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柴荣

柴荣(后周世宗)

柴荣简介

柴荣:柴荣,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是后周太祖圣穆皇后兄柴守礼之子(太祖内侄)。因自幼随姑母在太祖家,替其管家,被收养为子。后梁贞明七年(921年)生,显德六年(959)六月卒。终年39岁。

柴荣传记——

柴荣,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是后周太祖圣穆皇后兄柴守礼之子(太祖内侄)。因自幼随姑母在太祖家,替其管家,被收养为子。后梁贞明七年(921年)生,显德六年(959)六月卒。终年39岁。

柴荣

一、少年英豪 异姓继位

柴荣小时聪明伶利,且为人谨慎。当时姑父家里并不富裕,经济情况相当拮据,柴荣就经常帮助姑母料理家务。当时郭威在外做“马铺卒使”的小差使,有时也出外经商,很是劳累。柴荣年稍长,即跟随姑父出外做生意,尽量多给郭威搞一些额外收入,以补家用。他曾跟随大商人颉跌氏远走江陵,做茶叶生意。由于从小跟从原本贫寒的姑父郭威,行商走贩跑过许多地方,接触到下层社会各色人物,所以柴荣既懂得民间疾苦,也看到官吏的腐败与残暴,深知当时社会的积弊。

柴荣生于邢州柴家庄园。后因姑母无子,柴荣从小由姑母收养,住在郭威家里。郭威对这个内侄很是喜欢,视同己出。

由于郭威长期担任军职,柴荣也跟随姑父学会了十八般武艺,尤善骑射,并且精通史书,逐步地培养起了军事和政治才能。开运四年(947),郭威帮助后晋镇将刘知远建立了后汉政权,并因功升任代理枢密副使,一跃而成为后汉王朝的统兵大将。柴荣也因跟随姑父立功获得了左监门卫将军的头衔。

乾祐三年(950),郭威领重兵坐镇河北,任邺都(今河北大名县)留守,天雄军节度使。柴荣亦随之改任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协助姑父掌军。第二年,郭威攻下开封,刘承祐被部下杀死,将士拥郭威做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柴荣则以“皇子”身份担任澶州(今河南濮阳县)节度使,受封为太原郡侯。这预示着柴荣有着无量的前程。

柴荣坐镇澶州,主管一州军政事务,得以初步地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他管内,政治相当清明。州内人民多年以来捐税苛重,除正税以外,还有杂课,又有差役调拨,不堪其苦。柴荣奏请放免,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日子逐渐过得下去了。柴荣的治绩使他在地方上赢得了好名声。

柴荣的政治才能和声誉,深得郭威的欢喜,但却遭到了权臣王峻的妒忌。王峻曾帮助郭威称帝,时任总掌全国兵马的枢密使,王峻有政治野心。柴荣坐镇外藩,多次上表请求入朝,王峻怕兵权为柴荣所夺,于是从中作梗,极力阻挠。

当然,郭威对柴荣是信任的,虽然没有把柴荣留在朝中,但对他一直寄予厚望。兖州节度使慕容彦超反叛时,郭威就曾对群臣说:“我若不亲征,只有澶州我儿子出征才行。”同年三月,王峻被郭威黜往外地,柴荣才得回京,封晋王,改官为开封尹。

郭威一死,皇位很自然地落到了柴荣身上。这时柴荣34岁,正是年富力强、充满活力的时候。

二、武略出众 消弭寇盗

显德元年(954)二月,柴荣刚即位不久,潞州(今山西长治市)传来敌情,北汉主刘崇趁后周国丧,领兵报仇来了。

消息传来,后周朝臣一片慌乱。柴荣召群臣商讨对策,并提出要亲征,宰相冯道为首的一批老臣大力反对柴荣亲征。他知道和这样的老朽没有什么好商量的,只有亲自出征打一个大胜仗来给他们瞧瞧。结果高平一仗,周军大获全胜。

次日,柴荣进驻高平县城,开始对军队进行整顿。他与大将张永德商量后,把临阵逃跑的樊爱能、何徽以及裨将领70余人统统按军法处斩。临阵投敌的士兵亦皆就戮。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事,使得军队风气大变,悍将知有戒惧,军威更加振奋。

五月三日,柴荣亲率大军到来,将太原城团团围住。周军声势甚壮,但准备不足,城久攻不下,于是粮饷发生了问题。当时连日大雨,到六月初军士已劳苦疲惫而不堪战阵。柴荣只得下令班师回朝。所获州县也全部放弃。但毕竟沉重打击了北汉政权,也煞了契丹贵族的气焰。自此,北汉再也无力来争夺中原了。

通过这次出征,柴荣认识到整顿军纪的重要,回都后更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整顿军队的工作。对于作战有功的人,皆加官行赏,如赵匡胤因作战得力,升为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对于怯敌逃阵的人,则予惩罚。他严明军纪,凡有犯法,不论何人,一概处罚。

柴荣又特别对禁卫军进行了整顿,他命诸将逐个点选中央军中的步兵和骑兵,强壮者留,老弱胆小者尽行裁汰。他又招募天下壮士,将山林亡命之徒有勇力者招来充当禁卫军。这既增加了朝廷兵力,又消弭了寇盗。

三、全面改革 国富民强

通过整军,后周中央的武装力量加强了,皇权也得以加强,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这为以后的征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柴荣自己也萌发了要统一中国的雄心。

柴荣继承郭威,进一步推行了全方位的改革。首先是网罗一批富有进取心的人才。柴荣思贤若渴,一即位就下诏求贤求谏。他学唐太宗,让各级官员上封事,凡有所见,都可以写成表章呈上,若对政事有所陈述,也可以请求引见面商,使君臣上下沟通,并从中发现和选拔经国之才。史书上说柴荣“好拔奇取俊,有自布衣上书,下位言事者,多不次进用。”只要有才能,不管名位资历,柴荣都设法搜罗来,委予官号,加以录用。如魏仁浦不是科举正途出身,柴荣不顾众人反对,破格任为宰相。柴荣还对科举作了整顿。显德二年(955)考进士时,礼部侍郎主考因循苟且,不作选择,柴荣命令重考,结果原取进士16人只有4人及第。柴荣还恢复久不举行的制科考试,广泛搜罗有用的人才。因此,柴荣很快就有了一批干练的人才。

其次,柴荣着手澄清吏治,大力反对贪污腐化。他自己自小艰苦朴素,称帝后依然保持了俭朴的作风,生活上力戒奢华。他不贪游宴,宫内浮浪无用之人一律裁减,摒绝珠宝珍玩,禁止地方官进贡甘鲜食品。并要求各级政府中不急事务也一律停办,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要加强国家实力,发展农业生产是大事。柴荣在即位的当月就下诏:凡军队中老弱伤痛情愿回家种田者统统可退伍放免,这使五代以来农民长年被束缚在军队中的现象有了改变。同月又下令招抚各地流民,将无主荒地分配给流民耕种,让他们安居乐业。柴荣还下诏减免租税,实行新税法。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人手,柴荣把手伸向了佛教寺院。显德二年(955)五月六日,柴荣下令毁佛,凡后周境内佛教寺庙,除有皇帝敕额的得以保留外,其余一律拆毁,每县只留寺庙一所,官僚贵族自后不得奏请建造寺院和剃度僧尼。显德四年(957)九月以后,柴荣又准备推行均定田租的改革。第二年,柴荣下令进行大规模的查田,实行均租。结果单在开封就查出了隐漏之田4.2万多顷。查田沉重地打击了地主豪滑,减轻了普通农民的租税负担,又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为后周乃至北宋统一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五代的玉带

柴荣对京城开封进行了扩建。开封在唐以前从未当过首都,本为节度使的军镇,朱温篡唐后逐渐成为五代各朝的政治中心。显德二年(955)四月,柴荣下令扩建京城,加宽巷道,加筑外城。发动10万民工前后干了三年,终于使开封规模宏伟,堪称都会。到北宋,开封终于成为全国性的首都。这也是柴荣的一项政绩。

柴荣的政绩还表现在文化事业方面,在整理历法、刑律、音乐等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工作。柴荣曾请精通历数的王朴修订历法,制成《显德钦天历》,并加以使用,取代了以前各种混乱不堪的历法。柴荣还命群臣编订《大周刑统》的新法律,颁布施行。柴荣又请窦俨考正雅乐。王朴也通音乐,柴荣时常亲自和王朴讨论有关问题,使失传多年的唐代音乐得以恢复,并流传到宋代。柴荣还开史馆,显德三年(956),他命令史臣张昭等修编太祖郭威实录,并修编了后梁末帝朱友贞、后唐闵帝李从厚与末帝王从珂的实录,填补了多项空白。柴荣还下诏搜求遗书,使散落民间的典籍保存于国家史馆;组织文士校勘唐朝陆德明所著《经典释文》30卷,雕板印行于世。柴荣当皇帝的时间并不长,在日理万机、戎马倥偬之际,尚能注意文化事业,这在五代皇帝中是极为罕见的。

四、南征北讨 统一全国

经过几年持续不断的改革,后周国富民强,于是,柴荣统兵南征北讨,开始了统一中国的征程。

柴荣采纳了先攻江淮以及江左南唐的主张。在进攻南唐之前,柴荣先遣将从后蜀手中收回了秦、凤、成、阶(均在今甘肃省境内)四州。

秦凤四州是后晋时没入后蜀的。后蜀主孟昶为政苛暴,蜀人怨愤,四州人民更是民不聊生。人民痛恨后蜀政权,先后多次派人到开封要求后周收复旧地。显德二年(955)四月,柴荣调兵遣将,向四州进攻,至五月,节度使 率军由陕西大环关出击,攻下了秦州以东的黄牛寨等地。到十一月,周军最后攻克凤州,俘敌节度使王环,收复了四州之地。柴荣下令四州人民除两税以外,其他杂税一律免征,废除后蜀暴政,使当地人民欢天喜地。

后周铁狮子

安定了西部边境之后,柴荣因蜀道艰难,没有乘胜入川推翻孟昶政权,而是把兵锋转向了占领江淮地区的南唐。

显德二年(955)十一月,柴荣任命李谷为淮南道行军都部署,王彦超为副部署,统率禁军进攻寿州(今安寿县)。柴荣十分关心前线的动向,显德三年(956)正月,他决定亲自出马,指挥这一重大战役。柴荣不久即赶到正阳,他察看了战场,认为不应给敌人喘息机会,于是率大军再次将寿州包围。此时,南唐江北州县皆处于周军的兵锋之下,处境已十分艰难,但寿州守将刘仁赡乃南唐名将,坚守不降。周军久攻不下,柴荣便留一部分军队围城,其余分兵略地,攻取南唐江淮之间各州县。二月,柴荣命赵匡胤攻滁州南唐皇甫晖军,赵匡胤不愧为一代名将,他率军奇袭清流关,一举擒获皇甫晖,歼灭了南唐一支劲旅。柴荣又命韩令坤率兵直取扬州和泰州,一直攻到长江边。到三月,周军已攻取了南唐江北大部分城镇,使寿州更陷于孤立境地。

虽然周军实际上已占有江淮广大土地,但寿州始终未能攻下,加之暑雨天气,柴荣决定留向训坐镇扬州,李重进继续围攻寿州,自己于五月十日启程回京,以图再作部署。

柴荣回到开封后,开始编练水军。他从南唐降兵挑选了数百水手,教习水战,严格训练几个月之后,一支精锐的水师建成了,这就使南唐的水上优势受到了挑战。后周淮南节度使向训感到难以持久,便向柴荣建策撤退扬州周军,全力攻寿州。于是,江淮之间的周军齐集寿州城周围,全力进攻,却仍然未能攻下。在这关键时刻,柴荣没有允许前线军队后退,而是第二次奔赴前线,亲自督战。显德四年(957)二月,柴荣统军南下,并派右骁卫大将军王环率新建成的水军,沿颖水进入淮河,直赴敌阵。三月,柴荣披甲执锐,来到寿州前线,亲自指挥作战。柴荣命自己的水军也鼓足风帆直追,骑兵亦夹河穷追猛打,于是南唐援助寿州的外围军队遭到全歼,共消灭和俘虏了四万多人,缴获战船、兵器不计其数。这时,寿州城内的南唐军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办才好,守将刘仁赡急出了一场大病,不能理军,其部下于是开城投降。柴荣终于占领了这一战略要地,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柴荣命令部队稍作休整,又下令寿州城50里内地方免交两税,并开仓赈济,实行大赦,稳定了新占领区的统治。

经过几个月的休整,显德四年(957)十月,柴荣又第三次亲征南唐,其目标是务求全部夺取江淮土地。这一次,柴荣不仅带了马、步、水军,还从北方带来一队骆驼,当时一般人并不知其用场。当时南唐在濠州阻淮水设防,十一月,周军进抵濠州,柴荣命令士兵骑骆驼渡淮河,南军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战法,以为是天兵天将,个个吓得面如土色,弃杖而逃。

柴荣水陆大军进抵长江,直接威胁到南唐的江南地区,南唐政权几乎无力抵抗,已面临崩溃了。李 不得不再次派使臣向柴荣请和,尽献江北之地,表示愿将庐、舒、蕲、黄四州送给后周,划长江为界。周军已在江淮作战经年,若再下江南,恐契丹在后方乘虚来攻,于是接受了南唐的投降,和南唐签订了城下之盟。

柴荣在夺取南唐江北十四州土地人民的一年之后,又踏上新的征途。显德六年(959)三月,柴荣亲自统军北伐。四月,柴荣到达沧州,挥师直趋边关,契丹的宁州刺史汉人王洪首先举城投降。不战而得城,使士气大为振奋。十六州的汉族百姓长年受契丹贵族的奴役和侮辱,早就希望中原军队到来,于是迎降者如流。后周军队纪律严明,到处受到人民的欢迎。柴荣命周军加快进军速度,大军神速地进抵益津关(今河北霸县),契丹守将终延辉又开关投降。周军兵不血刃,又夺得了一个重要关口。这时,水路渐绝,柴荣命令周军舍舟步行,继续前进。

不久,大将赵匡胤率领大部队赶到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契丹守将汉人姚内斌又举城投降。接着,又恢复了淤口关。三个关口的收复,使后周处于极有利的战略位置上。不久,契丹莫州刺史汉人刘楚信、瀛州刺史汉人高彦晖等又接连举城归降。柴荣出兵才40多天,兵不血刃,已收复了三关,共得3州17县之地,户口18360。柴荣的部将定州节度使孙行友也攻下了易州,俘敌刺史李在钦。另一部将都指挥使张藏英也夺取了固安县。

五、病于征途 中年而逝

正当攻势凌厉、进军顺利的关头,柴荣突然患病,攻势不得不停下来。

显德六年五月二日,柴荣大宴诸将,词气豪迈地号召大家努力奋战,继续前进,以收复十六州全部失地。到了晚上,柴荣就病倒了,只得回师。柴荣在已收复的三关作了一些部署,命将把守,自己则回到开封,北伐就此停止了。

五月三十日,柴荣车驾回到开封,抱病处理了一些政务。他立符氏为皇后,封年幼的皇长子柴宗训为梁王,特进、左卫上将军。二子宗让封燕国公,任左骁卫大将军。又提拔和任命了一些官吏和将领。

柴荣还念叨着出师北伐,希望病好后再上征途,但他的病却越来越重,六月十八日竟病死于榻。时年仅39岁。谥号“睿武孝文皇帝”,庙号“世宗”,葬于庆陵。

临死前,柴荣留下了遗诏,立其长子梁王柴宗训为帝,而当时宗训年仅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