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拓跋宏

拓跋宏(北魏孝文帝)

推动改革 促进融合

拓跋宏简介

拓跋宏生平:拓跋宏(467~499),北魏孝文帝,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第七位皇帝(471~499年在位)。他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原文化,实行汉化政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发展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各民族的发展。

历史评价: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杰出的皇帝。他亲政后,为巩固北魏政权,实行许多重要的改革,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推行文治,在亲政之初,即整顿吏治。对官吏实行三年一考的整顿,使百官勤于政事,对完善国家制度,起到良好作用。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保证了财政收入。他提倡思想解放,学习汉族文化知识,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提倡与汉族通婚。迁都洛阳后,他又下令改穿汉服,一年后他又下令改去鲜卑姓,自己首先改姓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民族融合,出现了历史上的北魏盛世。

拓跋宏大事记

467年 出生于平城。

469年 被立为太子。

471年 袭皇帝位。

484年 下令实施“俸禄制”。

485年 颁布“均田令”。

490年 太皇太后冯氏死,拓跋宏亲政。

491年 更定律令。

494年 迁都洛阳。下令鲜卑族改穿汉服。

495年 下令改说汉话。龙门石窟开始建造。 将鲜卑族的复姓改为单姓。拓跋宏改名元宏。

497~499年 多次南征南齐。499年 病逝于南征路上。

人物关系

拓跋宏传记

幼年登基 青年亲政

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七位国君。471年,幼年的拓跋宏就当上皇帝。北魏拓跋家一直采用汉武帝的老办法,“立其子杀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杀掉太子的母亲,以此来防止后宫干政这样的事发生。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死的。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冯氏抚养。所以,471~490年期间,其祖母冯氏一直操控着大权。

490年拓跋宏亲政,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一系列改革。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洛阳。因为自北魏建国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北魏王朝和境外强敌——柔然一直处于严重对峙状态。柔然不断攻掠北魏北境,严重威胁着北魏的安全。拓跋宏迁都的目的,一是避开柔然对都城的威胁;二是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孝文帝行宫图

柔然

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与其并存的还有敕勒。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南北朝时柔然也自称“汉”,552年柔然因属下突厥部落起义而灭国。后来,柔然的一支于568年进入了东欧。在那里,柔然成了欧洲人所说的阿瓦尔人。

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30多万步兵骑兵南下,从平城出发,号称要讨伐南方齐国。到洛阳时,恰好赶上当地下雨,阴雨绵延了一个多月,道路泥泞,行军困难。孝文帝却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南进。

大臣们本来就不想出兵,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便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被天下人耻笑。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都不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您同意不再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孝文帝表示同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就纷纷表示赞同了。

孝文帝把洛阳的事安排好后,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贵族中仍有不少人反对迁都。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见无法阻止,只好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既已成定局,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这次就不可以?”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北魏迁都示意图

▲山西大同东城墙带状公园内拓跋宏铜像

主张改革 推行汉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文化与南方中原汉族文化大融合大碰撞的时代。这期间,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将民族大融合推向了高潮。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之后,继续进行改革。他的汉化改革之所以能够推行,首先得力于他知人善任。他不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汉化的鲜卑贵族,还重用了许多有才干的汉族人。他深知笼络汉族对于巩固北魏统治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不持民族偏见,重用汉人。对南朝投降过来的官吏,他也能待之以礼。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为自己的改革组织了一个智囊团,在这些人才的支持和帮助下,孝文帝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着手。改革的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

第二,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允许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若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简明图

▲《魏孝文帝吊比干文碑》

第三,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第四,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第五,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第六,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第七,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死于洛阳的鲜卑人,必须葬于洛阳附近的邙山,不准运回平城安葬。

在孝文帝实施的一系列汉化运动中,较重要的是要求臣民说汉语、穿汉服。

作为一国之君的拓跋宏,为了强国富民,带头讲汉语、穿汉服。495年,孝文帝下诏令,要求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他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学好汉语,才能更好地学习汉人的经典著作。

在服饰方面,孝文帝改制汉人的衣冠,经能工巧匠六年完成,要求无论男女均需改为穿汉装。一次,孝文帝至邺城考察时,他看见一位妇女在车上没有穿汉服,当面斥责身边的大臣为何不察。可见孝文帝对于禁胡服、穿汉装的重视程度。

孝文帝对汉族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兴趣。他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孝文帝不仅改革鲜卑贵族的生活习俗,还教育他们学习汉族文化,从更深的文化层次改造他们。孝文帝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明白只有不夜郎自大,不故步自封,虚心学习,才能发展壮大,才能发展壮大。他积极创办学校,传播文化知识,还搜集整理天下书籍,使因战乱而衰落的北方文化开始复兴。在他的带动下,鲜卑人进步很快。

孝文帝对北魏宗教艺术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就是个极其虔诚的佛教徒,他本人也信佛。因此,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统治期间,佛教迅速发展起来。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当时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就是石窟艺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那一年开始修建的。另外,驰名中外的少林寺也是孝文帝于495年为远道而来的印度高僧跋陀修建的。在孝文帝时期,五台山的佛教也得以兴盛。

经过孝文帝的改革,北方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命昙曜和尚开凿的“昙曜五窟”

三大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