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北朝内战

北朝内战(隋代北周)

北朝内战简介

北朝内战: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继承北周疆域的隋完成了统一大业,故不在此列;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北朝内战主要是指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北魏分裂、东魏西魏互相攻伐、北周伐灭北齐,重新统一北方。

北朝内战过程分析——

北魏统一北方战争

北魏政权创立于十六国时期,创立者是鲜卑族首领拓跋珪。东晋灭亡时,北魏政权已经存在了三十六年。

拓跋珪击灭了塞外的高车部、匈奴刘卫辰部,势力大盛。北魏拓跋氏的发展壮大,引起了慕容氏政权后燕的严重不安(同是鲜卑族)。这时,后燕君主慕容垂已年老多病,派太子慕容宝率领八万大军进攻北魏。拓跋珪在参合陂之战中以弱胜强,以精明的战略战术一举歼灭了后燕军队几万主力,慕容宝仅率千余人逃回。从此,后燕一蹶不振,北魏日益强大。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拓跋珪率领四十万大军南下,进略中原。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称帝,是为道武帝,国号魏,史称北魏。

拓跋珪的儿子明元帝拓跋嗣是一位过渡性人物,在位时间不长。

拓跋珪的孙子太武帝拓跋焘很有作为,他先后消灭了夏、北燕、北凉,于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

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之前的形势是三面临敌:南方有南朝刘宋政权;西部有夏国(夏国西部还有西秦);北方有柔然。太武帝拓跋焘采纳汉族谋臣崔浩的计谋,采取“稳二打一”的策略,不断取得胜利。北魏通过全面权衡,觉得北方柔然的威胁最大。于是,对南朝刘宋和西部夏国采取守势,首先集中力量攻击北方柔然。其战略企图是把柔然驱赶进大漠深处,以减少来自北方的后顾之忧,然后再吃掉身边的夏国。

灭夏之战:

北魏始光二年(公元425年),夏国开国之君赫连勃勃去世,太子赫连昌继位,另外两个儿子赫连伦、赫连璝不服,相攻争立,关中大乱。最后赫连昌获胜,保住了帝位。拓跋焘接受谋臣崔浩建议,暂停进攻柔然,转兵灭夏。夏国的都城在统万,称关中长安为南都,统万为北都。北魏有些大臣对转攻夏国有顾虑,他们认为柔然是大漠中飘忽不定的游动力量,驱赶柔然比较容易;夏国据有统万、长安两座坚固城市,难以攻破。但崔浩认为,赫连勃勃是北方草原的枭雄,他刚刚去世,他儿子的翅膀还没有练硬,这是灭夏的天赐良机。如果等他的儿子赫连昌翅膀硬了,再想消灭夏国就难了。拓跋焘果断采纳他的建议,发动了灭夏攻势。

北魏始光二年(公元425年),拓跋焘发动了第一次灭夏攻势。兵分两路:北路军由拓跋焘亲自统率,从君子津(今内蒙古托克托县附近)西渡黄河攻统万;南路军以司空奚芹为主帅,从蒲阪(今山西永济县)南渡黄河攻长安。北路进展如下:当年十一月,天气已经十分寒冷,黄河“暴寒冰合”。拓跋焘亲率一万八千人马踏冰过黄河,奔袭统万城,将大军留在后面跟进。偷袭统万城的当天是农历冬至,赫连昌正在宴请群臣,忽闻拓跋焘亲率北魏大军来袭,已经攻到黑水,离统万城只剩三十多里,顿时君臣大乱。赫连昌出城仓皇迎战,兵败,退回城内。夏军还没有来得及关上城门,北魏军的前锋已经冲进城来,赫连昌关闭内城,坚守不出。当时夏军主力正在西部与西秦交战,拓跋焘担心夏军主力回援统万城,与城内兵力前后夹击北魏军,下令烧毁统万城西门,退兵。他安慰部将说,我们这次没有拿下统万城,明年再来,一定将它拿下。北魏军队在统万城外四处抢掠,掠走夏国牛马十余万头、牧户一万多家,退回河东。

南路进展如下:夏国蒲阪守将东平公乙斗,获悉北魏军队前来进攻,派人去首都统万城报告,正好遇见北魏军队在围攻统万城。使者回来对东平公乙斗说,统万城已经被北魏军队攻破。东平公乙斗胆怯了,主动放弃蒲阪,西奔长安。长安守将是赫连昌之弟赫连兴,他听说统万城已被攻破,也主动放弃长安,退守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一说今宁夏固原)。十二月,北魏司空奚芹率领的南路军攻入长安。

两年后,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正月,夏国派遣平原公赫连定率领两万军队进攻关中,企图夺回长安。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毅然组织反击,发动了第二次灭夏攻势。他的战略部署是:坚守长安,攻克统万城。当年春天,拓跋焘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一系列灭夏之战的准备工作:其一,在阴山大量伐木,制造攻城器械;其二,在君子津造桥,以便开春化冰后大军也能顺利通过黄河;其三,派出一支部队前出至阴山以北,防止北方柔然前来偷袭;其四,派出使者与南朝刘宋通好。

五月上旬,北魏军队从君子津新桥上通过黄河,向夏国进军。开进至拔邻山(今内蒙古鄂尔多斯西南),筑城留下辎重,建立了后方保障基地。然后,拓跋焘亲率三万骑兵轻装疾进,直指统万城。当时北魏大臣中有人认为统万城坚固,既然已经制造了许多攻城器械,应该让步兵带上这些器械一起开进,只领轻骑兵偷袭统万城,成功的希望很小。但拓跋焘精通兵法要义,他认为对城池实施强攻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些攻城器械不到万不得已时最好不用,能通过别的办法拿下统万城更好。

六月初,拓跋焘率领的骑兵已经到达统万城,他把大部分人马隐蔽在山谷中,派出少量人马到城下挑战。这时夏国军中有位将领狄子玉前来投降,拓跋焘从狄子玉口中得知:北魏军队再次来攻统万城,赫连昌派人到关中通知正在进攻长安的弟弟赫连定领兵回援。但赫连定让使者带回信来说,统万城坚固,北魏军队不可能很快攻破。等我攻下长安,抓获奚芹之后,再回援统万城,前后夹击北魏军,不信打不败他们。赫连昌同意按赫连定的计划进行。拓跋焘为了防止遭到夏军前后夹击,将部队后撤,只派少数人马到城西抢掠骚扰。又让一些士卒向赫连昌假投降,谎称北魏军队前线粮食已尽,后援不继,应该赶快向北魏军队发起攻击。赫连昌果然中计,第二天就亲率三万兵出城迎敌。拓跋焘佯败,赫连昌追击。北魏军退了五六里,拓跋焘突然下令反击,但夏军阵容严正,冲而不散。恰在这时,刮来一阵东南风,沙尘飞扬,夏军是顺风,北魏军是逆风,对北魏军不利。有人主张撤退,遭到崔浩的严厉斥责:“什么话?我军千里来战,只求一日之胜,怎能遇到一点风沙就退?”崔浩对拓跋焘说,夏军冲击而出,已与后方脱节,风沙为人所用,应当赶快分兵,绕到敌人后方去发动攻击,变逆风为顺风。拓跋焘认为崔浩分析得极对,立刻下令分兵,从左右两侧绕到夏军后方发起猛攻。夏军溃败,赫连昌仅领数百骑逃往上邽,统万城被攻克。夏国满朝文武被俘,北魏军缴获牛羊牲畜、府库珍宝、车旗器物不计其数。北魏派尉眷领兵进攻上邽,赫连昌又逃往平凉。

关中方面,正在围攻长安的赫连定听说统万城已经陷落,军心动摇,放弃攻城,率军撤围,也逃往上邽。拓跋焘命令驰援关中的司空奚芹率军回撤,但奚芹贪功,回奏拓跋焘说,赫连昌逃往上邽,请求消灭赫连昌残余势力后再回撤。拓跋焘开始没有同意,奚芹一再坚持,也就同意了。奚芹所率的军队进至安定,军中出现疫病,又缺粮。奚芹派遣部将丘堆领兵到民间去逼租收粮,“士卒暴掠,不设警备”。结果遭到赫连昌袭击,丘堆败回安定。赫连昌乘胜追击到安定城下,袭扰不止。奚芹闭城自守,监军安颉主张出城死战,奚芹不同意。安颉和尉眷商量,两人都觉得不能这样坐以待毙,便瞒过奚芹,在城外布置伏兵。赫连昌见奚芹不敢出战,便产生了轻敌思想。再次来袭扰时,安颉率领伏兵突然迎战,赫连昌猝不及防,败逃落马,被安颉擒获。赫连昌之弟赫连定收拾残部,逃回平凉称帝。奚芹觉得自己身为统帅,原先就是为了最后消灭赫连昌而一再请求太武帝才留下来的,但擒获赫连昌的功劳却被安颉抢了去,心有不甘。他把丘堆留在安定,自己领兵去追击夏国新帝赫连定。结果大败,奚芹被赫连定抓获。丘堆听说奚芹被俘,放弃安定,逃回长安。驻守长安的高凉王拓跋礼听说奚芹被赫连定抓走,心里发虚,也放弃长安,同丘堆一起退守蒲阪。

夏国新帝赫连定收复长安,但他深知已斗不过势力强大的北魏,便派使者主动向北魏请和。拓跋焘也觉得一时难以吃掉夏国,但为了保住面子,“诏谕使降”,赫连定也只得“认”了。这样,北魏与夏国暂时进入休战状态。

北魏神麂三年(公元430年),北魏再攻赫连定,赫连定败走,北魏占领关中,以镇西将军王斤镇守长安。神麂四年(公元431年)正月,赫连定为图生存,转攻西秦(都南安,今甘肃陇西县东北),西秦君主乞伏暮末兵败投降,被杀,西秦灭亡。

五月,赫连定驱赶西秦十余万人西渡黄河,准备去攻打北凉(都敦煌),抢夺北凉的地盘以自立。赫连定正在组织部众渡河,遭到吐谷浑君主慕璝的突然袭击,赫连定被俘。北魏延和元年(公元432年),慕璝将赫连定献俘给北魏,拓跋焘将赫连定杀掉,夏国灭亡。

消灭北燕:

北魏太延二年(公元436年),北魏攻灭北燕(都龙城,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境内)。北燕开国君主冯跋,占有不知多少女人,生了一百多个儿子。冯跋在位二十二年,他死后,一百多个儿子被他弟弟冯弘杀得一个不剩,冯弘自立为天王。

冯弘在位六年,最后被北魏打败,逃往高句丽,北燕灭亡。

攻灭北凉:

北凉君主沮渠蒙逊一度曾向北魏称臣,后来又反叛。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北魏攻灭北凉。

威服吐谷浑:

吐谷浑君主慕利延得悉北魏攻灭北凉,惧而西走。北魏派遣使者去追赶,对慕利延说:“不打你们,回去,回去!”吐谷浑返回原牧地,向北魏称臣纳贡。

威服仇池:

淝水之战前,仇池归附前秦苻坚。淝水之战后,仇池政权又起死回生。北魏太平真君三年(公元442年),南朝刘宋攻破仇池,仇池君主杨难当投奔北魏。翌年,北魏夺取仇池。

北魏于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统一北方,这是太武帝拓跋焘的一大历史功绩。

北魏从鼎盛到分裂

北魏统一北方后,鼎盛时期的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部曾越过黄河,推进至秦岭、淮河,占有淮南。

北魏的兴盛,同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冯氏(史称冯太后)和她的孙子孝文帝拓跋宏(元宏)的一系列改革直接有关。

冯太后推行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实行均田制。北魏初期,豪强抢占大量土地,并隐瞒大量私占人口,逃避官税,以致“豪强征敛倍于公赋”(《资治通鉴·齐纪二》)。冯太后采纳给事中李安世建议,于北魏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均田制。均田制的推行,抑制了豪强抢占土地、私占人口,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促进了经济发展,国家增加了纳税人口,赋税收入增加,国力增强。

孝文帝拓跋宏亲政后,为了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随后推行了一系列加深汉化的改革。第一,实行汉族官制(参照汉与魏晋制度,确定官员的设置、称谓、等级等)。第二,讲汉语、穿汉服。第三,改用汉姓。北魏皇室拓跋氏改姓元,孝文帝本人原名拓跋宏,改名元宏。这是一项触动种族感情最深的改革。拓跋氏为了略定中原、巩固政权,不惜改变祖宗姓氏,这种锐意进取的精神,非同小可。后来蒙古族人入主中原,称元朝,其渊源是否与北魏改姓元有关,待考。第四,实行门阀制度。以世代官位高低评定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门第,并鼓励胡汉通婚,以建立胡汉贵族血缘关系。

北魏从冯太后到孝文帝元宏推行的这一系列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过程,使北魏的社会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此后二三十年间,北魏国力达到鼎盛。

巅峰过后,北魏进入了腐败——内战——分裂——灭亡的过程。

六镇起义:

六镇起义是北魏走向分裂、衰亡的转折点。北方六镇起义起因如下:北魏早期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为了防止北方柔然入侵,在平城以北设置了边防六镇。镇守六镇的官兵,当初征调的都是中原强宗子弟,“国之肺腑”。孝文帝元宏去世后,北魏政权迅速走向腐败,尤其是鲜卑贵族门阀化带来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朝廷权贵卖官鬻爵,特权豪门“聚敛无度”,皇亲国戚抢占“山海之富,川林之饶”,比阔斗富。有的贵族家中“童仆六千,妓女五百”(《洛阳伽蓝记》)。相反,北方六镇的官兵生活则每况愈下,“役同厮养”。他们对内地鲜卑贵族的奢侈糜烂“无不切齿”。

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四月,柔然来攻,怀荒镇民众请求开仓发粮,该镇官员于景不许,镇民愤怒杀掉于景。接着,沃野镇的官兵在破六韩拔陵领导下发动了武装暴动,其他各镇纷纷响应。起义军在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连败北魏官军。北魏孝昌元年(公元525年),北魏勾结柔然王阿那瓌,从南北两面夹击起义军。起义军领袖破六韩拔陵战死,二十多万六镇起义军官兵向北魏官军投降。北魏允许“降户”进入河北冀、定、瀛(今河北冀州、定州、河间)三州就食。后来,这些被改编的六镇起义军旧部被原六镇下级军官高欢所利用,成为他创立东魏政权的基本力量。

河阴之变:

六镇起义引发了河北起义、关陇起义。在四方起义浪潮中,山西境内有一支契胡族力量乘势崛起,其首领就是北魏游击将军尔朱荣。他凭借强大的骑兵,镇压六镇起义,讨伐其他各部族,被北魏累迁为车骑将军、大都督。北魏武泰元年(公元528年),孝明帝元诩不满母亲胡太后专权,密诏尔朱荣带兵入洛阳,以威胁胡太后。胡太后知道后竟将儿子孝明帝元诩毒死,立临洮王元宝晖的三岁幼子元钊为帝。尔朱荣打着为孝明帝复仇的旗号,举兵南下。至河阳(今河南孟州西),立孝文帝元宏之侄、宣武帝堂弟、长乐王元子攸为帝(孝庄帝)。然后渡河进入洛阳,抓获胡太后及幼主元钊,送至河阴(今河南孟津东北),将一老一小沉黄河而死。并以祭天为名,将拓跋氏宗室诸王及公卿百官两千多人召至河阴,统统杀掉,史称河阴之变。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虽然是尔朱荣扶立起来的,但他无法忍受尔朱荣对他的内外控制,便与几位近臣密谋,乘尔朱荣来朝时,在大殿内埋伏禁兵将他擒杀,满朝振奋。尔朱荣的侄子、汾州刺史尔朱兆,得到尔朱荣被杀的消息,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另立长广王元晔为帝,然后带兵攻入洛阳,把孝庄帝抓到晋阳杀掉。

此后,北魏皇帝由尔朱氏、高欢、宇文泰三股势力走马灯似的随意废立。尔朱世隆废掉元晔,改立广陵王元恭(前废帝)。高欢脱离尔朱氏,占据河北、山东,拥立勃海太守元朗为帝(后废帝)。第二年,高欢又把前废帝元恭、后废帝元朗都废掉,改立平阳王元修为帝(孝武帝),并将元恭、元朗、元晔三位废帝都杀掉,以消除后患。

北魏在一片内乱中分裂成东魏、西魏。

高欢创立东魏:

东魏的创立者高欢,出身六镇下级军官,参加过六镇起义,六镇起义失败后投靠了尔朱荣。尔朱兆杀死北魏孝庄帝后,高欢带领已被改编的六镇旧部开往冀州“就食”,在信都(今河北冀州),联合当地的汉族豪强,起兵反对尔朱氏集团。高欢击败了前来征讨的尔朱氏集团二十多万大军的进攻,控制了山东、河北。高欢扶立元修为帝,自任大丞相,在晋阳建造大丞相府,遥控洛阳朝政。不久,元修不甘心当高欢的傀儡,准备调动河南诸州兵力讨伐高欢。高欢得到消息,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元修从洛阳逃往关中,投靠鲜卑族宇文部首领宇文泰。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高欢又改立元善见为帝(孝静帝),从洛阳迁都至邺城,史称东魏。北魏至此解体。

宇文泰创立西魏:

西魏的创立者是鲜卑族宇文部首领宇文泰。

宇文泰的父亲宇文肱是北方六镇之一武川镇的下级军官,带领儿子宇文泰参加了六镇起义。六镇起义失败后,宇文泰父子随六镇流民进入河北“就食”,又参加了鲜于修礼起义。葛荣杀掉鲜于修礼,篡夺了起义队伍领导权。当时只有十八岁的宇文泰,由于才干出众,被葛荣任命为将领。葛荣失败后,宇文泰和高欢一起投奔了尔朱荣,成为尔朱荣部将贺拔岳的部下。

贺拔岳又被侯莫陈悦所杀,贺拔岳的部下拥立宇文泰为首领,杀死侯莫陈悦。随后,宇文泰率领部众进入关中割据称雄。

在高欢率军南下进攻洛阳时,北魏孝武帝元修率领随从逃往关中,投奔宇文泰。宇文泰迎孝武帝元修入关,恢复帝号,建都长安。当年年底,宇文泰鸩杀元修,改立北魏宗室元宝炬为帝,自任丞相,掌控朝政,史称西魏。

北魏至此灭亡,传十四帝,历一百四十九年。

东魏、西魏互相攻伐

东魏与西魏的辖区分界线,大致在今陕西与山西交界的黄河南北一线。东魏与西魏的互相攻伐,成为北朝内战的主要战事。

潼关之战:

东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正月,高欢率领十万大军分三路向西魏发动进攻,进至蒲坂,造浮桥,准备渡黄河进攻关中。宇文泰指挥西魏军队东出小关(在陕西潼关一侧),迂回至东魏军侧后发起突然攻击,打败东魏主将窦泰。窦泰兵败自杀,高欢东撤退兵。

沙苑之战:

同年八月,西魏宇文泰乘潼关之战胜利,主动进攻东魏,攻取恒农(即弘农,北魏改恒农。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市北古函谷关)。九月,东魏高欢反击,率大军攻入关中。十月,宇文泰在沙苑(今陕西大荔)大破东魏军,高欢大败,损兵八万。西魏军乘胜攻入洛阳,河南诸郡降西魏。

河桥之战:

东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七月,东魏“拥兵十万,专制河南”的河南大行台侯景,领兵围攻金墉城,放火烧毁洛阳无数寺院民宅。宇文泰率军援救洛阳,侯景北据河桥、南依北邙山为阵,与西魏军大战。第一阶段西魏军失利,宇文泰坐骑中箭坠地,差一点被东魏军俘获。第二阶段,宇文泰组织西魏军反击得手,俘获东魏军万余人,斩杀东魏大将高敖曹。宇文泰命王思政守恒农,自己撤兵西还。

东魏高欢亲率七千人自晋阳救援洛阳,见西魏军已退,转攻金墉城,毁城而去。十二月,西魏重占洛阳。西魏大将王思政在河桥之战中苦战有功,升任并州刺史、骠骑大将军。宇文泰撤回关中后,王思政筑玉璧城(今山西稷山西南),从恒农移师玉璧,将防御重心从黄河南岸移至北岸。

北邙山之战:

西魏大统九年(公元543年)二月,东魏驻守虎牢城的北豫州刺史高仲密,举城投降西魏。宇文泰领兵到洛阳接应,围攻河桥南城(今河南孟津县东,黄河上架有桥梁,称河桥。桥南、桥北、河中沙洲上各有守城一座,为洛阳外围防御要点)。东魏高欢率十万大军反击,至黄河北岸,宇文泰用火船从上游顺流而下烧桥,以阻止高欢大军过河。东魏名将斛律金用一百多艘小船前后连接,封锁黄河河面,把火船截住后用铁链拖至岸边,高欢大军得以过桥,占据邙山为阵,两军在邙山展开大战。

东魏勇将彭乐,从右翼突入西魏军阵,西魏军大败,被歼三万余人,宇文泰差一点被东魏大将彭乐活捉。

次日再战,宇文泰自率中军,合围高欢。东魏军大败,高欢战马中箭,部下赫连阳顺将自己的坐骑让给高欢,高欢得以奔逃脱身。

宇文泰从东魏被俘士兵口中得知高欢去向,派大都督贺拔胜带领三千勇士穷追高欢。贺拔胜与高欢的坐骑只差一步之遥,长戟的刺尖眼看就要刺中高欢,东魏河州刺史刘洪从旁拔箭射中贺拔胜坐骑,武卫将军段韶又一箭将贺拔胜战马射死。贺拔胜换马再追,高欢已逃远。入暮,宇文泰击鼓收兵。东魏军组织追击,西魏将领独孤信、于谨等阻击东魏追兵。宇文泰命王思政回守恒农,自己撤回关中。四月,东魏夺回虎牢关。

玉璧之战:

高欢经过三年准备,于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九月,率十万大军自晋阳南下,进攻西魏河东防御要点玉璧。西魏筑玉璧城的王思政已调任荆州刺史,他离任前向宇文泰推荐韦孝宽镇守玉璧。高欢来攻,韦孝宽与高欢连连过招,打了一场城防攻守战。高欢在玉璧城南筑土山,想登土山入城。韦孝宽利用城墙上原有的两座望楼接木升高,高于城外土山,抵御东魏军登城。高欢在城南挖十条地道攻城,韦孝宽点燃柴火往地道中熏灌烟火退敌。高欢用攻坚车撞击城门,韦孝宽用布幔棉絮封门,以软克硬。高欢用长竿绑上松枝麻叶蘸油点火烧楼,韦孝宽用利刃长钩割断长竿。高欢绕城挖地道二十条点火烧塌城墙,韦孝宽立即用木栅栏封堵崩塌缺口。高欢见强攻不成,派人进城向韦孝宽说降,遭拒绝。高欢用箭将悬赏布告射进城去:谁能杀韦孝宽者拜太尉、封开国公。韦孝宽在背面写道:谁能杀掉高欢,赏格同样,用箭射出。高欢苦攻玉璧五十天,士兵战死饿死病死计七万人。高欢因玉璧之败,于十一月病倒,“舆疾班师”,抑郁而亡(《北齐书·神武帝纪下》)。

东魏与西魏互相攻伐的最终结局是共同走向灭亡,分别被北齐、北周所取代。

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

东魏的创立者高欢死后,其子高澄继承相位。两年后高澄被刺杀,高欢的次子高洋继承相位。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禅位,高洋称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

西魏的创立者宇文泰死后,其三子宇文觉继承相位,封周公。同年底,西魏恭帝禅位,宇文觉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

北周伐灭北齐

起先,北齐的实力强于北周。但是,北齐的治国方略与北魏时期的汉化改革背道而驰。北齐煽动种族情绪,重用鲜卑人、恢复鲜卑语。鲜卑贵族视汉人为奴,处处歧视、排挤、打击汉人。这就导致北齐内部民族矛盾加深、民族关系紧张。鲜卑贵族强取豪夺,“文武在位,罕有廉洁”。这种鲜卑化的倒退倾向是从东魏开始的。东魏时,汉族大臣杜弼曾向高欢建议,应当限制鲜卑勋贵掠夺百姓,先治理好内部,然后再对外用兵。高欢是个鲜卑化了的汉族人,他为了得到鲜卑豪强的支持,不愿得罪他们。他回答杜弼说,“诸勋人身触锋刃,百死一生,纵其贪鄙,所取处大”(《北齐书·杜弼传》)。各级官员上行下效,搜刮百姓更加肆无忌惮,“州县职司多出富商大贾,竞为贪纵,人不聊生”(《北齐书·幼主帝纪》)。北齐取代东魏后,鲜卑族豪强更加“恃势侵夺”,百姓不堪盘剥,纷纷逃亡,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与此相反,北周取代西魏后,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改革。北周坚持改革,是对西魏治国方略的延续。这要归功于西魏的创立者宇文泰。宇文泰担任西魏丞相期间,针对北魏末期的腐败政治,实行了“减官员、置屯田”等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西魏尚书兼司农苏绰(汉族人),大力支持宇文泰推行改革。苏绰起草的《诏书六条》,成为宇文泰推进西魏改革的总纲。主要内容为:“一曰清心,二曰敦教化,三曰尽地利,四曰擢贤良,五曰恤狱讼,六曰均赋役。”(《资治通鉴·梁纪十四》)宇文泰下令,各级官员不能熟记《诏书六条》的削职罢官。从《诏书六条》可以看出,宇文泰的治国思想是文武并用,文治为先。首先从“清心”、“敦教化”入手,端正风气。然后着重整顿吏治,选贤任能,不讲门第,唯才是举,严明政纪。因此,从西魏到北周的官吏队伍,远比东魏和北齐的官员队伍清明。西魏还重新颁布了均田令,严禁豪强大户隐瞒土地人口,“正长隐五户及十丁以上,隐地三顷以上者,至死”(《周书·武帝纪》)。征收赋税时“斟酌贫富,差次先后”,避免出现“贫弱者或重徭而远戍,富强者或轻使而近防”的现象(《周书·苏绰传》)。这样,就减轻了老百姓的徭役赋税,得以休养生息。

宇文泰还有一项重大改革是创立了府兵制。府兵制的创立和不断完善,使西魏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宇文泰掌控西魏朝政时推行的这些改革,为北周由弱变强、最终消灭北齐打下了基础。宇文泰自己没有称帝,他死后两个月,继承他相位的三子宇文觉称帝(即北周开国之君孝闵帝)。但是,北周的朝政大权落入了辅政大臣中山王宇文护手中。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泰临终授意他辅佐儿子宇文觉掌控朝政。宇文护以大司马头衔成为北周军队的统帅,掌握了北周朝政大权。不久,他把孝闵帝宇文觉杀掉,改立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为帝(北周明帝)。宇文毓精明有胆识,宇文护怕他把自己杀掉,又把他毒死;改立宇文泰的第四子宇文邕继位(北周武帝)。武帝继位时十八岁,朝政大权仍由宇文护独揽。鉴于宇文护心狠手辣,两次弑主,武帝宇文邕继位后格外小心,韬光养晦,不露声色。

宇文护把持北周朝政期间,在同北齐的交战中三战三败。第一次败于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3年)晋阳之战;第二次同年六月败于洛阳之战;第三次于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败于宜阳之战。武帝对宇文护的专权一忍再忍,从十八岁一直忍到三十一岁,这时已忍无可忍,便与几位近臣密谋,利用宇文护觐见太后的机会,从背后将其击倒擒杀,得以亲政。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位了不起的改革家,他亲政后,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修富民之政,务强兵之术”。他先后六次下诏放免奴婢、杂户,使大批奴婢、杂户获得了平民资格;三次下诏减轻赋役;发起禁佛运动,使三百万僧尼还俗为民;废除都督中外诸军事衙门,改革府兵制,集兵权于国君之手。史学家对宇文邕的评价极高,称他是北方自前秦君主苻坚、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后又一位有才干、有作为的少数民族君主,是“北朝唯一的英明皇帝”。

北周武帝宇文邕亲政后,把统帅军队的大权抓到自己手里,开始筹划伐灭北齐之战。他在出兵伐灭北齐之前,采纳大臣们的建议,首先从战略全局上周密谋划,“内削齐、外合纵”。他采用韦孝宽的计谋,使间造谣,致使昏庸的北齐后主高纬以“谋反”罪杀掉了北齐名将斛律光。他派司城中大夫杜杲前往江南,联络南朝陈宣帝(陈顼)合纵伐北齐。陈宣帝要价很高,要求北周把汉水流域的樊、邓之地(今湖北樊城、河南邓州一带)先划给陈国,他才肯出兵伐北齐。杜杲回答陈宣帝说,合纵伐北齐,得到的岂止是城邑之利?陈国即使想得到城邑,也应该到北齐去取啊!陈宣帝无话可说,同意合纵伐北齐。当时,北方突厥已取代柔然统治大漠,但北周武帝不喜欢娶自突厥的阿史娜皇后。武帝的姐夫神武公窦毅,通过自己女儿(武帝很喜欢的外甥女,她就是后来唐高祖李渊的窦皇后)劝谏武帝说,为了实现伐灭北齐大计,南联陈国还不够,你应该喜欢阿史娜皇后,通过她与突厥搞好关系,争取突厥的支持,武帝“深纳之”。

根据北周与南朝陈国达成的合纵伐北齐的密约,陈国大将吴明彻于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对北齐发动了淮南之战。陈军攻克了历阳、合肥、寿阳,俘杀了北齐扬州刺史王琳,收复了淮南失地。陈国恢复豫州(治所寿阳),以大将吴明彻为豫州刺史,都督豫、合等六州诸军事。陈国对北齐进行的这次大规模军事打击,使北齐的国力、军力大损。这等于使北周消灭北齐的大计完成了一半。

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武帝开始筹划军事行动。他非常谨慎,只同大将军宇文宪(武帝弟)、内史王谊两个人密商。并三次派心腹前往安州(今湖北安陆市)向安州总管于翼问策。一直商量到当年七月,武帝才召开大将军以上的高级军事会议,正式下诏讨伐北齐。武帝第一次亲征伐北齐,出动大军十八万,进攻方向走南路,计划先攻取洛阳,然后转攻北齐首都邺城。当年八月,周军进入河南北齐境内,武帝严明军纪,禁止伐树、践踏老百姓庄稼,“犯者皆斩”。武帝亲率六万军队攻克河阴;大将军宇文宪和大将于翼、李穆等也都所向披靡,攻克北齐三十余城。北齐洛州刺史独孤永业坚守金墉城,武帝亲率大军围攻,不克。周军发现独孤永业连夜置办马槽两千个,这是北齐援军将至的迹象。经侦察查明,北齐右丞相高阿那肱率领的援军从晋阳驰援洛阳,日益逼近。恰在这时,武帝病倒,他下令韩正坚守王药城(今河南济源县),掩护大军撤退。

北周武帝第一次亲征伐北齐,征战一个多月,撤退时将攻占的北齐三十多座城池全部放弃了。军事史家分析认为,这是周武帝谨慎性格所使然。他主要有两大顾虑,一怕遭到北齐援军的凌厉反击,导致北周军队遭受重大损失;二怕青海方向的吐谷浑从西面偷袭关中。为此,周武帝退回长安六个月后,病体初愈,就派太子西巡,对吐谷浑发动了一次进攻,以消除后顾之忧。

北周武帝第二次亲征伐北齐,从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下半年开始,至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二月结束。这一次,武帝的进攻方向改走北路,先攻东魏创立者高欢的发迹地晋州(治今山西临汾)。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十月下旬,武帝亲临平阳(即今山西临汾,当时晋州、平阳郡治在同一城)城下督战。北齐后主高纬率领援军从晋阳(今山西太原)南援平阳,但途中带着冯淑妃上山围猎。平阳方面派快马三次送来告急文书,右丞相高阿那肱却阻拦说:“大家(高纬)正为乐,边鄙小小交兵,乃是常事,何急奏闻?”一直到太阳快要下山了,平阳已经陷落,高阿那肱才向高纬报奏。冯淑妃却说再围一次,高纬居然依她,再围一次。高纬率领的北齐援军到达平阳时,武帝避其锋芒,留下部分军队守卫平阳,自己领兵西还长安。北齐军围攻平阳,企图夺回该城。十二月,武帝回救平阳,大破北齐军,高纬逃回晋阳。北周军追击而至,围攻晋阳,高纬又逃回邺城。

北齐开始出现内乱,安德王高延宗在晋阳称帝,改元德昌。北周军攻克晋阳,擒获高延宗,接着向邺城进军。高纬把皇位禅让给年仅八岁的皇太子高恒,自己称太上皇。

第二年正月,北周军攻入邺城,北齐的王公贵族举城投降。高纬和幼主高恒逃到济州(今山东茌平县西南),又宣布幼主将皇位禅让给任城王高湝,高纬自称太太上皇,八岁的儿子高恒称太上皇。什么叫“儿戏”?这就是一出典型的“儿戏”!

北齐后主高纬和幼主高恒又逃到青州,随驾的高阿那肱不愿再跟他们逃了,编造理由,把高纬一行人稳住,密召北周军前来,将高纬和幼主高恒统统擒获。二月,北周军又攻克信都,擒获任城王高湝,“三皇”皆俘,北齐灭亡。

北齐传六主,历二十八年。

这样,就由北周重新统一了北方,对推动历史前进做出了一大贡献。

北周武帝宇文邕重新统一北方后,第二年又北伐突厥,在进军途中病死,年仅三十六岁。他死后,北周政局动荡了四年。太子宇文赟继位(宣帝),荒淫残暴,无心朝政,第二年就把皇位传给七岁的儿子宇文阐(静帝),二十二岁的宇文赟自己当了太上皇。又过了一年,宇文赟病死。静帝年幼,朝政大权落入皇太后杨丽华之父杨坚手中。

杨坚废黜静帝,建隋称帝,取代北周,他就是重新统一中国的隋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