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王羲之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

千古书圣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

生卒年:307~365年

性格特点:人艺和谐统一

历史功过: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名家评点:王羲之对中国书法的改革与创造是空前绝后的,可以说揭开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新的一页。他的书法树立了真、行、草的典范,以至其后历朝历代的学书者,莫不仿效,被书法界称为“书圣”。

王羲之传记

书圣大师 世人永传

王羲之,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父亲王旷,善隶书。王羲之幼年书法的启蒙者便是他的父亲。少年时代拜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为师学习书法。

据说,王羲之七岁就写得一。手好字,但不得要领。一次,他偶然在父亲的枕头里发现前代《笔说》这本书,就偷出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他:“你为什么偷看我秘藏的东西?”羲之笑而不答。父亲见羲之年幼,怕他不能保守秘密,告诉他说:“待你长大后,我传授给你。”羲之急的跪下请求说:“让我现在就读它吧,倘使等我长大成人,恐怕会浪费我少年时的聪明才智呢!”父亲听后高兴极了,终于给了他。不满一个月,羲之的书法便突飞猛进。卫夫人看见后,对太常王策说:“这孩儿准是看到了用笔的要诀,近来发现他的书法,已有成人水平了。”接着感叹说道:“他将来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

卫夫人的话果然应验了!随着王羲之年龄的增长,视野有了进一步的扩大。

他渡江北游名山,看到李斯、曹喜的书迹,又到许下看到了钟繇、梁鵠(魏书家、善为大字)的书迹,到洛下,看到蔡邕所写的《嘉平石经》;又于从兄恰处见到张昶《华岳碑》,才知道学卫夫人是“徒废年月”,从此他博采众长,非常用功的练习。他曾居于山中,专心临摹钟繇和张芝的正楷、草书达二十多年。竹叶树枝、山石及木片等写掉了“不可知数”,至于绢、纸笺、绉纱、杜藤、木头也是“反复书之”(刘有定《街极》注疏) ,终于“兼撮众法,各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羊颀《笔阵图》)的高度。

魏晋是书法艺术开始形成与日臻完善的阶段,汉字由原来质朴的天生丽质转而讲求一种神韵。由于没有任何先例的束缚,书法家有着大幅度任意创造与追求的空间。王羲之是一个应时代而生的,天才的革新者。对三种书体以及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布白几方面都有绝世惊人的创造,使得魏晋以来质朴的书风变为妍美流便(流畅简便)的今体,奠定了中国书法的基础。

他的贡献首先在楷书方面。在羲之前钟繇的作品和艺术经验影响最大。当时王、谢豪族都学了钟法。王羲之也不例外。但他学钟书,首先学了钟的创作精神,钟繇变八分为楷,其楷“左右波桃”,仍存隶意。王羲之以自己独特的眼光,超人的智慧,结全历代各体之优点彻底解放了仍存隶意的钟楷,“钟书应波桃处,王书往往敛锋不发。”(侯镜昶《南京大学学报》1977.3)使自己的楷书脱胎换骨,清新入体“纤纤似新月之出崖”。从此,“文字的楷书”成为“楷书的书法”,王羲之最终完成了楷书的创作。

今日所能见的羲之楷书,当以传世刻本《乐毅论》、《黄庭经》。《孝女曹娥》。《东方朔画赞》为主。在这些作品中他的字寓潇洒于方正之中,现飘逸于工整之外。使人看后如履平川,神清气爽。这些作品虽然都是小楷,但是真正的书法艺术的体现,确为千古不可多得的瑰宝。

其次,王羲之还改革了草书,使得这种书体经过汉末至东晋许许多多书法家的努力,最终在他手中完成并推向顶峰。

几乎在隶书产生、发展、定型的同时,就产生了带隶书波磔的草书,后世称之为章草。汉末张芝改变章草,开创了不带隶书波磔的草书,后世称之为今草。到了两晋时期,是草书发展的鼎盛时期,而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了晋代的最高成就。羲之深知,草书不能如大江东去那样畅快,否则无“气度” ;也不能“一泻千里,毫无法度”否则无“神韵”。他在总结前人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的优点的基础上,以他丰富的内涵,洒脱自然的风韵使他创出的今草流畅、变幻有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阁”。精神内守,风华外现,富有独特魅力,成为后人效法的蓝本。留传后世的主要作品有《十七贴》、《行穰贴》。《寒切贴》。其中《十七贴》书法最佳,体势雄健天下第一,是草书艺术中的绝品。

第三,如果说王羲之在楷书,草书上都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那么确立他“书圣”地位的还在于他在行书方面的贡献。

提到王羲之的行书,我们自然想到《兰亭序》。它是至今能见的最早,也是无人超越的行书绝品,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他在东晋永和九年与太原人孙承公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修祓禊,羲之择笔撰序。用蚕萤纸、鼠须笔来写,全篇28行,324字,字字“道媚劲健绝代所无”。其章法,布白浑然一体;用笔、结字更是奇妙。全篇20个“之”字,7个“不”字绝不雷同,好像神助一般。等他酒醒之后,又重写了好多本,终究没有兰亭集会时写的那篇好。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他风度,情操的充分体现。他的笔法自然安详又多具含蓄的回锋以敛其气,后人称之为“内捩”。笔画精细变化、用笔的藏露互见、顿提波磔的运用、结字疏密的变化、字形大小的参差形成他行书的鲜明节奏,和谐而又富于变化。使人见后,犹如缓步于芳林落叶之中,流连于高山流水之间;仿佛听一首抑扬缠绵的乐曲,观一幅气韵生动的画卷,美不胜收。

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即“神韵” ,而最能体现神韵的莫过于行书。行书最具中和之美,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能充分展示书法家的才华。因此《兰亭序》成为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代表,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除《兰亭序》外,《何如贴》《奉橘贴》、《快雪时晴贴》、《官奴贴》。《姨母贴》等,也是享誉很盛的行书名作。

第四,王羲之除了完善楷、改革章草、开创行书三大功绩之外,他还是一位大书论家呢。《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等多篇书法理论遗产,也成为后人的宝贵财富。虽然有人认为出于后人的依托,但其中或多或少地记载或透露了王羲之一些有关书法创作的经验之谈。

“夫欲书法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得其点画耳。”这是说书法创作一定要“意在笔前”,经过充分的酝酿构思,然后落笔去写,才能取得圆满的艺术效果。此外如“夫书,先须引八分(隶书),章草人隶字(楷书)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生发”(均见《题卫夫人<笔阵图>后》)阐述各种书体之间在艺术上互相补充和促进,一直被书法家们奉为名言。

作为“书圣”,王羲之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是无人能超越的,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历朝历代,他都有非同一般的影响。流传最广的是“遇妪书扇”的故事。传说王羲之辞去了会稽内史,住在蕺山脚下,有一老妇人拿着十几把六角竹扇出售,王羲之随便问问一把卖多少钱,回答说二十多钱,王羲之拿起笔来在竹扇上写字。每把扇子写五个字,老妇人大声叹息说:“我一家人的早饭全靠这几把扇子了, 你为什么要将它写坏了?”王羲之说:“只要说是王羲之写的字,可以付价一百钱。”老妇人进入集市,赶集的人争相去买。老妇人又拿十几把扇子来请王羲之写,王羲之只笑笑却不作声。这个故事反映出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就负有盛名。

后代的人们更是喜爱、效法王羲之的书法。据说,唐太宗在世时,不惜重金在全国范围内搜罗王羲之的真迹,并把它们裱装成卷,然后请高手有选择地进行钩摹复制,以便流传。不仅如此,他还亲自以帝王之尊,为《晋书。王羲之传》作赞辞道:

“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隶,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唐太宗最终收集了王羲之的真迹3600张,其中以《兰亭集序》最为宝贵,把它放在座位旁边,早晚观赏。有一天他还贴近高宗的耳边说:“我死以后,给我把《兰亭》带去。”等到居丧的日子,《兰亭》被人用玉匣盛着陪葬在昭陵之中。

由于帝王的出面弘扬,因此上行下效,非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由此确立,而且千百年来,学他书的更是不乏其人。从隋朝开始,唐、宋、元、明、清至近代,凡作行书者无不受《兰亭集序》影响,尤其唐宋以来的大书法家,都吸收了《兰亭集序》的不少营养。欧、虞、褚陆、李北海、杨少师、下及苏、黄、米、蔡,明朝的董、文都是以《兰亭集序》为宗师法祖,就是颜书创始人鲁公及其学派传人也无不崇尚此贴,汲取其特长。

中国的书法艺术历经几千年的“妊娠”,到了魏晋时期,是其突破升华的时代。

在这开创的时代孕育出了王羲之这样空前绝后的大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中那种蕴藉空灵的气韵,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今天的书法家们仍然努力地追求着书法艺术的尽善尽美,然而就笔下的神韵来讲,却仍然不得不回视王羲之的成就,如果说晋人的书法是我国2000年书法艺术的王冠,那么王羲之是这王冠上最明亮的那颗宝石。

传说种种 流芳世人

王羲之的家族,是东晋的名门望族,他的两个伯父是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的佐命功臣,一位叫王导,任东晋宰相,另一位叫王敦,任大将军,掌管东晋的兵马大权。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王与司马共天下”的说法。王氏家族在东晋政权中,权势之盛,地位之高,无与伦比。

王敦虽已位极人臣,享尽荣华,但他的野心很大,一心想尝尝当皇帝的滋味。王敦的谋士钱风,一直在给王敦问鼎的野心鼓动打气,他自已也存心借此捞个开国元勋。二人臭味相投,成为知己……

初夏的一个早晨,王敦起床不久,钱风急如星火地走进王府大门,直奔客厅而来。王敦得报后立即到客厅与他见面。钱风欲言又止,向王敦使了个眼色。王敦抬起右手挥了挥,几个仆人都心领神会地退了下去。二人关起门来,谈起了“谋反”的机密。

钱风用极为神秘的口气,小声地对王敦说着。二人叽叽咕咕地谈了好一阵子,王敦突然站了起来,手一挥,正在开口说话中突然停了下来,原来他透过窗子,看到对面房间里睡着的帐子动了一动,这使他想起侄儿王羲之还在床上睡觉。

王羲之这年才十一二岁,平时最受王敦器重。王敦把聪明机灵、悟性极高的王羲之,看做是维持王家世家大族地位的“荣誉”标志之一, 是王家下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因此,经常把王羲之带在身边,留他在自己府中生活。这一次,王羲之已连续几天吃住在王敦家中了,他的卧室恰好紧挨着客厅。当钱风到来时,因为双方都很,紧张,王敦便把王羲之在屋里睡觉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直到王敦站起身来,看到帐子动了一下,才想起来。于是,王敦大惊失色,对钱风说:“不好!羲儿还在这里睡觉。我们刚才说的话让他听去了可怎么办?”

策划起兵、夺位,是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一旦走漏风声,策划者的身家性命将彻底毁灭,王敦和钱风对此是十分清楚的。经王敦一提起 ,两眼射出凶光的钱风对王敦急促地说:“大将军,计划泄漏出去,我们便死无葬身之地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啊!”钱风怂恿王敦去杀王羲之。

“大将军,要成大事,不敢作为不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钱风焦急地催促王敦下手。

听了钱风的话,王敦心一横,脚一跺,说:“对,不能儿女情长。”接着转头向着王羲之睡觉的那个房间叫道,“羲儿呀,你就莫怪这做伯伯的无情无义了!”王敦说着拔出了寒光逼人的青龙宝剑,提剑直奔王羲之睡觉的床前。

王敦撩起帐子,正待挥剑砍下去,却突然停了下来。原来王羲之这时发着微微的鼾声,睡得正香甜,头歪在一边,胸脯随着均匀的呼吸一起一伏,王敦掀起帐子,王羲之也毫无反应。王敦爱怜地望着十分钟爱的侄儿,庆幸自己的密谋并没有被侄儿听见,于是,打消了杀侄儿的念头。王敦收回宝剑把它插入鞘中,拉着钱风的手走了出去。

真玄哪,王羲之差一点就成了伯父王敦的刀下鬼了。实际上,打钱风进门时起,王羲之就已醒来,无意中偷听到了伯父与钱风的谈话。很快,王羲之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当王敦提剑向他走来之时,王羲之紧张的心几乎堵住了嗓子眼,他尽力使自己平静下来,两眼闭着,神态自若,完全像睡着一样,一点破绽也没有露出来。王敦因此才没有下手。

王羲之以自己的机警,避免了一场无妄之灾,保住了自已的小命。

2.另辟蹊径成佳婿

郗鉴是晋朝明帝时的车骑将军,在他的女儿郗睿成年后,为了选出一个门当户对的好女婿,他征得宰相王导的同意,派了一个人到王导家,从王导的众多儿子中去物色最佳人选。王导的几个儿子早就知道郗睿才貌双全,听说此事后,都想纳此佳妻。到了郗鉴派人来的那一天,一个个都穿戴得衣冠楚楚,光彩照人,而且显得举止潇洒,风度翩翩。

郗鉴派去的人对王导的几位公子逐个地细加端详,比来比去,怎么也分不出个高下优劣来。最后只得回去如实向郗鉴禀报:“王丞相的几位公子,都想娶我家小姐。他们个个都一表人才、超群出众,实在难以比较出哪一个 是最佳人选。只有一个公子若无其事地躺在东厢房的床上,还把肚子都袒露在外面。”郗鉴听说竟然有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公子,连忙说道:“就选这一个,这一个好!”于是,王羲之便这样被他的泰山大人选中了。

原来王羲之明明知道郗鉴派了人来家里物色女婿,他也早就了解郗睿小姐才貌双全,为什么他这一天要躺在东厢房的床上,还把肚子都袒露在外面,表现出漠不关心、若无其事的样子呢?是他与弟兄们不同,不想娶郗睿小姐吗?非也!他也同样希望能娶郗睿小姐为妻,只不过他的看法与做法不同。他认为,要能被选中,不能步其弟兄们的后尘,应该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他深知,他的弟兄们个个都是“好样的”,又都希望能娶到郗睿小姐。如果他也如法炮制,来一个油头粉面、锦衣华履,那么,在他的众多弟兄中,未必能脱颖而出,很难会受到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