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王锡阐

王锡阐(清代天文历算学家)

学究天人

王锡阐简介

王锡阐生平:王锡阐(1628~1682),江苏吴江人,清朝著名的天文历算学家。生于明末,极富爱国之情,时值清军南下,他以投河自尽表示尽忠明朝,遇救之后,他又绝食七日,后来虽因父母强迫,不得已而复食,但从此放弃科举,隐居乡间,以教书为业。其最重要的天文著作是《晓庵新法》,在批判吸收外来学说、发展天文理论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使中国天文学与西方天文学开始走向融合。

历史评价:王锡阐对于天文学的研究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与当时北方的历算名家薛凤祚并称为“南王北薛”。顾炎武十分推崇他的天文学造诣,:“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之句。天文数学大家梅文鼎亦说:“历学至今日大著,而能知西法复自成家者,独青州薛仪甫,吴江王寅旭两家为盛。薛书授予西师穆尼阁,王书则于历书悟入,得于精思,似为胜之。”对于未能早知其人,同他深研此学,梅文鼎深感惋惜。王锡阐会通中西,其出色的研究才能,对中西历法精深独到的见解以及一生致力于探求数理之本的努力使他在明清天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王锡阐大事记

1628年 出生。

1644年 清兵入关,殉国未成,绝食七日。

1650年 加入吴江一带文人成立的惊隐诗社。

1662年 开始写作《晓庵新法》。

1663年 清政府兴文字狱,惊隐诗社在无形中解散。

1682年 去世。

人物关系

王锡阐传记

聪颖嗜学 刻苦钻研

苏州的王锡阐在洒满阳光而又布满荆棘的自学道路上刻苦钻研,勤奋努力,终成影响巨大的天文数学大师。他以卓越的成就使自己的名字被镌刻在科学历史的丰碑上,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奋发向上。

震泽八咏·陆子幽居

王锡阐

秋空村市晚烟疏,

皮陆当年此钓鱼。

千载废庐人仿佛,

迄今谁数日休居?

王锡阐出生在吴江震泽,震泽是太湖的古称,因镇近太湖,遂以震泽称之,尤以小桥流水闻名,有“禹迹桥”“思范桥”“慈云禅寺”“慈云寺塔”“蠡泽湖”等古迹。王锡阐曾写有《震泽八咏》《江南曲四首》等歌颂家乡和家乡人。王锡阐自幼嗜学,11岁以后,就专心研究天文学,早年的科学兴趣为其此后的科学生涯奠定了基础。他数十年勤奋治学不辍,以观测勤勉著称。每遇天色忽变,他必定仰察星象,能做到不吃不睡。他家庭虽贫寒,但贫贱不移其志,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对天文数学知识的追求。他平时谢绝虚浮的应酬,终日闭户研究,常常把观察到的星象画在家里的墙上和帐顶上,细心揣摩,这也预示着他未来的成功。

▲江苏吴江王锡阐纪念馆内王锡阐塑像

 

▲江苏吴江王锡阐纪念馆

王锡阐聪明颖异,性格孤僻,这也使他在童年时几乎没有玩伴。他好思考,不善交际。当时一般的读书人,对于数学上割圜、勾股的测量方法,大多感到目眩心迷,难以弄清楚,然而王锡阐却能手画口谈,好像下棋时的黑子白子一样清楚。他常常说,自己无论坐着还是躺着,总觉得像有一个浑天仪在面前,日、月、五星交错地在浑天仪上横行,由此可见他专心致志的程度。他曾经说,自己与不合之人相见的时候,往往面面相觑,可以一天不讲话。然而与志同道合的人讨论古今,却又能够纵论不休、滔滔不绝,没有停止的时候。他还说,因为家里贫困,得不到很多书,但即使得到了许多书,自己也并不都读,读过也并不都记得;只是当读书有所心得的时候,才会欢喜雀跃。学以致用的读书方法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勤奋外,他还善于学习他人之长。他勇敢地摒弃科举,隐居乡间,以教书为业,并长期致力于数学、天文学的研究。他的治学态度严肃认真,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不惜忍受夏天的蚊虫叮咬,冬天的刺骨寒风,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观测星象,3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名著《晓庵新法》。王锡阐虽一生清贫,但矢志于学,其成就令世人瞩目。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称他“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这是对王锡阐的高度评价。

正是通过他的勤奋好学和孜孜以求,王锡阐才最终成为清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康熙帝

顺治年间,吴江一带文人成立了惊隐诗社,当时入社的有顾炎武、潘柽章、吴炎等诸多名流,王锡阐为惊隐诗社成员之一。

爱国情深 矢志不渝

王锡阐与叔父一起生活度日,家境贫困。但在11岁开始悉心于学,他的诗文基础很好,现在吴江图书馆就藏有他的诗文集。与所有读书人一样,王锡阐本可以通过科举获取功名,然而,清兵入关,改变了他的命运。

清兵的到来给吴江和震泽人民带来了灾难。面对这场巨变,有着忠君思想的王锡阐作出的反应是自杀殉国。他先是投河,遇救未死,又绝食七日,后来在父母强迫下才不得不重新进食。这并不是他的一时冲动,他的报国之思、亡国之痛是刻骨铭心的,这伴随了他的一生。王锡阐放弃科举,为明守节,穿古衣、用古字表示对现实的不满。

王锡阐忠于亡明,不愿与清廷合作,自然地与明朝遗民中的一些志同道合者走到一起。他最密切的朋友是潘柽章和吴炎。他们一起参加了以眷怀故明、耻事新朝为宗旨的惊隐诗社,一起仿《史记》体例,编《明史记》。该记由潘柽章作本记和志,吴炎撰世家列传,王锡阐写年表历法,戴笠编流寇志。他们寒暑无间,埋头写作。然而清政府兴文字狱,潘、吴两人因列名于庄廷龙《明史》校阅而被处死,两人的妻子也在流徙途中自尽。惊隐诗社遭此变故,也在无形中解散。“明史案”使王锡阐变得谨慎,以后不再公开为亡明修史了。

▲《晓庵新法》封面

《晓庵新法》有两个特点引人注目:一是王锡阐对西法有很多批评;二是有一些重要创新,如后两卷的“月体光魄定向”。

晓庵新法 流传古今

《晓庵新法》是王锡阐最重要的天文著作。全书共六卷,其中第一卷讲述了天文计算中必需的三角学知识,用中国的文字定义了三角函数;第二卷给出了重要的天文数据;第三卷用中西混合的方法指出了朔望、节气时刻及日、月、五星的位置;第四卷研究日夜长短及日月五星的视直径;第五卷给出了确定日心、月心连线的方法;第六卷讨论了日月交食、金星凌日等重要的天文现象。其中,金星凌日的计算为王锡阐首创。

在王锡阐的另一部著作《五星行度解》中,他建立了自己的宇宙模型。该模型与主张行星绕太阳转、太阳绕地球转的第谷体系颇为相似。他还讨论了水内行星存在的可能性,认为太阳黑子正是水内行星凌日的结果。这一观点在今天看来价值不大。但较之中国古代万能的阴阳二气解释,显然是一个进步,这也表明中国天文学在西学冲击下,内部思想方法已发生了微妙变化。王锡阐在其著作《五星行度解》主张如下的宇宙模型:五星本天皆在日天之内,但五星皆居本天之周,太阳独居本天之心,少偏其上,随本天运旋成日行规。

王锡阐之所以要刻意标榜与西方人不同,有着特殊的政治思想背景。他是明朝遗民,明亡后拒不仕清。他对于清之入主华夏、清政府颁用西方天文学并任用西洋传教士领导钦天监,有着双重的强烈不满。和中国传统天文学方法相比,当时传入的西方天文学在精确推算天象方面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但他从感情上无法接受这一事实。他坚信中国传统天文学方法之所以落入下风,是因为没有高手能将传统方法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为此他撰写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古典形式的历法《晓庵新法》,试图在保留中国传统历法形式的前提下,融入一些西方天文学的具体方法。但是他的这一尝试远未能产生他所希望的效果,《晓庵新法》则成了特别难读之书。

苍天不负有心人,王锡阐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 在天文这块领域里他独树一帜, 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写下了《大统历法启蒙》《三辰晷志》《西历启蒙》《历表》《历策》《历说》《晓庵新法》等著作。这些呕心沥血的著作,为后人研究天文科学提供了极珍贵的资料。

▲三辰晷

博览群书 学问深厚

王锡阐不仅是天文学家,也是学者、诗人。他艰苦力学,博览群书,学问根底广博深厚,尤其醉心于哲学。他反对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倡“经世致用”,与顾炎武的论学宗旨相同,只是尊崇程朱。从中年起,他先后与当时的著名学者张履祥、吕留良、钱澄之等一起讲授濂洛之学;应松江周篆之约,组织讲学会,具有很高的威望,受到后辈的尊重。同时对于《诗经》《易经》《春秋》等,有很多独特的见解。他的诗文峭劲有奇气,不一定求工,大多率意而出,尽意而止。特别是诗歌,有才华并显得清妙。他不去沿袭追求时尚,却处处流露出平生的志向和节慨。例如“我固冰雪心,炎燎不能灰”“蝉抱高枝鸣,竭死声不哀”。从这也看出他清洁纯正的心灵与品性。

由于常年劳累,王锡阐在贫病交加中与世长辞,葬于震泽家乡。道光十七年(1837),江苏巡抚林则徐重建了王锡阐墓。1982年3月,王锡阐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吴江市政府在他的墓地和祠堂原址建起了王锡阐纪念馆。2000年4月,该馆被中共吴江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吴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12月被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第二批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旨在弘扬他矢志不渝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也成为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江苏吴江王锡阐墓

由于王锡阐无子,学无传人,加上他的著作都用篆字,大部分人们都不认识,所以遗稿颇多散失,仅幸存的50多种遗稿得以搜集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