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齐燕之战

齐燕之战(齐国几遭亡国惨祸)

齐燕之战简介

齐燕之战:齐燕之战是战国中期的一次重要战争。齐国的惨败为尔后秦国对列国的统一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加快了统一的进程,其历史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在这次战争中,燕国虽然达到了复仇的目的,但真正收益最大的是秦国。前316年,燕王哙禅位于相国子之,进行改革,前314年,太子平与将军市被反叛,最后被平定,太子平、市被被杀,国都动乱。此时,齐宣王派匡章率军,三十天内攻灭燕国,破燕都(今北京市),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后被齐人抓住做成肉酱,齐国占据燕国长达两年,燕国灭亡。但是,齐军军纪败坏,烧杀淫掠导致燕国百姓驱逐齐国,燕国各地反抗。赵、魏、韩、楚、秦等国也反对齐国吞并燕国,秦国边境攻齐,宋康王临阵反戈,齐军大败,赵国屯兵齐赵边境扬言齐国不退兵即开战,前312年,齐国撤军。赵国赵武灵王派兵护送在韩国的燕国公子职回到燕国,即燕昭王。燕昭王不忘齐国灭国之仇,权之战燕国进攻齐国大败,战死燕军十万,前284年,苏秦离间齐国四面出击,最终灭宋,诸侯震怖,招致五国伐齐,燕国用魏国人乐毅为将,五国联军济西之战齐国主帅触子逃亡,齐国大败,攻入临淄,齐国近乎灭亡(前284年—前279年)——燕攻齐之战。

齐燕之战过程分析——

齐灭燕

战国七雄,燕国最弱。齐国打败魏国之后,又一口吃掉了燕国。

燕国最早是周武王之弟姬奭的封地。武王灭商前,姬奭的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召公奭。武王去世后,周公、召公都留在镐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周公代理成王摄政,历史功绩大于召公,但召公的口碑也不错。他到乡下巡视,亲近百姓,坐在棠树下听政办公、审理案件。召公去世后,百姓怀念他的德政,作《甘棠》诗纪念他,这首诗被收进了《诗经》。《千字文》中有一句“存以甘棠,去而益咏”就是歌颂召公的。一个人身后能被人们“去而益咏”,很不容易。

燕都在蓟(今北京大兴),下都在武阳(今河北易县)。春秋时,燕国地辖冀北辽西,偏居北方,远离中原战争漩涡,但由于它一直面临着东胡各游牧部落的不断侵袭,也没有很快发展起来。战国时,燕国一度竟被齐国灭掉了。

齐灭燕,发生在燕召公三十八代孙燕王哙时期。燕王哙是位无能之君,上当受骗,干了一件“让国”蠢事。当时的燕相子之,此人有“谋国”之心。他的帮凶是纵横家苏秦的弟弟苏代和另一位厝毛寿。《史记》中说,苏氏三兄弟(苏秦、苏代、苏厉)一度同在燕国谋事,成家立业,生活了很长时间。苏秦、苏代与子之都有“姻亲”关系,沾亲带故就便于串通谋私,小则谋金,中则谋权,大则谋国。苏代受子之指派,陪同燕国公子到齐国去当人质,有一次苏代从齐国回来,燕王哙就问他:“依你看,齐宣王能够称霸吗?”苏代回答说:“不能。”燕王哙问:“为何不能?”苏代回答:“不信其臣。”苏代借机对燕王哙说,你想成大事,你就应该充分信任相国子之。从此,燕王哙把大事小事都委托子之去处理。厝毛寿更是直截了当建议燕王哙“让国”于子之。他说,天下人都说尧是圣贤,因为尧有让天下的胸怀。今天大王您如果能把燕国让给子之,“王与尧同名也”。燕王哙有些犹豫,厝毛寿又举出禹的例子说,禹把天下传给伯益,但暗中却为儿子启积聚了力量,启从伯益手中夺回了政权,禹既得到了传天下的美名,又把天下传给了儿子,一举两得。大王如果让国于子之,子之用的人都是太子的人,将来天下还不是太子的?厝毛寿的这番花言巧语竟把燕王哙给蒙住了,公元前317年,燕王哙正式“让国于子之”。从此,“燕相子之为君,君反为臣”(《史记·燕召公世家》)。天下竟有这样的大骗子,可以把一个国家骗到手;天下也竟有这样的大傻瓜,竟把国家“让”给外人去掌管。

子之窃国后三年,燕国人心浮动,都为国家前途担心。燕太子平越想越不对头,急了,准备夺回政权,便联络将军市被起兵攻子之。齐宣王一心想乘燕国内乱兼并燕国,这时就派人前来鼓动燕太子平说,你做得对,齐国支持你。可是,将军市被的军队打不过子之控制的政府军,市被倒戈,反攻太子平。子之乘机反扑,把市被和太子平一起杀掉,燕国大乱,史称“子之之乱”。齐宣王乘燕国内乱,调动齐国西部五城之兵攻燕,五十天内就攻占了燕国全境,把燕国灭了。

燕国沦陷后,齐国擒杀了燕王哙和子之。孟子这时在齐国,劝齐宣王“立燕君而撤兵”,齐宣王不听。齐军在燕国胡作非为,燕国百姓强烈反弹,群起逐齐军。同时,齐国灭燕的举动,震动了诸侯各国。赵武灵王第一个站出来,准备联合魏、韩、楚伐齐复燕。齐宣王一看事态发展对齐国极为不利,两年后被迫撤离燕国。

公元前311年,赵武灵王出面,迎回在韩国当人质的燕公子职(燕王哙庶子),派兵护送他回燕国继位,是为燕昭王。

燕灭齐

燕昭王“收破燕后继位”,亡国之恨痛彻心扉。他为了图强复仇,“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他以郭槐为“师”,向他请教招贤之法。郭槐先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说,古时候有位君王,派人以重金去买千里马。去一看,那匹千里马已经死了。那人不惜重金,把千里马的尸骨买了回来,君王大怒。那人从容回答说,大王息怒,天下人从此都知道您欲求千里马,连死的千里马都舍得花重金买下,活的千里马还用说吗?您等着吧,很快就会有真正的千里马送上门来。果然,不到一年,君王得到三匹千里马。郭槐讲完这个故事,话锋一转说,大王如果想得到天下真正的贤士,你就从优待我开始吧!燕昭王求贤心切,“为槐筑宫室以事之”。李白《古风》中有一句诗“燕昭延郭槐,遂筑黄金台”,指的就是这件事。

这是一个很荒诞的故事,但不排除其真实性。在战国时,诸侯并起,群雄纷争,许多治国治军的人才好比今天跨国大公司的总经理,走马灯似的在诸侯各国间来回穿梭。在本国得不到重用或者遇到麻烦、遭到倾轧,就跑到别的诸侯国去干。又不称心了,又跳槽,再换东家。他们都练就了一套能把死人说活的本事,否则他们无法推销自己。因此,战国时期的辩士和辩术,就这样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些人往往智谋诡计皆有、雄辩诡辩杂呈。这种情况,促进了战国时期思维方法的活跃和发展,也积淀下不少糟粕。

燕昭王广纳贤士的真诚举动打动了四方才俊,“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他们帮助燕国修法律、振武备、奖耕稼,使燕国很快发展了起来。随后,燕昭王任命秦开为大将,讨伐东胡,拓地千里,新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等郡。燕国国势在恢复中得到快速提升,跻身战国七雄行列。

燕昭王的战略目标,就是要灭齐复仇。燕昭王的灭齐复仇大业,涉及两位著名历史人物:苏秦和乐毅。

苏秦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司马迁在动笔写作《苏秦列传》前,发现苏秦这位“历史名人”的事迹已被炒作得严重失真,“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为了尽可能弄清苏秦的生平事迹,司马迁到民间去广泛收集求证。他发现人们对苏秦的评价不怎么好,说他专靠“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最终“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司马迁申明:“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史记》中除了《苏秦列传》一篇外,在《燕召公世家》、《赵世家》、《田敬仲完世家》等篇目中,也记载有不少苏氏三兄弟的事迹。

苏秦以“合纵抗秦”名噪后世,其实他刚出山时,去的第一个国家是秦国,而且是以“连横”之术去游说秦惠文王“吞并天下,称帝而治”。秦惠文王听罢,手一挥说:“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飞;文理未明,不可以兼并。”连茶都没有请苏秦喝一杯,走人吧。苏秦在秦国滞留期间,一连上书十次,秦惠文王都没有理他。苏秦在秦国碰了一鼻子灰,口袋里的钱花得一个不剩,最后只好变卖身上的衣服,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只得“大困而归”。他一路上恨恨然、愤愤然,破衣烂衫、灰头土脸回到洛阳老家。家里人谁都瞧不起他,夫人不下织机,嫂嫂不给他做饭,弟兄们讥笑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苏秦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到一本周书《阴符》,悬梁刺股,日夜苦读。终于揣摩出门道,“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从此,苏秦决心彻底转变思路,到诸侯各国去游说“合纵抗秦”。他先到赵国,赵武灵王的父亲赵肃侯在位,但赵相奉阳君对苏秦不屑一顾,根本没有向赵肃侯报告。只好又走,到燕国。这时是燕昭王的曾祖父燕文公在位,燕文公也不肯接见他。苏秦在燕国苦苦等待,借了一百钱度日,“岁余而后得见”。当时秦惠文王把女儿嫁给了燕太子,燕秦两国关系较好。苏秦见到燕文公就说,你们燕国经历的战争是最少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燕国前面有一个强大的赵国在挡着。赵国与秦国发生了五次战争,赵国胜了三次,秦国只胜两次。秦国要想进攻燕国,中间隔着强大的赵国,过不来。如果赵国要想进攻燕国,那就易如反掌。可是,如今燕国只重视同秦国搞好关系,却不重视同赵国搞好关系,这是本末倒置。燕国只有先同强大的赵国搞好关系,才能保证本国的安全。燕文公觉得苏秦言之有理,就以“车马金帛”资助他回到赵国去游说,燕国愿意同赵国搞好关系。苏秦返回赵国时,奉阳君已去世,再没有人挡驾了,他这一次见到了赵肃侯,直接向赵肃侯提出了“合纵抗秦”的建议。他对赵肃侯说,现在山东六国中受秦国威胁最大的是赵国,实力足以西抗强秦的也是赵国。赵国的上策是同韩、魏、齐、楚、燕等国“从亲以抗秦”。山东六国的土地加起来“五倍于秦”,六国兵力加起来“十倍于秦”,六国之力,足可制秦。赵肃侯听完说,你讲得很有道理,你就代表我去做联络各国的工作吧。赵肃侯授予苏秦相国之印,资助他前往韩、魏、齐、楚等国游说。苏秦逐个游说山东六国,各国都答应参加以赵肃侯为首的“合纵抗秦”联盟。赵肃侯重奖苏秦,封他为武安君。

秦国很快做出反应,派大良造公孙衍到齐、魏两国去游说联兵伐赵,以拆散山东六国的“合纵抗秦”。齐、魏被秦国鼓动,联合攻赵。赵国紧急请求结盟“合纵抗秦”的韩、燕、楚派兵援助,可是谁都没有派兵前来。赵国靠自己决水灌退了齐、魏联军。因为这件事,赵肃侯痛骂苏秦是“骗子”。苏秦担心赵国整他,连忙向赵肃侯表态说:“我马上去说服燕国出兵攻齐国,报灭国之仇。”

苏秦回到燕国,燕易王在位。这期间,齐国又举兵伐燕,取十城。燕易王命苏秦出使齐国,说服齐国将十座城邑退还给了燕国,算是为燕国立了一功。但在苏秦出使齐国期间,有人在燕易王面前“恶苏秦”,说他是“左右卖国反复之臣也,将作乱”。苏秦出使回来,燕易王连官舍也不让他进了。苏秦一通诉苦哀辩,燕易王又将他收留下来。不久,苏秦与燕文公夫人、燕易王母亲私通之事暴露,苏秦“恐诛”,表示愿意到齐国去为燕国当反间,在暗中为燕国伐齐复仇效力,燕易王同意放行。这样,苏秦去了齐国。

1972年马王堆西汉墓出土战国帛书二十七章,其中以苏秦材料为最多。学者们将这些新发现的战国帛书与各种古籍对照研究后发现,《史记》中“有关苏秦的记载错误百出”,“等于后世的传奇小说了”,“最大的问题是把苏秦活动的年代向前推了四五十年”,使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出现“错位”现象。

将苏秦活动年代后推四五十年,苏秦去齐国就不是在燕易王时期,而是在燕王哙时期发生“子之之乱”之后。

后来,齐国伐宋,燕国受到齐国胁逼,出兵助齐伐宋。这时,苏秦从齐国给燕昭王写来一封书信,对燕国助齐伐宋表示担忧,同时诉说了燕昭王误解他的许多冤屈心情,最后向燕昭王提出了“因祸为福”的策略性建议。这封信感动了燕昭王,使他改变了对苏秦的态度。燕昭王知道大臣们对苏氏兄弟都没有好感,但又不能把苏秦在齐国为燕国当反间的事公开,只能因势利导做工作。燕昭王对大臣们说,“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燕昭王做通了大臣们的工作,“乃召苏秦,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燕昭王向苏秦交底说,我灭齐复仇的决心绝不会放弃。苏秦向燕昭王建议说,燕国想单靠自身的力量伐齐显然不行,必须联络诸侯各国“合纵伐齐”。苏秦还表示,他愿意重返齐国,为燕国的灭齐复仇计划暗中策应。

乐毅,大将,魏国名将乐羊之后。齐国吞灭燕国时,他正在赵国。他最先向赵肃侯建议联合魏、韩、楚等国“伐齐复燕”。燕昭王在赵武灵王扶持下回国继位,广招天下贤士,乐毅最先从赵国投奔燕昭王而去。燕昭王重用乐毅,官至亚卿。燕昭王与乐毅谋划伐齐之战时,曾对乐毅说,我对齐国抱有深仇大恨,燕国无论多么弱小,也要同齐国决一死战。乐毅冷静分析说,齐国有称霸传统,这些年又四面出击,攻城略地,打了不少胜仗,兵民善战,余勇尚存。大王要想打败齐国,必须联合诸侯各国共同伐齐,才有获胜的希望。赵武灵王对其他几国有号召力,赵军战斗力也最强,首先必须联合赵国。另外,齐国伐灭了宋国,侵占了大片淮北土地,楚、魏两国也想得到这些土地,这是可以利用的矛盾。只要燕、赵联盟伐齐,就可以争取楚、魏参加。在“合纵伐齐”这一点上,乐毅与苏秦持相同观点。

这时,秦国看到齐国连年东征西讨,国力日益膨胀,也及时调整策略,主动和韩、赵、魏、楚改善关系,鼓动山东各国把矛头共同指向齐国。燕昭王眼看齐国已成众矢之的,“合纵伐齐”的条件已经成熟,他采纳乐毅的建议,先去会见了赵惠文王(赵武灵王之子),把燕国准备“合纵伐齐”的计划向赵国交了底,赵惠文王表示全力支持。经过努力,燕、赵、魏、韩、秦五国“合纵伐齐”联盟终于形成。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悉起燕国之兵”;赵、魏、韩、秦也各出一军,均归乐毅统一指挥,“合纵伐齐”。

但五国“合纵伐齐”,心里却各有一把算盘。表面上看,燕国是五国伐齐的盟主。但赵、韩却分别授予乐毅相国之印。这表明,各国早已在为战后的“分红”问题作打算。楚国虽然没有参加这次“合纵伐齐”,但也想乘机谋得本国利益。楚顷襄王派淖齿率领一支楚国大军提前开往淮南,一则预防五国伐齐得手后移师伐楚;二则一旦出现机会,楚军可以立即从淮南进入齐国,收复原来属于楚国的淮北土地。

五国联军在乐毅统一指挥下浩荡出动,战旗翻卷,人喊马嘶,东进伐齐。乐毅作为五国联军统帅,权力很大,非常威风,其实他肩上、心上的包袱太多太重。

齐湣王集中齐国全部兵力,在济水以西组织防御。这是战国时代一次规模空前的大会战。五国联军与齐军在济西(今山东聊城一带)展开决战。交战结果,齐军大败,齐湣王率残军退守临淄,遣使向楚国求援。

初战大胜之后,乐毅在战略指挥上做出了一个错误决策。他对秦、韩两国的将领说,齐军大势已去,下一步深入齐国腹地的后续战斗任务已经不重,你们两国军队先撤回吧。他重赏了韩、秦两国军队,令其撤出战斗。五减二,成了燕、赵、魏三国联军。乐毅又将三国联军分兵使用,魏军去攻取原来属于宋国的地盘(今豫东及鲁西南);赵军去攻取原来属于中山国的地盘(今河北中部);他本人独领燕军长驱直入,围攻齐都临淄。

正在灭齐之战的节骨眼儿上,乐毅为什么会不合时宜地做出这样重大的兵力调整呢?很显然,他在为战后各国的利益分割犯难。乐毅非常清楚:五国“合纵伐齐”,燕国才是东家,其他四国都属于“借兵”性质。如果把这笔账留到战后再算,不好办。乘这锅肉还没有完全煮熟,提前把各位支开,肥肉要留给燕国独家享用。但他过早做出这样重大的兵力调整,后来在军事上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不过,这种后果不会马上反映出来,因为战场上胜利的一方在短时间内能保持一种“冲击惯性”。因此,虽然只剩下燕军单独攻入齐国腹地,直指临淄,仍然显得锐不可当。乐毅过早分兵的严重后果将会“延时显现”。

这时,苏秦为燕国充当间谍的面目暴露,齐湣王将苏秦车裂而死。苏秦在暗中帮助燕国伐齐复仇是有功的,但战国后期有些人显然把苏秦的作用夸大了。例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用间篇》中说“燕之兴也,苏秦在齐”,这句话大有问题。孙武是春秋末期人,苏秦是战国中后期人,前后相差至少二百年,孙武怎么可能为二百年后出生的苏秦做评价?显然,这句话是战国后期的人模仿《孙子兵法》原文“昔殷之兴也,伊尹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的句法,狗尾续貂,胡加上去的。军事史专家们在整理银雀山汉简本《孙子兵法》时删除了这句话,并加了一条注,但至今仍有人在引用这句话,以讹传讹。

乐毅率领的燕军很快攻克了齐都临淄,齐湣王弃都而逃。他逃到卫国,逃到邹国,逃到鲁国,最后逃到齐国属下的莒邑(今山东莒县)才停了下来,惊魂未定,等待楚国救兵。

乐毅率领燕军攻占齐都临淄后,把齐国大量珍宝重器满车满箱运回了燕国。燕昭王无比高兴,亲赴济上劳军,封乐毅为昌国君(昌国在今山东淄川东),并“留乐毅治齐”。

历史上,有过大作为的君王,都会把一生中最大的错误留到最后才犯。燕昭王满以为灭齐胜果已经到手,其实尚未完全到手。燕昭王发动五国“合纵伐齐”时,他在位已是第二十八年了,垂垂老矣。他为灭齐复仇苦苦奋斗了一生,眼看即将“功德圆满”,这对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他以往一向自知燕国“国小人少”,一向善于借助诸侯强国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但这一次他要独享战果。其他四国的军队都已支开,他命令乐毅独领燕军“治齐”。

乐毅何尝不想把灭齐之事彻底办好?他把燕军兵分五路,向齐国腹地进攻。短短半年之内,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战果辉煌。乐毅把攻占的齐国地盘全部改成燕国郡县,灭齐伟业似乎已经完成。他下令禁掠、除暴、礼民、宽赋,千方百计安抚齐国百姓。为了拉拢齐国上层,他还亲自去祭祀齐桓公和管仲,并把二十多个郡邑、一百多个爵位封赐给了齐人。

但齐国还剩两座孤城尚未攻克:一座是莒邑,另一座是即墨。就是这两座孤城,最终成为齐国起死回生的堡垒。

田单复齐

莒邑是齐湣王苟延残喘之地。济西决战,齐军完败。楚将淖齿打着“救齐”的幌子,率领楚军入齐,齐湣王在莒邑封楚将淖齿为齐相,想利用他对燕军发动反攻。但淖齿的目的是要“与燕分齐地”,不久就把齐湣王杀掉,收复了原来属于楚国的淮北之地。淖齿杀齐湣王时,齐湣王的儿子法章隐姓埋名,隐藏在莒太史家中,躲过一劫。第二年,齐国旧臣王孙贾在莒邑起事,反抗楚军,又把楚将淖齿杀掉。这时,齐太子法章浮出水面,被王孙贾立为齐襄王。王孙贾以莒邑为基地,以齐襄王为旗帜,号召齐国百姓反燕复齐。

这时,乐毅在军事指挥上又出现了第二个重大失误。他再次分兵:一路攻莒邑,一路攻即墨。由于他分散使用兵力,两年未能攻下这两座孤城。乐毅放弃攻城,下令燕军撤围,后退九里筑垒,允许百姓出城,对贫困者救济,鼓励城中恢复旧业,美其名曰“攻心”。又三年,两座孤城仍未攻下。

灭齐这锅饭已经夹生,再难煮熟。

于是,燕国内部的矛盾开始“发酵”。有人在燕昭王面前“恶乐毅”,说他握有重兵,久居齐国,是图谋当齐王。燕昭王一听火了,大会群臣,当众斥责进谗者说,乐毅为燕国报了大仇,即使他真的当了齐王,同燕国友好,共同对付其他诸侯国家,这也是“燕国之福,寡人之愿”,有什么不好?他大案一拍,杀!把进谗者拉出去杀了。燕昭王当即下令,重赏在后方的乐毅亲属,并遣使赴齐,正式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安,以死相拒,不受。燕昭王以这样的方式来处理这起恶意诽谤事件,他说的这些话,尤其是他干脆正式立乐毅为齐王的过激做法,你说他对诽谤者的话究竟是信也,还是不信?这时候的乐毅,真正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虽然再没有人敢说乐毅的坏话,但隐患却留下了。

燕昭王当年就去世了(在位三十三年)。燕惠王即位,他当太子时曾与乐毅有过矛盾。即墨城里有一位齐国人田单,知道这一过节,立即使出离间计,散布谣言说,燕惠王和乐毅不和,乐毅怕燕惠王杀他,故意拖延攻克即墨和莒邑,目的是等待时机,自称为王。现在,齐国百姓最怕的就是燕惠王撤换乐毅,只要换一位新帅来,即墨和莒邑立刻会被攻克。燕惠王本来就对乐毅心存疑虑,听到这些谣传,果然中计,改派骑劫替换乐毅。乐毅不想回到燕国去蒙冤受屈,直接去了赵国。赵国封乐毅为望诸君,封地就在赵、燕、齐三国交界地带,目的是“尊宠乐毅以惊动于燕、齐”。

乐毅在燕军中是有崇高威望的。统帅含冤被撤,燕军军心动摇,士气涣散,危机来了。不久,燕军被田单用“火牛阵”击溃。田单是齐国宗室出身,因逃避战乱,和全家人来到即墨。即墨市民看他有些能耐,自发推举他为将军,领导即墨民众展开抗燕复齐斗争。田单从民间征集了一千多头牛,将画有龙纹的布包裹在牛身上,牛角绑上尖刀,牛尾绑上浸透油膏的芦苇,在城墙上开凿出几十个大洞。乘夜间风大,点燃牛尾上的芦苇,一千多头火牛疯狂奔向燕军,五千齐国壮士紧随其后冲了出来。城中百姓敲击铜锣铁锅,大声喊杀。燕军毫无准备,被怪异的火牛阵冲得溃不成军,自相践踏,主将骑劫被乱军踩死。田单乘胜追击,势如破竹,一举收复了齐国全境。田单因复齐有功,后来被齐襄王封为安平君。

以上过程说明,山东六国间矛盾重重,生死不能相容。尤其是齐、魏和齐、燕之间的生死相斗,剧烈程度是空前的。六国相斗秦在侧,六败俱伤秦得益,后面就等着秦始皇以席卷之势来扫平六国、归为一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