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拜伦堡卢特战役

拜伦堡卢特战役(Battle of Lut)

拜伦堡卢特战役简介

拜伦堡卢特战役:拜伦堡卢特战役,卢特之战,三十年战争期间,蒂利伯爵率领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与克里斯蒂安四世率领的丹麦一德意志联军在卢特城堡附近进行的一次战斗。1626年8月27日,帝国军队追上正在撤退途中的联军,双方随即展开战斗。由于德意志骑兵拒绝参战,丹麦部队被彻底击败,伤亡4000人,被俘2000人,损失火炮22门。克里斯蒂安四世带领少数随从逃走。

拜伦堡卢特战役过程分析——

拜伦堡卢特战役档案

交战双方:约翰·冯·蒂利VS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

交战时间:1626年8月27日

历史背景:1618年5月23日,发生在布拉格的“掷出窗外事件” ,拉开了“三十年战争”的序幕。一群新教徒把皇帝任命的天主教钦差从布拉格古堡的楼上抛出窗外,摔到下面的粪堆上。新教贵族在格拉夫。海因里希·特恩领导下,推选普法尔茨选侯国的腓特烈为国王,挑战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两地的天主教权威。这一事件引发的“三十年战争”震动了整个中欧,尤其是德意志。此后,德意志用了大约150年的时间来恢复其经济和文化上的创伤。面对新教徒的挑战,神圣罗马帝国的盟友纷纷出兵夺取腓特烈的领地:西班牙占领了捷克南部,巴伐利亚占领北部。1620年11月8日,白山战役在布拉格郊外爆发。腓特烈率1.5万大军迎战神圣罗马帝国将军约翰·采克拉斯·冯·蒂利和布奎伯爵查尔斯·德·隆格瓦勒指挥的2.5万人的大军。结果腓特烈战败,帝国大军洗劫了波西米亚并占领了捷克。腓特烈被迫逃亡荷兰海牙,成了一个没有国家的国王。由于在位时间短暂且注定难逃一劫,腓特烈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冬王”。

交战结果:1619年,刚刚继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决意扩张哈布斯堡王朝的控制范围。他从小受到严格的基督教教育,坚决镇压宗教改革,并且决心一举消除新教势力对神圣罗马帝国的威胁。为此,他首先把矛头指向奥地利,那里90%以上的人口拥护新教,其中包括绝大多数贵族。

主要过程

“穿盔甲的修道士”

在1548年的奥格斯堡会议"上,天主教同新教曾为解决教派纷争达成过妥协,但该协议十分脆弱,到17世纪时已经瓦解。蒂利伯爵是比利时瓦隆人(Wlloon), 早年一直跟随帕尔玛公爵镇压荷兰的新教运动,直到1592年公爵逝世。蒂利年轻时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家乡被加尔文教派洗劫的场景,因此他坚决反对加尔文教,坚定地忠于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虽然他也曾在科隆(Cologne) 的耶稣会神学院学习,但这种观点丝毫没有改变。因为信仰的坚定,蒂利被人称为“穿盔甲的修道士”,尽管他从未在教会任职。

帕尔玛公爵死后,蒂利继续为哈布斯堡王朝效力。1594年, 他在匈牙利同奥斯曼土耳其交战。1605 年晋升为陆军元帅。离开神圣罗马帝国后,他又在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利安公爵麾下效力。1610年,德意志组成了天主教联盟部队(Catholic League of German Princes),蒂利担任统帅。

蒂利同冈萨洛·费尔南德斯·德·科尔多瓦(Gonzalo Fermandez deC6rdoba)率领的西班牙弗兰德斯结盟,成功镇压了巴登一杜拉赫边区伯爵格拉夫。恩斯特。冯。曼斯菲尔德(Graf Ermst von Mansfeld)和不伦瑞克"亲王克里斯蒂安领导的新教运动。“三十年战争”的“普法尔茨阶段”以神圣罗马帝国的胜利而告终。但蒂利大军的进攻给多座城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例如,蒂利围攻海德堡11周后,海德堡成为一片废墟。1623 年,蒂利被封为伯爵。

“三十年战争”初期,在镇压新教运动的过程中,西班牙名将唐·安布罗吉欧·斯皮诺拉(Don Ambrogio Spinola)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切断了新教徒在莱茵兰(Rhineland) 的补给线,夺取了荷兰战略要地布雷达。同时,蒂利率领的天主教联盟首当其冲,抵挡普法尔茨的正面冲击;而帝国皇帝的奥地利军队此时正同特兰西瓦尼亚用王子拜特伦。加波尔(Bethlen Giabor)交战。1624一1625 年冬,巴伐利亚求援,皇帝将部队进行了重新整编。蒂利继续领导天主教同盟的军队。这时,另一支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在杰出将领阿尔伯莱希特·冯·华伦斯坦(Albrecht von Wallenstein)将军的率领下加入了“三十年战争”。

轻率冒险

1625年夏,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ChristianIV) 开始领导新教运动。他参战的动机不仅仅是出于宗教信仰,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持自已荒淫无度的生活。他对富庶的费尔登"、不来梅2和奥斯纳布吕克(Osnabrick)等主教区觊觎已久。尽管克里斯蒂安的确勇猛善战,他却缺少得力的军事顾问,而且他过度寄希望于英国和荷兰的援助。克里斯蒂安如此鲁莽地参加战争,只能让战火和灾难更加肆意蔓延。

1625年6月,克里斯蒂安率1.7万大军越过易北河,前往普鲁士的哈默林(Hamelin)。行军途中克里斯蒂安不幸坠马,跌下25米深的山坡。让人称奇的是,他竟然毫发无损地重新出现在众人面前。在那个预言盛行的年代,士兵们无一不把这一奇迹视作吉兆。

起初,克里斯蒂安并不是蒂利的对手,但是,新教运动的支持者正在日益增加。1625年 11月,英国、荷兰、丹麦、法国川和奥斯曼苏丹穆拉德四世口等为了各自的利益,在荷兰海牙结成反天主教同盟。英国和荷兰主要负责出资,联盟任命格拉夫。恩斯特。冯。曼斯菲尔德为统帅。他们准备沿易北河而进,同拜特伦。加波尔会师,从背后抄袭华伦斯坦。

卢特陷阱

这一行动并非易事:曼斯菲尔德的部队在德绍桥(Dessau Bridge)遭到华伦斯坦重创,兵力损失约三分之一,而不伦瑞克兵力过少,很难战胜华伦斯坦。次年6月,不伦瑞克亲王战死。同时,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坚信在蒂利镇压上奥地利的农民起义后,必然已经元气大伤。国王迫切地发起追击,率领2。1万大军从不伦瑞克的沃尔芬比特尔出发,深人因奈尔斯特(Innerste) 和尼尔(Neile) 河谷,穿过海恩堡(Hainberg)和奥德瓦尔德(Oderwald) 森林。然而华伦斯坦早已派出8000人增援蒂利,尼古拉,德斯福尔斯伯爵(Count Nicholas Desfurs)也派出4.3万人。蒂利同丹麦的先头部队发生了几次小规模交锋后,成功将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引人自已设下的埋伏圈。

历史学家约翰·蔡尔兹认为卢特战役是“ 蒂利最伟大、最辉煌的一次战役”。直到8月24日,克里斯蒂安才意识到蒂利的兵力多达2。45万人,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力量。无奈之下,国王只好向沃尔芬比特尔撒退。然而当时大雨倾盆,丛林密布,地形复杂,撤退阻力重重,背后还要应付蒂利的不断侵扰。在拜伦堡的卢特,狭窄的小路被行李运输车封死,克里斯蒂安陷入了蒂利的陷阱。他已别无选择,只得在尼尔河谷后布阵迎敌。

克里斯蒂安效仿拿骚的莫里斯,将每1200名士兵组成一个营,共分3个梯队,骑兵在两侧。而蒂利采用老式的“西班牙步兵大方阵”,将所有士兵分成5个方阵,骑兵同样在方阵两侧。

蒂利本想在尼尔河谷南侧的罗德(Rohde) 设立桥头堡,不料被丹麦骑兵打退。士气高涨的丹麦士兵开始在尼尔河两岸无序进攻,结果被蒂利军的火枪手和火炮彻底击溃。德斯福尔斯伯爵的皇家骑兵从穆勒镇(Muhle)过桥,侧面包抄,大败丹麦军,仅以700人的代价消灭克里斯蒂安的80000余人。丹麦国王身下的坐骑也被射中。

此时的德国完全处在了蒂利和华伦斯坦联军的摆布之下,从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到日德兰半岛",他们一路横扫丹麦溃军。丹麦军只得逃到小岛上避难。天主教势力重新控制了德国。1629年5月 22日,丹麦被迫与神圣罗马帝国签订《吕贝克和约》(Peace of Liibeck),规定丹麦必须支持神圣罗马帝国才可赎回已经丧失的土地,并且保证在德国西北部港市维斯马(Wismar) 建立海军。尽管克里斯蒂安在这次鲁莽的军事行动中大败而归,颜面扫地,但他依然镇静地接受了和约的全部内容。在他看来,这支海军至少可以帮他对付波罗的海的强劲对手一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us Adolph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