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捕鱼儿海之战

捕鱼儿海之战(明帝国与北元之战)

捕鱼儿海之战简介

捕鱼儿海之战:1368年,布衣天子朱元璋强势建国,而新兴的明帝国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终结了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此后明帝国更在捕鱼儿海之战中,让曾经震撼世界的黄金家族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捕鱼儿海之战将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

捕鱼儿海之战过程分析——

image

细细翻一翻中国古代历史就会发现,中原政权和北方游牧政权的战争几乎就没有中断过。从先秦一直到明清,这两大集团争斗了近4000年之久。

中原王朝的那些惨痛失败被记在了白纸黑字之间:汉高祖被困白登、晋怀愍二帝青衣行酒之辱、徽钦二宗靖康之耻、南宋王朝崖山之厄……当然,中原王朝强盛之时,对游牧政权也有过犁庭扫穴之举:汉武帝时漠北之战、汉和帝时燕然刻石、唐太宗时扫平东突厥……及至明初,更有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此战明军歼灭10万蒙古铁骑,让曾经震撼世界的黄金家族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直到百年之后,达延汗再一次统一蒙古草原,黄金家族才又一次绽放了耀眼的光芒。

明朝建国之初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北元概况

1368年,平民天子朱元璋强势建国,新兴的大明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终结了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历代王朝统一都是北方政权征服南方,而这一次,历史的车轮颠倒了顺序,崛起于南方的明帝国一举灭亡了北方的元帝国,而这个北方帝国的强大曾经让欧亚无数国度为之战栗。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发动了三次西征,在1234—1241年的拔都西征中,蒙古军队像旋风一样扫荡了半个欧洲,先后击败了罗斯人、日耳曼人、波兰人、捷克人和匈牙利人。蒙古铁蹄从保加尔边境一直踏到亚得里亚海东岸,攻入了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地,甚至打到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近郊。这次西征引发了整个西方的恐惧,一时间“黄祸论”喧嚣尘上。

蒙古人取得这样空前绝后的战绩,自然与其优秀战力无法分开。蒙古人与匈奴、契丹等所有游牧民族一样,自幼就是优秀的骑射手。蒙古的孩童在3岁时就开始学习骑马,大人将适合孩童使用的弓给他们学习射箭,就连妇女也可以像男人一样射箭。

除此之外,蒙古人的装备也极为精良。《蒙古秘史》(余大钧译注版)中记载:

我祭了远处能见的大纛,

我敲起黑牤牛皮的响声鼕鼕的战鼓,

我骑上乌雅快马,

穿上坚韧的铠甲,

拿起钢枪,

搭上用山桃皮裹的利箭,

上马去与合阿惕·篾儿乞惕人厮杀。

我祭了远处能见的大纛,

我敲起牛皮做的响声嗡嗡的战鼓,

我骑上黑脊快马,

穿上皮甲衣,

拿起有柄的环刀,

搭上带箭扣的利箭,

要与兀都亦惕·篾儿乞惕人,

决一死战!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到,蒙古骑兵身披铁甲或皮甲,手拿长矛或环刀,并使用弓箭作战。蒙古人的长矛在铁颈上有一个钩,可以将敌人从马背上拉下马,类似于中原的钩镰枪;环刀即为蒙古弯刀,“刀甚轻,薄而弯”;蒙古骑兵装备的复合弓也有很远的射程和很大的杀伤力,“有顽羊角弓(角面连靶通长二尺)、有响箭(即鸣镝也)、有驼骨箭、有批针,剡木以为栝,落鹏似为翎”(彭大雅《黑鞑事略》) 。这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复合弓,至少需要166磅(1磅≈0.45千克)的拉力,射程达到200至300码((1码≈0.91米)) 。配合使用的箭有两种,一种较轻用于远射,一种箭头宽大较重适合用于近战。(T. N.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为了保持箭头锋利,蒙古人在箭囊中还备了一把锉用于修整箭尖,并且每个人备有两到三张弓。(《柏朗嘉宾蒙古行纪鲁布鲁克东行纪》) 蒙古人的战马则披挂重甲,就连马腿也要保护起来。骑手披挂的重甲多为铁扎甲和皮甲,也使用锁甲。

除此之外,蒙古人还使用被称作团牌的盾牌,缚在手臂上用于下马步射时进行遮蔽。

由于蒙古人的游牧特性,早期他们的武器装备多为自备或抢掠而来。除了前面提到的近战武器外,还有很多凭骑手个人喜好而使用的武器,如骨朵、棍棒、短斧等等。

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军具有优秀的机动性。蒙古骑兵通常配有数匹战马用于远距离作战时随时换乘,甚至在战斗中都可以更换战马,使马不致疲困。充足的马匹数量在长途行军中有效地保证了行军速度,甚至可以达到每日推进80公里。经过调驯的蒙古马是非常优良的战马,其体格虽然不大,体高一般在120至140厘 米,重300公斤,但是结实粗壮,耐粗饲,性格强悍,为蒙古军的机动力提供了保证。蒙古人在挑选战马时喜欢下过马驹的母马,这样当粮食短缺时,还可以饮马奶甚至饮马血充饥。这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蒙古军的后勤压力。

蒙古军采用以十人为一伍,百人设百夫长,千人设千夫长,万人设万夫长的编制。以十人为伍的编制十分灵活。在战场上,蒙古人凭借特有的呼啸口哨等联络方式,小股骑兵可以迅速聚集,又可以迅速分散到指定的作战位置,忽聚忽散让敌人无所适从。

蒙古轻骑尤其善于使用弓箭对敌人进行骚扰,当敌人不堪骚扰或在蒙古骑兵的引诱下进行追击时,就很容易落入蒙古人预先埋伏好的阵地。这时,装备重甲和马铠的重装骑兵,将对追击时不能保持阵形的敌人进行包围和突击,一举消灭敌人。

蒙古骑兵凭借以上种种优势,加之当时世界上各大传统强国的衰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建立了横跨欧亚、亘古未有的强大帝国。但是取得了空前胜利的元帝国,却渐渐被争夺汗位引发的内乱困扰。同时由于元朝统治者疏于内治,吏治大幅度下滑,腐败问题也困扰着帝国。曾经的蒙古勇士们享受着长久安逸的中原汉地生活,他们的战斗力也在被一点一点地消磨。

此后,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导致了大规模的人民反抗。“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红巾军农民起义给了元帝国致命打击,但此时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却依然忙于内战,丝毫没有意识到大厦将倾。

在元末大乱时局下,朱元璋横空出世,从两淮一带的起义军中脱颖而出,战胜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统一了江南一带,以南京为都城,建立了明朝。此后,其兵锋直指北方的蒙元势力,一场统一中国的大战必不可免。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任命征虏大将军徐达为主将、常遇春为副将统率25万大军,由淮河入河南进行北伐。朱元璋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目标直指元朝统治中心——元大都。

朱元璋亲自为北征军制定了战略:第一阶段,首先攻取山东,继而转攻河南,占据潼关;第二阶段,攻取河北及元大都,消灭元朝;第三阶段,主力由大都南下攻取山西,略定陕甘,完成北方之统一。北伐战争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实施的。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提出“北土平旷,利于骑战”,要求稳扎稳打,以精兵开道,大军随后推进的战术思想,要求北伐大军骑步配合。

北方的华北一带地势平坦空旷,非常适合骑兵冲击。明军面对蒙古铁骑,在这种地带作战将无法凭险抵御,只能被迫以步兵抵御骑兵冲击。

其实,明初朱元璋的军队已经拥有一定量的骑兵。与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江南地方割据势力相比,朱元璋麾下的骑兵数量居多。他征张士诚时,一马军可以备二步军,骑兵比例很高。例如徐达与张士诚的弟弟张九六的一次野战中,“命总管王均用率铁骑为奇兵,达亲督师与九六战,锋既交,均用铁骑横冲其阵,阵乱,九六退走”。此战明军骑兵成为主导胜利的关键。

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朱元璋虽能在一些战役中派出数千铁骑于野战碾压群雄,但新生的明帝国仍然处于极度缺马的窘况,为了搜罗马匹,朱元璋甚至派过使臣到琉球这种海岛上买马。明军与元军相比,骑兵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处于极大的劣势。

朱元璋曾对其外甥李文忠说:“王保保若见我这里马军,好歹退一退,佯走一走,等我这里军马离了步军时,他却来与战,再说道王家这小的只是用拐子马熟,更说必有伏马。”(王世贞《弇山堂别集·第八十六卷》) 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元军将领并不惧怕明军的骑兵,如果明军骑兵脱离了步兵,元军铁骑就会寻机歼灭之。这就要求北伐的明军必须具备以步制骑的实力,否则平原上野战时将会被元军借地利以骑兵优势击垮。

那么北伐的明军步兵是否具备这样的实力?我们先从陆聚说起。

陆聚为明初开国将领,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率部以徐州、宿州归附朱元璋,朱元璋任命陆聚为江南行省参政,驻守徐州。此后陆聚相继攻克周边定沛、鱼台、邳、萧、宿迁、睢宁等地。在北伐中,陆聚所部还随北伐军克山东、平河南,并直捣元大都;期间,陆聚就有一次“以步制骑”的战斗。

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吴王元年(朱元璋早期年号)二月,元军曾攻打徐州。

这一战,陆聚令部将傅友德抵御元军。傅友德所率两千余人均为步兵,在与元将李二作战时,傅友德让士兵“皆卧枪以待”。很显然,这是一支以长矛为主战兵器的军队。面对元军骑兵,两千明军以长矛战阵发起进攻,“奋起冲其前锋”,正面攻击元军骑兵。此战不仅打败了元军,还俘获了元将和二百七十余名元军,并获马五百余匹。

这是一场明初典型的以步制骑。《明史·列传第十九》评价:“聚所部皆淮北劲卒,虽燕、赵精骑不及也。”

在元末大乱的局面下,江淮地区形成了诸多割据势力,并形成很多在乱世中自保的民间武装,“执刃器趋凶者数万”。其民风彪悍,多以堡寨聚集。朱元璋崛起自江淮之间,除了上文提到的陆聚所部,朱元璋在攻克定州之前就招降了“驴牌寨”,获得近4000人的兵力。因江淮地区不宜养马,所以这些武装多以使用长枪的步兵为主,马匹多缴获自元军。这些民间武装多互相攻伐,或与元军作战,作战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可谓百战精兵。此外,朱元璋在与群雄作战的过程中还收服了大批“长枪军”,如淮西青军(又号长枪军)、长兴武康“花枪军”等。

“枪为诸器之王,以诸器遇枪立败也。”(吴殳《手臂录》) 长枪也即长矛,为百兵之首,更是北伐明军以步制骑的胜利保证。

北伐明军以这些精锐的步兵为主力,自然不惧怕以骑兵为主的元军。在强大的军事力量保证之下,明军一路摧枯拉朽,进展顺利。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闰七月间,明军进逼至大都。元顺帝得知消息后,不顾大臣的反对,命令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以庆童为左丞相留守京城,自己则在闰七月二十八日夜带着皇后嫔妃以及重臣们开健德门仓皇北逃。八月二日,明军攻克大都,淮王及庆童被杀,大都被明朝改称北平。元帝国在统治了中原汉地95年之后,成为一个历史符号,黄金家族的后裔只能逃回他们祖先的“龙兴之地”。

元顺帝一行人离开大都,逃亡上都方向。途中遇到辽阳行省左丞相也先不花派遣的参政赛因帖木儿所率领的5000名骑兵。此后,元顺帝来到上都,举目所及,昔日巍峨的上都宫殿已是一片残垣断壁:早在10年前,红巾军北伐军就攻占过这里,并一把大火将上都宫殿焚毁。宫殿被毁事小,最重要的是此地无粮草。多亏也先不花及时雪中送炭,派人送来粮食5000石,才解了燃眉之急。

虽然大都被明军攻占,元朝也基本失去了对中原汉地的统治,但是他们仍然以元为国号。在元顺帝、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及脱古思帖木儿三朝,元朝的政治制度仍然得以基本保留。跟随元顺帝到达上都的官员名录里面就有中书省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郎中、尚书,枢密院知院、副使,御史台御史大夫、中丞、监察御史等。黄金家族的后裔仍然统治着残元势力,直到后来的1388年,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弑杀脱古思帖木儿篡位,“大元”国号不再使用。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分裂成鞑靼和瓦剌。历史上,把公元1368年一直到1402年这段时期的元朝残余政权称为“北元”。

北元时期,因汗庭处于蒙古草原,故属下军民的生活方式回归游牧状态,一如 百年前他们的祖先成吉思汗时期。但同时,残元实力仍然十分强大。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第十卷》中记载当时的情形:“顺帝北出渔阳,旋舆大漠,整复故都,不失旧物,元亡而实未始亡耳。於时忽答一军驻云州,王保保一军驻沈儿塔,纳哈出一军驻金山,失喇罕一军驻西凉。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资装铠仗,尚赖而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也。”

元顺帝带领政府要员成建制地撤出漠北,他身边的禁卫军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而且漠北蒙古上都等处依然驻守着大量镇戍部队。就洪武元年(1368年)的政治态势来说,山西有王保保,陕西有李思齐,各自拥兵数十万;陕甘地区有张良弼、脱列伯等各自拥兵万人;辽阳行省还得以成建制地保存下来,也先不花、纳哈出、刘益各自拥重兵据守;梁王巴匝刺瓦尔密占据云南,效忠北元。各地元军有战斗力的军队不下百万之众。国际上,北元也有后盾,他们跟高丽国来往密切,就在洪武元年九月,退居上都的元顺帝还下诏征兵于高丽。

洪武十年(1377年)时,北元的疆域依然广阔:东与高丽接壤;稍西则以浑河、辽河为界与明辽东都司对峙;再西,在大宁、上都一线与明朝分界;正南方以阴山及河套以北为界。也就是说,北元的疆域东至高丽,西至中亚地区,元朝旧有的岭北行省、辽阳行省全部和甘肃行省大部分依然掌握在北元手中。跟元朝疆域相比,北元在北、西、东三处基本保持了旧有疆域,只是南边丢失了中原汉地。

明帝国开国10年之后,面对的敌人仍然如此强大。更何况当时其国内政治局势不稳,全国还未完成统一;连年战事,经济遭破坏,百废待兴;而淮西功臣面对建国后安逸的生活环境,开始集体腐化;残元留下的一班文臣又保留了旧朝贪腐的流毒。反腐败、经济建设、军事发展、北部边防、沿海防倭、骄兵悍将、新朝制度建设……这一切都切切实实摆在了朱元璋面前,明帝国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

当时的世界形势,对明帝国总体来说也不乐观。元朝鼎盛时期建立的四大汗国,除了窝阔台汗国已经灭亡以外,其他三大汗国仍然存在。虽然从忽必烈时期开始,他们跟元朝本部之间已经仅仅是一种名义上的臣属关系,但是毕竟各汗国大汗跟元顺帝一样,身上都流淌着黄金家族的血液,理论上北元还有联络其他汗国一起反攻明朝的可能性。同时,高丽王朝臣属元朝百年之久,此刻他们跟北元依然关系紧密。东邻日本处于乱世纷争,一批失业浪人、武士纷纷入海,勾结张士诚和方国珍余部兴风作浪,在中国东南沿海干起了倭寇的行当。

面对如此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铁腕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果断亮剑,以北元为 头号敌人,与之展开了贯穿洪武一朝的激烈对决。

洪武二十年之前明与北元的主力会战

元顺帝到达上都之后,任命也先不花为中书左丞相,以木华黎的后裔纳哈出为辽阳行省左丞相,封王保保为齐王。同时,他打算重整旗鼓,反攻明朝,恢复昔日的辉煌。

此刻北元的军事实力虽然强大,但是与之前元帝国开拓时期相比,军队的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丧失了中原主要的钢铁产地,他们只能辗转通过西域来购买一些钢铁产品铸造兵器。最严重的问题是此刻的北元骑兵跟他们的先辈比,已经失去了进取的雄心,以一副败军之师的哀兵面目示人。面对上升期的明军,他们根本没有必胜的把握。同时,塞北地区是寄生性的经济结构,元朝时主要依靠中原汉地和江南地区的供给。现在北元被赶回塞北,战略物资供应严重匮乏。陕西、山西、甘肃地区虽然名义上隶属北元,但是当地军阀却各自为政,加之明军的阻隔,也难以及时给北元汗庭提供物资供应。对此刻的北元来说,防御才是最理智的选择。但元顺帝却急于恢复昔日元帝国的统治,他极不理智地选择了进攻,这等于让喘息未定的北元将士们进行一场前途未卜的军事冒险。

反观明朝方面,明军的军事实力正处于上升期,军事制度建设有序进行,骑兵建设也提上了日程。虽然明初的步兵并不惧怕元军骑兵,但是步兵与骑兵相比,缺乏机动性,“止可去城三四十里”,“必常附城垒”,即过于依赖城池堡垒。并且明步兵面对元骑兵作战,虽可取胜,却往往因元军打不过就跑而无法扩大战果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因此要在广袤的蒙古草原对阵北元,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必不可少。明太祖对投诚过来的旧元将士实行安抚政策,其中就包括很大一部分蒙古骑兵,他们被称作“降夷”;这些军队转而为明朝所用,成为明军骑兵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明初的明蒙对战中,经常可以看到身着明军盔甲的蒙古骑兵在与同胞作战。

要建立强大的骑兵,就需要有充足的马匹供应。明帝国立国之后对马政十分重视,朱元璋说:“昔人问国之富,即数马以对者何?盖事在戎。其戎始轩辕。其马载甲士,代涉劳,备边御辱,足折冲,斯力之大,斯功之美,可不爱育乎!所以古人先马而钱粮,故数马以对。马之功不但备戎事耳,若使君有道,则马之力牵犁耜驾粪车,辟土沃田,其利甚焉,所以古重之者为此也。”但是由于地理和气候等方 面的原因,中国的马匹主要产自西北、东北与西南地区,并非随地可得。因此,明帝国必须建立起一套马政制度,对马匹的买卖、养殖、征调等进行管理,以满足军事需求。其牧养军马的方式分为民养和军牧两种。

洪武四年(1371年),明廷在答答失里营所开设了群牧监,专司牧养战马。洪武六年(1373年),群牧监被改为太仆寺,归兵部管理。洪武三十年(1397年),朝廷在山西、北平、甘肃、辽东、陕西等与北元对峙的一线行省设置行太仆寺,管理各边卫所的马政。

民间养马则开始于明朝建国之前。建国后,太仆寺官负责对各地府、州、县进行管理军马牧养的考核,有失职者必严加治罪。民间养马主要集中在都城南京和北平地区,粗略统计,洪武二十年(1387年)到三十年这10年之间,民家种马有2万匹左右。

各地卫所负责养马之事的是卫指挥使以及千百户所内指定之人。并且按照规定,管理马匹之官员必须经常去马场验看马匹,并且把所验马匹分类制表上报,太仆寺官员也要定期出巡查看。

所以在洪武年间,马政事业蓬勃发展,从北疆到江南,处处都有牧场,军民大规模投入到牧养军马的事业之中,这些都为北疆的战事提供了充足的战马来源。

此外,茶马、盐马贸易和马市也在明朝边疆地区有序开展。以盐、茶等重要战略物资换取牧区的优良马匹,成为明帝国一项重要的国家大政,并且任何人不得私自贸易,国家对盐茶实行绝对垄断。

同时,明初军屯制度的发展也为明军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朱元璋渡江后不久就开始拨军屯种。全国统一后,他更将这一政策推广到所有卫所及边疆地区。比如甘、陕、宁夏、山西、辽东等地成绩斐然。朱元璋去世前,仅凉州等地区的11卫下屯军士已达33500余人,屯地16300余顷。《明史·志第五十三》记载:“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趾,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兴屯矣。”经过洪武一朝的大力推动,军屯收入在永乐元年(1403年)时达到了明朝历史最高纪录——23450799石,足以满足明军出寨征讨所需,而不需要再从中央调派粮草。事实上,洪武一朝的军屯积储不仅足以满足洪武朝的军事需求,更支撑了继位者明成祖的前两次北伐,明成祖直到第三次北伐时才不得不征调民夫用于转运粮草。这也是洪武一朝虽不断有大规模军事行动,却未对国内民生造成冲击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太祖对军事训练的重视又成为明军能长久保持战斗力的重要原因。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明太祖见留守南京的将士多有贪图安逸者,于是下令在京卫所将士要抓紧训练,并且下旨告诫将士们:“安而虑危者,乃可以常安。”他语重心长地提出:如果不重视军事训练,战事一发,必将面临无兵可用之困境,到时候亡国破家,悔之晚矣!他为此在南京城外设立大教场和小教场,专门供训练京城卫所将士之用。洪武六年正月,明太祖命中书省会同大都督府、御史台和六部共同议定了《教练军士律》,对自都指挥使到一般士卒的训练提出了严格要求,赏罚明确,而且有定时的检查制度。

另外,明帝国也在努力学习蒙古骑兵的战术,以便进行大规模的骑兵作战。

明初对于兵器制造也有严格的检查制度,如同镌刻在南京明城墙墙砖上那密密麻麻的制造者姓名,有些兵器上也会刻上制造者姓名,如果出现了质量问题,是要严格追责的。据《明太祖实录》载,每个百户所的武器装备是火铳10、刀牌20、弓箭30、枪40,可见此时的明军基层火器配备率至少已经达到了10%。

明初冶铁业的飞速发展也为制造高质量的冷兵器提供了保障,到了永乐时期仅官营铁产量已经达到9237吨。而洪武十一年(1378年)五月,工部也曾经统计过全国各布政司和直隶府每年制造的兵器数量,大概每年造甲胄1.3万多副、马步军刀2.1万把、弓3.5万张、矢172万支。可见强大国力支撑下的明帝国,在武器生产方面远远胜过塞北的北元。

image

▲ 明朝武士戎装图

以当时的骑兵为例,其装备有3米以上的长枪、90斤以上拉力的硬弓,副武器有腰刀,此外还有盾牌来护身。明军骑兵的盔甲主要继承元军形制,大多是铁甲,种类繁多。头盔有水磨头盔、水磨锁子护项头盔;盔甲有红漆齐腰甲、水磨齐腰钢甲、水磨柳叶钢甲、水银摩挲长身甲。根据出土文物可知,明军铁甲在2至3毫米之间,不仅制造优良,而且防护性能相当优秀。作为主要突击力量的明军重骑兵,除了骑兵披甲外,还有一部分战马也都披着金属制的镔铁赤马甲。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具装甲骑”。

当时为了防备北元南下,朱元璋又在北疆 设立诸多羁縻卫所、修筑长城和设立重镇。

通过在马政、军屯、训练、武器制造等方面的大力经营,朱元璋为军事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此之前,与北元的对抗已经开始。

大都是元朝近百年来的统治中心,因此元顺帝把首要目标对准了大都。洪武元年,王保保击败了驻守泽州的明军,胜利之后的王保保信心爆棚,恰好此时,他又接到了元顺帝的命令,让其率军夺回大都。王保保率军出雁门关直奔保安州,打算经居庸关攻击大都。而此刻明军主力已经离开北平府南下,准备跟河南明军夹攻驻守山西的北元军,所以徐达当时只留了3万兵驻守北平府。得到谍报的徐达召集将领们开会,面对来势汹汹的王保保主力军,该何去何从?摆在面前的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置北平于不顾,继续攻击山西;二,全军回师救援北平。徐达跟众将领分析道:“王保保率师远出,太原必定空虚,留守北平的孙兴祖其能力足以防守,我等应趁王保保不备,潜师直抵太原,捣其巢穴,使其‘进不得战,退无所依’,等到王保保回师救援太原,则已为我所牵制,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势必束手就擒。”众位将领被徐达精妙的分析折服,大家连连称是。

兵贵神速,徐达让傅友德、薛显带3000名骑兵先行,攻打平定州,而自己带骑兵主力经过井陉进入山西。这样,明军赶在了王保保军尚未到达北平之前,杀到了太原城下!王保保进军到保安州时,得到了消息,说明军围攻太原。他大惊失色,失去太原就意味着自己失去了栖身之所,而且后路被断,就要面临明军两路夹攻的威胁,无奈之下,他只好退军回救太原。回师太原城下的北元军队有十几万之众,相比之下,明军在人数上占了劣势。明军就地扎营,跟北元军对峙。

副将军常遇春看到王保保人多势众、锋锐未消,担心若是正面对阵的话明军或许会遭受不小的损失,于是他向徐达建议说:“我军快速奔袭太原,虽然骑兵大多集合在这儿,但毕竟人少势微,而步军大队还没有到达,不可轻易浪战,不如派遣一支精兵在夜里奇袭敌军大营制造混乱。深夜遭袭,敌军将不知兵、兵不识将,必然失去节制,我军趁这个时候直取敌将,则可一战而定。”恰好此时王保保手下有一名叫豁鼻马的将领暗中跟明军约降,表示可以里应外合。

这天夜间,徐达派请战夜袭的郭英带领十余骑兵,在豁鼻马部下的带领下,闯入北元营地,常遇春则带兵在后接应。郭英举火鸣炮为号,接到信号的明军杀入元营,毫无防备的北元军乱作一团。这时候王保保正在帐中手捧兵书,刻苦研读,听闻帐外炮声、喊杀声大作,心知不妙,连忙骑上骣马,带领18名骑兵仓皇逃窜, 直奔大同而去。常遇春带兵急追到忻州,但依然没有追到王保保,无奈之下只好返回。而王保保见摆脱了追兵,便逃往甘肃。

此战之后,徐达带领士兵进逼太原城西,在豁鼻马的配合下招降元军4万余人,并缴获战马4万余匹,太原遂克。

不甘失败的元顺帝于洪武二年派遣丞相也速带领骑兵4万南下攻击通州,并扬言要收复大都。其实这一军事行动也是为了牵制攻击陕西李思齐部的明军主力。洪武二年四月,常遇春和李文忠带兵9万,由陕西迅速驰援北平;到六月明军到达北平之时,北元已经退军。常遇春和李文忠率领步兵8万、骑兵1万共9万大军自北平一路攻取,并在锦州击败元将江文清,俘获兵马以千计,之后又在全宁击败前来应战的元丞相也速。随后明军进攻大兴州,这时候李文忠建议说:“大军攻势猛烈,大兴的元兵不敢抵抗肯定要逃跑,不如分兵1000余人去埋伏在路上。”常遇春采纳了这条建议,当天夜里元兵果然趁着夜色逃跑,明军伏兵顺势堵截,大破元军并俘获了丞相脱火赤。

攻取大兴后,常遇春继续率兵进攻开平。元顺帝看元军连续战败,身边已经没有多少抵抗力量,毫不犹豫地放弃开平北逃。常遇春急忙率军追赶,在路上抓获宗王庆生和平章鼎往,将这二人斩杀,此外还俘获元兵1万余人、辎车1万辆、战马3000匹、耕牛5万头。他虽然没有抓到元顺帝,但此战扫清了北平周围的元朝势力,蓟北一带被彻底平定。

可惜的是,胜利回师的常遇春七月间行军到柳河川时,得重病暴卒,当时年仅40岁。明太祖得知噩耗,大为震悼。一代名将于盛年之际不幸凋谢,足令后世感叹。

在另一方面,洪武二年四月间,明军大兵压境至临洮,元军守将李思齐被迫率十余万大军投降。五月,徐达攻占平凉之后随即准备进攻庆阳,而庆阳守将张思道听说李思齐投降、明军攻克临洮的消息后惊恐不已,于是就把庆阳防务交给他的弟弟张良臣和平章姚辉,自己则逃奔宁夏。哪知道他到了宁夏却被王保保监禁,徐达得到消息后便派人告知张良臣并进行招降。张良臣虽然得知哥哥被王保保监禁,但没有投降的意思。他在军中以骁勇善战闻名,被元兵呼为“小平章”,对元朝也极为忠诚。于是张良臣便借着哥哥被抓一事诈降施展缓兵之计。张良臣诈降后先是进献军民博取好感,之后又派遣知院李克己向徐达献马博取信任,徐达没有怀疑就派遣右丞薛显先带领骑兵5000人、步兵6000人与李克己一起前往庆阳纳降。薛显带着1.1万明军到达庆阳后,张良臣率人出城门列队迎接并跪伏道左以示归顺。张良 臣的低姿态和顺从迷惑了明军,并使薛显放松了警惕,结果当天晚上张良臣率兵夜袭,明军毫无防备之下被杀得大败,指挥张焕被抓,右丞薛显受伤逃回。六月,徐达率领大军围攻庆阳,张良臣派兵出东门与明军野战,被明军都督副使顾时击败,顾时还将抓获的9名裨将斩首,明军首战告捷。这个时候,张良臣发往宁夏求援的书信已经送到,王保保却并没有立即发兵救援,而是派出探子打听明军虚实。当然,张良臣也没闲着,他数次出城突围,但全被打了回去,庆阳依然被围得像铁桶一样。绝望之下庆阳开始出现逃兵,初期只有百余人,后来发展到千余人,张良臣惊恐之下又想求降,徐达却不再理会他。七月,王保保终于行动了。他派部将韩扎儿趁明军大部围攻庆阳之机迅速攻破原州、泾州,企图夹击明军。徐达接到战报后迅速固守驿马关,并以此为据点进攻韩扎儿,随后明军右副将军冯宗异率军自驿马关而出讨伐韩扎儿。韩扎儿不敌败走。

到了八月,庆阳依然没有攻破,朱元璋下令调遣李文忠自北平而下合攻庆阳。李文忠部刚走到太原,正巧元顺帝派遣脱列伯、孔兴攻打大同,意图打开缺口南下恢复失地。李文忠接到大同被围的消息后,认为若不救援则大同必失,并对手下将领说,如果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情,那么就可以将在外有所不受,全凭自己决断。于是李文忠率军出雁门至马邑,在这里击败数千名元军游骑后,在元军大营50里外扎营,并派人走小道告知大同守军援军来到。脱列伯看到李文忠部明军赶到,决定先击败明朝援军,再集中力量攻取大同,于是尽率精锐而出。李文忠命令本部主力不许出战,只管休整吃饭,只派两营兵马防守接战。脱列伯的元军与两营明军鏖战4个小时后又累又饿,而李文忠等的就是这个时候。他随即亲率主力大军分左右翼向脱列伯包抄而去,元兵锐气消耗殆尽已经不堪再战,面对明军生力军的来袭根本抵挡不住,很快就大败崩溃,脱列伯以及1万余元兵被李文忠俘获。此战也让元顺帝彻底打消了复兴的念头,从此再无意向南。

那边李文忠大败脱列伯,这边庆阳在明军围攻之下孤立无援、突围无望,终于支撑不住崩溃,平章姚晖、熊左丞、胡知院、葛八等人纷纷开城门投降,徐达率军自北门入城。张良臣与养子投井自杀却被徐达下令捞出斩首,庆阳终于被攻破。至此,几路北元军队的配合失败,明军夺取了故元陕西行省的大部。

明洪武二年十二月,王保保趁着徐达大军南还,率军南下攻打兰州。兰州指挥张温召集守城将校说:“王保保率大兵前来偷袭,我们兵少很难对阵,不如趁他们远道而来还不明白我军虚实,立足未稳,先主动出击挫其锋芒,或许可以让他忌惮, 如果他还不退兵的话那只好固守待援。”随后张温整兵出战,挫败王保保前锋,不过王保保并不在意,等到张温回城后继续围城,张温无奈只好死守。这个时候巩昌守将鹰扬卫指挥于光带兵前来救援,在马兰滩遭遇元兵,于光寡不敌众战败被抓,王保保将他带到兰州城下要张温投降,于光大呼:“我不幸被执,公等坚守,徐总兵将大军行至矣。”王保保大怒,将于光杀死,但他面对兰州坚城短时间内也无法攻下,又害怕援军到达,于是弃城而去。

之后,明朝再次北伐。两路明军分兵而进,一路由徐达出潼关西攻定西,与王保保决战;一路由李文忠出居庸关,杀奔应昌,使北元小朝廷不能救援王保保。

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徐达与王保保在沈儿峪口筑垒对峙。北元军冲锋时,固守的明军开始后撤,形成密集军阵,长枪兵与藤牌兵严密地防守在军阵外围,而明军骑兵深藏在军阵之中;战鼓响起,明军小队短促搏击后,迅速撤回,北元军欲追击,却被高台上布置的明军弓弩手乱箭射回,这样的作战方式让北元军头疼不已。双方对峙了几天,基本势均力敌。对此战局,王保保却表现得不急不躁。暗中,他抓获了十几名当地樵夫,向他们打听四周地势,逼问有没有绕到明军后方的山间小道,很明显,他这是在等待机会绕到明军背后给予致命一击。

此刻,徐达接下来的行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下令明军在阵前彻夜敲奏鼓乐,目的是扰乱北元军士的睡眠。而王保保仍然置之不理,只是下令全军找东西塞住耳朵,他敲他的鼓,我睡我的觉。王保保抓获的樵夫终于交代了有一条仅能容单人单骑通过的山间小道可以直达明军后方。王保保精选1000名骑兵,绕道30里绕过明军的壕沟,顺着那条山间小道直扑明军东南营地。此营一得,这1000精兵只需要坚守一天时间,徐达必然回军来救,王保保乘机率领主力掩杀,胜利必然属于北元。守卫东南营的是明军将领胡德济,连日以来,因为自己驻守的营地处于全军后方,所以防守有些松懈。当听到一片喊杀声时,已经晚了,北元精锐杀到了眼前,胡德济仓促应战,明军伤亡惨重。

徐达得知消息后,却没有命主力回援,而是果断地亲率一千多名中军护卫赶去救援,大军依然固守,纹丝不动。王保保期待中的明军大军惊扰混乱之状并未出现,明军仍然跟平时一样坚守,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徐达率领的一千多名援军已经杀到东南营,手铳响处,北元精兵纷纷落马,剩余的人见形势不妙,只好夺路而逃。战后,徐达考虑到胡德济乃已故开国功臣胡大海之子,暂时记下他的头颅,留待皇上发落。胡德济帐下赵指挥等人被斩首,并且 被传首各营,这一招杀鸡儆猴果然好使,全军上下官兵为之股栗。

image

▲ 徐达像,清顾见龙绘

王保保的偷袭之计失败了,而徐达仍然命令军士夜间敲锣打鼓。战事又回到了之前的胶着状态,白天北元军队攻击明营,夜间明军惊扰北元军休息。波澜不惊的表象下,徐达早已布好了一招绝妙好棋。

这天夜间,明军中军精锐沿着之前北元军偷袭的那条山间小道突袭敌军大营。大战之夜,北元将士们还像往常一样塞住耳朵蒙头大睡,却不知明军已经绕到了他们后方。突然一阵号炮声响,明军开始放火攻击。徐达带领着精锐部队,直冲王保保营帐。他要采取斩首行动,一举拿下这位北元名将!危难时刻,王保保命所有亲兵死死挡在营帐之外,自己抱起幼子,扶着妻子毛氏上马,他要投奔在车道岘驻守的4万元军。可王保保不知道,固守在此地不远处的明军邓愈所部,于徐达发动总攻的同时,也发动了对这4万元军的攻击,4万大军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沈儿峪大战,明军在明朝军神级将领徐达的率领下取得了完胜。《明史·列传第十三》记载此战战果辉煌,“擒郯王、文济王及国公、平章以下文武僚属千八百六十余人,将士八万四千五百余人,马驼杂畜以巨万计”。

输了个精光的王保保带着妻子来到黄河岸边,却没有发现渡船。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带着妻子抱着一根大木头泅渡过了黄河天险。

再说东路军李文忠的情况。他带军出居庸关后,进展顺利,一路上接连攻克了兴和、察罕脑儿、开平。但是李文忠派出的一路偏师却在落马河受挫,都督孙兴祖等几位将领阵亡。李文忠在上都抓住了一个使者,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元顺帝妥欢帖木儿已经于四月二十八日得痢疾病死在应昌。

这位元朝的末代皇帝,北元的第一位皇帝,人生也堪称传奇。初期他斗败了权臣,依靠丞相脱脱改革也有一番振作之举。只可惜后来骄奢淫逸,沉迷于他的鲁班游戏,他亲手设计的各种器具精妙不已,连熟练的老工匠都自叹弗如;沉迷于番僧 所宣称的“欢喜禅”游戏,以至于君臣裸身而对,成为天下笑柄。渐渐地,政治、经济、军事等开始全面发生危机,“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各地义军蜂拥而起,而元顺帝听信佞臣之言,召回了眼看就要取得大捷的丞相脱脱,使得局势不可挽救。他的皇后奇氏显然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又为了权力发动内战,一时间各地军阀乱战不已,大元天下无可挽救。

有意思的是民间野史传言他是宋朝末代皇帝宋恭帝之后裔,是赵氏冥冥之中通过他报了亡国之仇。这当然只是无稽之谈了,是民间的一种阿Q心理。不过同样地,蒙古同胞也有此等心理,蒙古史籍记载永乐皇帝朱棣是元顺帝后裔这种说法就是典型代表。

回头接着说李文忠这一路大军。在得知了元顺帝病死的消息后,他率军袭击应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发现得及时,带人仓促逃亡岭北行省。但是应昌城却被李文忠攻克,爱猷识理达腊之子买的里八剌被俘。爱猷识理达腊带领数十人逃奔到了和林之后,在当地称帝,仍然沿用大元国号,是为元昭宗。汉化极深的元昭宗取杜甫《北征诗》中“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定年号为宣光,立意中兴元朝。

北元在几次大败之后,高丽也在洪武三年归附明朝,形势看起来确实严峻。但是北元还有岭北、甘肃、辽阳、云南等行省之地,而明朝内部一些元朝遗老依然对元朝复兴抱有幻想。像蔡子英、丁鹤年、戴良等人就是典型代表。中原汉地人心未定,只要元朝黄金家族统治北元一天,中原汉地就不得安宁。对此明太祖朱元璋也常常跟臣子们谈起:“今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一是历代传国玉玺在元未获,二是王保保未擒,三是元太子不闻音问。”北元就像悬在明朝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朱元璋寝食难安。

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登上御武楼,跟诸位将领谈起了边事。魏国公徐达主动请缨,说道:“今天下大定,北方敌人归附者相继,只有王保保出没边境,现在据守和林。臣愿率将士,消灭他。”明太祖问他需要多少军队,徐达说10万足矣。明太祖为了稳重起见,派兵15万,分三路进军: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统率中路军;曹国公李文忠率东路军;宋国公冯胜出西路。三路大军的统帅都是当时明朝最富有智谋的将军,明太祖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永清沙漠”。

出兵之前,朱元璋又反复叮嘱各位将领:“卿等力主北伐,志气甚锐。但是必须小心谨慎。”接下来,他又亲自交代了三路大军的战略部署:大将军徐达率明军主力引诱北元主力决战;李文忠率东路军奔袭北元小朝廷汗庭;冯胜率西路军迷惑 和牵制西北蒙古诸王,配合中路军作战。

西路军冯胜所部进展顺利,他们杀到甘肃。其麾下的傅友德也可以说是一路奔袭,他挑选5000名精锐骑兵直奔西凉而去,并在路上击败遭遇的失剌罕部元军。随后他快速突进到永昌,在忽剌罕口击败元太尉朵儿只巴部,缴获辎重牛马无数。这支奇兵一路打到扫林山,并在此等候与冯胜大军会合,他们共同击溃当地元军,傅友德亲手射杀其平章不花,斩杀四百余人,元将上都驴率领吏民八百三十余户投降。随后大军继续进攻,击败元岐王朵儿只班,俘获马驼牛羊十余万。傅友德则兵锋直指瓜、沙洲,俘获马牛羊两万余头而还。至此为止,西路军已经很好地完成了牵制甘肃北元兵力、掩护中路军作战的任务。接下来就看中路军的表现了。

中路军由山西出境,王保保军在土剌河和明军交手后,主动撤走。明军未察觉有异常,深入追击逃敌。五月间,徐达率领明军主力深入岭北行省境内,却被王保保军击败。《明太祖实录》并没有记载这次大战的详细情况,是出于隐讳之目的。此次失利,明军损失惨重,迫使徐达不得不撤军。这是蒙古骑兵惯用的战术,先示弱而退,引诱敌军进入包围圈,然后给予敌军致命一击。

李文忠一路大军赶到口温之地,元军弃营夜遁,明军获其牛马辎重无算,之后进兵到达胪朐河。李文忠对将士们说:“兵贵神速,宜乘胜追之。”但是长途奔袭的话辎重无疑是一大累赘,于是留部将韩政等守锱重,命令士卒随身携带20天的口粮快速突进。终于,明军在土剌河追上蛮子哈剌章,随后两军在河边结阵对战,元兵在明军强大攻势下逐渐支撑不住,但随着元军援军的不断增加,明军也陷入苦战当中。大战之中,李文忠的战马被射死,他不得不手持短兵搏战。情急之下,明将刘义一路砍杀来到李文忠身边护卫,指挥李荣也赶忙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李文忠,自己夺取元兵战马继续奋战。之后李文忠策马横槊,麾众更进,明军将士在主将鼓舞下无不殊死奋战。终于,元兵在这场勇气与力量的消磨中支撑不住、大败而逃,被明军俘获人马万余。李文忠追至称海,元兵经过休整后再次聚集起来。由于孤军深入,李文忠不敢再恋战,于是收兵坚守,并把俘获的牛羊全部赶到草原上放牧,做出一副放松的假象迷惑元军。元兵疑虑明军有埋伏也不敢进攻,于是退走,李文忠便趁机带大军返回。

岭北之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一战的使得北元转危为安,这也使得明太祖被迫放弃了统一北方草原的行动。战后,明太祖用怀柔政策,致书元昭宗,劝说其归顺明朝,并主动释放了他的儿子买的里八剌,但是取得胜利的元昭宗却置之不理。

洪武五年七月,北元在断头山之战中击败汤和军,斩杀明将章存道。十一月,辽阳纳哈出袭击辽东明将的粮草存放地牛家庄码头,明军损失5000多人。次年,北元军更是全线出击,在北平、山西、甘肃、陕西一带不断侵扰明朝边境,明太祖只得派徐达、李文忠、冯胜、汤和、邓愈等将领赶往北平、山西等处防守。这期间,明军和北元军处于军事均势,互有损失。

洪武九年(1376年),一代名将王保保病逝,这无疑是北元的巨大损失。这位明太祖朱元璋口中的天下奇男子,带着击败过徐达的辉煌功绩,去往了另一个世界,同时他的死,也让明朝方面长舒了一口气。

洪武十一年,元昭宗带着他未能恢复大元的遗憾,也撒手人寰。脱古思帖木儿继位,改元天元。明朝方面派遣使者吊唁,并且劝说新君放弃跟明朝敌对,而脱古思帖木儿还是置之不理。当时北元朝中,哈剌章、蛮子、纳哈出、阿纳失里等老臣主持政务,诸王和群臣各自手握重兵,北元的中央集权日渐衰落。

明朝方面经过休养生息,开始对北元采取去其羽翼的打击方式。明军先是攻占了云南,然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朝出兵北元西部亦集乃等地,这一举动达到了威慑西北蒙古诸王的目的。同年四月,濮英西征,击败元柳城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达出击全宁,获北元四部人马,使得北元不敢进犯。

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开国名将徐达因背疽病死。 徐达一生堪称完美,他军事战略出众,为建立明朝立下首功,但是却从来不居功自傲;他对下属有情有义,治军严格,大军到处,从来没有扰民之举。明太祖朱元璋对他极为器重,得知他病逝的消息,哀痛不已,亲自为其撰写了两千多字的碑文,现在他的墓地碑文依然完好地保存在南京紫金山麓。

明朝自建国以来,跟北元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事,一代代的宿将凋零、去世,而战争还在继续。被朱元璋誉为“朕之长城”的徐达都走了,还有谁能为他挑起消灭北元的重任呢?这时候,真的有一个名将在经历了无数次战火的考验后,横空出世,成了洪武朝后期的领军人物。他就是,蓝玉。

一代将星蓝玉的横空出世

在一系列南征北讨的战事中,一代青年将星蓝玉冉冉上升。他是定远人,开国猛将常遇春的妻弟,从军之初,他在常遇春帐下效力。在战斗中,蓝玉勇敢冲锋并 多次取得胜利,跟着自己的姐夫学到了不少战略战术。他的出色表现,让常遇春赞叹不已,经常在朱元璋面前夸赞蓝玉的勇敢。于是蓝玉这个名字,朱元璋记在心间。

此后蓝玉凭借军功一路升迁,他由管军镇抚升任千户和指挥使,后升任大都督府佥事。

洪武四年,蓝玉跟随傅友德征伐四川明氏政权。洪武五年,明军三路出兵大举北伐。蓝玉跟随大将军徐达出战,他以先锋官身份在野马川击败了王保保的散兵游骑;接下来又在土剌河击败王保保率领的大军,迫使王保保落荒而逃。洪武七年,蓝玉单独带兵出战,攻克了兴和,擒获北元国公贴里密赤等五十多名北元将领。洪武十一年,蓝玉跟随沐英平定了西番叛乱。次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蓝玉这次的出色表现,封其为永昌侯,俸禄2500石。

此时,西南边陲的战事并没有结束。元梁王巴匝刺瓦尔密在云南拥兵十几万,仍然效忠于北元皇帝,而他的庞大军事实力一直是处于明朝侧翼的巨大威胁,如果明军北伐,就不得不考虑来自西南后方的巨大威胁。

巴匝刺瓦尔密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后裔,世代镇守云南,可以说是云南当地的“土皇帝”。一开始,朱元璋想兵不血刃地和平解决问题,他三次派遣和平使者,结果或被杀害,或被扣押。眼看和平无望,为了解除西南后方的最大威胁,朱元璋决定动兵。明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傅友德带领,他手下的副将是蓝玉和沐英;一路是郭英,以奇兵出现在乌撒。蓝玉这一路军队攻下大理,在曲靖俘虏了平章达里麻。战后论功行赏,蓝玉的俸禄被增加到3000石,其女被册封为蜀王朱椿的正妃。

蓝玉的出色表现被朱元璋看在眼里。洪武二十年,明太祖任命冯胜为大将军,蓝玉、傅友德为副将军,率兵20万征伐盘踞金山的北元太尉纳哈出。大军抵达通州之时,谍报告知庆州有元军驻屯。时天降大雪,蓝玉率领骑兵突袭元军。在一番激战后,蓝玉杀死了平章果来,擒获其子不兰溪而回。其行军之出其不意,堪称明代版的“雪夜袭蔡州”。

之后,蓝玉大军进至金山,纳哈出派出使者来明军大营洽谈投降事宜,蓝玉亲自前往受降。纳哈出带领百名随从前来,蓝玉大喜,以酒宴招待。纳哈出斟酒敬蓝玉,粗犷的武将蓝玉为了表示友好,随之解下自己身上的战袍要给纳哈出穿上,并且说:“你穿上这件衣服,我也满饮此杯吧。”但是纳哈出却拒绝穿上此衣,当时蓝玉也多喝了几杯,有些微酣的他也拒绝饮下纳哈出的敬酒。两人争让之间,纳哈出把酒洒到了地上。纳哈出本来就对投降之事没有下定决心,此刻,他大惊失色, 暗中对部下说要逃脱此地。常遇春之子郑国公常茂有个属下赵指挥,他精通蒙古语,听到了纳哈出跟部下的密谈,他悄悄告诉常茂说:“纳哈出要逃遁。”常茂听闻此言,突然冲上前去要擒拿纳哈出。纳哈出大惊,想起身骑马逃走。常茂怎能善罢甘休?他拔刀砍伤了纳哈出的臂膀。纳哈出的部下惊惧逃亡。最后,蒙古降将观童劝谕了纳哈出的部下再次来降。也就是在这次军事征伐过程中,主将冯胜因为有罪被没收了大将军印,蓝玉被任命为大将军,接了冯胜的指挥权。在这次史称为金山之战的军事行动中,招降纳哈出所部,解除了明朝东北侧翼最大的威胁,蓝玉可谓功不可没。

捕鱼儿海之战

招降纳哈出之后,一代雄主朱元璋把目光聚集在了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身上。如果除去此人,将一举解除多年来北元对大明北疆的威胁。

很快,决战的时候到来了!

脱古思帖木儿继位后,不顾明朝方面频频抛过来的“橄榄枝”,坚持对明强硬立场。在此情形之下,与北元的决战就不可避免了。之前明军攻击纳哈出的金山之战正是为了“断匈奴右臂”,解除攻击北元汗庭的侧翼威胁。纳哈出的归降使得局势大大有利于明朝。根据前方谍报,明朝方面得知北元小朝廷游牧到喀尔喀河、贝尔湖、克鲁伦河一带,于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命永昌侯蓝玉率军15万北伐,目标就是消灭北元之主脱古思帖木儿。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明太祖为蓝玉配备了一个豪华阵容,随军出征的名将有申国公邓镇、武定侯郭英、定远侯王弼、南雄侯赵庸、东川侯胡海、鹤庆侯张翼、雄武侯周武、怀远侯曹兴等,这几乎集合了当时全部最能战的开国将领。明太祖对此次出战,寄予厚望,他对蓝玉说:“肃清沙漠,在此一举”。

在蓝玉大军出动之后,朱元璋还不放心,又派使者告谕蓝玉等将领说:“近日北元的司徒阿速等人来归降,朕看他们人心惶恐,其势不能长久。卿等整饬军马,倍道前行,直抵虏廷,犁庭扫穴。如果敌人归降,就好好抚慰,带他们南归。你等不要失去军机,不要辜负朕的厚望啊!”

蓝玉大军一路北行,经过大宁进至庆州,他们把目标锁定在了捕鱼儿海,也就是今天中蒙两国共有的贝尔湖一带。当年成吉思汗按照蒙古游牧贵族的传统分封亲 族时,将兀鲁灰河等地(相当于现在的乌珠穆沁旗一带)封给了同母弟哈赤温的后裔,捕鱼儿海就是哈赤温后裔的势力范围。这里成了北元小朝廷的最后避难所。

蓝玉大军经历了一个月的艰难行程,一路上大军“人不卸甲、马不离鞍”,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戒,以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斗。洪武二十一年四月,大军来到游魂南道,却因为找不到水源,饥渴难耐。关键时刻,归降的元将观童在营地附近发现了泉水,解了全军的燃眉之急。

大军行进到距离捕鱼儿海还有40里地时,前哨却侦测不到敌人动向,失去了线索。经过长途行进的大军已经疲惫不堪,而恶劣的自然条件也让蓝玉打起了退堂鼓,他心生退意,打算撤军了。这时候,定远侯王弼劝他说:“我等受朝廷厚恩,带兵十余万深入敌军腹地,现在没有任何收获,就撤军班师,劳师远征、毫无所得,回去无法复命啊!”蓝玉听闻此言,觉得有道理,就决定再等待一下,寻找战机。

为了防止敌人发现大军踪迹,蓝玉命令全军在地上挖洞煮饭,以防止炊烟升腾暴露行踪。次日黎明时分,大军到达捕鱼儿海南岸饮马,探马报来情报,敌军在捕鱼儿海东北80里处驻扎。蓝玉立刻下令王弼为前锋带军冲击敌营。当时北元军认为,明军缺乏粮食、水草,必然不能深入,故没有任何防备。而且当时天气大变,风沙遮天盖地,掩盖了明军的行踪。北元方面这时候也打算整顿车马,向北转移。在漫天风沙之中,双刀大将王弼带兵已经悄然接近了北元营地。北元太尉蛮子带兵迎战,两军都是骑兵,刀光闪处,鲜血四流,双方军士都抱着必死的决心一战。

战斗之初,北元军士尚能与明军势均力敌,但是随着战斗的继续,北元军士被训练有素的明军精锐骑兵所压制。一番激战之后,包括蛮子在内的几千名北元精锐骑兵战死。

被明军将士的彪悍所震撼,剩下的北元士兵或投降,或仓促逃亡。混乱之中,北元皇帝脱古思贴木儿与其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几十个人骑马仓皇逃跑。蓝玉亲自率领精锐骑兵追赶了数千里,最终却无功而返。

虽然没有抓住北元皇帝,这一战还是收获巨大。明军拿获了脱古思帖木儿的次子地保奴等64人,及爱猷识理达腊的嫔妃及公主等59人,北元皇室几乎被一锅端。《明太祖实录·一百九十卷》记载:“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二千九百九十人,军士男女七万七千三十七人,得宝玺图书牌面一百四十九、宣敕照会三千三百九十道、金印一、银印三;马四万七千匹,驼四千八百四头,牛羊一十万二千四百五十二头,车三千余辆。”如此辉煌战果,为明元战争以来最大 的一次。

十多天后,“大将军永昌侯蓝玉破故元将哈剌章营,获其部下军士一万五千八百三户,马驴四万八千一百五十余匹”。这样计算下来,北元的主力十万多人或死或降,全部覆灭在了捕鱼儿海之战中。这当中也包括王保保所部“百战余生”的全部精锐。

可以说这一战基本摧毁了北元的主力军队,而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在逃亡途中死在了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手上。这让百年前元世祖忽必烈和兄弟阿里不哥的一段争位之战也算有了个了断。

捕鱼儿海之战后,北元基本再无南下复辟元朝的可能了。难怪明太祖朱元璋在接到了这一捷报后,欣喜不已,连连称赞蓝玉是当世的卫青、李靖!

这场明与北元战史上明军最辉煌的胜利,即使200多年后,史学家谈迁还在他的巨著《国榷》中提到:蓝玉这一战犁庭扫穴之功可以比肩汉朝卫青、霍去病横扫匈奴之战。这一战打得北元分崩离析,给其造成的损失空前,就是之后明成祖朱棣四扫虏廷之战也比不上。

这一战对于蓝玉来说,同样是他军事生涯的顶峰。在徐达、李文忠等开国将领去世之后,蓝玉以其赫赫战功,俨然成了明朝将领中的领军人物。

巅峰之后的蓝玉又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平定了南蛮的反叛。次年,蓝玉为大明立下了最后一次大功,在追捕逃寇祁者孙的过程中,蓝玉攻取了西番罕东之地。不久,建昌指挥使月鲁帖木儿反叛,蓝玉派百户毛海诱捕了月鲁父子,在当地增设屯卫。蓝玉还想在当地征兵,继续征伐朵甘、百夷之地,却被朱元璋及时喊停,无奈蓝玉只好班师回朝。

如前面所说,也速迭儿杀了脱古思帖木儿之后,在瓦剌部贵族的支持下称汗。北元汗系发生了转移,由忽必烈一系转入了阿里不哥家族。但脱古思帖木儿故部并不服从也速迭儿的统治,于是北元内部分崩离析,有些部落迁徙到漠南,还有的部落直接投降了明朝。

洪武二十一年十一月,北元辽王阿扎失里派人投降明朝。次年,明太祖下令设置泰宁、福余、朵颜三卫,以阿扎失里为泰宁卫指挥使。设置不久的三卫受到也速迭儿汗威胁,不得不归附于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命傅友德、郭英征伐反水的阿扎失里,三卫跟明朝的关系再次中断。

在朱元璋驾崩之前,北元又经历了三任可汗,他们分别是也速迭儿、恩克汗、 额勒伯克汗,瓦剌部贵族在拥立这几任可汗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几任被拥立的可汗也切切实实成了权臣手中的傀儡。

传奇名将蓝玉的悲惨结局

应该说,在捕鱼儿海立下战功的蓝玉成了明太祖朱元璋心目中的大明擎天柱。胜利之后,回朝的蓝玉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称赞,比之为汉唐时候的名将卫青、李靖,这可是连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老前辈都没有得到过的殊荣。蓝玉真的有点飘飘然了,人性中的弱点开始迸发,他渐渐迷失了自我。

洪武二十一年七月,有一件关于蓝玉的丑事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原来,他在捕鱼儿海之战擒获了北元脱古思帖木儿的嫔妃。之后,蓝玉强行占有了她,不甘受辱的这位女子事后自缢而亡。明太祖一向善待北元方面来降者或战争中的俘虏,之前擒获的爱猷识理达腊之子买的里八剌也被他无条件放回,就是为了笼络北元人心,以期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攻心目的。因此,得知此事的朱元璋派使责备他的丑行:“蓝玉,你如此无礼,岂是大将军所为?”

八月,蓝玉奏凯回朝。朱元璋当面训斥蓝玉:“你率领将士北征,功劳最大。虏主妃来降,你不能待之以礼。侮辱主妃,而且还派人暗中来朝窥探消息。这难道是人臣之道吗?现在考虑到你的功劳大,宽恕你的罪过。希望你从今以后提高德行,慎始慎终。”

训斥归训斥,赏赐也是不可少的。朱元璋赏赐了蓝玉白银2000两,钞1000锭,绮50匹。一开始,朱元璋打算封他为梁国公,因为此事,最终封其为凉国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背后的意味可谓深长。要知道梁国乃中原膏粱之地,而凉国是边塞贫瘠之所,这个封号的变动明显带有薄惩的意思。不仅如此,朱元璋在颁发给蓝玉的丹书铁券之上还刻上了他的过失。朱元璋的意思很明白:你蓝玉别以为功高,功过朕分得很清楚,也一笔笔替你记着呢!君臣之间的裂痕在蓝玉得胜回朝这一刻已经悄然出现。

其实,朱元璋的心情也是矛盾的。建国之初,他就发现那些追随自己打江山的功臣们开始腐化。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听说有功臣家僮仗势欺人,他连忙把徐达、常遇春等功臣喊来,告诫他们:“你们追随我走到今天不容易,你们手下的家僮很多是小人,他们违法乱纪,欺压良善,你们应该尽快赶走他们,省得日后 被他们连累。”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曾经颁发给他们丹书铁券,除了谋反大罪不赦以外,功臣本人和家属都有几次免死的机会。哪里想到,得到免死特权的功臣们误会了皇帝的本意,他们变得更加有恃无恐。如颍国公傅友德本有良田数千顷,贪得无厌的他依然跟皇帝请求赐给他怀远千亩田地。有的功臣则私自役使官军,逃避差徭,伐木修建城楼或者私营居室。功臣们的胡作非为已经激化了社会矛盾。

出身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仿佛看到了元朝末期社会的影子,官吏权贵欺压百姓,无法无天而无人问津,最后是官逼民反,最终王朝倾覆。往事历历在目,自己辛辛苦苦、白手起家打下的江山岂能一世而亡?他熟读史书,也常常羡慕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能保全功臣,善始善终。为此,他苦苦思索,怎样才能告诫这些跋扈的功臣们,从而保全他们后半生的富贵。经过一番思索,朱元璋制定了针对功臣们的特殊法律——铁榜。

铁榜规定,如有公侯家人倚势凌人、侵夺田户财产和私托门下、影敝差徭等罪都要处以死刑。铁榜中规定功臣“初犯,再犯免死附过”。“免死附过”就是对初犯和再犯的功臣们加以宽宥而免于处分,但需要作为过恶记录在功臣的铁券诰词中。

例如对汤和当年在常州的一些过错,朱元璋仍然牢记于心,镌刻在了颁给他的铁券之上;开国功臣薛显屡次作恶,朱元璋当面数落他的罪过,夺去他的爵位,将他谪居海南。朱元璋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办法,告诫功臣们恪守朝廷法度,不得侵害百姓,否则作为护身符的丹书铁券就会失去作用。

朱元璋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告诫功臣们要遵守法度,不要欺压百姓,不要妄行不法。与此同时,他加强法制建设,颁布《大明律》《大诰三编》《稽古定制》等法令条文,《皇明典故纪闻》记载:“太祖以功臣之家不循礼,往往奢侈自纵,以致覆亡。虽屡加戒饰,终莫之省。乃命翰林儒臣取唐宋旧制及国初以来所定礼仪,参酌损益,编类成书,命日稽古定制,颁公臣之家,俾遵行之。”

纵使朱元璋如此苦口婆心地教诲和告诫,很多功臣仍然是我行我素。如淮安侯华云龙,在镇守北平期间,霸占前元丞相脱脱府邸,并私自夺取前元宫廷珍宝;延安侯唐胜宗在广西龙州敲诈当地番人;吉安侯陆仲亨在临清巧取豪夺、私占民田;定远侯王弼侵占国家税收;永嘉侯朱亮祖为害地方、陷害清官道同……

面对着有恃无恐的功臣们,朱元璋握紧了拳头,为了朱氏江山的稳定,他不得不有所行动了。

洪武七年,华云龙因为擅自占住脱脱府邸等“违制”罪行被召回京城,其在半路病死;洪武八年,德庆侯廖永忠因僭用龙凤等违法之事被赐死;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牵涉进去的功臣很多,费聚、陆仲亨、唐胜宗、赵庸、李善长等人被杀。

其实,被杀的这些功臣多有劣迹。陆、唐二人前文已经说过,他们在地方巧取豪夺、欺压良善;而费聚因为被朱元璋训斥而心生怨恨,加入了胡党;赵庸在应昌时私自召奴婢;李善长以谋反被杀确实冤枉,但其暗中嘱托汤和调动士兵为他修府邸也是违制,另外他跟胡惟庸也多有来往。

至于胡惟庸被杀,结党专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胡惟庸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贪官。

image

▲ 郭英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所附《明太祖功臣图》

洪武四年十一月,朱元璋在御武楼跟郭英有一番对话,朱元璋说:“朕经常思考如何能保全天下。你有没有想过保全身家性命?”郭英心中一惊,连忙回答:“臣虽然性情驽钝,但是也会想到这些事情。”接下来,朱元璋责问到:“朕命军士们到临濠建造宫殿,你等又私自占用军士为自己造私宅,这是保全身家性命的行事之道吗?”郭英已经开始浑身颤抖了,这个在万马军中杀人如切菜的勇将在一代雄主面前再也不敢威风了,他不断地叩头请罪。朱元璋看到他畏惧的样子,心中暗自满意,表面仍然不露声色,缓缓说道:“朕不忍心加罪于你,但是你应该经常自我反省。朕跟你等表面是君臣,其实情同父子,一个儿子被责备,其他儿子知道害怕,这个家才可以保全。如之前的杨廉,其罪当诛,朕将其宽恕,但是仍然流放边地,就是为了让众人知道畏惧,不至于废法伤恩。朕经常思考保全你等的方法,你们自己却不考虑怎样保全自己,真是愚蠢啊!”朱元璋叹了一口气,又深情地回忆道:“以前,朕的父亲曾经说过:‘人应该安分守己来获取钱财。比如说耕地,每年都有收获,这样可以用之无穷。如果像贪官污吏一样违反天理来获取钱财,虽然所得丰厚,但是最终有丧身亡命的危险。’现在你等俸禄就跟种田之利相同,每年都有获利,无休无止。但是贪污所得,用之有尽,有如积水池之水,早上还是充盈的,晚上就可能枯竭。你等有功于国,朕给你们封爵俸禄来报酬,你等能守住不失去,则子孙有所依赖,你好好想想。”可以说,这番话对郭英的触动是非常大的,之后,郭 英为人为事低调,恪守法度,最终成为洪武朝为数不多的能活到朱元璋身后的功臣。

对于蓝玉,一开始,朱元璋真的想好好保全他的。蓝玉在兰州不慎跌下马受伤,朱元璋派人送去了亲手写的慰问诏书,诏书中高度赞誉了他的功绩,把他比为徐达、常遇春。对于蓝玉这样能征惯战的将领,朱元璋确实发自内心地喜爱,他希望蓝玉能继续为明帝国效力,而蓝玉的表现却一再让朱元璋失望。《明太祖实录》用“专恣暴横”四字形象地形容此时自恃功高的蓝玉。他私下养了几千个庄奴和干儿子。要知道之前打天下时,朱元璋也通过养干儿子来为自己夺取天下效力,蓝玉此举严重一点说就是欲行不轨。这还不算完,蓝玉还侵占东昌府百姓之田,百姓不服,告到御史处,却被蓝玉喝令乱棍赶出。北征回来后,蓝玉私藏了无数驼马珍宝而不上缴朝廷。有一次夜间来到喜峰关,守关小吏按照夜间规定闭门不开,结果蓝玉大怒,竟然带兵强行毁关而入。他在外担任总兵期间,擅自升降属下将校,给有过的军士脸上黥字。在日常礼仪上,蓝玉也多有僭越之举,他的席帐多以金龙装饰,以金爵为饮器,马坊、廊房皆用九五间数。

洪武朝对于礼仪制度规定严格,功臣将相之家穿着、出行、饮用器具、房屋建筑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制,开国功臣德庆侯廖永忠就是因为僭用龙凤之事被赐死。明末才子李贽就曾经指出蓝玉侮辱北元主妃和侵占东昌民田并殴打御史之事就已经是死罪了。

在经济方面,蓝玉也多有违法之事。比如他的房屋、家奴数量到达数百之多,又在自家庭院内公然建造商铺旅舍,召集了百工技艺之人在内居住并与民交易,其获利源源不断地流入了蓝玉的私囊之中。刘辰《国初事迹》有载:蓝玉曾经令家人到云南占用盐引1万多,并且依仗蓝玉的权势来兑支食盐。明太祖得知事情原委,说到:“这是侵夺民利,破坏盐法,以后但凡功臣家中有盐引,尽行没官。”

以兑支盐引吸引盐商到北部边境运粮,一直是洪武朝关乎边防安危的重要经济举措。蓝玉此举无疑是公开破坏这一战略性制度,影响之恶劣不言而喻。朱元璋对这种事情一向是零容忍的, 只不过这一次他隐忍不发,账都记在心里。

《明太祖实录》有载:“胡(惟庸)陈(宁)之反,玉尝与其谋,上以开平之功及亲亲之故,宥而不问。”胡惟庸谋反之时,蓝玉是参与了的。只不过朱元璋考虑到他是开平王常遇春妻弟,以及蓝玉的女儿是自己儿子朱椿的王妃,最终宽恕了他。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建昌卫指挥使、故元降将月鲁帖木儿叛乱,朱元璋命令蓝玉出师征讨,出师之前,蓝玉跟麾下十几名部将向皇帝辞行,当时朱 元璋要单独跟蓝玉面授机宜,他让众将先下去,连呼三声都没有人响应。蓝玉大手一挥,他们却乖乖退下。朱元璋当时心中已经极为不快,大明的将士不听命于皇帝,却服从蓝玉,雄猜之主岂能不疑?

五月,蓝玉抵达罕东,部将曾经建议其派使者招抚当地部族,用怀柔羁縻之手段收服人心,这也是一直以来明太祖朱元璋对西番的政策。蓝玉却置之不理,派宋晟等继续进兵,后来因为军心涣散,不得不终止了行动。蓝玉此次对罕东的军事行动完全是在未经朝廷允许的情况下擅自用兵,这在历朝历代都是触犯君主忌讳的大事。皇帝需要能征惯战的武将,前提是这个武将一定要忠心皇帝,听从命令。

也就在这时候,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加速了蓝玉的结局来临。

九月,皇太子朱标病逝。这位朱元璋倾注了无数心血培育的接班人,在盛年之际意外病死。这一打击,几乎让铁腕皇帝彻底崩溃。很少流泪的朱元璋放声大哭,无奈之下,他只好立皇孙朱允炆为太孙。本来老皇帝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这一次的巨大打击更是雪上加霜。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65岁的老皇帝思虑太子朱标过度,且身患热症,差点撒手人寰。

洪武二十五年十一月,平定了月鲁帖木儿之乱的蓝玉奏请朝廷允许其征伐朵甘百夷——更多的战功是获得太子太师这一职衔的基础。朱元璋却没有批准他的请求,命其班师回朝。

自己的几次请求都被皇帝驳回,蓝玉闷闷不乐地回到成都,也许在这一刻,蓝玉萌生了谋反之心。

十一月底,都督谢熊奉命接蓝玉回南京。蓝玉知道谢熊的小儿子也与胡党案有牵涉,于是大胆地问他:“是不是因为我亲家叶升案中有我的名字,上位(明初对皇帝的称呼)命你来拿问我?”谢熊只说皇帝召唤,并无拿问之说。蓝玉设宴款待,席间坦言自己的打算——回京窥探动静,如果皇帝有所怪罪,他就挣个鱼死网破,希望谢熊回去不要泄露消息,成功之后,共享富贵。谢熊连连应诺。

当年十二月,朱元璋下诏以冯胜、傅友德为太子太师,蓝玉、李景隆为太子太傅。诏书一下,蓝玉的美梦破碎了。他大为不满,生气地说:“我劳苦功高,竟然不能封太师?”他哪里知道,这正是朱元璋刻意打压蓝玉的骄横之气,给一直以来为所欲为的蓝玉再一次敲响警钟。而对于蓝玉来说,不能封太子太师却加速了他的谋反计划。蓝玉私下跟亲信说:“上位几次不能批准我的要求,看来是疑心我了。”

当月,他宴请谢熊和随征的副将徐司马、聂纬以及四川、陕西的都督、都指挥、 各卫所将领,一起谋划造反之事。同时,他还联络在陕西的亲信将领,准备兵马,随时行事。

次年,正月初十左右,蓝玉抵达南京。当时的朱元璋正患重病卧床不起,蓝玉觉得这是个绝佳的谋反机会。他跟同党曹震、朱寿、祝哲等商议:“如今上位重病在身,皇太孙年幼,天下兵马都在我的掌握之中,这正是起事的大好机会。”他们商定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十五日起事。因为他们提前从同党詹徽等人处得知,朱元璋会在南郊参加祭祀先农和籍田之礼。

结果事机不密,谋反计划被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一场震惊朝野内外的惊天大案就此曝光。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八日,蓝玉入朝后被捉拿,第二天被收押锦衣卫监狱受审,第三天就被诛杀。洪武朝最重要的史籍《明太祖实录》对蓝玉案的审判过程记载不详。幸运的是,明太祖把蓝玉的罪行及其同党的供词编辑成册,名为《逆臣录》,并昭示天下,使后人得以知晓蓝玉谋反的大概过程。

洪武二十五年,在四川之时,蓝玉便因为自己亲家叶升牵涉胡案被抓的事情,变得惴惴不安。他想到自己之前的那些罪行,担心皇帝他秋后算账,便决心谋反。在四川,他联络自己的老部下和亲信军官,召集军队,准备起事。朝廷宣他去南京,他就沿路联络旧部。到了京师以后,看到朱元璋重病在床,他觉得是个非常好的机会。他首先指使长子蓝闹儿找到伯父蓝荣请他来家中饮宴,席间蓝玉跟蓝荣抱怨:现在皇帝猜忌他,他几次奏事都被驳回,而且他担心之前跟胡党牵涉的事情,皇帝会追究。他要“趁早下手做一场”,让蓝荣帮他安排召集一些人马。

image

▲ 《逆臣录》书影

不仅如此,蓝玉还拉拢一批失意的中上层武官。普定侯陈恒因为之前经常跟胡惟庸来往,担心自己早晚牵连到胡案中去,对于蓝玉的拉拢爽快接受,并 且托人告诉蓝玉,他什么时候起事,自己全力配合。蓝玉一向善待舳舻侯朱寿,因此朱寿也成为蓝玉同党;鹤庆侯张翼情况跟陈恒相同,也是担心牵涉到胡案,对蓝玉的谋反行动表示大力支持。

此后,蓝玉跟曹震、朱寿等同党密议,联络其旧部曲府军前卫和驻扎京城周围的卫所头目,定于朱元璋亲自籍田之日动手。

因为蓝玉联络的人员过于庞杂,人多口杂,消息最终泄露。蒋瓛的及时告发,使得他的谋反计划胎死腹中。最终,一代名将蓝玉因为心怀谋逆,被斩杀。朱元璋恨透了蓝玉,之前自己对他一次次姑息,他却要取自己性命!朱元璋下令把他的人皮被剥下,进行全国“巡回展览”,以期震慑那些心怀异志的部下。这张人皮到了他的女婿蜀王朱椿那里后,蜀王妃把父亲的人皮偷偷藏在蜀王府。200多年后,张献忠打到成都时,还在蜀王府见过这张蓝玉人皮。

很多人认为蓝玉案是冤案,依据就是《逆臣录》中的证词是锦衣卫屈打成招的产物。可是仔细看一下,谋反的时间、地点、人物、动机都可以前后印证,并没有明显破绽,如果说牵涉入案的人员过于广泛,那些下层人员的供词不能让人信服,涉案的几名主谋,如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莞伯何荣,他们的供词都明确地指出蓝玉谋反的动机、起事时间以及联络的相关军队人员,这些都没有太多的破绽,完全可以相互印证。严刑拷打的口供不一定就是假的,这些案犯明白自己犯的是诛灭九族的大罪,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招供。朱元璋将他们的口供公布天下,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他们罪行确切,如果案情有明显的编造情节,朝廷何必公布他们的证词,让世人指摘?更何况,结合蓝玉一直以来飞扬跋扈的性格和放肆无忌的罪行,加之他对朱元璋的种种不满以及明初政治形势并不稳定,手握兵权的蓝玉想乘机谋反、夺取天下之志便很好理解了。所以蓝玉案并不是冤案,至少对于蓝玉及其主要同党来说如此,至于朱元璋刻意牵涉入案的其他人员当然可以具体分析。

朱元璋掀起如此腥风血雨的大案,是有自己的考虑的。当时功臣宿将剩下不多,而之前自己通过胡惟庸案打击了一大批开国功臣,剩下的功臣们大部分仍然不知警戒,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或多或少都有违禁之事;而自己封在北方的塞王秦王、晋王、燕王等人已经开始独当一面,他们完全可以替代这些功臣宿将为大明防守北边了。朱元璋自从太子朱标死后,身体大不如前,他想为年幼的皇孙朱允炆坐稳江山打下坚实的基础。蓝玉这种谋反之人肯定要杀,冯胜、傅友德等仅存的宿将之前也 有过违法之事,自己宽宥了他们,难保他们不会心怀不满,成为下一个蓝玉;只有从肉体上消灭这些人,才能保障大明的稳定。至于郭英、汤和、耿炳文等仅存的几个元老,他们这些年做人做事小心谨慎,并没有给朱元璋留下太多的把柄,他想为孙子留下这几个人跟诸皇子一起把守江山,足够了。于是,朱元璋才把蓝玉案故意扩大,杀了2万多人。

洪武朝后期最耀眼的将星蓝玉死了,他的传奇结束了,而朱元璋也渐渐迈入了他生命的终点,他认为给孙子朱允炆留下了一个稳如泰山的江山社稷。虽然功臣宿将基本被打击一空,但就藩北平的燕王朱棣此刻崭露头角,两次参加对北元的军事行动,并成功招降北元太尉乃儿不花。英雄迟暮的马上天子朱元璋,接到了燕王的捷报后,不禁感叹:“肃清沙漠者,燕王也!”老迈的皇帝已经把拱卫帝国的希望寄托在了以燕王为首的一批塞王身上,殊不知,自己百年之后,正是儿子燕王朱棣亲手推翻了孙子朱允炆,篡夺了帝位。世事无常,常令人发一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