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荒野猎人

荒野猎人(美国早期西部探险史)

荒野猎人简介

荒野猎人:1803年,美国从法国手中购得路易斯安那,总统杰斐逊随即安排刘易斯、克拉克组成探险队,收集美国西部的地理、部落、物种等情报。这次行动中,探险队选择的武器装备、路线以及沿途发生的故事,便是荒野猎人所呈现的主要内容。

荒野猎人·历史词解——

争夺沃土

1801年,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未来的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和西班牙签订了一项秘密条约。在密约中,西班牙将自己在北美大陆核心地区的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割让给法国。这片辽阔的土地就是早期的“路易斯安那”。其范围,南北从现在的得克萨斯州延伸到加拿大,东西则从密西西比河直达落基山脉,还包括密西西比河的河口地带和濒临墨西哥湾的新奥尔良港,比现在的路易斯安那州大了整整17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项条约对拿破仑而言都是有利的。

拿破仑的野心非常大,他计划在美洲大陆北部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并确立法国在美洲的主导权。当时刚刚当选美国第3任总统的托马斯·杰斐逊,对法国和西班牙的这项交易十分警觉,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条密约的签署将对美国构成极大的威胁。

◎法属路易斯安那大致范围示意图

美国购买前夕的路易斯安那

1801年,路易斯安那仍是一片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处女地。此地大半是森林与山峰,众多河流宛如叶脉密布其中。往来于此地的,大多是靠手艺为生的印第安人。当时,大部分印第安人与欧洲白人保持着友好关系,他们不仅协助白人开拓经营,和白人积极发展贸易,还热心地为对方充当向导。

◎路易斯安那的自然风光

当时的路易斯安那东邻美国西部边界,西与西班牙殖民地为邻,被实力强劲又好战的法国收入囊中后,对美国西南地区构成了严重威胁。此前新奥尔良港由西班牙控制,不过由于广大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以及俄亥俄州的物产都需要由新奥尔良港转运,所以新奥尔良港与美国的繁荣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法国取得了路易斯安那的支配权后,便严密封锁了新奥尔良港。这对美国而言,毫无疑问是一个致命威胁。新奥尔良港的封锁,对美国的贸易与安全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杰斐逊毅然派遣使者到法国,要求拿破仑开放港口。出人意料的是,拿破仑并没有故意刁难,一口向使者承诺道:“美国可以将新奥尔良港甚至整个路易斯安那买下来。”

◎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年),美国第3任总统,任职时间为1801—1809年,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与华盛顿和富兰克林并列为美国“开国三杰”。图中画像由伦勃朗·皮尔作于1800年

事实上,虽然拿破仑原本计划在北美大陆建立新殖民帝国,但一连串事件的发生使整个计划被迫搁置。一方面,由于法国在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圣多明各不断发生叛乱事件,拿破仑只能将本应前往路易斯安那的5万军队派遣到圣多明各镇压叛乱。另一方面,在欧洲,法国与以英国为首的反法同盟开战在即。假如拿破仑能在英国皇家海军的眼皮底下瞒天过海,顺利派遣军队到路易斯安那驻防,就能应对美国的威胁,但欧洲战事令他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无暇顾及这块殖民地。这个时候,如果不选择出售路易斯安那,英国势必趁机掠夺,这块北美殖民地终将不保。此外,法国连连征战,耗费巨大,卖掉路易斯安那不但可以充实国库,还可以间接打击英国的野心,并赢得美国这一盟友。因此拿破仑主动向美国使节表示,新奥尔良与路易斯安那可以同时向美国出售,这令杰斐逊总统感到万分惊喜。

1803年4月30日,美国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向法国购买了密西西比河岸绵延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未开垦土地和极具价值的新奥尔良港,折合下来1英亩土地才约3美分。这是自美国以大量珍珠换取曼哈顿以来,最实惠的土地交易,美国国土面积因此增加了整整两倍。

接收如此广阔的领土,对当时的其他国家来说,恐怕会不堪重负,但美国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兴国家,其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也极具眼光和胆略。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场交易能够达成也是受到美国领土扩张的野心驱使。在这以前,对“新世界”的探索、开拓都是欧洲列强的特权。然而自英国人在威廉堡建立殖民地以来,已经200多年过去了,在“新世界”居住的美国人已经超过6代,他们逐渐觉得,必须用自己的力量在广阔的土地上生产自己的东西,实现自己的理想。从此,美国的领土就开始逐渐向西拓展。由于受到“天定命运”(Manifest Destiny)等思想的影响,当时的美国力图以各种方式扩张地盘,冲破大西洋和密西西比河界线的限制。

在这样的氛围中,美国显然十分乐意以低价购买路易斯安那。随着《路易斯安那购买协议》(Louisiana Purchase)的签订,美国没有付出任何流血代价迅速得到了这片土地。1812年4月30日,路易斯安那正式成为美国的第18个州。

荒野先驱

19世纪初,美国的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的限制:其一,北部和西北部与英国在北美最大的殖民地——加拿大接壤,阻碍了美国人的交通;其二,南部和西南部与西班牙殖民地——佛罗里达和得克萨斯接壤,并不断发生边境冲突。再加上,西班牙人还控制了加利福尼亚的山区道路,因此美国从法国和西班牙这两个强大的殖民帝国手中真正取得路易斯安那,绝非一件轻易的事情。事实上,当初西班牙把土地卖给法国时提出的唯一条件,就是“土地绝不能交到美国的手中”。如果拿破仑能一直信守承诺,不将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那么在英法战争中,英国一定可以夺取这片土地,那样的话局势将大不相同。

美国一直对英国在北美拥有庞大的殖民地忧心忡忡,再加上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某些贵族背叛美国定居加拿大,更令美国人感到痛恨不已。当时五大湖与哥伦比亚河(Columbia River)森林地带的兽皮贸易几乎被英国人垄断,他们和美国的兽皮公司之间竞争激烈,这种贸易方面的对峙愈发加深了英美之间的敌意。18世纪末期,加拿大的兽皮贸易主要由两个势力极大的公司控制着。其中,成立较早的是于1670年在伦敦设立的哈德逊湾公司,它控制了哈德逊湾西部海岸,与印第安人有频繁的贸易往来,但仍然没有办法侵入内陆。另一家公司是以加拿大为基地的西北公司,它联合了很多其他的小企业,都集中在加拿大。居住在加拿大西北太平洋沿岸地区的“西北人”知道从事兽皮贸易可以获得巨额利润,于是放弃相互间的对抗与血腥竞争,联合一致从事兽皮贸易。

1780年,这些“西北人”为了扩大兽皮买卖,大举南下,与美国人发生了两次正面冲突。他们一直向南推进到密苏里州的中心地带,严重妨害了美国与西班牙的交易。哈德逊湾公司也趁机到达苏必利尔湖,即英国交易场所的北边,并得寸进尺地侵入了美国国境。1790年,哈德逊湾公司唆使俄亥俄地方的印第安人对美国边境上的居民点发动进攻。然而,英国对印第安人的援助并非十分有力,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英雄——绰号“疯子”的安东尼·韦恩(Anthony Wayne)将军在1794年的伐木之战(Battle of Fallen Timbers)中,打败了印第安人,并乘胜追击到美国和英属加拿大的新边境线上。直到1794年11月英美之间签订了《杰伊条约》(Jay Treaty),里面有“互不侵犯边界”条款,边境地区才终于恢复了和平。

《杰伊条约》于1796年2月29日正式生效,英国人终于从五大湖区的兽皮交易场所退出,但作为交换,条约允许加拿大的贸易商人利用美国南部的水路自由经商。由于安东尼将军的胜利,美国与印第安人之间的战争得以中止,但英美兽皮商人之间的对立并没有结束,双方仍然纷争不断。《杰伊条约》生效后,美国和加拿大在兽皮交易方面的竞争反而在靠近太平洋的西北地区愈演愈烈。虽然条约中规定了新的边界,哥伦比亚河正式并入美国,英美之间的纷争也就此告一段落,但边境上加拿大兽皮商人的势力依旧很大,对美国仍是一大威胁。后来被称为俄勒冈(位于美国北方边境)的地区,直到1840年仍是英美兽皮商人争夺的焦点。1844年,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曾质问英国:“要放弃北纬54度40分,还是要打仗?”波尔克因这句口号而受到民众的拥护,当选了美国第11任总统。当时英国并不想打仗,因而于1864年以“和平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俄勒冈划归美国。

而在路易斯安那,从事贸易的兽皮商人之间也经常发生摩擦。这些兽皮商人被称为“山人”(Mountain Man),以白人为主,是一群皮毛私营者,他们拥有火器、马匹、皮毛硝制技术,主要工作是采集、销售皮毛,也接受兽皮公司的雇用。由于当时国境线没有明确划分,所以各方为了争夺利益经常起冲突,甚至引发了国与国之间的纷争。

西班牙认为路易斯安那的南端是以红河为界,美国则认为应该以更南方的、流过得克萨斯州的格兰河为界。这个问题还未被解决,美国探险家们就已经自行蜂拥到西班牙划定的殖民地内。于是,西班牙军队立即大举向西南方的要塞开进,态度非常强硬。原属西班牙的佛罗里达,由于美国人的大量涌入而变得动荡不安:一群来自美国的拓荒者侵入了佛罗里达的部分领土,要求和美国进行合并。经过一番交涉,他们终于如愿以偿,美国于1819年以500万美元将这些已被移民占领的地方和佛罗里达的其余部分一并买下。双方在买卖条约中划定了路易斯安那的南部边界,美国承认得克萨斯是西班牙的领土,西班牙则为了安抚美国,特地让出一部分土地,允许美国共同殖民,但这种做法完全是开门揖盗的不智之举。

对这些新并入国境的中西部土地进行开拓的美国早期探险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将要置身于什么样的环境,遭遇怎样的危险,更不知道需要何种装备和技术才能开拓这片荒野,他们只能凭借勇气迈入未知的世界。

在美国东部,弗吉尼亚州的河流平缓而利于航行,但在北部内陆却没有类似的河川,而西部地区则林立着诸如落基山脉这样的高峰峻谷,这些地方当时被统称为“美国大沙漠”。因此,如何开拓新购买的中西部领土是个大难题,其境内的险峻地形,成了探险者前进的最大障碍。

除了险恶的自然环境外,移民们储存的有关拓荒的知识也十分有限,颇令人感到担忧。美国普通的拓荒者只知道简易的种植方法,对于如何保持土壤肥力一无所知,因此每过一段时日,农地便贫瘠得无法继续耕种。然而,当较为进步的耕作方式传入时,他们又开始移居其他地方。此外,印第安各部落的习性大不相同,有与白人友好相处的,也有以怀疑和充满敌意的态度对待白人的,这给开拓者带来了不少困扰。

在无数荒野先驱的努力下,19世纪前半期,美国的领土终于拓展到了太平洋沿岸。此时,到处可以见到一条条笔直的马车道。部分美国人甚至梦想着将加拿大和墨西哥全部并入领土。美国人民视扩张领土为“责无旁贷的义务”,这句话是纽约的一名新闻编辑——约翰·欧沙利瓦总结的,他在1845年的一篇报道中写道:“天赋予我们广袤的大陆国土,我们有义务加以开拓。”不过在政治家们实践这一计划之前,美国人的领土扩张观念中,早已将国境线延伸到了太平洋。新大陆的移民们,不论是牧场经营者、金矿挖掘者、土地投机者,还是铁路建设者,都喜欢凭借某种口号来进行工作。最早使用“天定命运”这个口号的,就是早期的西部探险家们。

在路易斯安那成为美国领土后的半个世纪里,美国人不断开拓道路,制作精密的地图,并且将克服向西部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困难视为个人责任。经过约半个世纪的积累,美国的发展开始与西部的开拓并举,很多探险家不断追寻前辈的脚步,成为“天定命运”的执行者,共同开拓新的道路。此外,从事各类交易的商人之间,抑或美国与外国的走私商人之间,经常发生激烈的竞争,这促进了西部的开拓,也有助于这片土地在日后真正成为美国领土。大部分美国西部早期开拓者从当时的美国(只包含东部的15个州)跨越密西西比河,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艰难跋涉。由于缺乏道路,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此埋葬在一片荒野中……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路易斯安那对美国的最大诱惑是它传说中的“西北通道”(Northwest Passage)。这是一条想象中的河道,通过它,美国东海岸的工业产品能远销太平洋国家并出口到东方。后来美国人才发现,比起虚无缥缈的新航道,西部的自然资源更具诱惑力,矿产、木材、毛皮等使它成了美国的又一个“聚宝盆”。然而,在当时的地图上,密西西比河以西的领土都被标为“美国大沙漠”,因为没有多少美国人曾涉足过这片土地,也没有关于这片土地的任何记录。当时的报纸和杂志上有关该地的情况都是作者幻想出来的东西,如传说中昂首阔步的白色独角兽、成群的多毛乳齿象、矮小的会喷火的恶魔部落、高而陡峭的金矿和金刚石山等。

1803年,拿破仑答应杰斐逊,将整个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时,后者因事情过于顺利而感到惊讶,但这一切并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因为早在1792年,他就曾呼吁向西部扩张,并派遣一名来自法国的科学家前往西部进行科学调查,但并未取得什么实质成果。杰斐逊为接收路易斯安那,在派遣使节前往巴黎商议的数月前,便命令亲信秘书调查一些前往太平洋沿岸旅行、探险所必须具备的地理常识、航行技术以及其他相关事物。签订《路易斯安那购买协议》后,杰斐逊迫切地想开垦这块传说中的新土地。为完成这项任务,需要胜任的人选,以及足够的武器和装备。毕竟开拓路易斯安那不是一次旅行,而是一次涉足未知领地的冒险行动。

实际上,在签订《路易斯安那购买协议》之前,杰斐逊已经制定了一份征服路易斯安那的秘密军事计划,这份计划以美国陆军作为开拓西部的急先锋。假如要征服路易斯安那,必须在武器与美元选其一的话,美国总统杰斐逊更倾向于前者。杰斐逊打算派遣全副武装的正规军去涉足那片未知领域,无论得到拿破仑的许可与否。这份计划预计需要10—12名士兵和1名军官,是不折不扣的军事行动,不过为了减小阻力,总统在递交国会的文件中故意省略了各种军事术语。在《路易斯安那购买协议》签订之前的1803年2月28日,杰斐逊的秘密行动计划获得了国会的批准。但随着路易斯安那被美国成功收购,这项秘密军事计划被重新修订成了探险计划。这项探险计划的启动资金是2500美元,但到探险结束时,实际花费了近4万美元。探险队人员包括2名军官、4名军士、15名招募的士兵、15名自愿参加行动的边境人员、1名印第安语翻译和1名黑人侍从(名叫约克),另有一只作为“营地守护神”的纽芬兰犬,名字叫“海员”(Seaman)。

虽然这些勇敢的开拓者组成的部队一直被称为“探险队”,但这种英雄称谓直到1807年才正式出现,即探险归来一年之后。当时,参与探险行动的4名军士之一——帕特里克·盖斯(Patrick Gass)在其叙事诗的标题中,第一次使用了“探险队”的称谓,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他们的探险经历。实际上,一本著于1804年5月,上面有探险队领袖之一克拉克签名的日记中就出现了一个拗口的称呼,即“西北探险远征志愿者队”,后来以首字母的形式被缩写为“E.N.W.D”。

为领导这次意义非凡的探险行动,杰斐逊选择了他的老朋友兼秘书长梅里韦瑟·刘易斯(Meriwether Lewis)上尉。经验丰富的刘易斯又选择了他在陆军的老战友威廉·克拉克(William Clark)中尉。克拉克在决定参与这次探险后被提升为上尉,但由于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直到探险归来后他才获得晋升。

出身军人家庭的刘易斯,对轻武器、弹药等非常感兴趣,他受过陆军军事教育,在前线服役过6年,深知武器装备的重要性。杰斐逊总统在批示中写道:“刘易斯勇敢、谨慎,习惯于丛林生活,对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特征非常熟悉。”克拉克与刘易斯一样,都是弗吉尼亚人,他身高1.83米,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家庭背景。他的5个哥哥都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其中一个哥哥乔治·如格·克拉克是著名的英雄,曾教过他射击和野战生存技巧,并教会他如何建立防御工事、描绘地图、在敌人领地引燃炸药导火索及抗击印第安人等。刘易斯非常了解克拉克的综合能力,在给后者的信中,刘易斯提及了他要找的人需要具备的条件:“……必须是一位好猎手,身体健康强壮,未婚,适应丛林生活,能够忍受艰苦的生活条件。”

◎梅里韦瑟·刘易斯上尉(1774—1809年),美国探险家、军人

◎威廉·克拉克中尉(1770—1838年),苏格兰裔美国探险家、军人。值得一提的是,他和刘易斯都是共济会成员

在得知将有一次探险行动的消息后,他们开始了各项准备工作。刘易斯搜集了一位温哥华船长和亚历山大·马更些(Alexander MacKenzie)绘制的地图,携带了充足的粮食及其他物品,包括他发明的折叠式独木舟。在进行准备工作的同时,船员们也配合刘易斯的计划,制造了一艘约16.67米长、有龙骨的平底小船,即“皮洛古”船(当时在密西西比河、密苏里河上使用的船)。这艘船有多种操纵方法,如利用船帆行驶,以船桨划行,借助舢板行进,甚至还可以在紧要关头在陆地上拖行。船上除了装载有各类机械、武器、火药、杂物、换洗衣物以及与印第安人交易的21桶商品外,还能容纳40个人。

◎亚历山大·马更些(1764—1820年)

不久后,杰斐逊总统正式下令:

批准炮兵团二等中尉威廉·克拉克和我的私人秘书、曾任第1步兵团上尉的梅里韦瑟·刘易斯共45人(实际出发人数为38人)组成探险队,其中包括懂西班牙语和印第安语的翻译。准许刘易斯和克拉克在必要的情况下使用军事手段。

探险队的武器装备

探险行动除了要求探险队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个人能力外,还要求他们随身配备的武器装备性能过关。因为武器不仅可以用来自卫,还能用来猎取食物。以下是刘易斯和克拉克领导的探险队配备的武器装备(资料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2支袖珍燧发手枪、80千克火药、52个铅制火药罐、15个火药漏斗和火药袋、18把战斧、15把系着装饰性缎带的头皮剪子(北美印第安人经常割下敌人带头发的头皮作为战利品)、15根枪背带、30个刷子和缆绳、15个弹药盒、15个涂了颜色的背袋、500枚步枪用打火燧石、125枚滑膛枪用打火燧石、22.7千克最好的步枪火药、2支骑兵用燧发手枪、190.68千克片状铅。除此之外,刘易斯还增加了一些武器维修工具、枪机等,如15对弹头模具、15块擦枪布、15个弹头装填杆、24把长柄战斧和大刀、若干把短矛、15个用防水布料制成的枪套等。

◎表现北美印第安人割下敌人的头皮作为战利品的画作

刘易斯预备的许多物资之所以是15份,主要是根据当时跟随他和克拉克探险的骑兵数量而定的。刘易斯原计划为骑兵们配备当时最新的燧发步枪,即哈珀的费里(Ferry)工厂生产的M1803燧发步枪。当年3月,刘易斯曾亲自到位于弗吉尼亚哈珀的费里工厂进行参观,他查看了几种已经通过陆军测试的步枪。M1803燧发步枪是美军步兵使用的第一种大批量生产的武器,这种将要取代当时陆军装备的M1795滑膛枪的步枪,口径为13.72毫米,枪托比过去要短一半,给刘易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M1795滑膛枪的口径为17.53毫米,它的准确性远远不及M1803燧发步枪。刘易斯当即预定了该厂最先装配的15支M1803燧发步枪。

人们普遍认为刘易斯和克拉克在西部探险时率先在野外使用了M1803燧发步枪。这种枪在1803—1819年间大约生产了2万支,现在都成了枪迷们收藏的珍品。然而,最新的资料称,刘易斯预定的M1803燧发步枪,工厂没能及时完工,因此当探险队于1804年5月14日从营地出发时,他们配备的是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和费里工厂生产的标准型M1795滑膛枪。这条消息得到了弗吉尼亚国家轻武器博物馆馆长的证明。据馆长菲利普·施克里尔介绍,当刘易斯去费里工厂时,他比较了布朗·贝斯滑膛枪(Brown Bess Musket)和当时美国陆军装备的其他几种滑膛枪,以及迄今尚未有详细记载的一款12.7毫米口径的燧发步枪的成绩。美国著名的枪械收藏家乔治·摩勒也说:“在1804年4月以前,费里工厂还未生产出一支完整的M1803燧发步枪,由于工厂没有及时完工,所以(刘易斯)只好放弃。当时兵工厂可提供的只有3000支布朗·贝斯滑膛枪、一些M1795‘美国’式滑膛枪,以及为数众多的由宾夕法尼亚州兰开斯特的枪匠们仿造的M1792燧发步枪。”

◎M1803燧发步枪,由哈珀的费里工厂制造。尽管这种步枪由于生产太晚而没有赶上刘易斯和克拉克的探险行动,但两人在探险中对步枪的使用经验显然影响了M1803型步枪的后续改进

◎M1803燧发步枪及其细节照片

◎M1795“美国”式滑膛枪及其细节照片,它是刘易斯及克拉克在探险中使用的主要武器

◎布朗·贝斯滑膛枪。其名字来源已无法查考,英军装备此枪长达100多年(1722—1838年)。该枪射击时,将直径小于18毫米的铅制弹丸从枪口装入滑膛枪管,再扣动扳机点火。该枪成为当时经典的枪械结构,美国对其进行了大量仿制

◎英制布朗·贝斯滑膛枪及其装具,包括牛角火药壶、铅制弹丸和刺刀

M1792没有大量生产,但它比普通滑膛枪的射击精确度高。有说法是,刘易斯考虑到在偏远地区更换枪支零部件的需要,于是选择了15支M1792长管型燧发步枪,并请工厂配备了比较容易更换的费里工厂生产的枪机部件。经过鉴定,现在在博物馆内保存的5支M1792燧发步枪口径为11.43毫米,枪上装的是费里生产的M1803燧发步枪的枪机,枪上还装有背带环。这正好与刘易斯所列的武器清单中的“15根枪背带”相吻合,因为M1803燧发步枪没有背带,M1792、M1795却有背带。

◎M1792燧发步枪及其细节照片,它的射击精度较高,大多资料认为它是刘易斯和克拉克探险队的主要武器

那么,刘易斯和克拉克到底选用的是什么步枪?以往,人们比较倾向于精确度较高的M1803燧发步枪和M1792燧发步枪,但相较而言,笔者认为M1795滑膛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其光滑的枪膛能装填球形弹丸(对付大目标)和铅弹(对付小目标,如鸟类),用途更为广泛。实际上,在离出发只有4天时,克拉克曾建议每个人至少为燧发步枪携带100枚球形弹,为滑膛枪携带0.91千克大号铅弹。这些虽然没有在需求表中列出,但在盖斯后来的日记中曾多次被提及。

相比之下,自愿参加行动的边境人员使用的长枪几乎是没有争议的。因为这些都是个人武器,大部分都是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使用的滑膛枪,还有细长、精确度高的“肯塔基”(Kentucky)燧发步枪,后者在美国东部的偏远地区十分盛行。“肯塔基”步枪在捕猎和与印第安人的搏斗中,被证明是在较远射程上命中率较高的武器,其有效性通过一次当地狙击手与刘易斯、克拉克率领的探险队进行的射击比赛而广为人知。

除了燧发步枪和滑膛枪外,探险队还携带有手枪和气步枪。根据官方记录,刘易斯携带了2支骑兵用燧发手枪。这2支手枪可能是当时陆军第一次正式配发的、口径为17.53毫米的法制M1799燧发手枪,它是由西米恩·诺斯(Simeon North)和以利沙·切尼(Elisha Cheney)设计的;也可能是由约翰·迈尔斯(John Miles)设计的大型全枪托军用燧发手枪。迈尔斯曾以成对的方式向弗吉尼亚提供过这种燧发枪。克拉克则携带有一对袖珍燧发手枪,这是他以10美元的价格自己购买的。这种袖珍手枪采用了隐藏式扳机(即折叠式扳机),很有想象力,但火力不如刘易斯的手枪。在刘易斯和克拉克的探险过程中,这些手枪只有一次被使用的记录:1806年7月27日,当印第安人试图偷窃探险队员的步枪时,队员们被惊醒了,刘易斯抽出随身手枪(这表明他一直把手枪放在身边),向逃跑的印第安人射击。

◎“肯塔基”燧发步枪。这种步枪是当时美军的标志之一,以“肯塔基”步枪手们的出色战绩而得名,后来它又在开拓西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最受探险队欢迎的武器是多功能气步枪,日记中提到它的次数比任何一种枪都要多。无疑,当时它是最有用的。这种枪是由意大利人基然都尼(Girandoni)设计的,由美国费城的商人雅各布·孔兹(Jacob Kunz)运送至美国贩卖。今天,这种可反复接连发射的气步枪已经成为收藏家手中的极品,价值1—1.5万美元不等。这种枪对探险队员很有帮助,它是探险者向印第安人炫耀实力的“心理威慑剂”。正如一位队员在他的日记中写的那样:“刘易斯上尉用气步枪射击后,向印第安人威胁说该枪发射的致死剂会令他很快死掉。印第安人对此又惊又奇。在接连发射几次后,印第安人看到打在树上留下的圆孔,纷纷大叫着四散逃命。”据说,受英国和西班牙煽动而敌视美国的印第安人之所以没有对探险队痛下毒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害怕气步枪。这种从后部装填的气步枪一旦在弹仓内装满子弹,可以在22秒内连续发射22发,也就是说平均1秒钟就可以发射1枚子弹。这种威力在当时来说是相当惊人的,而且印第安人并不知道探险队员到底有多少支这种枪。

◎法制M1799燧发手枪,曾伴随拿破仑军队横扫欧洲

◎克拉克自己购买的袖珍燧发手枪,其扳机可以折叠

◎由伊凡·波林在俄国制造的仿制版基然都尼气步枪。这支步枪以枪托作为储气罐,其管状的弹夹安装在枪管侧面

探险队还装备了一种由法国或西班牙(具体不确定)制造的旋转式滑膛炮。它安装在“皮洛古”船的前面,配有16发球形炮弹,发射时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喷出大量浓烟和毁灭性的弹丸,从而使印第安人望而却步。另外,船尾部装有2挺大口径短枪,而船身则装备了重型木制舱盖,当船进入战斗状态时,这些舱盖可以升起,保护船上的人,这时“皮洛古”船就变成了漂浮的“堡垒”。船后面还有2只小型支援用独木舟,独木舟上装有可发射铅弹、铁碴等的旋转式大口径燧发短枪。

◎探险队使用过的、安装在船上的旋转式大口径燧发短枪

◎探险队装备过的长柄战斧

基然都尼气步枪

早在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向乾隆皇帝呈献的礼物中就包括英国制造的气步枪,只可惜直接被清廷锁进了仓库,从此再也无人问津。或许有人会说:气枪也算先进武器?的确,气枪在现今大多用于体育比赛或者休闲娱乐,很少有人会将之与杀伤力巨大的武器画等号。但实际上,在18世纪后期的欧美,气枪的确是一款曾令人胆寒的大杀器。

据史料记载,气枪大规模用于军事是在18世纪后期的奥地利。当时,奥地利军队装备的气枪名叫“Windbüchse”,意为“风之枪”。该枪由意大利制枪匠巴托洛梅乌斯·基然都尼(1744—1799年)于1779年研制而成,1780年开始定型生产,所以又被称作“基然都尼气步枪”(Girandoni Air Rifle)。1793—1801年间,英军中的澳大利亚神枪手曾使用基然都尼气步枪与法军火枪兵进行过短暂对抗。当时,基然都尼气步枪的性能明显优于前装滑膛枪。首先,气步枪在潮湿环境下,比如雨天也能使用;其次,该枪射击时不产生烟雾,隐蔽性较好;最重要的是,这种步枪可以连续发射,一名训练有素的士兵可以在半分钟内打完一梭(20发)铅弹,这样的高射速令装填复杂、缓慢的火枪望尘莫及。据测算,500名气步枪手可持续发射4.5万发铅弹,或经补充后在半小时内打出30万发子弹,这样的密集火力在当时的战场上是很可怕的。当时奥地利军队中能使用气步枪的都是最精锐的猎兵(jaeger),其标配为1杆基然都尼气步枪、100发铅弹(20发装在枪上,80发装在4个锡管梭子里)、3个压缩气瓶(1个在枪上,另2个随身携带),还有擦枪杆和手动打气筒。

◎基然都尼气步枪的细节特征,注意此枪是将枪托作为气罐的型号

当然,基然都尼气步枪也有不足之处,其最大的缺点就是要给气瓶充气。据说一瓶气可发射30发铅弹,但当时没有电动气泵,充满一瓶气需要人力用气筒打1500下左右,这个工作量可谓相当巨大。后来,奥地利军队制造了专门运送气瓶的军车和轮式气泵,用车将上千个预先充满的气瓶或轮式气泵拉到离前线不远的地方,然后由专门的士兵来回穿梭于射手和充气站之间,为射手们更换气瓶。此外,气瓶的制作也是个大难题,它由铁片捶打并经钎焊密封、铆钉加固制成,工艺十分复杂,很难快速大规模生产,而且气瓶稍有破损就无法再使用。气瓶作为最关键的发射动力装置,平时要保存在一个特制皮包中。射手必须时刻保持气瓶口的皮革垫圈湿润,以确保密封良好,防止漏气。由于产量太低(一共只生产了1500支),基然都尼气步枪的维护与保养工作也很麻烦,特别是缺乏更换的零部件。所以,基然都尼气步枪在奥地利军队中服役了35年就退役了,其中大部分被回收销毁,极少数存世的则成了古董市场上价值连城的珍品。

◎安装专门气瓶型号的基然都尼气步枪和气瓶特写

漫漫征途

1803年8月,刘易斯带领部下从匹兹堡(位于今宾夕法尼亚州西南部)沿俄亥俄河顺流而下,前去与克拉克会合。途中一行人常常因为浅滩、浓雾和暴雨不得不停顿。与此同时,西班牙大使要求新西班牙(现在的墨西哥)总督、内陆省总司令萨希多“逮捕刘易斯船长和他的手下们”。以冷酷著称的萨希多煽动与西班牙是同盟关系的科曼奇人,派遣他们去刺杀刘易斯和克拉克,但是这些印第安人没能找到这支探险队。

10月底,一行人终于抵达路易斯维尔(Louisville,位于今肯塔基州),带上了克拉克及其黑人侍从约克。在这里,几个年轻健壮的肯塔基人加入了克拉克的行列,其中有精干的边境开拓者鲁宾·菲尔德(Reubin Field)和约瑟夫·菲尔德(Joseph Field)兄弟。但对这次探险最有帮助的队员还是乔治·德鲁亚尔(George Drouillard),他是法国和肖尼族(Shawnee)的混血儿,不但擅长丛林生活以及伐木,还是有名的神枪手。船上的工作人员,除了几名法裔加拿大水手外,其余几位都是美国正规军人。

杰斐逊总统给刘易斯的任务是:探索密苏里河上游地区,查探注入太平洋的哥伦比亚河河道并完成其流域的地图制作。此外,他们还必须与这一带的印第安人进行沟通,并积极调查当地的土壤、动物与植物。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次探险可以说是一项科学调研工作而不是一场军事行动。

1803年年末,刘易斯与克拉克一行沿密西西比河上行,抵达圣路易斯,并准备在此过冬,等待春天的来临以及美国正式接收路易斯安那。他们在此设立了营地——伍德营(Camp Wood)。而后,刘易斯继续在圣路易斯从事对外贸易,克拉克一行则沿河到达了圣查尔斯。以下是克拉克对圣查尔斯的记述:

这座位于密苏里河北岸山麓旁的村庄,长约1.5公里,当地人称其为“拉科利纳”(法语La colline,为“小山”之意)。村中有100户人家,多为小平房,大约有450名居民,大部分是法国人,他们虽然贫穷,但性情温和、态度友善。

1804年5月21日,刘易斯加入贸易商行列,将船驶入了密苏里河。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我们为调度其他必需品,花费了一上午的时间。下午3点半,村(指圣查尔斯,路易斯比克拉克稍晚几天到达那里)里的绅士们都集合于河岸欢送我们,而我们继续向小岛(位于船的右舷方向)进发。前进5公里后,南方和西南方开始下大雨、刮大风,我们被迫暂停。到了晚上,风雨仍然不止。”

往后几天,探险队以每天24公里的平均速度一路前进着。这些天里,刘易斯常常利用空闲时间,上岸去做实地的科学观察。5月底,他们沿密苏里河到达拉夏里多(La Charette),这里是一处有居民长期居住的狭窄地带。越过此地后,又是一片荒野。

不久后,7月来临,一行人到达一处属于印第安人领域的内陆区,但并未发现印第安人的踪迹。当船行驶到与普拉特河(Platte River)的交汇处时,正巧遇到先于探险队在密苏里河行动的德鲁亚尔带着一支密苏里族(Missouria)印第安人打猎归来。两三天后,有许多欧多族(Otoe)和密苏里族人前来访问探险队。刘易斯趁机对他们说明美国已经购买了整个路易斯安那,并提出将来美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要和平相处。这些印第安人接受了他的诚意,刘易斯既高兴又担心。因为,居住在这附近的苏族人(Sioux)是整个密苏里平原上最强大的部落,他们不像上述两族那么友善,很难预料他们将会采取什么行动,但刘易斯决心尽量开导他们。在一次会议中,德鲁亚尔与奥马哈族人相遇,于是刘易斯借着奥马哈族人的关系与苏族人接触。8月31日,刘易斯首次与这些凶悍的印第安人进行会谈。双方初次见面时,苏族人将传说中的凶悍性格隐藏了起来,与探险队愉快地交谈并分手。刘易斯希望双方的友好关系能有更好、更广泛的进展。他们本来计划用船遣送士兵回到圣路易斯,但现在为了防备印第安人的攻击,人员不能有任何调动。

出发以来,探险队经历了一连串的考验,直到与苏族人的会议结束后,才总算获得了一段难得的平静生活。不久,刘易斯和克拉克一行会合。这段时间,刘易斯愉快地从事生物学的研究,并详细记载下所有观察。秋收时节,队员们捕获了不少猎物,而使探险者们免受饥饿的正是随身携带的步枪。刘易斯记录道:

连续几天的研究让我感到有些疲惫,今天为了转换心情,我下船来到这条大河与支流之间的陆地,进行户外观察。我们在这片美丽的白杨树下设立营地,打算轻松度过一晚。在营地背后0.5公里的地方,我穿过一丛丛结有许多成熟果实的树林,这种果实与在大西洋沿岸常见的品种并没有太大差别,还有很多土狼、老鹰及臭鼬……向西望去是一望无际的高岗,绵延大约30公里,坡度起伏并不大,由于绿树的遮盖,看不到岩石与斜坡,只见到一片沁人心脾的浓荫。在这块充满魅力的小岗与平原上,到处可以看到吃草的野牛,以及成群结队的鹿、长角鹿和羚羊。这些动物使得这幅画面更加生动。

当船抵达苏族印第安人的部落时,刘易斯几天以来沉醉于动人景致的心绪突然被惊醒。此地的苏族人从不谈和平,酋长们对刘易斯召开的会议充满怀疑,并始终对他们保持敌意。为了笼络他们,刘易斯招待他们上船,并赠送他们威士忌酒,但结果仍然是徒劳无功。

克拉克只好划小船送酋长们上岸,谁知转眼间,印第安战士突然将小船团团围住,威胁克拉克再赠予一些物品,否则将对他不利。危险时刻,刘易斯和克拉克表现得相当沉着镇定:克拉克站在河岸上,拔出佩剑对着他们;刘易斯则命令部下持枪瞄准,一切就绪,只等着下达开枪的命令。苏族人也摆出持矛反击的姿态,双方僵持数分钟后,苏族人主动放下长矛并示意克拉克可以离开。后来,克拉克在日记中记载了这一紧张时刻:

会议于12点开始,抽过烟斗后,刘易斯上尉开始演讲。由于没有好的翻译员,所以只能长话短说。会议结束后,我们让印第安人上船参观他们前所未见的东西。我倒了半杯威士忌给酋长,他一口气就喝光了,然后一手抓起整瓶威士忌咕噜咕噜地往嘴里灌,直喝到酒瓶都空了,但这个灌酒的动作仍未停止。于是,周围的气氛开始变得紧张,副酋长却故作醉态,一无表示。因此,我带了3位白人、2位印第安友人,用小船将酋长们送了回去。我们内心是多么希望能和他们成为朋友啊!靠岸后,3个年轻力壮的苏族印第安人突然抢走船上装载的要送给他们的礼物,然后和酋长一起紧抱着船舷不放。副酋长仍然是一副醉酒无礼的模样,还抓着我,不准我登上小船,并故意耍赖说他并未收到任何礼物。看到副酋长带有攻击性的态度,我不得不拔剑相向,并对河中等待的船发出信号,以防万一。酋长命令部下准备战斗,我的部下也为了自卫摆出迎战的阵势。酋长见双方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便命令印第安战士稍微向后退,但我已经被他们突如其来的包围与无礼的态度所激怒,于是愤怒地责骂起来。印第安战士已经摆出了射箭姿态,我则被他们团团包围,无法返回,因此我命令2位翻译人员留下,其余的人乘小船回到河中的船上。不久后,12位斗志高昂的士兵乘小船来到岸边助战,苏族人看到这种情景,又向后退缩。他们的态度粗暴无理,所以我并不认为我采取的行动太过分。苏族人渐渐离开小船,彼此聚在一起商议着,而我丝毫不敢放松地等候着结果。不久,他们便全部撤退。我在离开时,伸手与酋长握手,却遭到拒绝,但在我转身向小船走了不到10步时,酋长与印第安战士沿着河边浅滩追过来,向我打招呼,我向他们还礼后便上船离开了此地。船继续行进约1.5公里,便在威罗岛附近停了下来,我们在岛上留下几名卫兵保护做饭的仆人们,又留下了一些卫兵在船上,然后将小船绑在大船上。我们把这个岛称作“不愉快的岛”,对我们来说,这座岛确实令我们很不愉快。

◎反映克拉克和苏族人谈判情景的绘画,图中佩剑者为克拉克,站在他左侧的黑人是侍从约克,双方会谈的气氛非常紧张

此后一段时间里,苏族人和刘易斯一行相安无事,有时候他们甚至还显得特别友善。只是当刘易斯宣布准备出发后,他们又开始骚动。在过去,凡是经过这条河的贸易商人,必然会遭到苏族人的抢劫。不过刘易斯一行配备着强有力的武器,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最终,蠢蠢欲动的苏族人放弃了行动,探险队的船只得以继续向内陆挺进。前进后不久,天气就开始变冷,骤风暴雨之下,探险队必须找一处合适的地方准备过冬,于是他们选择在曼丹(位于今北达科他州)扎营。11月间,他们开始建造曼丹堡垒(Fort Mandan)。这是一个相对坚固的木制营房,部队在此驻扎,准备度过严冬。

为了舒服地度过长达数月之久的冬季,探险队组织了狩猎队外出打猎,并准备圣诞节所需的东西。此时,刘易斯与西北公司的兽皮商人取得了联系,更重要的是,一位单独从事兽皮交易的法国人图桑·沙博诺(Toussaint Charbonneau)加入了刘易斯的行列,他还带着两位印第安妻子,其中一位叫作莎卡加薇亚(Sacagawea)的肖松尼族(Shoshone,亦称为“蛇族”)女人对日后的探险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春天来临后,河中的冰逐渐消融,刘易斯一行沿河向东行进。由于河面越来越窄,必须改用小船行驶,于是他们就请附近的曼丹族(Mandan)印第安人帮忙做了6艘独木舟,另外还带了2艘备用船。

◎在激流中航行的探险队“皮洛古”船

1805年4月7日,一行人转而向西北方向继续前进。当他们进入达科他恶土时,航行越来越困难,刘易斯这时才明白为什么贸易商人都不愿途经此地。4月底,探险队来到黄石河(Yellowstone River)附近,这里布满了犹如锯齿般连绵不断的小山,山间常出现未曾见过的长耳鹿和大灰熊。实际上,刘易斯和克拉克是第一批见到叉角羚、骡鹿、郊狼等野生动物的美国人。1804年7月3日,他们首次见到河狸。同年8月23日,约瑟夫·菲尔德成为第一位射杀美洲野牛的白人。1804—1805年的冬季,探险队的2名成员在相距6.4公里的地方共计射杀了18只麋鹿。盖斯在日记中写道:“从1805年12月1日到1806年3月20日,我们4人共计捕杀了131只麋鹿和20只其他鹿,还有一些较小的四足哺乳动物,如水獭、河狸和一只浣熊。”但是狩猎也并非都是易事,也有很多在捕猎行动中受伤的记录,在这些时候,猎人反而成了捕猎对象。他们听说过灰熊的凶猛,但直到来此地后才知道传闻绝非夸张。1805年5月14日,盖斯写道:“……不少人发现了一大群灰熊,其中6人去进行捕杀,但射击后灰熊只是受了伤,还出人意料地向探险队员们猛扑过来,幸亏他们及时逃脱才幸免于难。”另一次,刘易斯射杀了一头野牛,兴奋之际忘了为他的步枪重新装弹,结果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头灰熊突然在15米外蹿出,朝他狂奔而来。刘易斯急中生智,跳进旁边的河里,灰熊才极不情愿地走开了。刘易斯后来把这一惊险事件记在了日记中。捕猎中,刘易斯还遭遇过另一次危险:就在探险行程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在茂密的丛林里猎取麋鹿,不料身披鹿皮的他被独眼的法国人皮特击中了下体。受伤的刘易斯只得忍着剧痛在担架上躺了好几个星期。此外,灰熊还经常趁水手们在岸边扎营的时候骚扰他们。

在河中行进时,探险队经常遇到暴风雨袭击,大雨之后的湍急水流令独木舟难以划行。经过重重险阻,6月,一行人来到了河流的分岔处,大伙再次面临选择。经过长时间犹豫不决后,克拉克决定探索北向的河流,刘易斯则打算探查另一条河,并主张沿此河逆流而上。刘易斯判断此河为密苏里河的支流,并将它命名为马利河,即今天的玛丽亚斯河(Marias River,流经今蒙大拿州)。不过,队员们觉得克拉克选择的北向之河更宽、更利于航行,并认为此河是密苏里河的主干。

◎刘易斯急中生智,跳到河里才躲开了灰熊的追杀

◎面对凶猛的大灰熊,有时候捕猎者反而成了猎物,图为与灰熊殊死搏斗的探险队员

虽然关于这条分岔的河道,部下们与刘易斯的意见不完全相同,但他们依旧服从指挥,充分发挥了探险队的团队精神。不久后,刘易斯一行沿着玛丽亚斯河到达了密苏里大瀑布(the Great Falls of the Missouri River),此河的确是密苏里河的支流!刘易斯在日记中写道:“我到树荫下寻找一处设营地,发现了瀑布,第二天早上立即派了一名部下告诉克拉克上尉这个消息。由于这个发现,我更坚定了信心。”在30米高的瀑布周围,他们疲惫不堪地将船上搭载的东西搬到陆地上。一名叫锡达·福尔斯(Cedar Falls)的队员做了一辆外观非常简陋的车,以便于往陆地上搬运东西。然而,由于地面不平且泥泞不堪,车子不断遭受磨损,很快就报废了。

7月中旬,远征队经过30公里的艰难跋涉,终于绕到了大瀑布的后方,向落基山脉继续进发。探险队向着肖松尼族,也就是莎卡加薇亚的部族所在地前进。可是,路上他们并未遇到任何印第安人,因此无从得知翻越落基山脉的路线。刘易斯与克拉克遭遇了与马更些相同的情况,都受阻于落基山的层层岩石,但他们深信,只要翻越西部的大陆分水岭(Great Divide或Continental Divide,位于今蒙大拿州),再走一段路程之后,就可以到达哥伦比亚河的源头。

7月底,他们到达了预期的目标——密苏里河沿岸的三叉城(Three Forks,“三叉”本来是指三条河汇合在一起,现为地名)。这里的河水又浅又急,只能以绳索帮助船只前进,这导致一行人疲惫不堪,于是决定设营休息。休息一段时间之后,他们沿着密苏里河西南的支流(刘易斯将其命名为“杰斐逊河”)前进,继续寻找肖松尼族。

刘易斯和德鲁亚尔离开队伍,率先前进。两人在溪谷中寻觅多日,时而碰到独木舟无法航行的河道,时而遇到分叉的河道,眼看这条河已经难以利用,而他们正沿着山脉越爬越高,如果半路返回,岂不是前功尽弃?同时,他们相信大陆分水岭应该已经相距不远了。刘易斯在日记中记载道:“所有的山,看上去似乎都不是很高,但有些山顶被白雪覆盖,由此可知,我们已经到了山脉相当高的地方。只是因为沿河而上,所以在感觉上不明显而已。”实际上,他们仅仅爬了2天就跨越了大陆分水岭。在山的对面有一条小河,刘易斯心想:或许这条小河与哥伦比亚河相连。但是走到近处一看,河面太窄了,船只根本无法通行。在跨越大陆分水岭的第二天,刘易斯终于遇到了肖松尼族的人,此刻唯有依赖印第安人的援助才能到达目的地。刘易斯派德鲁亚尔联络跟在后面的克拉克及其余部下,等大家到齐后才知道,肖松尼族的首领是莎卡加薇亚的家族。这个家族热情地招待了他们,让他们购买马匹,为他们带路,并传授种种常识。

8月,霜雪即将降临,因此必须离开肖松尼族的领地,加紧赶路。他们将独木舟及重要物品隐藏在杰斐逊河岸附近,并设法让马驮着剩下的东西,在丛林中辛苦地寻找能行驶独木舟的河流。到了9月,为了经由肖松尼人所提及的道路,他们决定改变路线,朝北走向比特鲁(Bitterroot)峡谷。这条路极为艰险,岩石多、不利于马匹行走,甚至有跌落山谷的危险。再加上越接近冬季,能捕获的猎物也越少。有时候,探险队饥饿得只能将瘦弱的马匹宰杀充饥,并用熊的油脂或平时所藏的玉米制成食物。但即便这样,探险队一行人也常有饥寒交迫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在海拔2000米的地方设营。9月16日,第一场雪降下,他们在山棱线之地进退两难,刘易斯记录道:

有一天从凌晨3点开始下雪,到了早上,积雪已经达到了10厘米左右。正午时分,我们站在山顶上取暖,晒衣服,让马匹休息,我割了一些长得很高的草来喂马。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经历酷寒与潮湿。我虽然穿着鹿皮鞋(印第安人用鹿皮柔软的部分制作的鞋),但我想我的脚已经冻僵了。

在酷寒的天气中,他们身处高山,这种状况十分危险。偶然间,有人发现一片平坦的原野与小河流,原野上还分布着印第安部落。一行人顾不得饥寒,下山进入尼兹帕斯族部落。印第安人拿出晒干的鲑鱼请他们吃,殷勤地招待他们。探险队在得到食物和充分的休息后,才启程继续他们的旅行。几天后他们到达了清水河(Clearwater River),这条河是哥伦比亚河支流蛇河(Snake River)的小支流。

10月7日,探险队员改乘独木舟,顺流而下,途中除了必须上岸向印第安人购买粮食之外,即使遇到急流也不停歇。从清水河到蛇河的急流较多,但刘易斯不断激励着士气,队伍一路前进,即使遇到水流湍急的地方,他们也甘愿冒险而不采取陆路行进的方式。期间,他们曾数次面临独木舟翻覆、沉没的险境,但水手们都奋力操纵着独木舟,继续前进。

10月16日,船员们大吃一惊地感觉到,他们已经到达哥伦比亚河,并即将进入太平洋了。刘易斯记录道:“我们通过了无数的急流。吃完晚饭后,又前进了10公里左右,到达蛇河与从西北流出的哥伦比亚河交汇处,这一带除了距离哥伦比亚河对岸3公里的地方有高地延伸之外,是一片宽广的平原。”

他们在哥伦比亚河的急流处不断受阻,因为这是一条来自喀斯开山脉(Cascade Range)高山陡坡的河流。然而,由于冬天已经临近,刘易斯和克拉克不得不全速前进。在哥伦比亚河峡谷,水流切断了山间高耸的岩石,来自四面八方的急流形成了罕见的大漩涡。探险队却无视这些危险,继续向喀斯开山脉航行。最后由于河水过于湍急,他们被迫再次登上陆地行进。一行人忍受着艰难困苦,终于在11月上旬翻越了最大障碍——喀斯开山,逐渐向海岸的河流前进。几天后,探险队来到了一个海湾前,由于它特别宽阔,因而他们误认为这就是太平洋。“哦!看到海洋我多么高兴啊!”刘易斯记录道。但是,他们再度遭遇了急流与暴雨,只好在与海湾垂直的断崖下设营。发现这个海湾并非太平洋后,队员们本来充满希望的兴奋立即化作失望。在此地住了几天后,由于雨水的浸泡,他们身穿的鹿皮衣服开始腐烂,好不容易等到天气好转,他们就立刻准备出发了。不久后,探险队终于抵达了哥伦比亚河口,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这时他们才完全松了一口气。为了准备过冬,他们开始在海岸扎营。此时,克拉克突然想起马更些的事迹,便效仿他在附近的松树上刻字:“1805年12月3日,威廉·克拉克在美国的命令下,于1804—1805年长途跋涉来到此地。”

这年冬季,雨天较多。居住在此地的吉奴布族人常来围观他们,好像在看热闹一般,而他们则自顾自地忙着归程的准备工作。出发前,他们将签有名字的小册子分别送给这些印第安人。赠送签名小册子的目的,是希望将来有后继者看到这些册子,并将他们的事迹传颂下去。册子的内文如下:

1804年5月,探险队受美国政府委托,探索北美洲内陆。我们沿着密苏里河、内陆与哥伦比亚河前行,经过哥伦比亚河驶向太平洋,于1805年11月14日到达此地。1806年3月,我们沿着来时的路回去。

探险队花费近1个月的时间考察了太平洋海岸和附近的平原,还调查了太平洋沿岸的印第安部落的情况。他们在此地建造了一座名为“科拉特索普堡”(Fort Clatsop,位于今俄勒冈州)的堡垒。这座堡垒的建成,宣告了美国军事力量的触角第一次延伸到太平洋沿岸。科拉特索普堡不但成为美国在太平洋边的第一座哨卡,也是美国在西部的地标,这成了刘易斯和克拉克此次探险的最高成就。

1806年3月23日,探险队在哥伦比亚河不断高涨的激流中返航。由于水位不定,他们有时可以沿河道摇桨前进,有时则必须沿陆路行进,沿途不断与河水搏斗。无论有多谨慎,独木舟仍然难免受损,当他们行驶到峡谷的水道口时,不得不放弃独木舟,改用马匹继续前进。

4月底,他们从清水河朝比特鲁峡谷前进。刘易斯和克拉克知道,如果沿着雷姆海帕斯河前进,则可能会偏向南方,因此决定沿比特鲁河以直线跨越山脉。为了能准确无误地到达雪松瀑布(Cedar Falls),他们事先做了详细周密的计划。途中,友善的尼兹帕斯族和瓦拉瓦拉族印第安人,供应他们食物、马匹及有关资料。旅途虽然困难重重,但是这一连串的考验和磨炼更坚定了他们的信心。为了向各个不同的印第安部落购买粮食,他们谨慎地进行交涉。6月底,探险队一行到达比鲁特并在那里歇息,储备粮食。

之后,为了进行其他探险活动,队伍分成两队继续行进。刘易斯、菲尔德兄弟、德鲁亚尔与其余几个伙伴翻越大陆分水岭,找寻合适的路线,然后向密苏里河前进,再由密苏里河到达雪松瀑布。在这里,刘易斯留下部分人员,自己率领少数队员向北到玛丽亚斯河探险。克拉克则与部下向西南方推进,跨越山棱线到杰斐逊河,再沿杰斐逊河将部分人送到雪松瀑布,自己则率领其余部下前往黄石河。

7月3日,克拉克为了寻找西北航道,从基彭斯帕斯跨越大陆分水岭,到濒临密苏里河的三叉城。克拉克一行人(包括莎卡加薇亚所属的队伍)由陆地行进,顺利来到了黄石河。途中除了半数马匹遭库勒族(Crow)印第安人偷走外,一切平安。8月上旬,他们终于到达密苏里河。

7月底,刘易斯、德鲁亚尔及菲尔德兄弟自玛丽亚斯河出发,探索这条河是否能到萨克奇万河上游。不久后,他们进入了恶名昭彰的黑脚族印第安人的狩猎区,为此在警戒上不敢有丝毫松懈。8月底,他们遇见8个黑脚族的盟友——皮冈族人。皮冈族人态度冷淡,但似乎并无敌意。于是,刘易斯派出7名士兵先行,自己继续率人与皮冈族人谈判。刘易斯召集他们开会,想与其建立友好关系,可是当夜晚降临时,黑脚族却想偷窃探险队的枪支。一名队员及时醒来,发现了这一情况,于是引发了一场恶斗。鲁宾·菲尔德发现印第安人拿起2支步枪正要逃跑,便拼命地追赶。菲尔德兄弟二人都是有名的赛跑健将,很快就追上了他们。鲁宾用短刀将其中一名印第安人刺死,但其余印第安人还想惊吓马匹,刘易斯与德鲁亚尔拼命阻拦,双方又爆发了一场近距离格斗。最终,刘易斯以手枪击毙了这些黑脚族人。之后,他匆忙回到帐篷,集合队员,火速启程。队伍在24小时内行进了160公里,与先走的7名士兵成功会合。他们知道黑脚族人正在后面追赶(很可能受到了英属加拿大西北公司的挑拨和教唆),因此沿着河谷快速前进,以便于7月28日与克拉克在黄石河附近会面。

◎手持步枪,在密林中警戒的探险队员

◎在黄石河附近重新会面的刘易斯和克拉克

8月中旬,刘易斯和探险队主力会合。过了几天,他们终于到达了曼丹。由于回程采取较近的路线,因此行程颇为顺利,他们只花了5个月就走完了长达3000公里的路程。

此时,距探险队出发,已经过去2年之久了。1806年9月20日,一行人终于回到拉夏里多。3天后,探险队进入圣路易斯,结束了长达10300公里的旅行。克拉克对此回忆道:

那天上午,我们很早就梳洗完毕,排着长队到百货商店选购衣服。和刘易斯上尉共进早餐后,我又沿着通往圣路易斯的河流出发,约中午才抵达目的地。在港湾内,我们发射礼炮与这座城市打招呼。不一会儿,我们就被接到市中心,受到了士兵们的热烈欢迎。

◎探险队的行进路线

◎探险队使用过的部分装备,包括六分仪、指南针和望远镜

探险队跋山涉水,历经艰难险阻,最后抵达了太平洋,然后再沿原路返回。刘易斯与克拉克并未找到通往太平洋的水路——“西北通道”,也没有发现与它相似的航道,对此他们感到很失望,这和马更些的发现并无差别。但是,他们发现了远比人们想象中更为富饶的西北的功绩是不容抹杀的。他们不仅带回了对路易斯安那的实地考察记录(后来编成日记收藏),还带回了几百种动植物标本、地形图和多份科学报告。

由于有这样一支甘愿冒险犯难的探险队,美国在土地的利用上获得了更多的常识与经验。从此,他们知晓了这片土地的重要性。往后40年里,后继的探险家、兽皮商人、开拓者以及来自各地的探险者们努力的结果,强化了美国对西部行使主权的欲望。同时,这股开拓西部的热潮也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