300余艘进攻澎湖。郑氏一方派出得力干将刘国轩,命他率领2万官兵、200余艘战舰至澎湖展开防御。刘国轩在战略上过于保守,只知严防谨守,一味强调以逸待劳,期望可以等到台风来袭不战而胜。当清军水师停靠在缺少遮蔽、难以防守的八罩岛、猫屿、花屿时,刘国轩率领的郑氏大军仍旧坚守而不主动出击,错过了挫败清军的良机。

七月十日晨,两批清军先后展开对澎湖的进攻。郑氏军队将战船一字排 开迎击清军,展开了异常激烈的战斗,双方都有很大伤亡。施琅及先锋蓝理俱受伤,最终清军先行撤退,结束了战斗。七月十六日,清军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派出战舰50艘从东路攻鸡笼屿;另有战舰50艘从西路人牛心澳;施琅亲自统率的中路军将56艘战舰分成八股,直捣郑军大营。

刘国轩亲自统率舰船迎面阻击清军,清军则集中优势兵力采取重点攻击,郑氏战船有百余艘被击沉击毁,1. 2万余郑氏官兵被歼灭,4800余人投降。经此一役, 郑氏军队的精锐基本上被歼灭。刘国轩和少数将领逃回台湾本岛。

澎湖失守给了台湾郑氏巨大的打击,其政权也因此摇摇欲坠。九月初,郑克墺召集手下大臣商议应对清军进攻的作战策略,其中老臣冯锡范主张暂弃台湾城向南方转移,刘国轩则认为已经无法守住台湾,力主投降。此时施琅继续往澎湖囤积大量兵力以对台湾岛施压和准备攻台事宜,同时派人对郑氏进行劝降。是年十月,郑克块向清廷递上降表,随后清军进驻台湾,广大台湾军民纷纷剃发,正式归降清朝。

清朝统一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四月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属于福建省,合并厦门一同管理。在军事上为台湾治下军队设正将1员、副将2员、兵8000,澎湖列岛设副将1员、兵2000。至此,台湾正式归入清朝版图。

历史影响

康熙政府收复台湾,使台湾又重归大陆,与大陆共辖于统一政权的统治之下,对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统一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