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李文忠

李文忠(明代开国元勋)

李文忠简介

李文忠: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今安徽明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朝开国的著名将领、谋臣。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曹国长公主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后才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信,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文忠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赐葬钟山。

李文忠传记——

李文忠(1339~1384),明代开国元勋。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他是朱元璋姐姐的儿子,父李贞。李文忠英勇善战,颇有智谋,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之功,封为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追封歧阳王,谥号“武靖”。

一、少年英雄骁勇善战

李文忠14岁那年跟随父亲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十分喜欢李文忠,就把这个外甥当成亲儿子抚养,而且给他改了姓,让他姓了朱。从此,李文忠刻苦攻读兵法,认真练习武艺,数年后不但擅长文,而且擅长武。

元至正十七年(1357),19岁的李文忠统领亲军,跟着朱元璋去援救池洲(今贵州贵池),大破元军的军队,李文忠也以骁勇善战在诸将中名声大振。接着,他率军攻克青阳(今安徽青阳)、石埭(今安徽青阳西南)、太平(今安徽太平)、旌德(今安徽旌德)等地,又在万年街打败了元将院判阿鲁灰,又在于潜(今浙江于潜西南)、昌化(今浙江昌化)打败元军的地方武装苗军。李文忠深怕将士们连战连捷而持骄丧志,于是烧毁所获财物,激励大家说:“大丈夫生于世,功名富贵不是什么难得到的东西,怕就怕你们不努力去作战,只要你们去努力作战,还愁没有富贵吗?”后来率军夜袭淳安(今浙江淳安北),俘虏了一千多敌人。因他作战有功,被授予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不久,李文忠又跟邓愈、胡大海等人共同征讨建德,并占领了它,朱元璋下令将建德改为严州府,由李文忠镇守。

元至正十九年(1359),李文忠与胡大海率兵攻占了诸暨(今浙江诸暨)。张士诚乘机率兵来攻打严州。李文忠为了尽快战胜对手,使用了奇兵,出其不意地绕到张士诚人马的背后,打败了张士诚。张士诚并不死心,派陆元帅据守三溪,以威胁严州。李文忠率兵攻打三溪,杀了张士诚的守将陆元帅,烧了他们的营寨。从此以后,张士诚再也不敢打严州的主意了。严州得到了巩固,李文忠被晋升为行枢密院事。

二、锐师胜敌智勇双全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的部将谢再兴叛变,投降了张士诚。并率领大军来攻东阳(今浙江东阳)。李文忠与胡深迎战谢再兴军于义乌(今浙江义乌),击溃了谢再兴军。随后,在胡深的建议下,李文忠命人在离诸全50里的地方筑起一座新城,和诸全形成了掎角之势,对诸全构成了威胁。张士诚见李文忠新筑一城,立即派司徒李伯升领了16万大军,进攻新城,但守军顽强抵抗,竟然没有攻下来。

第二年,张士诚率领20万大军,大举进攻新城。李文忠率领朱亮祖等人前去援救新城,在距新城十里的地方列阵。李文忠对部下说:“打仗全凭谋划,哪里是靠人多。敌人是很多,但他们犯了一个‘骄’字,古人云:骄兵必败。我军虽然人数上不占优势,但都是精锐之师,将士们的战斗力很强,又有打败他们的信心。我们的精锐之师去打他们的骑兵,哪有不胜的道理。敌人此次带来大量的辎重物资,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大家一定要努力作战,一举打败敌人!”正好当时天空出现了异常变化,远远见一片白雾从东北方铺天盖地笼罩了军营。李文忠命人占卜了一卦,卦上显出战则必胜。因此李文忠的信心更足了。

第二天双方决战,李文忠会合从处州发来的援军,身先士卒,士兵英勇激战,歼灭了张士诚的队伍达数万人,尸体沿几十里到处都是,血流把河水都染红了。李文忠在这一战中,俘虏了敌将校军官六百多人,士兵三千多人。铠甲、军械、粮草辎重等不计其数,点了一天还没清点完。李伯升本人只身独骑逃跑了。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明太祖朱元璋率大军攻打陈友谅,命令李文忠率朱亮祖等人迅速攻克了桐庐、新城、富阳,又招降了余杭。接着攻打杭州城,守将潘元明也望风投降了。这一次,李文忠得了士兵三万,粮食20万斤。太祖朱元璋加封他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恢复他的李姓。后大军征讨福建,李文忠率一支队伍驻扎在浦城(今属福建)以策迎大军。还师后,当地土匪金子隆等到处骚扰百姓,李文忠率兵征讨并平定了他们,金子隆也被生擒。建州、严州、汀州从此平定。

三、北定中原数谏皇帝

明洪武二年(1369)春天,李文忠以征虏偏将军之职跟随常遇春出塞,攻克了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元帝北逃。追奔数百里,俘虏了宗王、平章等人,收俘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千余匹,牛五万余头。这年七月,常遇春、李文忠奉命入陕,常遇春在柳河川得病故去,李文忠代替他掌管军事。不久,他奉诏与大将军徐达会师攻庆阳(今甘肃庆阳)。李文忠率军走到太原时,听说大同被元兵包围,十分紧急。他立即决定救援大同,派了两支精兵从左右两面夹击元军,一阵冲杀,元军大败,敌将脱列伯被生擒,俘虏和斩首的敌人有一万多。李文忠一直追击元军至莽哥仓才返回。元帝知道大势已去,从此再也不向南边来了。

洪武三年(1370),李文忠被拜为征虏左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分道北征。徐达出潼关取扩廓帖木儿,李文忠出居庸关至沙漠追元帝,使他们彼此不能相互救援。李文忠率大军十万出野狐岭,一路杀到了开平(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内),收降了元平章上都罕等。俘虏了后妃宫人、诸王将相等几百人,还缴获了宋朝、元朝的传国玉玺、金宝共15枚,玉册两本,镇圭、大圭、玉带、玉斧各一个。这一年大封功臣时,李文忠功劳大,在群臣中名列前茅。被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晋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为曹国公,同知军国事,年俸禄为三千石,赠给了世袭铁券。

洪武四年秋,汤和、傅友德等率大军南进,讨伐四川的明升。李文忠受命在四川平定之后去治理蜀地。他到了成都,修筑了成都新城,派兵在各个要害之处把守,然后还师。洪武十二年,洮州(今甘肃临洮)十八族的少数民族首领反叛,李文忠与西平侯沐英合兵共讨,平定了叛乱。并在东笼山南川修筑了城池,设洮州卫镇守洮州。李文忠返回京师后,向皇帝奏明西安城中的水含盐碱量太大,又苦又咸,不能饮用,希望皇帝能下令引龙首渠的水入城,便于城中用水方便。皇帝降旨同意。李文忠返京后,执掌大都督府之事,并且兼领国子监事。

李文忠平时很爱学习,经常向金华范祖干、胡翰请教,所以通晓诗书。他所写的诗歌十分雄骏、有气魄,很受人喜欢。太祖刚起兵不久时,占领了应天,因为军费开支不够,因此就增加农民的田租。李文忠觉得百姓太苦就上书给朱元璋,请他减轻农民的负担,朱元璋很快就批准了。

李文忠平时家里客人很多,而且无所不谈,因此他就听了客人的话,劝说朱元璋少杀人。后来太祖要东征日本,李文忠又谏劝太祖。后来又说宫内太监过多,而且这些人多不义,劝太祖少接近太监。因此,李文忠多次违背太祖的心意,不免受到了皇上的谴责。

李文忠在洪武十七年(1384)三月病死,年仅4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