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王导

王导(东晋政治家)

辅政东晋 平衡士族

王导简介

王导生平:王导(276~339),字茂弘,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导是东晋初年的大臣,在东晋时期历侍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琅琊王氏家族,从太保王祥以来,一直是名门望族,王祥族孙王衍累任至司空、司徒、太尉,是朝中数一数二的人物。王导是王衍的族弟。王导的祖父王览,官至光禄大夫;父亲王裁,任镇军司马。东晋建立后,王导身兼要职。

历史评价:王导辅佐朝政的关键就是收揽一批北方的士族做骨干,联络南方士族做辅助,自己作为南北士族的首领;但是由于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之间、王氏与司马氏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不将这些矛盾调和好,就不可能建立东晋朝。王导一生的事业就是调和这些矛盾,因而造成东晋偏安江东的局面。这个局面也是王导和晋元帝所专注和希望的。至于北伐恢复中原,虽然当时有祖逖等名将积极主张,而且祖逖曾率部曲百余家渡江北上,在淮阴铸造兵器,募兵得2 000余人,屡次击败石勒军,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但祖逖后来并未得到王导和晋元帝的支持和信任,以致忧愤而终。这也是王导的政治思想中的负面影响。

王导大事记

276年 出生。

307年 随同司马睿南渡,任安东司马。

313年 迁任丹杨太守,加辅国将军,后又拜宁远将军,再加振威将军。

319年 代替贺循为太子太傅。设立机构,令当时典籍颇为齐全。

322年 王敦在武昌起兵,以诛刘隗为名发动叛乱,被司马睿任命为前锋大都督,对抗王敦。王敦不久便攻陷建康,自任丞相专掌朝政。后加任尚书令。同年,司马睿因王敦之乱忧愤而死,遗诏王导辅政。太子司马绍继位后,王导解任扬州刺史,改拜司徒。

325年 与中书令庾亮和尚书令卞壶共同辅政司马衍,辅政期间以宽厚谦和而得人心。

338年 被司马衍任命为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不久担任丞相。

339年 逝世。

人物关系

王导传记

拥立元帝 建立东晋

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王导在少年时代就颇有远见,陈留高士张公曾对他的从兄王敦说:“你弟弟容貌志气不凡,是将相的才器。”后来,王导被任为东阁祭酒,又升为秘书郎、太子舍人,曾经参加过东海王司马越的军事行动。

王导和司马懿的曾孙、琅砑王司马睿很合得来。307年,晋怀帝任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出镇建邺(后改称建康,即今南京)。王导随同南渡,任安东司马。他主动出谋划策,联合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即历史上的晋元帝),建立东晋。王导后来官居宰相,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其兄王敦都督江、扬六州军事,拥兵重镇,王氏家族在当时可谓权倾天下。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王导出身于中原著名士族,是老练的政治家,是东晋朝的实际创造者。晋元帝向来缺少才能和声望,在东晋皇室中又是疏属,他能够取得帝位,主要靠王导的支持。晋元帝因此把王导比作自己的“萧何”,极为倚重。当然,王导辅助司马睿在长江流域建立汉族政权之后,有效地抵抗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入,经济和文化也逐渐得到发展。

自东晋至陈亡的300年间,南方经济实力稳步上升,文化更是远远超过北方,这与东晋和南朝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密不可分。从一定程度上讲,首先创立东晋政权的晋元帝和王导是有功的。

▲王导画像

八王之乱

西晋时期,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291年七月二十六日,西晋王朝发生内乱,八王之乱开始。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只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其最终结局是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八王之乱”对西晋的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

南北士族 绥抚新旧

在政治上,王导首先“绥抚新旧”,也就是善于调和新来的北方(中原)士族和旧居的南方(江东)士族之间的矛盾。东晋建国之前,正值“八王混战”,当匈奴、羯起兵反西晋,黄河流域陷入大混乱的时候,中原一部分士族和民众渡江避乱。王导曾劝司马睿选取北方名士百余人作属官,使他们有个安身之地。当时知名的有:前颍川太守刁协、前东海太守王承、江宁令诸葛恢、历阳参军陈颧、前太守庾亮等。但也有不少人对东晋的未来持怀疑态度。例如,桓彝初到时,看到司马睿势力单薄,很为担心,他对周颉说:“我因为中原多故,想到江南寻个安身立命之地,不料朝廷如此微弱,怎么办才好呢?”当王导和他纵谈形势以后,他的态度有了变化:“我见到了‘管仲’,不再忧虑了。”有一次,诸名士在长江边一个亭上宴会,周颉叹气说:“风景一样好,可是抬眼只见长江,不见黄河。”在座的听了都哭了起来。王导正色劝导说,大家正应该出力辅助王室,恢复中原,何至于像“楚囚”一样相对哭泣!名士们听了都备感羞愧。事实上,王导并无恢复中原的意图,不过他能如此劝慰诸名士,比起诸名士显得有见识。这批流亡士族在王导率领下逐渐趋于稳定。

▲晋元帝司马睿(276~323)

纪瞻(253~324),拥戴晋元帝即位的重臣,也被晋明帝称为可以依靠的十位大臣之一。

西晋灭吴以后,南北士族之间仍然界限分明,矛盾很深。北方的士族大夫们多官居显位,而南方士族,只是徒有虚名,并无实权。这样一来南方士族就有了抱怨。王导为了联络南方士族,常常学说江南的方言。以说洛阳话为正统的北方士族,曾讥讽他没有什么特长,只会说些吴侬软语罢了。王导曾向一位陆姓的南方士族请婚,被对方推辞说:“小山上长不了大树,香草臭草不能放在一起,我不能开乱伦的先例。”江南望族有两种,一为文化士族,一为武力强宗,前者比较容易笼络,后者则思想固化很难听进别人劝告。义兴郡(今江苏宜兴)的周圯就是江南最大的强宗之一。他因为听信别人的挑拨,准备起兵执政,以南方士族取代北方士族。阴谋败露后,他忧愤发病,死时嘱咐儿子周勰说:“我是被那些伧父(南人对北人的蔑称)气死的,你要为我报仇,才是我的儿子!”周勰秉承父志,预谋起兵攻王导等人。周勰的叔叔周札知道后并不同意,但周勰的族兄周续聚众响应。司马睿拟发兵征讨,王导说:“少发兵不足平乱,多发兵则朝廷空虚,周续有个族弟叫周莛,忠义有谋,用这个人的力量可以除掉周续。”周莛被派去后,果然用计杀掉周续。事平之后,朝廷任周札为吴兴太守,周莛为太子右卫率,对周勰则依旧采用了安抚政策。这就是说,为了争取南北士族之间的相对平衡,王导当时基本上采取了忍让态度,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王导调和南北士族矛盾,争取相对平衡的关键在于经济利益。南方各级士族,具体上就是各级地主,其中强宗大族,如吴郡顾氏、义兴郡周氏,都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他们不允许北方士族侵犯其利益。与此同时,王导又实行“侨寄法”,即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侨州多至司、豫、兖、徐、青、并等六州,侨郡、侨县为数更是繁多。这些侨州、郡县、大都在丹阳、晋陵、广陵等县境内,形势上可以确保建康的安全。名义上是安置北方逃来的士族和民众,实际上是让北方士族凭借势力在寄居地继续剥削奴役逃亡民众,逼迫他们当奴隶或佃客,为自己创立新产业。侨州、郡、县有大量的各级文武官职,当时是流亡士族可选择的出路。“侨寄法”虽然是紊乱行政系统、加深人民苦难的恶劣制度,但对东晋政权说来,却是安置流亡士族、缓和南北士族矛盾的重要措施。同时,这些措施也开垦繁殖了一些地广人稀、荒凉贫瘠的地区,对于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这些地区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

▲王导画像

维系伦纪 义固君臣

王导在政治上的另一项措施是“维系伦纪,义固君臣”,也就是缓和王氏势力和司马氏势力之间的关系。318年,晋元帝即位受百官朝贺时,再三请王导同坐御床受贺,王导再三辞让不敢当。原来晋元帝除了姓司马以外,没有其他任何实力。他在政治上完全依靠王导,军事上完全依靠王敦,重要官职多被王氏占有。作为一个开国皇帝,要请一个大臣同坐受贺,足以看出自己的底气是多么不足。

323年,晋元帝病死,晋明帝司马绍继位,由王导辅政。325年,晋明帝病死,幼主成帝司马衍继位,王导与外戚庾亮辅政。当时的历阳(今安徽和县)内史苏峻又从淮南举兵攻打建康。后被王导派兵消灭,收复了建康。可见,王导是坚持维护司马氏政权的。

339年,王导病逝。王导、庾亮相继死后,朝野忧惧。当时,东晋的确又遇到一次危机,就是桓温的篡夺事件,不过由于王、谢两大士族的抵制,桓温的野心未能实现。桓温死后,谢安执朝政。桓温的弟弟桓冲做荆州刺史,与谢安同心保护东晋皇室。东晋朝出现前所未有的和睦景象,是和谢安完全继承王导力求各大士族势力平衡的“镇之以和静”的做法分不开的。这也说明王导在保持东晋偏安的政治措施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发挥了巨大作用。

▲王导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