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马致远

马致远(“元曲四大家”之一)

寄寓道教

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生平:马致远(约1250-~约1321),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年号“东篱”,以表示效仿陶渊明之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是河北东光马祠堂村人。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其杂剧内容以神话道士为主,基本都是关于全真教的内容,故而有人称他为“马神仙”,亦有人称他为“曲状元”。-青年时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晚年隐居田园。所作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被尊为“秋思之祖”。

历史评价:马致远被后人称为“曲状元”,是元代文学家的代表人物。对于马致远其人,我们可以这样评价。在他年轻的时候极力追求功名,而后视一切为粪土、虚幻,可以说他的人生态度是比较极端的。纵览马致远的作品,我们发现其作品大多呈现忧郁和通脱的风格。《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也是马致远早期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演绎了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汉宫秋》将历史史实加以加工虚构,将正常的和亲写成衰落的汉王朝被强大的匈奴所压迫,将王昭君出塞的原因归结为画师毛延寿的受贿,将元帝写成一个软弱无能、深爱王昭君的皇帝。通过《汉宫秋》,我们可以感受到马致远的人生态度及在民族战争中遭遇的不幸。

马致远大事记

人物关系

马致远传记

少年壮志 未能得志

马致远少年时想求得功名利禄,但是这一目标并未达到。他曾参加元贞书会,与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等合写《黄粱梦》杂剧。他在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没有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但是他对此并不满意,在职的时间并不长。慢慢地,他渐渐心灰意冷,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

壮志难酬 寄寓道教

因仕途不得志,马致远认为自己人生是失败的,对社会也开始失望、绝望了。在怀才不遇的苦闷之下,他将自己的情怀寄托于道教。明初贾仲明为他写的《凌波仙》悼词,说他是“万花丛里马神仙”。元人称道士做神仙,他实际是当时在北方流行的全真教的信徒。《录鬼簿》说他曾“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退隐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他厌世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其作品除散曲外,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7种。

《天净沙·秋思》至今是他的作品中流传的最为长久的。全文短短五句,一共有28 个字,但是却使用了9 个名词,描写了9 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不同的景物在夕阳之下显得格外显目。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老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作者没有用萧条、凄凉等鲜明的字眼描述秋景,但是却达到了异样的效果,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感人的秋景图,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河北东兴马致远雕像

▲后人根据《秋思》意境所画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