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平叛苏四十三

平叛苏四十三(撒拉族人民起义)

平叛苏四十三简介

平叛苏四十三:平叛苏四十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青海循化信仰伊斯兰教的撒拉族中因新教、老教争斗,新教徒韩二个率众杀死老教哈尔户长(总头人),酿成事端。清兰州知府等前来弹压,意欲帮扶老教,被新教苏四十三所杀,矛盾由鯠臫教頭派條之争转化为反清起义。苏四十三率新教男女二千余众攻占河州,进围兰州,沿途得到回回、东乡等族的支援。清廷调集包括火器营在内的一万多人马前来镇压,遭到撒拉族射手的阻击,损失惨重。起义军坚守华林山,最后苏四十三和两千多名撒拉族群众全部阵亡。

平叛苏四十三过程分析——

战争档案

时间: 1781 年

参战方:清军;撒拉族

战场:贵州、云南等

主要将帅:阿桂、和坤、王廷赞;苏四十三、韩二个

战争回放

乾隆四十五年(1780) 九月,在撤拉族聚居地清水攻打速古庄这两个村庄发生的教争中,新教一人被打伤,数日后死去。循化同知洪彬仅判罚老教半个命价。新教不服,苏四十三和另一新教首领韩二个下令不去认领尸首,以示抗议,并于十二月十六日召集草滩坝八工新教开会,令备器械,将尽杀老教,灭土司。

乾隆四十六年(1781) 二月二十四日,苏四十三、韩二个率新教徒千余人攻人清水工河东庄,杀死哈尔户长(总头人)韩三十八等人。苏四十三戴“大红顶”,自称“回王”,韩二个以下的人员都是蓝白顶,并且定立了旗号。苏四十三等率众向老教进攻,而“老教亦集众相拒”。

陕甘总督勒尔谨闻讯,立即派兰州知府杨士玑、河州协副将新柱带兵前往镇压。

三月十八日,新柱到达循化境,对佯装成老教出迎的苏四十三等人说:“ 新教若不遵法,我当为汝老教作主,尽洗之。”

这话使新教群众认清了统治阶级镇压新教的反动政策,加速了新教从教派斗争向反清起义转化的进程。苏四十三等决定立即举行反清起义。当天夜里即率众千余包围了新柱的公馆,杀死了新柱,次日围攻起台堡,中午时攻破,杀知府杨士玑、守备徐登彦、外委陈伏得等。从此正式举起了武装反抗清王朝统治的旗帜。

三月二十日,苏四十三、韩二个率起义军从起台堡东进,直指河州,意欲杀当时国内伊斯兰教苏菲主义虎非耶学派华寺门宦创始人的马来迟子孙,铲除旧教教民。二十一日,起义军攻占河州,缴获了对起义军极其宝贵的七八十驮火药铅子。不幸的是,韩二个在攻城战斗中中炮牺牲。

统治阶级对撒拉族人民起义极为惊恐。乾隆帝知道后立即派大学士阿桂为钦差大臣,派户部尚书和坤等率兵驰赴甘肃,同甘肃地方当局相机镇压。与此同时,他又多次谕令道:“善用撒拉族新教、老教两派矛盾,施与其一盟,与另一敌之策。应明切晓谕旧教之人,赦其互相争杀之罪,令作前驱,令其杀贼自效,如此以贼攻贼。伊等本系宿仇,自必踊跃争先。

“如此,既壮声势,又省兵力,而賊势益分,剿灭自易。新旧教既自相仇杀,必非合伙。宜赦一剿一,以分其力。此案办理关键,现总以‘ 帮扶旧教、灭除新教’为词。明白晓谕,以安旧教众之心。”

甘肃总督勒尔谨一面用计捕获当时国内伊斯兰教苏菲主义哲赫林耶学派的始传人马明心,将其关押在省城兰州狱中,一面调兵镇压起义。循化厅同知洪彬等调当地撒拉族老教和番寨士兵防守循化城,勒尔谨飞调甘肃固原、凉州(今武威)、甘州(今张掖)、西宁(今属青海)、肃州(今酒泉)等镇清军2000名,并亲率500名督标兵前往镇压。但当他行至狄道( 今甘肃临洮)时,起义军早已攻占了河州。

苏四十三等得知马明心被关押在兰州的消息之后,为了救马明心,匆忙地作出了北攻兰州的决策。起义军由小路北上,三月二十四日到达洮河西岸时,渡船早已被清军破坏,他们在洪济桥、唐家川等处回族和东乡族群众的帮助下得以顺利地渡过洮河,于二十六日抵达兰州,攻占了西关,烧断了西关之南的黄河桥。二十七日中午,起义军以西关为基地,开始了攻城战斗。

此时陕甘总督勒尔谨尚滞留狄道,兰州城内仅有督标兵800名。由于从各地征调的清军尚未到达,布政使王廷费一面飞章人告,请求援兵,一面组织力量防守。他下令将西、南两关厢烧毁,以防起义军利用房舍攻城。

起义军先用云梯攻城,城上清军射箭如雨,还推倒城墙,压坏云梯。起义军又背负木板以避矢石,直趋城下。王廷赞见形势危急,于是施行缓兵之计,将马明心押上城头,强令他劝说起义军缴械后撇,听候总督处理。马明心坚不从命,并掷头巾于城下,表示了他视死如归、反清到底的决心。王廷赞计不得逞,气急败坏地杀害了马明心。起义军攻城更加凶猛了,但被清军炮火阻止,最后不得不暂停攻城。

随后,各路清军陆续到达兰州,共有1万多人。起义军强攻不克,便退据兰州西南的龙尾山、华林山一带坚守。从此,起义军从主动进攻转入与清军相持。

龙尾、华林二山北临黄河,西南有洮河之隔,紧临西关,山高于城,起义军占据山梁,修筑工事,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两山之间有水磨沟提供饮用水,利于长期坚守。清军虽有万余人,但都驻在城东,各部互相观望,不敢出战。只有2000多人的起义军,能任意往来于华林山与西南关一带。起义军作战勇敢,皆新教死党,索业射猎,精火枪,又负地险,故不仅多次挫败清军的进攻,并主动袭扰清军,枪炮达旦,清军屡遭挫锐,每夜受惊扰。

清军因多次遭起义军打击,伤亡过多,官兵怯战,作战时兵不顾将,将不顾兵,一遇“贼匪”, 惶遽退回。四月中旬,和坤到达兰州,他企图挽回颓势,立即组织清军向华林山进攻。起义军奋勇还击,凭高下压,势如建瓴。四月十九日一战,起义军又一次粉碎了清军的进犯,击毙了原总兵图钦保、游击王三杰等990多人。

四月二十一日,钦差大臣阿桂到达兰州。阿桂曾参与平定准噶尔部、平定回部和平定大小金川的战争,有比较丰富的实战经验。他到兰州后,没有急于向起义军进攻,而是积极进行进攻前的准备。

一是对从各地抽调的八旗兵、绿营兵和士兵等申明纪律,实施统一指挥。 二是调整部署,设大营于城中,将原驻城中、城东的清军前移,逼近华林山起义军阵地。三是添调劲旅。从四川调曾参加过金川战争、善于山地作战的五寨屯练和番兵1000名,从阿拉善旗抽调700名骑兵,欲候川兵及阿拉善兵到齐,以川兵攀逾险阻,直捣贼巢,以阿拉善兵防其窜逸乘骑追捕。四是安设卡栅,实施围困之计。自西关外沿黄河岸往南直至华林山山梁,安设栅栏营卡,又在山包上安一大营, 以照料各卡,阻断起义军的下山之路。为防起义军突围,阿桂又在兰州外围驻兵设卡,加强防堵。五是进行政治攻势。鉴于起义军立誓死守,难于解散,阿桂令信奉老教的士兵书写“回”字传单广为散发,并在起义军阵地附近插立书写“回”字的布旗,后又令老教士兵于阵前喊话,企图动摇起义军的斗志,诱使起义军战士叛变投降。

六月初,阿桂所调各部清军均已到齐,总兵力达2万人。在此之前,清军对华林山仅有几次试探性的军事行动,有时仅用火炮进行轰击。由于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完成,阿桂便下令发动大规模进攻。此时起义军被困于华林山一带,兵员无法补充。经过多次作战伤亡,仅剩千余人,为了迎击清军的进攻,便放弃龙尾山,集中剩余兵力驻守华林山。

他们在山前建立了一座大卡,用土坯碎石砌筑碉房,里面安装上孔穴,在卡边挖掘深沟一道,大卡前设小卡四座。六月九日,清军倾巢出动,分四路向华林山猛扑。

起义军潜伏沟内,放枪抵御,或从高处放枪抛石,清军的多次攻击都被击退。

阿桂从失败中总结了经验说:“ 起义军人数虽少,但以逸待劳,居高临下,若力攻仍无把握。我军应改变策略,变强攻为计取。”

十五日,清军表面上撤兵,实际上却以一部兵力潜至华林山东南山沟内埋伏,又以一部兵力在龙尾山南埋伏策应。阿桂等指挥满汉官兵在龙尾山梁向起义军阵地开炮轰击,随后向华林山发起进攻,并令老教士兵搦战诱敌。中午,清军假装败退,撤回山梁潜伏。

起义军见清军撤退下山,不知是计,便只留少数人守卡,大部分回营休息。清军伏兵乘机突出疾驰,直扑大卡。起义军猝不及防,又力寡难敌,大卡终被清军抢占。

夜间,起义军几次争夺大卡均未得手。第二天黎明,清军又乘起义军困惫疲乏之时,抢占了两个山包,并将起义军大营本布尔庙烧毁。

清军乘胜向起义军进逼,在新占地段前沿安设木城营卡,空缺处则挖掘深壕,使包围圈大为缩小,并切断了起义军前往黄河取水的道路。为了彻底断绝起义军水源,清军还派人从水磨沟。上游泄水断流,并将华林寺后及雷坛两处的水填塞。起义军陷人严重缺水的境地,营内数百头牲畜干渴而死。

六月二十九日,起义军已断水数日,清军趁机发动进攻。500 余名起义军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战斗。他们虽不能如前剽悍,但还在沟内卡上放枪抵御,拼命支持,不肯溃散。正是凭着这种顽强的精神,起义军又一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七月一日以后,天不时下雨,缺水的困难稍有缓解。

阿桂见断水一法不能解决问题,又令清军挖掘壕沟,直通至起义军阵地前。并沿阵地建了一层木栅,距起义军壕沟不过3至5丈,木栅内构筑炮台数座,上面架上新铸的仿四川劈山炮和从凉州调来的60两重神炮,不断向起义军阵地轰击。清军还在第二层木栅外刨挖“人”字形沟三处,与起义军壕沟相距不过数尺。沟上均立木卡,使起义军的处境更加困难。

七月十五日,清军大举进攻。当日清晨,天气浓阴,清军乘机将土袋和柴捆抛入起义军壕沟,随即跳人填过的壕内,攀附而上。起义军忍着干渴与清军短兵相接,展开肉搏。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反复争夺。但终因力量悬殊,阵地被清军突破。

下午,清军攻入起义军营垒,投掷火箭火弹,起义军帐房及贮存在土窖内的粮食、弹药尽被烧毁。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起义军英勇异常。阿桂等在奏折中说:“ 起义军虽负伤甚重,苟延残喘,但俱尽力抗拒,不肯束手就缚。有中箭五六支尚持石奋击者,于官兵焚烧贼营时,犹于死前来抢夺粮食雨水。实属剽狡强悍。”

战斗中,苏四十三及其他几位首领战死,起义军只得退回华林寺坚守。

起义军原在华林寺周围筑有土墙,南面挖有一道壕沟。清军過近华林寺立栅,并架炮向寺内轰击。七月十六日,起义军突围不成,便在沟边建木卡10余处固守。在随后的战斗中,起义军“虽多死伤,不肯溃散”。八月五日,清军又一次发起进攻。华林寺殿屋均被击塌,起义军退人尚存的一角及围墙内, 放枪掷石,尽力抵御。第二天,清军继续进攻,起义军与敌人短兵相接,白刃搏斗,最后除67人被俘外,其余全部阵亡。

至此,撒拉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经过4个半月的英勇战斗之后,终于失败了。

苏四十三起义失败后,清廷又下令搜捕参加或支持过起义的新教教徒及其家属。

据《循化志》记载:“其未赴省及逃亡并其家属,自三月至八月,为循化兵捕杀一百余名,生获男妇幼孩六百余名。逆党皆正法,妇女遣伊犁给兵丁为奴,男孩遣云南监毙及逃匿深山冻饿死者不在内。凡撒拉十二工,惟查汗大寺、孟达、夕厂三工无新教,其九工新教凡九百七十六户,皆剿尽无余。”

同时,严行禁止新教。阿桂在乾隆四十六年八月向清廷奏称:“现已严饬各地,将新教礼拜寺概行拆毁。如查有私行传习,阳奉阴违者,照邪教律从重办理。”

为了加强对宗教的控制,朝廷颁布了很多规定:“回民不得复称总掌教、阿洪、阿衡、师父名目,择老成人充乡约,稽查约束。循化掌教改为总练,阿洪改为乡约。新教礼拜寺全毁,旧教嗣后亦不得增建。不许留外来回民学经教经及住居。’

对撒拉族人民更是加以种种限制,“嗣后撒拉尔回人不准复充循化厅、河州衙役及营伍兵丁,亦不准其任意至内地行走。其有往各州县村镇贸易者,由循化同知给予照票,定以限期。事毕即令回巢,将票缴销,不许在各处逗留”。

历史影响

为了镇压撇拉族人民的反抗,清廷增加在陕甘的驻军共12940名,改变了在陕甘的官员和军队设置。但是,清政府的日益腐败和严酷统治才是少数民族奋起反抗的根本原因。撒拉族人民的起义虽然规模不大,但却鸣响了清朝走向灭亡的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