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松锦之战

松锦之战(打通关宁锦防线的战役)

松锦之战简介

松锦之战:松锦之战是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1640年)到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年)间清帝皇太极发动的旨在消灭明朝关外最后一支劲旅,打通关宁锦防线的战役。 松锦之战开始于清军围困锦州,结束于松山城被清兵攻陷,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止。战争共经历了两年,以明军惨败告终,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三万残兵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之后明朝在关外的城池悉数陷落,关外铁骑被歼灭殆尽,仅剩孤城宁远。松锦之战是明、清在辽西战场的最后一仗,可以说是皇太极一生军事生涯中最精彩之作,也是中国军事史上围城打援的范例。以后明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

松锦之战过程分析——

战争档案

时间: 1640 年至1642年

参战方:清朝;明朝

战场:松山、锦州、杏山

主要将帅:皇太极;洪承畴

战争回放

虽然遭受了宁锦战败的挫折,但皇太极即汗位之后及时总结失败的教训,在战略上作了调整,夺取了大凌河城,暂时停止了继续向西推进。在之后10多年的时间里,后金(清)征服了朝鲜,相当于切断了明朝的右臂;又统一了蒙古,斩断了明朝的左臂。使得形势由原来明朝弧形包围后金(清)变成了后金(清)对明的反包围。

备战锦州

后金(清)在皇太极即位后的几年里,统一了黑龙江流城,版图得到扩大,兵源也极大扩充,还冲破了明军的海上防御,从海上对北京、天津、登州、莱州形成威胁,并且通过多次迁回人边,削弱了明朝,壮大了自己。整个战略形势变得对后金(清)十分有利。后金(清)拥有了如云铁骑,加上收服蒙古后获得的大量军队,即便想要夺取天下,力量也绰绰有余。后金(清)与明军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逐渐成熟,于是后金(清)主动打破战略对峙的局面,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

此前,群臣曾多次向皇太极建议进取北京,但皇太极总说进京之机未到。后金崇德五年(1640) 一月,都察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等人联名奏陈道:“皇上,微臣几人商议出一个进军策略,请圣上定夺。有三个进攻北京的方案:第一是避开辽西正面战场,迂回人边,直捣燕京,割据河北;二是避开宁、锦,一直进军到关门;三是在广宁屯兵驻扎,一直過近到宁、锦城下进行围困,让城中明朝边民无法进行耕种,难以继续生存,这样就可以不战而得宁、锦。我们觉得应该用第一和第二个方案, 直接进攻北京和山海关,因为屯兵围困边城,对于小邦可用,但对于积贫积弱的大国则不可取。”

皇太极则说:“昔日我们的大军屡次攻人边塞,没能占领明朝的尺寸之地,都是因为有山海关的阻隔。想要攻占山海关,必须先攻取关外四城。如今敌我强弱对比已经逆转,我军一定能攻破宁锦防线。所以朕决定沿着辽西走廊西进,夺取宁、锦。”

由于后金(清)多次迁回人边袭掠,明朝的国力军力大大衰弱,加之失掉了袁崇焕等一批重臣,宁锦防线已不再牢固如前。崇祯十年(1637), 川、陕、豫、鲁都已经蔓延着李自成、张献忠领导下农民起义的战火,使明朝统治者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

一心只想要扑灭农民起义的崇祯帝朱由检,对清军的进攻由消极抵抗变为妥协求和。

第二年,崇祯帝派兵部尚书杨嗣昌暗中与清议和,企图暂时稳住宁锦前线,移用支援辽东的饷银和兵力镇压农民起义。阉党分子陈新甲接任兵部尚书后,继续向清求和。后来消息走漏,朝野上下一致反对,最终议和一事作罢。崇祯十二年,西线农民军遭受挫折,农民起义一时间转人低潮,在西线镇压农民起义有功的洪承畴便被明廷升为兵部尚书,总督蓟辽军务,兼筹粮饷,以加强东线力量。

锦州至山海关之间的沿海狭长地带被称为辽西走廊,是关内通往关外的咽喉要道。

位于辽西走廊东北端的锦州,一直是明朝的军事重镇,大凌河之战后更成为明军抵挡后金(清)的的前哨阵地。从锦州城往西南面行去,依次为松山、杏山、塔山,每城间隔约为20里,过此四城再往西南40里,即另一军事重镇宁远。

明与后金(清)经过长期对峙以后,皇太极清楚地认识到,要入主中原,必须先夺取山海关,要夺占山海关就必须先夺占辽西走廊,而要夺占辽西走廊就必须先夺占宁远。宁远为锦州的依托,锦州则是宁远的屏障,故锦州为必争之地。否则,清军即使进了关,也将兵饷无继,进退两难。明朝也很清楚这一点。于是,明与后金(清)在辽西走廊的一场大战终于发生。

后金(清)作为进攻一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皇太极进军策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预先选择义州作为前进基地。义州距锦州只有90里,土质肥沃,适于耕种,是清军理想的后勤补给基地。清崇德五年(1640)三月,皇太极命郑亲王济尔哈朗、贝勒多铎分任右、左翼军主帅,率军至义州屯兵驻守,边筑城边耕种。

一个多月后,清军在义州已修筑好城池,建好军营,义州东西40里的田地,也都得到开垦。此后一年多的时间内,清军还从朝鲜运来粮食1万包,造红衣大炮60门,招募擅长造梯者1000人,又从蒙古喀喇沁部购买良马1万匹,从而贮备了充足的战备物资和兵马。

松锦之战从后金崇德五年(明崇祯十三年)一直到崇德七年(明崇祯十五年),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围困锦州,松山决战,占领松、杏等四城。

围困锦州

崇德五年(1640) 四月十一日,清都察院参政、贝勒章京张存仁提出了“围困锦州”和“广为散布招抚的圣旨,查探祖大寿的心事,对他进行招降,体察汉人文士的性情,对他们加以安抚”的“攻心之策”、“得人得地之术”。这是总结了以往对明作战经验教训并符合实际的作战方针。皇太极立即采纳,并传令济尔哈朗、多铎在义州屯田筑城的同时,立即率兵围攻锦州等处。

四月二十九日,皇太极令多尔衮、豪格等留守盛京,亲自率师渡辽河前往义州。

五月,皇太极巡视围困锦州情形后布署道:“诸将听令: 第一要务为收割锦州城东、北、西侧的稻谷;第二是让汉军炮火强攻锦州四周的明军堡垒,使锦州孤立无援;第三是更行军为成守,以三个月为期限。”

第二年三月,皇太极又亲率4万余骑至锦州,在军中训话时说道:“众将士,现在我军犯了‘ 离城远驻’的失误,我军应当坚持由远渐近,围逼锦州的‘ 长围久困’之策,严锁锦州。其次,派人潜人城内策反蒙古兵。”

众部将高呼“皇上英明"。

皇太极又命孔有德、尚可喜、石廷柱、耿仲明等率汉军,携几十门红衣大炮增授,再次加强了围城兵力。朝鲜也派总兵柳琳率军前来授助清军。明军闻清兵围攻锦州,蓟辽总督洪承畴、辽东巡抚方一藻急调兵援救。

早在崇德五年五月,洪承畴就出关督师。他令总兵祖大寿、团练吴三桂、分练刘肇基出杏山。七月,总兵曹变蛟、马科、刘肇基、吴三桂在黄土台共同击退清兵,取得对清军的大胜。十一月,洪承畴驻宁远,调整兵力部署,筹办粮饷。次年春,洪承畴至松山视察。

看到辽西明军兵力明显不够,洪承畴立即奏请将宣府、大同总兵王朴、宣府总兵杨国柱及蓟镇总兵唐通、山海关总兵马科的兵马共7万调至锦州增援,立即获准。然而,锦州总兵祖大寿部中的蒙古贝勒诺木齐、吴巴什等人秘密与清军济尔哈朗联系,决定降清,于三月二十四日与锦州城外清军相互应和,实行内外夹击,迫使明军撤退至内城。

外城一破, 锦州形势立时危急,祖大寿派人向朝廷告急。崇祯帝深感锦州安危关系重大,急命驻守宁远的洪承畴带领王朴、唐通、吴三桂等八总兵及副将以下200多名将领,率步兵骑兵共13万火速驰援锦州。

洪承畴向朗廷陈述道:“ 臣的作战指导思想是且战且守、步步为营、以守为战的持久之策。臣认为应久守松、杏,作为人员物资中转之地,而且锦州守备非常坚固,不容易撼动,如果敌方过了今年秋天仍不能破锦州,不但敌军会陷于困境,朝鲜的力量也会耗尽,这是起初可以防守而日后可以为战的策略。”

但兵部尚书陈新甲说:“ 末将认为速战速决才是良策。”

监军张若麒也说:“ 臣也认为应速速决战,解锦州之围。”

崇祯帝听了上述主张后同意陈新甲等人的观点。命令张若麒赴宁远监军,催促进兵。

迫于朝廷旨意,洪承畴只好放弃自己的主张,于七月下旬率军急行快进,在距锦州五六里的乳峰山西侧扎营。八月初,洪承畴与多尔衮在乳峰山东侧交战,清军失利败退。至八月十日,松山至锦州间的制高点乳峰山被明军控制,在锦州守军协同下,明军自东西两方向夹击清军。清军被迫转攻为守,急向沈阳求援。十四日,皇太极率精骑3000先行,大军继后,火速驰援,于十九日抵松山,寻机决战。

松山决战

决战很快便在松山城郊展开。洪承畴先发6万兵马,在松山城北乳峰山冈结营:步兵于乳峰山、松山城之间掘壕,立7座大营;骑兵驻于山之东、西、北三面。八月十九日,皇太极率清军主力到达松山的戚家堡后立即召集大将商讨作战之策,并率诸将到前沿阵地勘察。

他说:“据朕观察,明军大队人马集中在前方,后方军队较为稀疏,此阵前方有力而后方薄弱,可以击破。”于是,将主力部队部署在乌欣河南山至海边,横截大道,并于锦州至南海角之间掘三道大壕,各深8尺,宽1丈有余,包围松山明军,并切断了松山、杏山之间的联系。双方主帅亲临松山前线,主力部队之间的一场战略决战已一触即发。

八月二十日,皇太极先派阿济格率军向塔山发起进攻,夺取了明军在笔架山的储粮。洪承畴说:“传令我军将士,全部回到松山城内驻守,以防步兵、骑兵被冲散。”

二十一日,他见形势严峻,立即召将领协商应对之策,下令道:“ 现在军情严峻,我打算让将士们做好准备,与清军决战。”但一些将领则不同意:“ 末将恐怕难以从命。我军如今粮草匮乏,不宜作战,应该返回宁远补给粮草。”监军张若麒也说:“ 末将也认为应当如此。”

洪承畴听后也犹豫了,说:“ 如今之计,只能弃松山城,兵分两路突围。”但由于军心动摇,尚未等到规定的突围时间,总兵王朴怯战先逃,接着诸将争相逃窜。沿途又遭伏击,明军兵马自相践踏,盔甲遍野,溃不成军。

皇太极早就预料到明军可能会突围西逃,对此有所部署:“清军定会西逃。朕命两翼八旗护军及蒙古兵直抵海边。敌方有百兵,我们也派百人追击,敌方有千兵,我们就派千人追击。敌方如果兵力太多,就跟随在后方追击,要一直追击到塔山。”

所以当吴三桂、王朴等沿海边逃跑时,清军立即给予他们迎头痛击。其他明军也遭到清军截击,慌忙应战,一败涂地。明兵四下逃窜,从杏山城南,沿海至塔山一路,投海而死的明军,不计其数。吴三桂、王朴、白广恩、唐通、马科等将领率六镇残兵。

逃入杏山城,张若麒则由海上逃入宁远。仅曹变蛟、王廷臣撤入松山,与洪承畴共守孤城。

皇太极判断,逃入杏山的明军必然会再次试图回到宁远,于是又派出军队至杏山、宁远之间险要处设下埋伏。二十六日,吴三桂、王朴率部下和残兵逃至高桥,清军伏兵突然攻出来,一举将其全部歼灭,仅吴、王二人逃脱,苟全性命。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清军集中兵力之后,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其余明军溃散逃跑的部队全部歼灭。此阶段历时10天,清军大获全胜,一共歼灭了明军53783人,缴获马7444匹、驼66头、甲胄9346副。明军投海而死者及丢弃马匹、甲胄数以万计。

夺占四城

粉碎明军突围西逃的计划后,皇太极便加紧了对松、锦的围困。首先,命郡王阿达礼、贝勒多铎等在松山城外筑城、掘壕,加以围困;其次,加强前线指挥,命郑亲王济尔哈朗、贝勒杜度等人集中兵力围困锦州;第三,为防止松、锦明军突围西逃和关内明军前来增援,命蒙古科尔沁亲王武克善、郡王荡珠什哩等人围杏山、高桥。松、锦明军面对皇太极的巧妙部署,完全陷人了坐以待毙的境地。

明兵主帅洪承畴叹气道:“ 我想一战,但兵力不够;想守城,但粮草已尽;想出逃,又不敢大队出城。只能守住松山,等待支援了。”

松山城的地形是四周高、中间低,有利于进攻方,而难以防守。此时,明朝国内镇压农民起义的西线明军屡屡战败,崇祯帝也难以再组织一支像样的授军支援北方。松山城内粮食奇缺,已出现杀战马、食人肉的凄惨景象。洪承畴数次试图突围,皆告失败。

明崇祯十五年(1642) 二月,松山守城副将夏成德叛明降清,与清军密约里应外合。十八日夜,在夏成德的配合下,清兵竖梯登城,歼灭明朝副将以下官员100多人、士兵3000多人。巡抚邱民仰和总兵王廷臣、曹变蛟被俘后不屈而死,总督洪承畴破活捉,送往沈阳后不久即降清。

占领松山以后,清军一面集中兵力进攻锦州,一面又派降将祖大乐到锦州城内劝降其兄祖大寿。锦州已经被围近两年,粮尽援绝,祖大寿既无法出战,也无力守城,只得于三月八日献城投降。四月九日,清军用红衣炮攻破塔山城,尽歼明兵7000人。

二十一日,又用红衣大炮攻杏山,明将开门献城投降。至此,松、锦、塔、杏四座重镇全被清军占领,宁锦防线彻底崩渍。

历史影响

松锦决战是萨尔浒之战后关键性的战役。明朝所失掉的不仅仅是对这个地区的统治,而是大明江山已处于岌岌可危的困境之中,大大加速了其彻底覆灭的进程。清朝取得了进占过西的决定性胜利,进入关内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