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甘肃回民之战

甘肃回民之战(田五、张文庆起义)

甘肃回民之战简介

甘肃回民之战:甘肃回民之战,又称田武、张文庆起义,是一起清乾隆年间,发生在甘肃、宁夏地区带有宗教性质的起义。田武、张文庆是起义主要领导人,故名。起源于清政府对穆斯林的残酷镇压。

甘肃回民之战过程分析——

战争档案

时间: 1784 年

参战方:清军;回族

战场:甘肃

主要将帅:李侍尧、刚塔、福康安、阿桂;田五、李可魁、张文庆、杨四娃

战争回放

统治阶级以为,实行残酷的镇压和严密的控制,就可以消除人民的反抗。但是事实恰恰相反,镇压和控制激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新的反抗。乾隆四十九年(1784)四月,在甘肃东部又爆发了田五、张文庆等人领导的回民起义。

田五,又叫田富,甘肃盐茶厅(今宁夏海原)人,回族,与张文庆、李可魁等人都是马明心的徒弟。苏四十三领导的撒拉族起义失败以后,田五等人愤于统治阶级对新教回民的残酷镇压,想为马明心等人报仇,于是就积极联络新教群众,在通渭石峰堡、静宁底店山、伏羌(今甘谷)鹿鹿山、隆德潘陇山等处险要秘密修筑堡寨,储备粮草,制备旗帜兵器,等待时机,举行反清起义。

乾隆四十九年二、三月间,田五与李可魁、张文庆、哈得成等新教首领约定,于当年六月六日分别率各地新教徒同时起义。不料事情泄露,田五只好于五月二十日在盐茶厅小山地方率众提前起义。他率众首先攻克了离盐茶厅30里的西安州营土堡,补充了部分武器之后就弃堡向西北转移,进入山区,队伍很快发展到数百人。

当月二十五日,田五攻靖远县城没有成功,于三十一日撤退。陕甘总督李侍尧、甘肃提督刚塔急调各地清军进行围剿。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两天,起义军与清军多次交仗,因作战失利,多有伤亡,田五也不幸腹部中枪。为避免被清军俘虏,他在马营水自杀身亡。李可魁率起义军余下的八九十人与清军周旋,先后在官川、马家堡、马营等地活动。新教群众不断参加,队伍发展到1000余人。

起义军利用夜暗,巧妙地摆脱围堵的清军,翻山而遁,与通渭县张文庆和大通县(治今青海大通县西北白塔城)杨四娃领导的石峰堡起义军会合,六月十一日攻克了通渭城。西安副都统明善率八旗兵、绿营兵1200人,由静宁州往石峰堡进行围剿。起义军按照将官兵诱至石峰堡内,里外夹攻的预定方略,诱敌深入,设伏以待。六月十二日,击毙明善,全歼来犯之清军。随后,起义军先后进攻伏羌、静宁、秦安等地,均未能攻克,于是分据静宁州之底店和通渭之石峰堡等要地,与清军对峙。

回民起义之后,乾隆帝不以为然地说:“此案系内地回民,非撒拉尔可比,尚易扑灭。”不料甘肃当局进剿不力,陕甘总督李侍尧逗留靖远,借审讯余党为名,不亲赴督剿;甘肃提督刚塔等清军将领,也不敢与起义军交锋,仅事尾追,应付了事,以至于清军处处被动。

为改变这种情况,乾隆帝先是命尚书福康安带钦差大臣关防前往甘肃,继于五月二十日命阿桂为将军,福康安、海兰察等为参赞大臣,数日之后又将李侍尧、刚塔革职拿问,以福康安为陕甘总督,哈当阿为甘肃提督,并调集阿拉善蒙古兵、四川金川番兵、健锐营火器营京兵、宁夏八旗兵、陕甘绿营兵和撤拉尔教士兵等共万余人赴授。

六月上旬,福康安到达隆德。他根据乾隆帝的谕令,采取先进攻起义军的外围据点,然后集中兵力围攻石峰堡的方针,令西安将军傅玉率所部清军赴石峰堡附近石沟庄扎营,以牵制石峰堡起义军,主力则由隆德、静宁分两路向底店山进攻。为对付清军的进攻,起义军在底店山扎立大营,在相距10余里的潘陇山扎营3处,在周围山梁又设小营10余处。

十一日,两路清军同时向起义军发起进攻,起义军英勇抗击,从山梁压下,势甚凶猛。但是,起义军毕竟兵员无多,武器简陋,难以抵挡清军的攻势,而马文豪的投降更加剧了形势的恶化。马文嘉本是武举,参加起义军之前,就暗中与清隆德县当局勾结,这时见形势危急,便公开率众向清军投降,调转枪头,充当清军的帮凶。起义军被迫放弃底店山,撒往石峰堡坚守。

石峰堡在通渭以北60里,本来是一个没人居住的旧堡,田五、张文庆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根据地,主要是因为该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石峰堡因山得名,石峰本在万山之中。而石峰堡又高踞峰顶,四面有山围绕,三面为悬崖峭壁,只有东南地势稍平。乾隆四十八年六月,田五、张文庆为准备起义,将旧堡修葺加固,山顶修土墙1道,高7。5尺, 厚4。5尺,南北长63丈,东西宽15。2丈,堡外挖壕3道。

六月十五日,福康安率清军进逼石峰堡。他认为,从正面进攻,徒增伤亡,故“此时要著,必先扼要放卡,断其水道,并周围刨挖沟壕,使贼无路窜逸,方能制其死命”。据此方针,清军在石峰堡周围山梁安营20余处,派兵驻守。各营盘之间设立卡座,刨挖沟壕,将起义军包围起来。

二十三日,阿桂也抵达军营。他察看了石峰堡周围的形势之后,便指示清军阵地前移,缩小小包围圈。二十五日,清军抢占了石峰堡西北和东南两处靠近河流的山脚,使起义军无法取水。清军还在逼近起义军阵地之处建立20多个卡座,挖掘深、宽各1丈的壕沟一道。三十日,清军分两路从东南和西北山脚发起进攻。起义军虽然已断水数日,但仍在壕内放枪投石,拼死抵御,最终打退了清军的进攻。

三十日那场战役后,阿桂等又令清军将壕沟加宽加深,各营卡均加派士兵严守,并用大炮向起义军不断地轰击。起义军困守堡内,水源断绝,干渴难忍,夜间曾派数十人出堡取水,但都被清军发现,无功而返。张文庆鉴于堡内难于继续坚守,决定进行突围。七月四日,妇女小孩1500余人陆续投出,次日子时,张文庆、杨四娃等与起义军战士一起突围。

由于叛徒告密,清军预有准备。起义军冲到壕边时,遭到清军枪箭雨点般的射击,伤亡惨重,偶有突围而出夺路奔逃者,官兵四面截杀,投崖堕阱者众多。至寅时,已有1000余起义军牺牲,张文庆亦受箭伤。突围不成,起义军只得退回堡内。黎明时,福康安、海兰察挥军冲人堡内,搜捕起义军将士,张文庆、杨四娃以下700余人被俘,后全部被害。田五、张文庆领导的回民起义失败了。

清统治阶级对起义的残酷镇压,给回族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约有万名起义军将士被杀害,4500余名子女被赏给满洲官员兵丁为奴,许多村庄成为废墟。

历史影响

苏四十三领导的撒拉族起义和田五、张文庆领导的回民起义,都是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的,它表面上由教派斗争引起,其实是清王朝由兴盛走向褒败的乾隆朝中期阶级矛盾激化的外在表现,是撒拉族、回族群众反对阶级压迫的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