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熊赐履

熊赐履(清初的理学名臣)

熊赐履简介

熊赐履:熊赐履是康熙朝的理学名臣,官至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既是康熙的汉学启蒙老师,又是辅佐康熙治国的名臣。时人谓其“以王佐之才,为圣天子辅,启心沃心,兴起鸿业,天下莫不想望其风采。”在清初满汉文化冲突异常激烈的时候,他旗帜鲜明地举起理学大旗,引导、支持康熙帝学习儒学,进而协助清廷确立了儒学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在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因“嚼签案”而丢官去职十五年,在这段艰苦的生活中,他则潜心于理学研究,撰写了大量理学著作。

熊赐履传记——

熊赐履,字敬修,字青岳,明崇祯八年(1635年)十月五日出生于湖北孝感闵集乡。父熊祚延是明朝生员,在熊赐履八岁时,适逢张献忠起义军进入湖广,他在组织乡民抵抗时,与家中数十口同被杀。这场大难中,其母李如柏怀抱幼弟躲过劫难,熊賜履因正在上学而幸免于难。熊赐履兄弟自幼靠年轻寡母含辛茹苦抚育成才。

顺治十五年(1658 年),熊赐履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顺治十八年(1660 年),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后迁任国子监司业。

康熙四年(1665 年),熊赐履补弘文院侍读。康熙六年(1667 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理学著作《闲道录》。同年,熊赐履进呈在清初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万言疏》。在疏中,他对清朝时政、特别是四大辅臣推行的种种政策提出尖锐批评,要求少年皇帝加强儒学修养,以程朱理学为清廷“敷政出治之本”。正是这道奏疏,使康熙皇帝对熊赐履刮目相看。

康熙七年(1668 年),熊赐履任秘书院侍读学士,他又上书论政,两次均为权臣整拜所忌。康熙八年(1669 年),康熙清除鏊拜集团后真正亲政,熊赐履的政治地位也随之迅速上升,先提升为国史院学士,后改任翰林院学士,经筵讲官。他以老师的身份,开始向康熙传授儒家思想,辅佐康熙执政,逐渐成为影响清朝政治的重要人物。

康熙十二年(1673 年),康熙决定撤藩,熊赐履对此提出异议,告诫康熙帝:“国家方太平,以无事为福,道在休养绥定而已。今无故徙数十万安居乐业之众,移置穷荒不毛之墟,仓促逼迫,势逐刑驱,未有不生怼怨,众怒不可激。夫称乱,所至瓦解,前事如此,可勿戒与”。但“三藩之乱”爆发后,熊賜履依然积极协助康熙平定叛乱,他代拟了《宣谕云贵等处官民敕》。

康熙十四年(1675 年),康熙帝以熊赐履“素有才能,居官清慎”,升他为内阁学士,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

康熙十五年(1676 年),熊赐履因票拟(内阁接到奏章后,用小票写所拟批答,再由皇帝朱笔批出)有误而想掩饰自己的过错,私取草签嚼毁,以图委咎于大学士杜立德。事后被免官。熊赐履罢官时,正值三藩之乱,当时老家还不太平,于是迁居江宁城北的莲花桥,后又移居溪西的清凉台。此后十余年,熊赐履潜心于理学研究。其《学统》、《下学堂札记》、《朴园迩语》等著作均在江宁完成。

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康熙重新起用熊赐履为礼部尚书,因母亲病逝,不得不南归。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朝廷再次授熊赐履礼部尚书,次年人京,奉命往江南审讯疑狱。康熙三十一年(1692 年)调任吏部尚书。在此任期内,他奏免了高邮、山阴等三十县三千七百多项额赋。

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熊赐履任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曾四任会试考官,并任修撰《圣训》、《平定朔漠方略》、《实录》、《方略》、《明史》的总裁官。同年,熊赐履人侍皇太子。当时,皇太子胤礽已经失宠。熊赐履的入侍,对处境艰难的皇太子来说,显然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因此,胤礽刻意拉拢熊赐履,礼遇优渥,熊賜履对东宫的赏识也感恩戴德。康熙四十年后,胤礽和康熙帝的矛盾日益尖锐,熊赐履深陷其中,屡次请求解任。

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四月,刚满六十八岁的熊赐履以“年迫古稀,桑榆景迫”,再次上疏康熙帝,请求解职离任。康熙帝许其以原官解任,但仍留居京师以备顾问。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年),熊赐履回到江宁。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八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