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王玄策

王玄策(唐朝官员、外交家)

王玄策简介

王玄策:王玄策,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官员、外交家,数次出使印度。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贞观十五年(641年)印度的中天竺送使节来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奉命作为副使,跟随李义表出使天竺(印度)。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此时阿罗那顺成为中天竺的新国王,派军队劫掠使团。调吐蕃兵、泥婆罗兵击败中天竺。显庆二年(657年),第三次出使印度。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关于这些印度旅行的事迹,虽记录有《中天竺行记》一书,惟完本早已失却,只余下《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残篇。

王玄策传记——

一、王玄策基本信息

中文名:王玄策

性别:男

出生地:河南洛阳

民族:汉族

信仰:道教

所处时代:唐朝

职业:使者、朝散大夫

主要成就:三次(另一说四次)出使印度借兵大胜中印度

传奇故事:一人灭一国

二、王玄策生平

出使印度

王玄策早年事迹不详,初任融州黄水县令。贞观十七年(643年)三月,王玄策奉命作为副使,跟随朝散大夫、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护送婆罗门国使节回国。同年十二月,到达摩伽陀国。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七日,李义表、王玄策到王舍城,登耆署崛山,立碑,同年二月十一日,在摩河菩提寺立碑。

击溃印军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朝又派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出使天竺(印度),四天竺国王多派使者带着财物来,准备与王玄策一起到唐朝朝贡。恰逢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国中大乱,其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于是发动所有军队以拒王玄策。跟随王玄策的30骑兵与敌人交战,失败被擒获,敌人趁机劫掠诸国贡献的财物。王玄策逃离,到达吐蕃。王玄策发檄文征召军队,得到1200吐蕃兵、7000泥婆罗(今尼泊尔)骑兵。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吐蕃、泥婆罗的军队进攻到中天竺的茶镈和罗城,作战三天,攻破茶镈和罗城,斩首三千余级,敌人被溺死的约1万人。阿罗那顺逃走,收拢散兵再次交战,蒋师仁擒获阿罗那顺,俘斩敌人数以千计。余众跟随国王的妻子在乾陀卫江抵抗,蒋师仁击败他们,俘获其妃、王子,又俘虏男女一万两千人,各种牲畜三万,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还送来了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送上地图,请求得到老子像。天竺震惊、害怕。贞观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获的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俘虏的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送到长安献俘。唐太宗封王玄策为朝散大夫。

王玄策带回了天竺方土那迩娑婆寐,自称寿命两百岁,有长生之术。经过数月,那迩娑婆寐造出延年之药。当时唐太宗病重,吃了其他的药没有效果,于是吃那迩娑婆寐造的药,但是没有任何效果(既没有好的效果,也没有坏的效果)。后来唐太宗是因为病而死。那迩娑婆寐被放还回国。唐太宗葬于昭陵。

三次出使

显庆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天竺(印度)。

显庆五年(660年),菩提寺主为王玄策等人设大会,送给王玄策使团成员每人华氎十段,然后菩提寺主又献上宝珠、大珍珠八箱、象牙佛塔一、舍利宝塔一、佛印四。

三、王玄策大事件

1.公元643年-奉命作为副使,跟随李义表出使天竺

贞观十七年(643年),奉命作为副使,跟随李义表出使天竺(印度)。

2.公元647年-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此时阿罗那顺成为中天竺的新国王,派军队劫掠使团。

3.公元657年-第三次出使印度

显庆二年(657年),第三次出使印度。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关于这些印度旅行的事迹,虽记录有《中天竺行记》一书,惟完本早已失却,只余下《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残篇。

4.公元661年-利用“竹甑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王玄策奉唐朝皇帝的命令从印度带来10位制糖专家,利用“竹甑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这种印度沙粒糖的梵语名称是“sarkarā”,时人音译为“煞割令”。

四、王玄策主要成就

1.外交

出使印度

从贞观十七年(643年)到显庆二年(657年),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至于是否存在第四次出使,学术界则意见分歧。有学者认为王玄策出使印度只有三次,有学者认为还有第四次。

龙朔二年(662年)到麟德二年(665年),王玄策第四次出使印度。

2.经济

开通道路

王玄策开拓了从西藏通向印度的路线。王玄策是西藏——印度路的主要开拓者。西藏——印度路的开通,促进了唐朝和五天竺国的友好往来及文化交流。

3.军事

大胜印军

王玄策发檄文征召到1200吐蕃兵、7000泥婆罗(今尼泊尔)骑兵。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指挥这些军队进攻到中天竺的茶镈和罗城,作战三天,攻破茶镈和罗城,斩首三千余级,敌人被溺死的约1万人。阿罗那顺逃走,收拢散兵再次交战,蒋师仁擒获阿罗那顺,俘斩敌人数以千计。余众跟随国王的妻子在乾陀卫江抵抗,蒋师仁击败他们,俘获其妃、王子,又俘虏男女一万两千人,各种牲畜三万,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还送来了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送上地图,请求得到老子像。天竺震惊、害怕。贞观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获的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俘虏的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送到长安献俘。[1]

改进制糖

唐太宗派王玄策出使天竺(印度)。王玄策在印度摩伽陀(摩揭它)国取制糖法,并且带回了制糖工匠,唐太宗下诏扬州送上诸蔗,用此法制作的糖,其颜色味道品质远超过西域制的糖。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王玄策奉唐朝皇帝的命令从印度带来10位制糖专家,利用“竹甑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这种印度沙粒糖的梵语名称是“sarkarā”,时人音译为“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了经济收益,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五、王玄策个人作品

王玄策几度出使印度,带回佛教文物,对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贡献。著有《中天竺国行记》十卷,图三卷,今仅存片断文字,散见于《法苑珠林》《诸经要集》《释迦方志》中。人们在洛阳龙门石窟发现了王玄策的造佛像题记。

六、王玄策家族成员

关系
姓名
职位
法号
侄子
王氏
出家为僧
智弘律师

七、王玄策轶事典故

一人灭一国

中印度和吐蕃方面并没有发掘出史料证明或反驳这一点。

当时,戒日王(尸罗逸多)已死,权臣阿罗那顺篡位,但是却无力统一。戒日王朝分裂,而且没有再统一的趋势。无论王玄策是否率军攻灭中印度,印度都无力牵制吐蕃。即使王玄策不出兵攻打中印度,当时以及之后的印度也将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无力牵制吐蕃。而且,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即使是统一的印度,也是无力上青藏高原牵制吐蕃的。何况,贞观年间,唐军很轻松的击败了吐蕃军,吐蕃退出党项、白兰羌、吐谷浑,吐蕃松赞干布谢罪、送厚礼、称臣于唐朝,此时吐蕃表现的很恭顺,没有违反到唐朝霸权,此时唐朝没必要牵制吐蕃。

北印度的重新分裂并回退到戒日王崛起之前的局势是因为戒日王之死,跟王玄策没有什么关系。

八、评价王玄策

美国汉学家Edward Hetzel Schafer:王玄策是一位精明强干的使臣。

中国唐史学会理事陆庆夫:王玄策是中国唐代杰出的外交家。

阴松生:杰出的政治使者,王玄策。

九、关于王玄策争议

出使次数

王玄策出使印度的次数,有两说:一为三次,一为四次。第一次,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义表、王玄策出使印度、尼泊尔;第二次,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蒋师仁出使印度;第三次,显庆二年(657年),王玄策出使印度。以上三次,学术界的看法基本一致。至于是否有第四次出使印度事,学术界则意见分歧。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玄照传》记载:“后因唐使王玄策归乡表奏,言其(指玄照)实德,遂蒙降敕重诣西天,追玄照入京。”“正月便到洛阳。”“于时鳞德年中,驾幸东洛。”列维据此认为王玄策曾第四次出使印度,时间在663—665年之间。有些印度学者也同意这一观点。

冯承钧则认为:“上引之文,既说遂蒙降敕重诣西天,追玄照入京,好像玄策又有第四次之奉使。上文又说麟德年中,驾幸东洛。考《旧唐书》卷四,麟德二年(665年),就有幸东都之文。如此看来,又可证实玄策出使之事。不过只有此一条孤证,而且玄照好像是一人归国。又玄照重赴印度后,《传》有‘见唐使人引卢迦溢多于路相遇’一语,此使人似非玄策,则前追玄照入京者,恐亦非玄策本人。所以我对于第四次奉使一说,未敢承认其是。”

义净赴印度系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回国则在武周证圣元年(695年)。关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日本学者桑山正进认为:“咸书于天授二年(691年)。”按这时距麟德年间约30年,但记载含糊,而且仅此一条孤证,又无其它材料可补充,王玄策又无明显的理由再次出使,故第四次印度之行证据不足,当以冯承钧之说为是。

出使时间

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的时间,一般认为是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新唐书》记载的贞观二十二年是王玄策返回唐朝、献俘的时间,与王玄策在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出发去印度并不矛盾。但是,清王昶《金石萃编》卷一二三、清林侗《唐昭陵石刻考略》卷四则认为王玄策在贞观二十二年(646年)出使印度。外国学者V.D.马哈詹《印度史》、S.N.森《中国人眼中的印度》、V.A.史密斯《早期印度史》认为王玄策在贞观二十二年(646年)出使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