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齐泰

齐泰(大明辅政大臣)

齐泰简介

齐泰:齐泰本名齐德,他在洪武年间以科举出仕,因他为官九年无过失而得到朱元璋的赏识,特赐名为“泰”。历任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朱元璋病危之时,齐泰受命与太常寺卿黄子澄同辅皇太孙。建文帝登基之后,齐泰是向建文帝朱允蚊建议削藩的主要人物之一。由于削藩引发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齐泰和黄子澄均被指责为君侧的奸佞之臣。朱棣夺得帝位后,齐泰被凌迟处死。

齐泰传记——

齐泰,原名德,字尚礼,别号南塘,应天府(今江苏)溧水洪兰人。洪武十七年(1384年),齐德举应天乡试第一,第二年举进士,授礼部主事,不久改任兵部主事。齐德虽然仕途顺畅,但是一直都比较平淡。

直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齐德由于连续九年任职没有出现任何过失,被选中陪同朱元璋参加祭莫郊庙的仪式。这次陪祀,可以说是齐德仕途的一个转折点。

朱元璋不仅当场就赐给了他一个新名“泰”,第二年就接着擢升为兵部左侍郎。有一次,朱元璋问起守边将领的情况,齐泰竟然一个不漏地说了出来。朱元璋很是吃惊。再问边关的图籍之事,齐泰立即从袖子里拿出一本手册献上。朱元璋翻开来一看,上面简明扼要地记绘着边防要地的情况,十分清楚。由此,齐泰更得朱元璋赏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齐泰在朱元璋弥留之际接受顾命,护卫皇太孙和嗣君,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参与国政。六月三十日,朱允汶在南京即位。很快,齐泰就与太常寺卿黄子澄等儒家学者成为了皇帝的心腹,他们用儒家“修齐治平”理论影响新皇帝,并负贵研究制定一些新政,以改组帝国的行政和加强皇帝的权威。为了贯彻他们设计出来的新政,齐泰和黄子澄都被赋予空前的实权。但是,这些改革措施不仅触及了藩王们的切身利益,也大大地背离了明太祖朱元璋所定下的制度模式,也正是因为他们对朝廷的控制和他们推行的变革给了燕王发起叛乱的口实。

当时,朱元璋的几个儿子均拥有重兵在各地为王,建文帝即位后,担心诸王兵权太重,与齐泰和黄子澄计议,决定采取削藩的策略。

建文元年(1399年),在短短的几个月中,齐泰等人协助建文帝朱允蚊以或有或无的罪名先后对周王朱繡、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搏以及岷王朱梗这些较小较弱的藩王采取行动,削去了他们的藩王地位。这个时候,只剩下燕王朱棣这位最年长而又权势最大的藩王,同时他也是皇家礼仪。上的尊长,燕王自然也觉察到了他的地位危殆。同年八月,燕王抓到了建文帝朱允坟的把柄,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打着“恢复祖宗旧制”的旗号,从北平举兵南下。于是,在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持续三年的军事对抗,也就是后来所说的“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坟虽多次派兵征伐,但都被燕兵所败。十二月六日,燕王派人送了一封信给朝廷,指责齐泰和黄子澄等宵小之臣诱惑皇帝,对诸皇子进行迫害。作为战略上的姿态,朱允蚊正式罢免了齐泰和黄子澄两人的官职。可是,事实上他继续依靠他们出谋划策。

建文二年(1400年)一月,燕王在西北发起攻势,进人山西。

建文三年(1401年)一月,燕王进攻山东境内的东昌。朝廷的大将军盛庸使用火器打死了燕王军队中的几名将领和数万士兵。燕王在撤回北京时,几乎被骑兵生擒。皇帝朱允坟被这次捷报所鼓舞,又立即恢复了齐泰和黄子澄的职务。但是,燕王很快就又占据了战场的优势,朱允坟在失望之中于四月十七日重新罢免了齐泰和黄子澄。

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燕王的部队渡过长江,直抵南京城郊。十三日,李景隆和当时防守金川门的朱穗私下密谋,他们打开城门,迎燕王人城。齐泰得知金川门已破,建文帝不知所往后,随即逃往广德,意图后举。十七日,燕王朱棣登。上帝位,改元永乐,将齐泰的叔父齐阳彦、堂弟齐敬等七名亲属在京师(南京)处死。不久,齐泰也被捕获至京师,与黄子澄等同被凌迟处死。

洪熙元年(1425年),赦建文帝诸臣罪,赐齐泰亲属七棺归葬于溧水县东的塘庄,并发还故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