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阿拉曼战役

阿拉曼战役(The battle of El Alamein)

阿拉曼战役简介

阿拉曼战役: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上,轴心国德国司令埃尔温·隆美尔所指挥的非洲装甲军团与英国伯纳德·蒙哥马利将军统领之英联邦军队在埃及阿拉曼进行之战役。这场战争以英国为首的盟军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盟军在阿拉曼的胜利致使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王国欲占领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占有战略资源丰富的中东的希望破灭。这场战役结束了非洲装甲军团的攻势,此场战役后轴心国于北非战场转入战略撤退运作。阿拉曼战役与同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与瓜岛战役成为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

阿拉曼战役过程分析——

北非的战争

美国的参战使这次冲突不仅在范围上变成了全球性的,而且在性质上也变成了无限性的。在原有战场——大西洋、苏联和北非——之外,又加上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因为已经没有哪一个列强是站在冲突圑之外可以做仲裁人的,所以战后的问题——即未来的和平形态——就变成为最关重要了。

西方两大同盟国——美英两国——的目的就是想要根绝希特勒主义,假使斯大林主义会取希特勒主义而代之,则从政治的观点上看来,才真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因为希特勒未能占领莫斯科,所以他那个想在美国加入战争之前先把苏联逐出战争圔外的希望断绝了。此后西方同盟国的目的就不应仅是消灭希特勒主义,同时还应阻止斯大林主义的发展。假使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德国被击碎得愈惨,则西方国家在政治方面也就会失败得愈惨。

要想达到这个双重的目的,则应该设法在苏联的实力尚未完全发展之前,先使德国退出战争。因为西方同盟国不可能希望在苏联羽翼未丰之前,即先击败德军并占领德国,所以其惟一合理的途径,是一方面帮助苏联,使其不至于为德国所击败;另一方面与德国境内的反纳粹势力取得密切的合作,以便在第三帝国之内制造一个革命,并同时击倒意大利,使其先退出战争。若是能够达到后述的目标,而且同时在德国内部制造革命,那么除非发生了不可以想像的奇迹,例如1939年至1941年间的苏德条约重新恢复,否则不管在苏联方面发生何种变化,西方同盟国在战略上都是处于极有利的地位。他们不仅可以透入德国南面战线核心,这条战线从比斯开湾一直延展到黑海,而且当苏联人想要进入东欧时,又可以从南面威胁其侧翼以迫使他们撤退。所以对于西方同盟国的军事战略而言,其目标应该是维也纳,而不是巴黎。假使他们对于这两把锁都能够找到适当的锁钥,即一方面能在第三帝国之内制造革命,而同时又能占领(或只是威胁)维也纳,那么他们就很可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乘着希特勒尚在与苏联交战之时,即先把希特勒主义的根本斩断了,于是对于战后的和平,就可以以仲裁人的身份出现了。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当战争结束之期巳经可以望见时,斯大林才会那样拼命地要求联军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换言之,即尽量使其同盟国的势力远离维也纳。

这个政治目标——在第三帝国境内制造革命——完全被忽视。在1942年1月13日,同盟国政府曾在伦敦召开了一个会议,不是为了考虑与反纳粹分子合作的问题,而是要每一个与会国家承认在战争结束之后,应负责惩治轴心国家的战争罪犯。这可说是一个无比的愚行,因为惩处他们最有利的方法,即莫过于鼓励和帮助反纳粹分子,在战争期中自动肃清其国内的希特勒主义。此外,在5月26日,英国政府也犯了一个绝对不必要的错误,即与苏联签订了一个为期20年的同盟条约,而并未附加任何有关领土问题的限制,这就无异于暗示说,当德国失败之后,苏联在东欧即有自由扩张的权利。这诚如丘吉尔所说的“斯大林老是刺刺不休的”。

把意大利赶出战争之外去,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来,这都是一个可能的行动,在“阿卡迪亚”会议中,即曾首先由英美两国的参谋首长来加以讨论,所考虑的为一个侵入西北非的计划。为什么考虑到这一点,因为:(1)英国人在利比亚巳经与意大利人和德国纠缠住了;(2)法国人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都不能作有效的抵抗;(3)意大利对于其在利比亚境内的兵力,对于补给方面感到极大的困难,所以在那里很难维持一支较大的兵力;(4)英美两国不久即可以有足够的人力和物资来对于北非作一个成功的侵入战。

当1941年4月间,轴心军在利比亚境内的实际指挥官隆美尔将军(名义上的总司令为意大利的巴斯提科将军[Gen.EttoreBastico])展开了其第一次战役,把他的敌军逐回到埃及边界上的时候,英国的魏菲尔将军却很巧妙地守住了托卜鲁克(Tobrnk),于是使其敌人在班加西(Benghazi)以东,无法获得这个惟一的海港——班加西在托卜鲁克以西340英里,虽然为了坚守托卜鲁克,使魏菲尔在埃及的打击兵力减少了两个师,但此举却阻止了隆美尔向东面的进展。它延长了敌人的陆上交通线,并迫使他非围攻托卜鲁克不可。隆美尔必须攻下托卜鲁克,然后才会有足够的兵力来继续向亚历山大港前进。

因为本书在这里的目的,是不拟对于这些战役作任何详细的叙述,所以只想把利比亚战争为什么会如此长久地成为双方的赛跑场的理由加以说明一下。双方的兵力都是最先拼命向前冲,于是等到他们的冲力消耗完毕之后,又马上被迫赶紧后撤,以避免被对方歼灭的危险。这个理由的核心即为补给问题,好像一条有弹性的橡皮筋一样,双方的补给线都是在相当安全的限度内,从它们的基地向前拉伸三四百英里的距离??——一头是的黎波里,另一头是亚历山大港。但因为这两个主要基地之间,相距在1400英里以上,若是再想向前延伸,则必须建立中继性的基地,否则即有超过弹性极限的危险。所以双方在补给方面的大问题,即为如何增强其补给体系的弹性。惟一可能的办法,就是在他们的主要基地上,首先累积大量的物资,然后逐步向前推进基地。因为双方与他们的本土之间又都是隔着海洋,所以这个关键又控制在海上交通的手中。

当意大利参战之后,英国与亚历山大港和苏伊士运河地区之间的主要交通线,是必须绕过好望角的,全部航程约为1.2万英里到1.3万英里之间,比在墨西拿(Messina)与的黎波里之间的意大利交通线要长过37倍左右。但是当马耳他岛还仍然是英国的一个潜艇和空军基地时,则越过地中海也许比越过大西洋和印度洋还更要危险。因为双方中间隔着这样1400英里长的陆上交通线,使英国大占便利,假使当法国沦陷之后,希特勒即肯听从赖德尔的忠告,立即占领直布罗陀,这样即会使英国人无法守住马耳他,于是形势就完全相反了。

1941年5月1日,隆美尔企图用突击的方式攻下托卜鲁克,但是未能成功。在8月间,他的补给和增援中有35%是沉没在地中海之内。可是直到10月间,当这个沉没的比例高到了75%时,德国当局才开始采取措施,把25艘潜艇从大西洋调到地中海来。于是情况立即改善了,隆美尔遂开始考虑再行进攻,但当他尚未能开始行动之前,10月18日,现在已经代替了魏菲尔的奥钦列克将军(Gen.ClaudeAuchinleck)突然在细第雷兹(SidiRezegh)附近向他发动了一个攻击,经过了一番拉锯战之后,把他逐回到阿格海拉(Agheila),那是一个天然险要的阵地,位置在西德拉湾(Sidra)的南面极端上。

因为到了此时,英军的弹性是已经快要到极限了,所以奥钦列克应该命令撤退,尤其是因为德国最高统帅部已经认清了马耳他岛的重要性,在12月间已经从空中对它作猛烈的攻击。同时,英国的地中海舰队也受到了潜艇、飞机和水雷的攻击,航空母舰“皇家方舟”(AARoyal)被击沉了,此外还有战舰“巴汉”号(Barham)、2艘巡洋舰、2艘潜艇和1艘驱逐舰。12月18日,战舰“伊丽莎白女王”号和“英勇”号(Valiant)在亚历山大港中也被“单人”鱼雷所重创,丧失了作用。英国人的处境是如此的危殆,到了1941年底,英国在东部地中海的海军兵力减到只有3艘巡洋舰和几艘驱逐舰而已。此外,在1942年1月间,越过地中海的轴心国运输船只可以说是没有一英吨的损失。其结果到了1月21日——即奥钦列克战役结束后5天——隆美尔开始作第二次的打击。2月7日他已经把他的敌人逐回到加査拉一比尔哈强(ElGazala-BirHacheim)之线,距离托卜鲁克西南两面只有20英里了。

因为这次攻势恰好在其苏德战役失败之后,所以才使希特勒终于肯听信赖德尔的意见。后者于1942年2月13日指明:“对于英国在苏伊士的要点,德意两国若能乘早加以攻击,则实具有极大的战略重要性。”其次,在3月12日赖德尔又提出马耳他的问题,认为对它的占领对苏伊士的攻势将具有极大的便利。希特勒表示同意,在4月间,德国人对马耳他岛的空中攻击日益增强,这个月之内一共出击了5715架次,以当做5月间意德联军由海上侵入该岛的准备——定名为“大力士作战”(OperaticmHercules)。以后,希特勒忽然又改变了初衷,决定把这个侵入战推迟到7月中旬再进行。在这个时期之前,隆美尔应攻下托卜鲁克,完成对利比亚的征服——一直等到他开始要向亚历山大港前进时,然后才再继续马耳他的作战。

此时,在5月初,奥钦列克也开始准备在6月7日,发动另一次攻势;但是隆美尔现在却已经获得了增援,于是抢先动手了。5月26日的黄昏时候,他在比尔哈强,打击在其敌人的左翼上面,攻占了那个据点,然后向北旋转,差不多经过了4个星期的苦斗,终于于6月21日攻入了托卜鲁克,俘虏了3.3万人的战俘和大量的战利品。两天之后,他越过了埃及边界,把敌军逐回到梅尔沙马特鲁(MereaMatrnh),从那里再退到一条从艾沙山(TelelEisa,在阿拉曼[ElAlamein]以西10英里外)到夸塔拉洼地(QattaraDepression,在南面约三四十英里外)为止的战线上。英军于6月30日占领了该线。

此时在6月15日那一天——当隆美尔还屯兵在托卜鲁克的城下时——希特勒又改变了他的意见,因为他怀疑意大利军是否具有攻下马耳他的能力,于是决定暂不侵入该岛,而先用不断的空中攻击和封锁来围困它。最后,当隆美尔在阿拉曼防线上被阻止时,他就提出了要求增援的紧急呼吁,于是送给他的兵力就是本来预定用以攻占马耳他岛的。凯赛林元帅,当时是德国南战场总司令,在名义上为隆美尔的上司,他的意见认为这个办法不仅停止了对马耳他的侵人战,而且对于整个北非的作战也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当托卜鲁克被攻陷时,丘吉尔正在华盛顿与罗斯福会谈,所讨论的问题有:原子弹的发展可能性、潜艇战役、1943年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和在1942年在北非建立一个辅助性战场。丘吉尔告诉我们说,托卜鲁克的陷落对于他是一生所受最重大打击之一,而美国总统却极慷慨地给予他以援助。虽然美国陆军本身也非常需要装备的补充,可是罗斯福却把300辆薛曼式(Shemiaii)战车和100门机械炮,给予英国并立即运往苏伊士。

在这个慷慨的赠与之后,美国又举行了一个会议来考虑未来的战略,一共讨论了三个问题:(1)把美国兵力运往英国,以准备在1943年侵入法国,其代字为“波丽露”(Boleio);(2)但因为考虑到为了援助苏联,在1942年也有采取行动之必要,所以又考虑到侵入法属北非的问题,其代字为“体育家”(Gymnast);⑶同时对于法国作一个有限的突击,其目的为占领瑟堡或布列斯特半岛,代字为“大槌”(Sledgehammer)。

6月11日,英国战时内阁通过采取第三条方案,因为这是马歇尔将军所最心爱的计划。但因英国的参谋首长认为它是完全不合实际,所以当丘吉尔返国之后,遂于7月8日再写信给美国总统,建议取消这个决定,并推荐“体育家”作战实为援助苏联的最好方法。他说:这

a

才是1942年的真正第二战场。因为假使这个作战成功了,它就可以威胁意大利,并吸引重要的德国空军离开苏联。但是马歇尔却表示强烈的反对,于是罗斯福就回答说:除非丘吉尔能有办法说服马歇尔,使他承认其自己的计划是不合理的,否则美国就只好反转他的战略,而把主要的努力集中在太平洋方面。为了打开这个死结起见,7月18曰,马歇尔和金氏奉派赴英。接着他们与英国参谋首长之间作了两次会谈,因为后者不肯让步,所以问题又再提交美国总统来作最后的裁决。罗斯福的回答是,既然英国人坚决反对“大槌”计划,无可挽回,所以他的代表就应该接受“体育家”计划。很明显的,这是为了给马歇尔留一点面子起见,又改名为“火炬”(Torch)作战。第二天,7月25日,美国总统又发了一个电报去加以补充,说对北非的登陆不得迟于10月30日,最后又改定为11月8日。

当奥钦列克退回到阿拉曼防线之后,有三天的时间,他的情况十分的危急,所以他已经准备撤向尼罗河三角洲上。但是对于他可谓颇饶幸,隆美尔的兵力已经疲惫不堪了。自从他攻陷比尔哈强以来,他已经前进了400英里的距离,其冲力已经逐渐地减低了。他手中适合作战之用的战车,只有德制的50辆和意制的54辆,而所面对的英军战车实力却远比他的优越。虽然双方都尝试想把对方逐退,但到了7月底,这次会战却已经稳定住了,变成了阵地战。

8月2日,丘吉尔飞到了开罗,改派亚历山大将军(Gen.SirHarold

Alexander)代替奥钦列克出任中东军总司令,并把蒙哥马利中将(Lt-Gen.BernardMontgomery)交给他,指定由他指挥在埃及境内的第八军团。

阿拉曼会战和突尼斯会战

1942年7月的前三个星期中,在阿拉曼防线上,时间都是浪费在攻击与反攻之中。隆美尔的目的就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这个正面静止下来,而奥钦列克的目就恰好与其相反,即设法使它稳定下来。结果后者赢得了上风,于是战役的结果遂变成一个增援和补给的问题。

面对着这种情况,隆美尔计算到了9月中旬,情况就会变得对他有利了,但是这一点却不免大错,因为自从7月底起,奥钦列克已经把他空中攻势的主力从前进阵地方面移到了梅尔沙马特鲁、巴地亚(Bardia)和托卜鲁克等港口上面,使隆美尔只能把680英里以外的班加西当做其最近的安全补给基地。其结果是到了8月中旬,他的部队中的编制缺额达1.6万人之多,此外也缺少了战车210辆、部队载运车175辆、一般卡车1500辆。他的军队所消耗的补给量,要比越过地中海运来的数量超过了一倍;据隆美尔自己说,若非在马尔马里卡(Marmarica)和埃及西部,俘获了巨大的敌方仓库,则早巳不能维持了。隆美尔在攻下了托卜鲁克之后,并不曾停止在埃及边界上,这一点曾经引起了激烈的批评。诚然,如果他这样做,则可以使他的交通线相当地缩短,但是交通线的缩短本身还是不能解决其补给问题,因为只要马耳他还仍然留在英国人的手中,则从长期的观点上看来,他在物资的累积上始终是无法与敌人竞赛的。进一步说,一旦当他冲破阿拉曼阵地的企图失败之后,他也根本无法退回到一个后方的位置上去,因为他的运输工具太少,不足以一方面补给其前进阵地,而又另一方面在后方建立一个预备阵地。因为留在原地不动并不能解决把敌人逐出埃及的问题,所以他认清了他必须进攻,不是要等到他自己有充分准备之后——这是永远没有希望的——而是要赶在敌人的损失尚未补充完毕之前先动手。

大家应该记着在名义上,隆美尔是隶属于意大利的巴斯提科元帅的庵下,而后者又归意大利参谋总长卡伐里罗元帅(MarshalCavaUero)指挥。所以隆美尔的补给问题也应由他负责,而这个人却被齐亚诺称之为“流氓”和“骗子”。为了了解其补给情况,隆美尔要求卡伐里罗元帅和凯赛林元帅到埃及来与他会晤。他们在8月27日会晤,他们保证把6000英吨燃料补给他,而其中有六分之一的数量又由凯赛林允许以空运交货,于是隆美尔遂决定发动攻击。但是为了更有把握,隆美尔又向卡伐里罗说:“这次会战的结果就完全依赖在这个燃料是否能如期收到。”后者却回答说:“你可以马上进行会战,燃料已经在运输的途中。”对于隆美尔而言,要算是很不幸的,因为凯赛林并未向他提及,最近已经有了喷火式战斗机运到了马耳他岛,这个因素使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当隆美尔正在忙于准备之时,亚历山大将军已于8月6日抵达开罗,4天之后,蒙哥马利将军也来到了,他立即就接管了第八军团的指挥权。

蒙哥马利这个人具有极活跃的个性,而且自信心极强。他的部下官兵都一致称他为“蒙哥”(Monty),他是精于表演之道,而善于建立其威望,也可以说最会出风头。他的言论极为大胆,而行动极为小心。虽然有时这种戏剧性的装扮,不免会使他的军官感到哑然失笑,可是他那种新拿破仑式的私人文告,例如“我与你们在一起是感到极为骄傲的”,“你们使这个军团变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等说法,却使他的部下在精神上发生了触电的作用。他此时接任第八军团司令,可以说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极为相宜,第八军团在累败之余正需要这样一个活跃的将领。

他一抵达了他的司令部,就召集所有的幕僚人员开会,向他们说明他的任务是毁灭在北非的轴心兵力,若是任何人对此表示怀疑的话,他最好自动请求调职。他又说他已经命令把一切撤退的计划都加以焚毁,三角洲的防御问题对于他而言是毫无意义,在14天之内欢迎敌人的进攻,可是他目前却并无进行攻击的意图,必须等候准备妥善之后再动手。要想执行一个攻势,则必须要有一支精兵,像隆美尔的“非洲军团”(AfrikaKoips)—样,所以他立即着手把2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编成这样一个军。此外,他又认为陆军与空军的司令部必须生活一起,保持着密切的接触,所以蕴藏在他心中的这个伟大攻势计划从一开头起就是一个联合性的努力。

除了加贝斯(Gabes)以北的阿卡里特干河(WadiAkarit)阵地以夕卜,在北非只有这一条阿拉曼防线,是惟一不能从南面来加以迂回的防线。隆美尔的战术问题就是如何突破这个阵地,因为英军布有浓密的雷阵,而在雷阵的后方又有险要的地形,所以这个问题是并不易于解决的。前者从地中海附近的艾沙山起一直到夸塔拉洼地边缘上的“韩特尔”高原(HuntersPlateau)为止,它的北边为险陡的岩壁。后者包括两个山岭:一为鲁外沙特岭(Ruweisat),高出海面约为200英尺,从正面的中央向东延伸;一为阿兰哈法岭(AlamelHaifa),在前者的东南面,其最髙峰要比前者高过一倍以上,它向东北延伸,趋向在亚历山大港一梅尔沙马特鲁铁路线上的艾哈曼(El.Hamman)。

亚历山大和蒙哥马利还是采取了奥钦列克的计划,来当做他们自己计划的基础。其内容是尽量地增强海‘岸与鲁外沙特岭之间地区的防御,对于该岭以南到韩特尔高原为止的地区,只以少数兵力扼守,而以厚密的雷阵来与其配合,对于阿兰哈法岭则以重兵据守。所以当敌人的机动兵力无论从鲁外沙特山岭的南面或北面透入时,都可以从侧面来加以反击,而假使他沿着山岭本身突破时,则也可以从正面来加以阻挡。

当蒙哥马利接任第八军团司令的时候,他发现第三十军和第十三军分别据守着这个正面,前者在鲁外沙特岭之北,后者则在其南面。前者包托第九澳洲师、第一南非师、第五印度师和第二十三装甲旅,后者包括第二新西兰师和第七装甲师。亚历山大把第八和第十两个装甲师以及第四十四和第五十一两个步兵师当做预备队,并对于第一装甲师和第五十步兵师加以整补。蒙哥马利立即要求把第四十四步兵师和第十装甲师配属给他这个军团,前者用以扼守阿兰哈法岭,后者则部署在该岭的西端,当做机动打击兵力使用。

隆美尔的部队部署如下所述:在北面为德军第一六四步兵师,接着就是意军第二十一军,其中包括着特伦多(Trento)师和波隆那(Bologna)师,以及拉门奇(Ramcke)所指挥的德国伞兵旅,最后才是意军第十军的布雷西亚(Brescia)师,所有这些部队都列在第一线上。作为他的打击兵力,隆美尔的非洲军,它由第十五和第二十一两个装甲师组成,另外就是第九十轻快师(摩托化步兵)和意大利的第二十机动军,其中包括阿里提(Ariete)和李托里奥(Littorio)两个装甲师和的里雅斯特(Trieste)步兵师。在后方的梅尔沙马特鲁和巴地亚,还有意大利的帕维亚(Pavia)、弗尔果里(Folgore)和皮斯托拉(Pistola)的三个师充当预备队。

隆美尔的计划是在北部地区发动一个佯攻,在中央地区作一个牵制性的攻击,而把主力的攻击放在南面。在8月30日到31日之间的夜里,应由德意两国的步兵,在最南端的地区中从雷阵中扫开几条甬道——他认为这个地区中的雷阵一定比较薄弱,哪知道却很坚强。其次,在31日的拂晓时,非洲军即跟在步兵后面前进并欲攻下阿兰哈法岭,再向艾哈曼西南的地区前进。此时,第九十轻快师和阿里提及李托里奥两个装甲师,也应在非洲军的北面实行突破,以便掩护非洲军的左翼。他的目的是要切断敌军与补给基地间的交通线,而第九十轻快师和第二十机动军则抓着敌人,并将他们歼灭。他希望寻求一个决定性会战,但是若想要成功,则在31日的清晨必须攻下阿兰哈法岭。

依照亚历山大将军的估计,在正面的南半段方面双方的实力是大致相等的。双方都大约有300门野战炮、300门中型火炮和400门战防炮。隆美尔有500辆中型和轻型的战车,而英国第十三军有300辆中型战车、80辆轻型战车和230辆装甲车。此外,第二十三装甲旅还有100辆战车可充预备队之用。虽然数量上大致相等,可是在等级上隆美尔却差得很远,因为他的战车中有一半是意大利的,那却是质量极为低劣的。

对于隆美尔而言,阿兰哈法之战是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博,因为用他手中现有的工具只有这样一个计划是勉强可行的。正因为如此,所以蒙哥马利才正盼望隆美尔采取这个计划。对蒙哥马利而言,他的意图是首先采取一个坚强的守势,等到他对攻击已有充分准备之后才再转为攻击。所以若是隆美尔贸然进攻,则对于他是一个上帝送来的好机会;不仅足以使他借此重建士气,而且也使他能够消耗其对方的实力,于是当隆美尔最后发动攻击时,即更可以有双重的把握。为了加强其南区的抵抗力,蒙哥马利在8月30日到31日的夜里,对它的雷阵又予以相当的支援,所以当德军开始来扫清甬道时,其时间遂不免大为延缓。使他们的困难更增加的,是第二十一装甲师的师长俾斯麦将军(Gen.vonBismarck)触雷阵亡了,非洲军的军长内林将军(Gen.Nehritig)也负了重伤。而更糟的是隆美尔正害着重病,不能离开他的旅行车。据《隆美尔传》的作者杨格(DesmondYoung)的意见,认为这可能是所有困难中最大的一个。因为隆美尔也正和查理十二世一样,在一个会战的进展过程中,他所依赖者主要就是其个人的观察和判断,而不是一个预定的计划。

这些不幸事件的结果使攻击完全丧失了奇袭性。非洲军的进展被延迟了;第九十轻快师更是如此,而阿里提师和李托里奥师更根本未能透过雷阵。因此其打击力被减削了一半,所以隆美尔被迫只好放弃了其扫向东北面的计划,而只能把非洲军的进攻限制在阿兰哈法岭的西端。但是因为它的进展受到了软沙和空中攻击的障碍,到了下午4时,只好暂时停顿下来。

在8月31日到9月1日之间的夜里,轴心军一直受到英国空军的不断打击,所以到9月1日,隆美尔被迫放弃了一切大规模作战的企图,而只有在阿兰哈法岭上还有无目的的战斗在继续进行之中。到了此时,蒙哥马利看到胜利已经在掌握之中,遂把第十装甲师从该岭的南面调到西面去,以便准备与第二新西兰师在敌人的攻势匮竭之后即联合起来向南发动反击。

9月2日,尽管仍然在不断的空中攻击之下,而且也极端地感到燃料缺乏,隆美尔却重新发动攻势,但因为毫无成功的机会,于是他才命令在9月3日的上午实行撤退。接着蒙哥马利就发动了他的反攻,并同时命令其第七装甲师进击敌军的南翼。经过了一番苦斗之后,隆美尔把英军逐回到雷阵之上。到了9月7日上午7时,这次会战遂告结束o

隆美尔的损失约近3000人,包括死亡、负伤和失踪的都在内,此外还损失了战车50辆、火炮15门、战防炮35门和卡车400辆。蒙哥马利的损失为人员1640人,此外损失了战车60辆、战防炮18门。

凯赛林的意见认为若非隆美尔本人生病,则他一定不会退出这次会战,因为他已经把敌人完全包围住了。这是一个荒唐的说法,尤其是出于一个具有髙度经验的军人口中更是不合理。根本上就无包围之可言,当会战一展开之后,隆美尔对于其前途就一点都不曾存有幻想,因为他深知敌人的制空权已经注定了他的失败。他对这个问题曾经发表了很多的高见,其中有一段说:

当享有制空权时,即可以使对方的补给纵队受到严重的损失,于是补给的严重缺乏马上就会显出其作用来。因为可以不断地监视着通向前线的道路,所以可以使对方的日间运输完全停止,而只能在黑夜中摸索前进,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丧失了许多宝责的时间。可是补给的运输却必须保证其畅流无阻,否则一个军队即将丧失其机动性,而且无法作战(见《隆美尔文件》)。

当我们在下文中讨论隆美尔在1944年诺曼底战役中所担负的任务时,对于这一席话更有回味之必要。

隆美尔说:“这次攻势失败了之后,我们想要到达苏伊士运河的最后机会也就随之而去了。”他知道补给之战已经输定了,因为大批的运输船只将于9月初到达苏伊士,它们带来了10万英吨以上的物资,使第八军团可以获得一切的最新兵器和装备。9月3日,罗斯福所赐予的300辆薛曼式战车已经运到了。隆美尔知道敌人即将反攻了,最可能是在“满月”的时候。凯赛林批评说:“在这种环境之下,坐待英军的进攻难道是合理的吗?”他又补充说,德意两国的最高统帅部都并不会反对撤退的。凯赛林这个假定是不可靠的,隆美尔停留在那里不走的理由可能有两点:(1)也许他不愿意作一个自动的撤退,(2)他缺乏燃料和车辆来实行撤退。齐亚诺也支持后说,他在9月2日,在日记上这样记载着:“两天之内我方的油船沉没了3艘。”9月3日又说:“隆美尔继续停留在那里,更糟的是我方的船只继续沉没。”但是,隆美尔若能在次一个“满月”之前,即先行撤退,则他可能破坏其敌人的计划。

不管他的理由是什么,隆美尔却决定站着不走,接受一次会战。他的计划是对于其前方的布雷地带只用前哨据点来加以扼守。他一共埋下了50万颗地雷和大量俘获的英军炸弹和炮弹,而准备在后方一两千码远的雷区中来作防御战。在他的北面侧翼上,他把德军第一六四师和第九十轻快师作纵深的部署,把他们南面的正面分配给意大利部队来防守。他把他的装甲师分为两个集团:第十五装甲师在北面;第二十一装甲师和阿里提师在南面。从战术上来看,这样的分配是完全不适当的,隆美尔在过去从来不曾如此,也许是因为缺乏燃料,所以被迫不得不做这样的部署。他一共只有300辆意大利战车,那是殊少战斗价值的,而且仅仅可以勉强作战。此外,还有210辆德国战车,其中30辆为IV型,备有75毫米火炮,其余则为ID型,只有50毫米火炮。

因为他已经病得很凶,所以决定返回德国就医,9月22日,他的指挥权暂由斯徒美将军(Gen.Stumme)代理,他也是一位有经验的战车军官。隆美尔向他说,一旦敌军发动攻势,他就会马上赶回来。这实在不是一个太令人满意的安排。回到德国之后,10月10日,他从希特勒手中接受了他的元帅权杖,他早在托卜鲁克被攻陷之后,即升了元帅,这不过是补行仪式而已。

当隆美尔正进行其困难的工作时,他的对手,亚历山大将军也正准备作一个全面攻击。8月10日,丘吉尔给他一个训令,要他尽量提早歼灭德意两国在非洲的陆军,但是这个时间却受着某些因素的限制:(1)“火炬”作战巳经预定在11月8日开始发动,因为这在政治上具有极大重要性的,为了争取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境内法国人的合作,在这次侵入战发动之前,应先使在埃及境内的轴心军受到一决定性失败的打击;(2)因为那300辆薛曼式的战车,要到9月初才能运到,而且还需要几个星期的训练时间,同时又要赶在“满月”时发动攻击,所以最后决定为10月23日到24日的夜间。

第二个问题是属于大战术性的:在这个长达40英里的正面上,应在何处作决定性的打击呢?虽然在敌军正面的南区中,其雷阵不若北区中那样的厚密,可是若在南区中作了一个成功的透人,就会把敌军向其北面的交通线上赶去——即海岸边的道路。于是决定把主力的打击摆在北面,以到达海岸上的公路线为目的,并切断在其南面的大部分敌军。有了这个决定之后,其次才是小战术的问题。

因为战车难以冲过雷阵,正好像步兵之难以冲过铁丝网一样,由于在这个北区中,雷阵的纵深由5000码到9000码不等,所以决定在最初的前进时,应采取旧式的步兵攻击方式,由炮兵和轰炸机担负掩护,而扫雷队则一同前进,至于战车则留在后方。

10月6日,蒙哥马利发布了他的计划。攻击的主力由第三十军担负,军长为李斯中将(Lt-Gen.OiieveLeese),在六七英里宽的正面上平行部署着4个师。其任务为从雷阵中切开两条甬道,北面的一条在艾沙山以南,而南面一条则越过米特里亚(Miteiriya)山岭的北端。当甬道已经开通之后,第十军军长鲁门斯登中将(Lt-Gen.HerbertLumsden)

即应率领第一和第十两个装甲师与敌方的装甲兵交战。同时,为了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并且把其第二十一装甲师钉死在极南端上,第十三军,军长为何罗克斯中将(Lt-Gen.B.C.Horrocks),和第七装甲师也应对于敌军的右翼作两个辅助性的攻击。蒙哥马利一共有7个步兵师、1个自由法国的部队、1个希腊旅、3个装甲师和7个装甲旅;人员总数为15万人,战车共1114辆,其中有128辆为格兰特式(Giant),267辆为薛曼式,都装有75毫米的火炮;火炮共2182门,其中有1247门为各种型式的战防炮。会战以短时间的激烈炮击开始,首先以敌军炮兵阵地为目标,一旦步兵前进,即改行轰击敌人的防御阵地。从10月6日到23日的夜间,英国空军(共战斗机500架和轰炸机200架)应加强其对于敌军交通线和运输工具的攻击,其次即支援炮兵的轰击,最后则集中全力打击敌方装甲部队所处的地区。

此外,还有一个大规模的掩蔽计划,其目的是为了补救战略性奇袭的缺乏,并欺骗敌人。其第一个任务即尽量地掩蔽各部分的兵力集中;第二个任务为利用伪装的假帐幕、仓库、战车、车辆、炮位、水塔和油管等来引诱敌人对于攻击的日期和方面作错误的预测。一直到诺

曼底侵入战时为止,这要算是一次最伟大的伪装工作,其原则为藏起你所有的东西,而显示你所无的东西。

10月23日下午9时40分,在一轮明月之下,第八军团的全部炮兵约1000门火炮,同时向敌方的炮兵阵地开火射击。20分钟之后,步兵开始前进。为了帮助部队认清他们的目标,又曾用探照灯向天空照射,以增强月光。到了24日上午1时,在第三十军的正面上未有严重

的损失,即已攻占了敌人的前进防御阵地。为了重组兵力,暂停了一小时才继续前进,于是开始遇到了顽强的抵抗。虽然如此,到了上午5时30分,澳洲部队即已确实占领了其最后目标的大部分,而新西兰部队则巳经完全达到他们的目标。但是在中央的第五十一师,却在北面甬道的中点上为坚强阵地所阻,距离其最后目标尚差1500码。在南面,第一南非师也被阻达数小时之久。

第十军于上午2时即已越过了它的起线前进,但因为在步兵后面担负扫雷工作的工兵前行得很慢,所以一直到上午6时30分南面甬道才算是已经通行无阻,于是第九装甲旅领先,继之以第十装甲师,都陆续前进了。当后者前进之后,即在米特里亚山岭的东坡上,获得了一个立足点,但是却遭到了敌方的猛烈火力,不能再向前透入了。此时,第二装甲旅和第一装甲师,在北面甬道中,因为受到了地雷和炮火的阻碍而受到了严重的延迟。直到下午3时,经过了猛烈的炮击,在第五十一师和第一装甲师的联合攻击之下,这个甬道最后终于完全打通。这些延迟使时程表被推迟了,所以24日无法达到突破的目的。

在南面,因为第十三军的成功极为有限,所以蒙哥马利命令何罗克斯不要再向前推进,而只采取局部性的攻击来消耗敌军的兵力,同时不要让第七装甲师卷人战斗。

在轴心军方面,情况迅速地恶化,因为虽然外围据点上的兵力能够作英勇的战斗,可是由于敌方的猛烈轰炸,所有的交通网都被击碎了,于是指挥上发生了瘫痪现象。24日拂晓,斯徒美将军亲自上前线去观察情况,途中由于心脏病突发,死在沙漠中力隔了几个钟头才为大家所知道,于是非洲军军长托玛将军(Gen.vonTlioma)遂暂代行指挥。当会战幵始,隆美尔正在西麦林(Semmering)医院中养病,24日下午,凯特尔元帅用电话向他询问体力是否已经恢复,能否立即返回非洲。隆美尔答应立即返防,25日上午7时,他启程往罗马。当他在上午11时到达该城时,他遇见了德国驻意大利武官李特林将军(Gen.vonRintelen),后者告诉他说:“非洲战场中只剩下三个燃料’配发量‘了。”换言之,即从的黎波里到前线之间,每部车辆都只有300英里行程的燃料而已。因为根据经验,每一天的战斗就需要一个配发量,所以隆美尔心里已经是十分清楚的,知道这次会战完全输定了,因为没有燃料,则军队对于敌人的运动根本无法有反应。

那天黄昏时,隆美尔听到托玛告诉他说,由于弹药如此的缺乏,所以斯徒美已经禁止在10月23日到24日的夜间炮击敌军的集结位置。到了24、25两天之内,燃料已经极感缺乏,所以一切大规模运动都不再有可能性。只有第十五装甲师的兵力还有攻击的能力,可是他们已经受到惨重的损失,该师现在能用的战车已经减少到只有31辆了。

尽管工具如此的缺乏,轴心军仍能作极坚决的防御,使蒙哥马利感觉到他这种“消耗”式的攻击实在是成本太髙。他决定把攻击的轴线再向北面移动,并指示第三十军命令其第九澳洲师将攻击的方向指向海岸上,切断在艾沙山岭以北突出地中的敌军。同时,第一装甲师奉命向西夺路前进,以英国人称为的腰子岭(KidenyRidge)即为德国人所称的第二十八号髙地为目标。这些攻击遂产生了这次会战中最野蛮的战斗。澳洲师的前进颇为成功,但是第一装甲师直到夜幕低垂时为止都尚无显著的进展,因为隆美尔已经把第九十轻快师、第十五装甲师和李托里奥师的一部分以及贝尔沙格里(Beraaglieri)师中的一个营调往增援。隆美尔自己说:“血流成河,染遍了黄沙,在天黑之后,看到了在非洲所从未见过的厚密高射炮火力,几百顆英国的曳光弹像流星一样的划过天空,空气都变成了火海。”最后到了夜间,第一南非师和第二新西兰师在米特里亚山岭上,又多获得了1000码的纵深,而第一装甲师的第七摩托化旅也在腰子岭上占领了一个据点。

10月26日,蒙哥马利很明白地看出来他的攻击冲力已经在衰减之中,而在他所已经突入的地区中,也还受着敌方坚强战防阵地的扼制。他决定暂时改取守势,以便重组他的兵力,并建立新的预备队,好在北面重行发动新的攻势。他命令第一南非师接替第二新西兰师的任务,而把前者改充预备队,至于后者的正面则改由第四印度师接管,并交由第十三军指挥。此外,他又命令第十三军把第七装甲师和3个步兵旅调向北方来。

当英军正在作此项调动时,10月26日到27日的夜间,隆美尔也已经把第二十一装甲师调到北面,并于27日向腰子岭发动了一个猛烈的攻击。但是他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仍然还是被击败了,结果遂使蒙哥马利可以顺利地把第一装甲师和第二十四装甲旅抽回来当做预备队。同时,他又命令第九溴洲师于28日到29日的夜间,攻击在海岸地区的敌人。很明显的,隆美尔也猜到这个攻击即将来临,为了增强他的左翼,他被迫只好抽调在南部正面上的一切重兵器和德军部队,而改用已在北区作战的阿里提师中的一部分去替换他们。

29日下午10时,在猛烈炮击掩护之下,澳洲部队发动了他们的攻击,其方向是指向细第阿巴德(SidiAbdelRahm)到艾沙山之间的海岸公路上。这次激烈的战斗持续了6小时之久,隆美尔的记载中这样写道:“英国轰炸机编队分批地飞来,把炸弹投在我的部队头上,并且用降落伞投下照明弹,把大地照得雪亮。”因为战斗是如此的激烈,所以到了30日的上午,隆美尔开始考虑向弗卡(Fuka)阵地撤退,它从阿拉曼以西50英里的海岸上起向南到夸塔拉洼地为止。这是隆美尔第一次考虑到自动撤退的问题,除了战斗的激烈以外,更受着燃料缺乏的严重压迫。10月27日,仅由德国空军运来了燃料70英吨,29日,齐亚诺在日记上这样写道广今天黄昏时又有另外一艘油轮被炸沉,俾斯麦从李特林处获知隆美尔对于其部队的素质颇表乐观,但他对于补给情况则感到很忧惧。在目前不仅缺乏燃料,而且连弹药和粮食也都同样不够用。“

在10月29日上午,蒙哥马利巳经知道第九十轻快师调到细第阿巴德地区中的消息,因为这表示隆美尔已经猜透了其沿着海岸公路线突破的企图,于是他就决定把他的突破攻击轴线向南移动,使其主力打击在意大利部队身上。为了掩护这次行动,并钉住第九十轻快师起见,他命令第九澳洲师在30日到31日的夜间,仍继续攻击。此时,第二新西兰师也准备就绪,要在已有的北面甫道略偏北面之处从敌军正面上打开一个缺口,等到打开了之后,第十军即应率领着第一、第七和第十等3个装甲师,从这里透入向开阔的沙漠中前进。这个作战的代字定名为”超重“(Supercharge)。蒙哥马利自己说:

这次作战的目的是要使我们能进入开阔地区,并击碎隆美尔在埃及的兵力。我们可以迫使敌军的装甲兵力接受会战,并切断他的交通线。第二新西兰师的任务为在4000码的正面上作深达6000码的透入。我并且说明假使第三十军若不能达到其最后目标,则第十军的各装甲师应自己设法战斗前进。

10月30日,隆美尔已经亲自去勘察了弗卡阵地,尽管他知道意大利步兵,由于根本没有运输工具,所以在开阔的沙漠中他们实无异于是一种毫无力量的部队,虽然如此,他却还是计划利用其自己的运输纵队来尽量地运输他们,在黑夜掩护之下先行撤走,然后留下他的残余摩托化兵力,采取宽广的正面向西作退却战。他又说广但我们必须等待英国人先动手,以便将他们纠缠在战斗之中,而不能突然地将其兵力投人我方正面上的一个缺口中来达到突破的目的。”

那天夜间,当澳洲师继续向海岸进攻时,等他们到达了海岸之后,即转向东面来切断在北部突出地中的德国一六四师的装甲步兵。但是凭着第二十一装甲师和第九十轻快师的协助,这些装甲步兵大部分还是逃出了包围阖。

蒙哥马利的原定计划是准备在这个攻击之后,就接着发动“超重”作战,但因情况的变化迫使他顺延了24小时,直到11月2日上午1时,在猛烈炮击和轰炸机支援之下才开始进攻。在炮兵弹幕射击掩护之下,第二新西兰师的两个旅在第二十三装甲旅支援之下,沿着4000码宽的正面前进;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敌军的正面上,打开一条宽达4000码的甬道,扫清地雷,以便第九装甲旅可以跟着后面前进,后者的任务是再向前推进2000码,以到达一条从细第阿巴德向南走的小径,并在那里建立一个桥头阵地。于是第一、第七和第十等3个装甲师就可以从这个阵地中跃出来进行一次决定性的装甲会战。

这个甬道顺利地被打通了,但是当天亮之前不久,第九装甲旅到达了这个小径时,就冲人了一个坚强的战防屏障线,损失了87辆战车——即其全部实力中的75%。此时,第一装甲师就实行跃出,并立即与非洲军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战场在艾奎尔山(TelelAqqaqir)的周围。尽管隆美尔的战车在等级上远不如他的敌人,而他们的50毫米和49毫米(意大利制)的火炮,也几乎完全不能击毁格兰特式和薛曼式的战车,可是攻击者还是阻止住了,而透入的缺口也被封住了。可是隆美尔却并不存一点幻想,他认清了这次会战早已败定了。不仅是早已有了瓦解的现象,李托里奥和的里雅斯特两师中的部队都像流水一样的向后方奔逃,而更严重的却是补给的情况。在一整天之内,他的军团巳经用去450英吨弹药,而只有3艘驱逐舰曾经把190英吨的弹药运到了托卜鲁克。他又说:“非洲军现在一共只剩下了35辆可用的战车。”

隆美尔说:“这已经是应该撤回到弗卡防线的时候了,尤其是截至目前为止,他们的行动都还是极端的谨慎小心,简直到了无法了解的程度。”于是他开始做一件他后来认为是大错特错的事情。11月3日的清晨,他派了他的副官贝恩德中尉(Lt.Bemdt)去直接报告希特勒,要求给予他以完全的行动自由权。他相信这是不会有疑问的,所以早已命令一部分意大利部队先行撤退。下午1时30分,他接到了希特勒的答复:“站住不动,不准后退一步,对于你的部队,你应该告诉他们不成功便成仁!”隆美尔于是暂停撤退,在黄昏时再派贝恩德去见希特勒,带了一个报告去说明若站住不动即等于自寻歼灭。

11月4日,凯赛林来到了隆美尔的总部中,依照隆美尔的记载,后者曾向他说。?“元首从东面战场方面已经学到了他的经验,凡是进着这样的环境,必须不惜一切的成本来守住正面。”在他的回忆录中,凯赛林却提出了不同的说法:“他曾经告诉隆美尔这毫无疑问是一种愚行,对于希特勒的乱下命令只好不遵守,他愿意负其全责。”

当11月3日,蒙哥马利得知其敌人巳经朝西撤退时,即要求沙漠空军把他们的全部打击力量移到正在撤退中的轴心军纵队的身上。但是一直等到夜幕低垂时,他命令第五十一师和第四印度师中的一个旅用4英里宽的正面向前推进,来突破南面地区中的敌方战防屏障,并造成一个缺口,使他的3个装甲师得以通过前进。这在4日的上午顺利完成了任务。

对于这次会战的最后一幕,隆美尔曾经有过下述富于戏剧性的描

写:

在总司令部的南面和东南面,都可以看到尘雾障天,第二十军的小型而素质又低劣的战车,正在与100辆以上的英国重战车作毫无希望的死斗,那是从其没有掩护的右翼上冲来的。我曾经派了魯克少校(Maj.von.Luck)率领他的一营兵力去堵塞意大利部队与非洲军之间的缺口。现在这个意大利军要算是代表了我们手中所有的最强大庫托化兵力,据魯克后来的报告,说他们在战斗中曾表现了惊人的英勇。魯克利用他的火炮,尽量地协助他们,但却并不能挽回意大利装甲军的命运。一辆又一辆的战车被击碎和烧毁,而在这全部时间当中,英军的炮兵也不断地向意大利步兵和炮兵阵地轰击。大约在15时30分的时候,阿里提师发出了最后的通告:“敌人的战车巳经透入了本师的南面。本师现巳被包围……”

到了夜幕低垂之时,意大利第二十军已经被毁灭了,其左面的非洲军也已经被突破,其军长托玛将军也巳经被英军所俘虏。在轴心军的正面上,已经撕开了一个宽达12英里的缺口,而隆美尔手中是既无预备队,复无燃料。尽管有了希特勒的死命令,却还是非撤退不可,隆美尔竭尽了他的全力来抢救他的部下。第二天上午,从希特勒大本营中有命令来,准许他撤退。

甚至于隆美尔之所以尚能撤出其摩托化部队的理由,都还应归功于英军方面:(1)蒙哥马利具有一种过分慎重的本能;(2)英国空军不愿作低飞的攻击,在维多利亚威尼托之战以后,他们曾用这种手段获得了极大的或功。依照亚历山大将军所公布的说法,这时第八军团还可以集中其600辆战车来对付德军的80辆战车。蒙哥马利若能具有像常人一般的大胆,即可以使其敌人的撤退变成了溃败。关于第二点,蒙哥马利的参谋长裘刚德(deGuingand)曾经有下述的批评:“因为事实上我们已经拥有绝对的空中优势,而敌军则已经完全丧失了组织,所以照我们陆军的眼光看来,这里可以说是具有空军所梦想不到的好目标。可是实际上,结果却似乎极难令人满意。当沿着阿拉曼战场到达巴(Daba)之间的道路上前进时,我希望能看到毁灭试验的结果,但是被毁的车辆却很少,隔了很远的距离才有一辆。过了达巴之后,战果似乎较佳,但是我们却仍然发现有许多车辆是因为缺乏燃料而被敌人放弃的。”他所指出来的理由也是正确的,因为英国空军一向重视髙空的水平轰炸,而忽视了低空的机关枪扫射,所以他们对低空作战是缺乏训练的。若不是如此,则照他看来,隆美尔的撤退必然会彻底瘫痪无序。

对隆美尔而言,其撤退的主要关键即在于11月4日到5日之间的夜里,当部队从战线上抽出时,自然是不免会发生混乱的。但总算是很侥幸,他这个对手是一生谨慎,害怕夜间的追击会引起困难,命令他的部队暂停前进。蒙哥马利告诉我们说:“在11月5日,我为了追击而重组我的兵力。”这样他损失了18个小时的宝贵时间。当他将兵力重组完成之后,他决定应由第十军(第一、第七两个装甲师和第二新西兰师)领先追击;第三十军则进到阿拉曼与梅尔沙马特鲁之间,充当预备队;第十三军则负责扫清战场。尽管他已经耽搁了这样多的时间,但在沙漠中作了一个迂回运动之后,他在梅尔沙马特鲁还是几乎切断了敌人的退路。可是到了11月6日,由于缺乏燃料之故,第一装甲师的前锋停止前进。于是隆美尔乘机组成一条相当坚强的正面,并击败了一切敌军的攻击。隆美尔还要补充一句话:“敌人仍继续用最大的小心来进行作战。”隆美尔也说:“道路上的境况简直是一言难尽。纵队已经完全丧失了秩序,一部分是德军的车辆,另一部分是意军的车辆,挤塞在雷阵之间的路面上,几乎是时行时止,一路挤得水泄不通。许多车辆都必须拖着走,而燃料更是痛感缺乏,因为在这次撤退中使消耗量更增大了。”

11月6日,下了一场大雨,使双方都增加了困难,对于追击者则更大,大雨使沙漠中的小径变得几乎无法通行。追击停顿了24小时之久。依照蒙哥马利的意见,这一场大雨才使隆美尔得免于完全的歼灭。

隆美尔在空中攻击之下,在索伦(Solium)为其部队加油,准备再走60英里到100英里的距离。这是在昔兰尼加(Cyrenaica)所储存的最后一批燃料,从此以后他就必须仰赖运输机的补给了。11月12日,他放弃了托卜鲁克;19日又放弃班加西,从那里他一直退到了阿格海拉东面的梅尔沙布里加(MersaelBrega)为止——这是他旧有的“狮穴”。11月25日,蒙哥马利的前卫追上了他。

这是一个长途的迅速追击,蒙哥马利在20天之内,前进了800余英里,其主要目的不是歼灭他的敌人,而是为了想夺取托卜鲁克和班加西来当做补给基地。亚历山大说广这是追击兵力的任务,当他们一路前进时,其实力早已在锐减之中,因为补给上的困难正在逐日地增加。“

这是一点都不新奇的,因为在所有北非以前的战役中都已经一致地证明,诚如摩尔赫德(AlanMoorehead)所说的:”在沙漠战争中,百分之九十都是补给的战斗。“这几乎是难以了解的,早在阿拉曼会战之前,为什么英军在埃及不先建立一个有效的空运体系?不过这个答案实际上是很够简单的。英国的空军当局一向沉醉在战略轰炸的思想之中,所以几乎完全忽视了空运补给的重要性。假使他们是真正具有一颗”空中的心灵“,则应该能够僅得飞机所带来的革命意义,它不仅能够用垂直轰炸来辅助和代替水平轰炸,还更能把空间变成了道路,而在后勤方面开辟一个新天地。

假使蒙哥马利当时手中能有一支适当的空运部队,则其主要的补给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这是这次战役中最具有重要性的教训。

也和惯例一样,这次战役的损失数字依照不同的记录者而有相当的出人。照隆美尔的记载,从10月23日到11月19日之间,德军战死者为1100人,负伤者为3900人,被俘者为7900人。意军战死者为1200人,负伤者为1600人,被俘者为2万人,共为35700人。依照亚历山大的记载,从10月23日到11月7B之间,估计轴心军的损失数字为战死1万人,负伤1.5万人,被俘3万人以上,一共为5.5万人。英国人的损失,据他所发表的,为死亡、负伤和失踪者共计13500人,有500辆以上的战车被击毁。

11月8日,隆美尔正在全面撤退之中,”火炬“作战也已经开始了。艾森豪威尔将军所率领的英美联军,分别在北非的卡萨布兰卡、奥兰(Oran)和阿尔及尔(Algiers)登陆。这些登陆军分别由巴顿少将(Maj-Gen.G.S.Patton)、弗里登达少将(Mai-Gen.L.P.FredendaU)和安德森中将(Lt-Gen.K.A.N.Andereon)指挥。前两者由美军所组成,第三者则为英军,第二和第三两支兵力又合组成第一军团,由安德森任司令。

虽然执行”火炬“作战的最后决定是在7月25日,但是其执行计划直到6个星期之后才获得了批准。这个延误使联军在10月初未能进行侵入战,所以未能在冬季来临之前决定该作战计划。其原因是因为丘吉尔与美国参谋首长之间,为了应在何地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发生了严重的争执——斯大林对此却不断地在提出激烈的要求。丘吉尔主张应在巴尔干,一方面可以击败德国人,而另一方面又可阻止苏联人向地中海东部扩张。后者则主张应在法国北部,因为他们完全接受了斯大林的宣传,并且根本不曾考虑到战后欧洲的政治情况。因为时间已经延误了,所以惟一补救的方法就只有用奇袭的手段来占领突尼斯的锁钥比塞大(Bizerta)和突尼斯(Tunis)。因为这个原因,”火炬“作战的第一任海军总司令康宁汉上将(Adm,SirCurmingham)遂主张对于比塞大作一个直接的打击,或至少应打击在波尼(Bone)港上,这是不惜冒险的,因为敌军可从西西里和萨丁尼亚作空中的攻击。说也很奇怪,尽管美国的参谋首长曾经力主在9月间就在法国开辟一个第二战场,那当然是一个更危险的作战,可是由于8月间有一支强大的护航舰队曾经受到了惨重的损失,因此使他们大感惊惧,于是对于在奥兰以东的一切登陆都拒绝同意。此外,因为他们害怕佛朗哥将军也可能会攻占直布罗陀来封锁地中海,所以美国的参谋首长坚持他的那一部分兵力应在卡萨布兰卡登陆。

在他后来给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报告中,康宁汉曾经说过:”对于我而言,这是一个终身引以为憾的事情:这个在波尼地区或更东面的地方,作最初突击的较果敢的计划始终不曾实现。甚至于假使我们只要把极少数兵力投入东面的港口中,则这个象征性的占领就可以使轴心军为之夺气,于是即可获得完全的成功。“魏尔莫特(ChesterWilmot)在他的《欧洲争夺战》一书中,曾经有下列的批评:

因为非洲战役一直拖到了1943年的晚春时节才结束,遂使在那一年中丧失了任何渡海侵入的机会。为了”火炬“作战,在大西洋两岸曾经引起了激烈的辩论,其所造成的时间延误使联军在战略上受到了无可弥补的损失。

虽然如此,这次侵入战却似乎巳经使希特勒受到完全的奇袭。不过这个理由却是很难于解释的,因为早在10月9日,齐亚诺即在他的日记中记载道:”所有一切的情报和谈话都使人获得一个结论,认定英美联军正在准备在北非登陆。此后,他们若再想对轴心国家作进一步攻击,则意大利在地理上和逻辑上都会是第一个目标。“

这些登陆仅仅只受到了法国人的轻微抵抗,11月11日,正在北非视察的法国海军上将达尔朗(Adm.JeamDailan)突然脱离了维希政府,命令法军停火,并加入了联军。虽然希特勒事先对于这次侵入战毫无准备,可是他的反应却具有惊人的速度。他命令占领维希法国,这个行动使法国人留在土伦的舰队大部分都自动地炸沉了,同时并用运输机载运部队,飞往突尼斯和比塞大。11月10日,已经有两个团到达,其他的部队还继续源源而来,其中包括第十装甲团、第三三四师、第五〇二战车营、备有新式的虎式(Tiger)战车、戈林装甲师和一些意大利部队,全部均由阿尔宁将军(Gen.vonAmirn)率领。假使隆美尔在3个月之前,即能获得这样兵力之一半,则在阿拉曼的局势也许就会大不相同了。

当他已经确保了其基地之后,艾森豪威尔的任务就是挥动第一军团东进,以攻占突尼斯和比塞大等港为目的。他们一登陆之后,即继续前进。11月12日,波尼港为一支海运的陆战队所占领,3天后美英两军的伞兵也降落在提贝沙(Tebessa)和苏克艾阿巴(SoukelArba)附近。其次,联军又利用所有一切的运输工具,载运了两个旅的兵力迅速前进,与德军混战了一番之后,于11月25日占领了梅德杰达河(Medjenk)上的梅杰兹艾巴布(MedjezelBab)。该地在突尼斯西南面,相距25英里。

联军的补给开始发生了困难,而倾盆大雨和敌军对于船只的攻击,更使情况日益恶化。到了11月29日,空中补给已经击败了公路补路,从阿尔及尔到梅杰兹艾巴布公路距离为300英里,而最好的机场都在轴心军的手中。当道路已经变成了泥潭时,德军的运输机还是继续不断地把部队向突尼斯送去。到了圣诞节时,僅局已经完全形成。第一军团虽然仍能守住艾巴布,但是其北面的髙地,尤其是阿赫美拉山(JebelelAhmera,也被称为长停山[LongstopHill])都已经失守。战线向南延展到芳道克(Fondmik)为止,中间夹着一连串的据点。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1943年2月中旬为止。

当这个僵局达到最高潮的时候,1943年1月14日,丘吉尔与罗斯福又在卡萨布兰卡会晤,讨论未来的战争指向问题。接着也举行参谋会谈,他们两位都未曾亲自参加,所讨论的范围及于全世界,而专就北非战役而论,其最重要的决定为一旦北非战役结束后,即接着侵入西西里岛;而当第八军团进入了突尼斯之后,亚历山大将军即应升任艾森豪威尔的副帅,并兼任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统一指挥在突尼斯境内的一切陆上兵力。不过最重要的政治性决定,却是罗斯福和丘吉尔两人决定了要迫使德意日三国无条件投降,这个决定使一切其他的决定都为之黯然失色了。

这个影响世界命运的决定是怎样获得的,到今天还是一个疑问。依照罗斯福的儿子艾略特的记载,说他的父亲首次使用这个”无条件投降“的名词,是在1月23日会餐的时候,当时在座的人除了罗斯福以外,还有丘吉尔、霍普金斯和他自己。丘吉尔附和着说:”好极了!我可想像到戈培尔和他们其余的人会如何地叫唤着!“此外,艾略特也写出其父亲的意见,他说:”当然了,这正是为苏联而设的。他们不可能希望比这个更好的事情。无条件投降!乔叔叔(UncelJoe,系指斯大林)自己所能想到的也不过如此。“

戈培尔是一个宣传的好手,可能会为之大喜过望。1942年3月27日,他曾经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假使我是站在敌人的方面,我就会从开战那一天起,采取一个打倒纳粹主义的口号,而把德国人民摆在一边。张伯伦在开战那一天所用的就是这个口号,但是感谢上帝,英国人却不曾继续采取这条路线J1943年4月12日,他又说:“但是总而言之,美国人正在犯同样的错误,毫无疑问,这是由于丘吉尔的指示。我只可以说应该感谢上帝,假使他依照威尔逊十四点的路线来发动一个和平运动,则毫无疑问将会增加我们很多的困难。”至于说到乔叔叔,虽然他内心中的惟一意图就是要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可是他却不是头脑简单的人,并不愿意让敌人知道他的心事。他是列宁的真正信徒,他在1943年2月23日曾经公开地说:“若把希特勒集团与德国人民混为一谈,那才真是荒谬已极。”当外国的报纸说红军的目的,就是要想使德国亡国灭种时,斯大林又痛斥之为“无稽的谣言”。

美国总统的说法却有很大的差异。他自己说这’种思想是突如其来的,在1月23日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中,他说:“这个思想是突然地跳入了我的心灵之内,接着我就知道我应该说些什么。”虽然,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对此颇多掩饰之词,但后来他却也承认他曾经作过几个错误的声明。但在当时,他心里是雪亮的,他在1943年2月11日曾经向英国众议皖说:“仅仅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美国总统曾经获得了我的同意,才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中宣布要求所有的敌人无条件投降。”希尔吴德为白宫亲信人员之一,也曾证实了丘吉尔的说法,他说:“总统在作此次决定时,是曾经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是一个真正代表罗斯福政策的声明,因为他主张不能有谈判的和平,不能再让另一个“十四点”的漏洞产生另一个希特勒。以后,在1944年5月24日,丘吉尔也曾在英国下院中发表过如此类似的意见,他说:“对于纳粹德国和日本而言,是必须坚持无条件投降的原则,这个原则本身可以扫除威尔逊十四点这一类东西所引起的危险。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失败后,他们却宣称是为了考虑十四点然后才投降的。”张伯伦(W.H.Chamberlin)先生在他所著《美国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一书中,曾经批评说:“很明显的,丘吉尔并不曾想到,真正值得批评的并不是十四点本身,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和平安排中没有能够真正忠实地履行它们。”

这个信口开河的口号,对于西方世界的前途要比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更具有致命的影响。这里应该提醒大家的,就是一位政治家绝不可以公开宣布这种不能反悔的决定来作茧自缚,在所有的人当中,丘吉尔先生从不断的练习中学会了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就是能够转变方向而不至于丧失面子。

第一点,无条件投降政策使战争不再是一种创造性政策的工具,不再是用来建立一种有利与安定的和平,反而设计成一种纯粹毁灭性的工具。卡萨布兰卡会议放出一只兀鹰来吃欧洲的尸体。

正如法国的波旁王室一样,罗斯福和丘吉尔不曾学到任何新的东西,也不曾忘记任何旧东西。在他们的前面有1919年制造和平失败的经验,这也正是希特勒兴起的原因,虽然英美心理战争专家都希望能明确地说明“无条件投降”的含义,可是他们的努力却都受到了罗斯福的反对。当1944年3月16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成立一个委员会来研究这个口号的含义时,他们就建议虽然战犯是应该加以惩处的,但是联军当局却应声明并非对于德国人民作玉石不分的惩罚,因为在未来的和平中还需要德国的合作,可是罗斯福在4月1日给予他们的答复却是“绝无妥协之余地”。

对于这个荒谬的标语所作的各种评判当中,也许最有力的莫过于韩克勋爵(LordHankey)在其《政治考验与错误》一书中所发表的看法。韩克从1906年起,即连任英国御前会议、内阁和帝国国防委员会的秘书长,他为战时内阁成员之一,似乎是一位最有发言资格的政治家。他说:

无条件投降使战争的苦味更增加,使战斗打到底的观念变成了必然的趋势,关闭了双方提出谈判条件的大门,而使德国人和日本人获得了困兽犹斗的勇气。增强了希特勒在德国的地位,使他变成德国人的惟一希望,帮助了戈培尔的宣传,于是使诺曼底登陆以及后来在法国北部、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和德国等地的浴血苦战,都变成了无可幸免。战争的延长遂使斯大林能够占领东欧的全境,围起了铁幕,并使他一步就达到了其所谓反对资本主义(包括社会民主主义在内)的目标。因为把德日两国一切比较有地位的政治家都一网打尽了,这个政策使得在战后无法签订和约,这不仅使德日两国的复兴重建工作大受阻碍,而且连世界各国也都深受其害。它可能毒害了我们与过去敌国的一切未来关系。这个政策不仅使德日两国因为流血过多而元气大伤,其他所有的国家(也许只有美国例外)也都因此变得贫困不堪了。同时这也是极不幸的,这些政策与“登山遗训”的精神是如此的矛盾,所以对于盟国的精神地位也丝毫不能具有增强的作用。

当这个注定了世界命运的决定公布之日,隆美尔也早已在12月12日退出了梅尔沙布里加阵地,放弃了的黎波里,一口气退到马瑞斯(Mareth),这是一个在加贝斯湾中的天然坚强阵地。在那里,当蒙哥马利正在忙于重开的黎波里港口的工作时,隆美尔就决定打击在费德(Faid)以西的美国第二军头上以便肃清他的后方。2月14日,他突入美军的战线,24日占领了凯撒林(Kasseine)隘路,前进到了塔拉(TTiala)和提贝沙,以便扰乱其敌方第一军团的交通线。23日,他被英美两军的增援兵力所阻,被迫撤退了。在那一天,他奉命指挥在突尼斯的全部轴心军兵力。它又分为两部分,在北面为阿尔宁将军的第五装甲军团,在南面为意大利第一军团,其中又包括德国非洲军、意大利的第二十和第二十一两个军,其军团司令为意大利的梅希将军(Gen.MeSSe)。当隆美尔回到了马瑞斯阵地之后,他决定不等到蒙哥马利的实力长成之后,即先向他攻击。3月,他打击在米地尼(Medenine)的头上,但却受到了重创,而被迫撤回。三天之后,他把指挥权交给阿尔宁暂行代理,自己却经过罗马回到在苏联境内的德军最高统帅部中,向希特勒提出了他的撤兵返回欧洲计划。这次又是毫无结果的,因为隆美尔现在病得很重,所以希特勒遂命令他请病假,不必再回非洲去执行对卡萨布兰卡的作战。

3月30日,蒙哥马利攻击在马瑞斯的梅希将军,实施了一次卓越的迂回运动,绕过了他的右翼,而迫使他向阿卡里特干河阵地撤退。4月6日,蒙哥马利又再度进攻,迫使梅希退到了恩费达维里(EnfidaviUe)o次日在加弗沙(Gafsa)附近,一支美军的巡逻队与第四印度师的巡逻队取得了接触,4月10日,第八军团进入了斯法克斯(Sfax),苏斯(Sousse)于12日陷落,到了13日又在恩费达维里与梅希发生了接触。到这时为止,第八军团已经追击了1800英里的距离。

当2月19日亚历山大将军接任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之际,他的最重要任务有两个:(1)蠃得够多的海岸平原来建立飞机场,从那里他就可以切断敌方与西西里之间的空中交通线;(2)以尽量最快的速度击毁轴心兵力,并夺取突尼斯和比塞大来作为侵入西西里的基地。

到了4月中旬,他已经完成了其第一个任务,下述的事实即可以表现其意义:4月18日,有一个大编队的德方部队运输机,其中50余架都被击落。第二个任务却尚未完成,那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不仅因为在非洲的全部敌军现在都已经集中在突尼斯,而且多山的地形也使他们极难于被迅速地击败。这些兵力总数在20万人以上,相当于14个师,其中有3个是装甲师。在4月中旬,他们所防守的阵地,西面从恩费达维里到法斯桥(PomduFahs)以南,然后转向北面达到梅杰兹艾巴布的东面,从那里再采取西北的走向,通过克鲁米里(Kioumirie)的崎岖山地,到达塔巴卡港(Tabarka)以东约12英里的海岸。为了毁灭这些兵力,亚历山大手中一共调集6个军:第八军团的第十军和第三十军,第一军团的第五军和第九军,美国第二军和法国第十九军,一共约30万人。

亚历山大的计划,是用第八军团在南面对敌军的左翼发动攻击,以便吸引敌军的兵力,在北面再用美国第二军的兵力打击敌人的右翼,以夺取比塞大为目标。至于第一军团则在梅杰兹艾巴布附近,突人敌军防线的中央,打通梅德杰达河谷,并到达通往突尼斯的公路。与这次作战相配合的,法国第十九军也在北面作一个辅助性的攻击,打击在法斯桥上。当敌人因为中央的攻击分裂成两部分之后,就计划把第一军团的大部分向南旋转,把在突破点右面的大部分敌军向第八军团所坚守着的战线加以压迫。这样就可以阻止阿尔宁和梅希把强大的兵力撤人朋角(CapeBon)半岛,因为在那里他们可能会坚守相当长的时间。

4月11日,亚历山大命令蒙哥马利把第一装甲师调去增强第一军团的实力,次日他又选定了4月22日为开始发动总攻的日期。它所预定的程序如下:(1)作为一个预备性的行动,第八军团应于4月19日至20日的夜间,发动攻击并攻下恩费达维里阵地;(2)4月22日,第一军团开始打通梅德杰达河谷,至于法国第十九军向法斯桥的进攻则并未确定日期;(3)最后,4月23日,美国第二军应向细第尼斯尔(SidiNsir)公路进攻,而以巧久(Chouigui)隘路为其最后目标。

4月19日下午9时30分,第八军团发动了他们的攻击,并攻下了恩费达维里,但是在它的北面,敌军的抵抗极为顽强,所以到了21日,蒙哥马利决心放弃他的主力攻击,而集中全力来突破海岸上的隘路。当阿尔宁对于联军所正在进行的计划获得了风声之后,即先发制人地在梅杰兹艾巴布与髙贝拉特(Goubellat)之间发动一次猛烈的攻击来阻止联军第一军团的前进,但是他却未能达到其目标,于是到了4月22日的上午,第一军团开始发动攻势了。接着就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在这个战斗中,阿尔宁集中其装甲兵力的大部分来对抗敌人,一直到4月26日,第五军的第七十八师才攻占了长停山,这是梅德杰达河谷中的锁钥。25日,德军撤出了法斯桥以南的地区,使法国第十九军进到了距离该隘路在打击距离之内的地方。当中央战场上的主力战斗正在进行之际,美国的第二军在从梅德杰达河到海岸之间的全部正面上也获得了重要的进展。4月30日,美军第三十四师经过了最激烈的苦战之后,占领了在细第尼斯尔东北面的塔亨特山(JebelTahent,即六〇九号高地),打通了到马特尔(Mateur)的道路。

因为第八军团的牵制性作战已经失败了,亚历山大遂决定再增强第一军团的打击兵力,于4月30日又命令蒙哥马利把第七装甲师、第四印度师和第二〇一近卫旅拨交给第一军团。这些兵力都分配给第九军,亚历山大的意图是想用他们来作决定性的打击,到达直通突尼斯的梅杰兹一马希考特(Massicault)公路。在它的右面由第一装甲师在高贝拉特地区中作战来作为支援,而在它前进之前,左面的第五军也应攻占包奥卡兹山(JebelBouAoukaz)来保护其左翼。此后,在梅德杰达河北面的第四十六师和其南面的第一与第七十八两个师——都是属于第五军的——就应使第九军在敌方阵地中所打通的走廊能够确保其畅通无阻。在更东的地区中,为了钉住敌人的兵力,法国第十九军应攻击査格豪恩山(JebelZaghouan),第八军团也应在恩费达维里以北继续作局部性的攻击,当这些作战进行之际,美国第二军仍应继续向比塞大前进。

第九军的攻击定于5月6日发动。它准备采取3000码宽的正面,英军第四师在右,第四印度师在左,后面分别跟着第六和第七两个装甲师。在猛烈炮兵轰击之下,再加上轰炸机的支援,这两个步兵师预定要透入6000码的纵深,以便建立一条扫清了地雷的走廊。接着在后面,那两个装甲师就准备一口气冲到距离突尼斯在12英里以内的地点上。他们既不准备从事于扫荡的工作,也不企图席卷在其左右两侧的敌军。亚历山大是希望在敌人尚未能组成其防御之前,就一鼓作气地把突尼斯攻占到手。他自己说:“假使各部队若能严袼遵守上述的这些训示,则我很有把握也让德国人去尝尝他们所发明的‘闪击战’的滋味,并阻止一个非洲’敦刻尔克‘的重演。”

5月5日的下午,经过了一场苦战,第五军的第一师攻下了包奥卡兹山。次日上午3时30分,在400门火炮和战术空军的支援之下,英军第四师和第四印度师都分别前进了。①攻击的力量使守军无法抵挡,所以到了上午11时30分,这两个师均应达到他们的目的。接着以后,第六和第七两个装甲师就跟着前进了,冲开了德军第十五装甲师的少数残余战车,突破了敌军的战防屏障线,到了夜幕低垂时,已经占领了马希考特。同时,在美国第二军的不断压迫之下,在北面的敌军防线也开始向内退缩,5月2日,美国的第一装甲师就占领了马特尔。5月7日,第二军的第三十四师突破了巧久隘路,和第一军团的左翼取得了接触。

5月7日天一见亮的时候,第六和第七两个装甲师即从马希考特前进;上午8时30分,即占领了圣西普林(St.Cyprien)村。下午2时45分,英军进入了突尼斯。接着不久以后,比塞大也为美国第二军的战车所占领。

当混乱的情况一经控制之后,第七装甲师即依照计划向北面的普罗特维里(Pmtville)进发,而美国第一装甲师也奉命从马特尔向东推进,以同一城镇为目标。在他们之间捕捉到了德军3个师的残部,他们在5月9日向联军投降。在此同时,为了切断夹在第一和第八两个军团之间的敌军,使其无法逃入朋角半岛,第六装甲师领先,第四师跟在后面,一同扫向从突尼斯通向该半岛的公路,而第一装甲师则也从髙贝拉特向它的右翼进逼。

在突尼斯湾的底部,所遇到的第一个障碍物为哈曼李夫(HammanLif)隘路;这是一个特顽强的阵地,由戈林师和一些八八炮担负着防御任务。第六装甲师一直受到了阻止,直倒5月10日的上午为止,结果从波涛汹涌的岩岸边上把一部分战车绕过去了,这才使敌方阵地受到了迂回。以后的情形,莫尔赫德在其《非洲的末日》一书中,曾经有极生动的描写。他说:

在以后10个小时之内,他们一口气冲到了哈马米特(Hammamet)o他们一路怒吼着冲过去,经过了德国人的机场、工厂、燃料和弹药仓库以及炮兵阵地。他们也不停止下来收容俘虏,因为已经无此必要了。假使是一颗彗星从路上冲过去,其所能造成的影响也似乎不过如此。德国人现在已经完全吓慌了,当他们看到英国人的战车扬长而过,倚直感到手足无措。德军将领巳经无法下达命令,因为他巳经与其部下丧失了联系。在恐惧之中,德军士兵纷纷奔向朋角公路上去寻找船只。等到了滩头,他们发现既无船只,又无飞机,于是军队就完全崩溃了。

克里弗德(AlexanderClifford)说:“德军的头脑和神经中心都已经发生了瘫痪现象,于是一切有组织的行动都变得不再有可能性了。”——这正是法兰西崩溃的重演。。

5月12日和13日,阿尔宁将军和梅希元帅都相继投降。25万人的德意军队都放下了他们的武器,一共只有633人从海上逃走。13日下午2时15分,亚历山大向丘吉尔发出了下述的报告:

首相阁下,卑职正式报告突尼斯的战役巳经完全结束。一切敌人的抵抗都已中止。我们已经是北非海岸上的主人翁。

经过了两年的拉锯战,北非战争终于告一结束。这两个具有决定性的会战——阿拉曼会战和突尼斯会战——要算联军的第一次伟大胜利。现在已经获得了一个基地,可以直接攻入意大利,于是到中欧的道路已经畅通无阻了。现在美英两国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用最高的速度来扩张他们的成功,赶快把意大利赶出战争。

第一个步骤就是于7月10日侵入了西西里,于是到了7月24日,罗马即发生了政变,墨索里尼垮台了,意大利国王伊曼纽尔授命巴多格里奥元帅出组新阁。当意大利提出和平要求时,西方同盟国都应尽量地去接受它,可是无条件投降的政策却像一把钳子把他们夹得紧紧的。7月26日,罗斯福总统宣称说:“我们对于意大利的条件还是和对于德日两国一样——无条件投降。我们不与法西斯党的残余分子打交道,我们不准许他们存在。”因为美国人认为巴多格里奥政府是法西斯党的余孽,所以强烈反对承认它。

虽然罗斯福的态度是如此的强硬,可是他在同一天,又发了一个电报给丘吉尔说:“我认为我们应尽量以接近无条件投降为原则,但对于意大利人民则应给予良好的待遇。”他的态度略为软化的原因,是因为艾森豪威尔将军和两国参谋首长都认为意大利若能有一个政府,可以马上获有投降的权利,则不管其政治色彩是怎样的,都是比较有利。可是3天之后,丘吉尔给罗斯福的回电中,表示反对联军把休战条件用广播通知敌人,而主张应由敌人的政府依照我们的无条件投降原则来正式要求休战。这种咬文嚼字的说法实际上是毫无意义,因为依照1907年海牙和平公约的规定,休战的意义并不等于投降。

于是为了“无条件投降”的意义,发生了许多的争论。8月3日,巴多格里奥的代表阿耶塔侯爵(Manpisd’Ayeta)到达了里斯本,向驻该地的英国大使表示,整个意大利都在渴望和平,极愿意与联军合作。3天之后,又有另一位代表贝里奥先生(SignorBerio)与在丹吉尔的英国代表发生了接触,并表示他有全权谈判条件。英国的外相艾登先生,发了一个电报给正在海上准备前往魁北克的丘吉尔首相,询问说:“我们是否应该回答他,要巴多格里奥政府首先第一步宣布意大利无条件投降,然后我们再告诉他我们准备与意大利停战的条件。”丘吉尔在这个电报的旁边余纸上,用红笔批注道:“不能再拖了。若是再坚持’无条件投降‘的理论,则可能终至无法受降。”所可惜的,是他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中并不曾想到这一点。

就这样拖延下去,代表继续来往于罗马、里斯本和马德里之间,最后到了9月2日,在叙拉古附近的一个橄榄园中,终于由卡斯特拉诺将军(Gen.Castellano)代表意大利,艾森豪威尔的参谋长史密斯将军(Gen.BedellSmith)代表联军,签订了一个“短期休战协定”。9月5日,丘吉尔告诉斯大林说这是一个政治性的胜利,并且9月3日,联军已在意大利的脚跟上登陆,其主要目的就是“杀德国人,并且使意大利人也大规模地杀德国人”。可是对于西方同盟国而言,却可以说是不幸之极,因为这样的一再延误,已经使希特勒获得了4个星期的时间来增强其在意大利境内的兵力。无条件投降的第一颗苦果,就是使阿拉曼和突尼斯两次会战的决定性意义化为乌有,接着在它们后面的就是联军在这次战争中最不利的意大利战役。

不过就其立即性的后果而言,这两次会战的胜利却还是使西方同盟国大受其利,因为北非的征服使地中海的交通重新恢复了,于是使联军多出了几百万英吨的船只,使对被轴心国占领的欧洲地区可以加以威胁的面积增加了一倍,这样也使希特勒在战场上的负担益形加重了。它也使大规模两栖作战获得了实验的机会,同时也消除了美英两国间合作的障碍,使它们的战斗力量得以凝结成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