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蒲松龄

蒲松龄(聊斋先生)

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生平: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淄川城外蒲家庄(今山东淄博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著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历史评价:蒲松龄虽仕途不顺,但是《聊斋志异》却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此书共 8卷、491篇,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叙次井然,文笔简练,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可见,蒲松龄对后世文人的影响之深。《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同乡好友王士祯十分推重蒲松龄,视其为奇才,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蒲松龄大事记

1640年 出生。

1658年 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进学,受知山东学政施闺章。

1660年 应乡试未中。

1679年 开始在本县西蒲村毕际有家坐馆。作成之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

1690年 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1715年 病逝。

人物关系

蒲松龄传记

早年成名 生活清苦

蒲松龄座右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身于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蒲松龄早年就有文名,为村里人所称赞。蒲松龄年轻的时候,因为他的父亲弃儒经商,家境殷实,生活不是很苦。在父亲的保护下,年轻的蒲松龄可以安心读书,跟朋友们搞诗社。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因为家庭矛盾,他分家了。蒲松龄的两个哥哥都是秀才,但是都娶了教养不好的妻子。蒲松龄的父亲只好给儿子们分家,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因为这两个嫂嫂又能打又能叫又能抢,蒲松龄的妻子并没有参与到纷争之中,而是在一边默默看着。分家的结果是蒲松龄分到三间农场老屋,破得连门都没有。这样一来,蒲松龄就要自谋生路了,他只能靠着自己的知识去当教书先生,这一做就是45年。

私塾教师就是乡村小学教师,当时是到私人家里教书,地位和给予的报酬都非常低。他有一首诗,叫 《日中饭》,写到快收麦子的时候,家里没有粮食,只好煮了一锅稀饭,那时候他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一看煮好了稀饭,把勺子抢到手里面,到锅底下找最稠的往自己的碗里边放,二儿子不干了,上去跟哥哥抢。蒲松龄的女儿就很可怜地、远远地站在那里看着自己的父亲。蒲松龄既心疼又无奈,只怪自己没有本事。

▲蒲松龄故居

▲蒲松龄画像

科场偃蹇 屡考不第

蒲松龄于康熙十八年(1679)到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由于毕家的优越条件和厚待,蒲松龄能在教书并处理杂事之余,得以安心预习举业,以图博得名第。命运不济的蒲松龄却一直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他参加乡试的确切次数与不中的原因难以说清,仅记载的两次来看,都是因为犯规而被黜。

第一次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秋,因在考场交书卷时,误隔一幅,不相接连而被黜。第二次在康熙二十九年秋,因故没能获终试而被黜。两次的失败,对他打击很大。尽管其不死心,然而妻子却出面干预了。他也认为妻子说的对,可每见儿孙赴试,自己便心生欲念,往往情见乎词,刘氏对此置之不理。

屡试不第,也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其诗词及《聊斋志异》的《叶生》《王子安》《贾奉雉》等诸多篇章中对此都有深刻的感受与逼真的描写。

客邸晨炊

蒲松龄

大明湖上就烟霞,

茆屋三椽赁作家。

粟米汲水炊白粥,

园蔬登俎带黄花。

▲清人绘《聊斋志异图册》

聊斋巨著 入骨三分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蒲松龄的科举梦想破灭了,而其著述之心却始终未泯。他从年轻时即着手创作《聊斋志异》,一直断断续续未能结集。来到毕家后条件好了,有石隐园的美景,有万卷楼的藏书,再加馆东的支持,他决心完成这部巨著。从此他开始利用业余的时间投入到搜集素材与构思创作中。

蒲松龄是山东淄川人,淄川离齐国故都临淄数十里,有很多优美的民间传说。蒲松龄5岁的时候,改朝换代。清军入关,在扬州屠城,在山东镇压农民起义,也产生了很多稀奇事,这些都影响到《聊斋志异》的创作。蒲松龄大概在做私塾教师时就开始写《聊斋志异》。他的好朋友张笃庆发现蒲松龄因为写《聊斋志异》影响到考举人,就写了一首诗劝他:“聊斋且莫竞谈空”,大意是说别写小说了,专心去考试吧。但是蒲松龄不听,还是写,只有奇怪之事他必去了解,写入《聊斋志异》中。

《聊斋志异》的创作,前后历40余年之久,贯穿了蒲松龄的大半生。《聊斋志异》属志怪传奇类小说,凡490余篇,绝大多数是狐鬼花妖精魅的故事,以及一些奇闻轶事。

▲蒲松龄石像

同情百姓 怒骂贪官

一日,蒲松龄乘渡船外出,同船的除了船夫之外,还有四位乘客:衣冠楚楚的朝廷官员、正当妙龄的卖花女、身背锯斧的木匠和衣衫褴褛的拾粪老农。船到河心,官员自恃满腹才学,便对大家说:“恕我冒昧地请诸位各依本人身份,用三字同头、三字同旁,对一首七绝,首尾相融贯连。”说着,他先开了腔:“三字同头官宦家,三字同旁绫缎纱。若非朝廷官宦家,谁人能穿绫缎纱?”木匠师傅手扶斧箱,略加思索吟道:“三字同头庙廊库,三字同旁檩椽柱。如若要建庙廊库,怎能离了檩椽柱?”卖花女一亮双眸,快言快语:“三字同头芙蓉花,三字同旁姑娘娃。若非妙龄姑娘娃,哪个敢戴芙蓉花?”船夫手不停篙,笑着吟出一诗:“三字同头大丈夫,三字同旁江海湖。不是男子大丈夫,何人能识江海湖?”对于官场黑暗愤恨的蒲松龄,同情百姓疾苦,随口吟道:“三字同头哭骂咒,三字同旁狼狐狗。山野声声哭骂咒,只因世道狼狐狗!”轮到拾粪老农了,只见他不慌不忙,从容吟道:“三字同旁稻秫稷,三字同头屎尿屁。牲畜吃了稻秫稷,当路排出屎尿屁。”

官员本想炫耀一番自己的官职与文才,不料今日遇到的几位看似卑微,却均非等闲之辈,于是灰溜溜的不再言语了。

蒲松龄就这样与贫困斗争了一辈子,在科考的路上落魄了一辈子,在小说创作上奋斗了一辈子。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酉时,这位大作家坐在他清冷的聊斋窗前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蒲松龄穷秀才出将入相的梦想终于成为泡影,而以中国优秀的文化哺育起来且创作的杰出之作《聊斋志异》却光芒四射。

▲蒲松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