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唐朝和亲公主,松赞干布王后)

冒牌公主,藏族女神——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简介

文成公主:唐朝宗室之女,汉族。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生卒年:625〜680年

性格特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理,并信仰佛教。

历史功过: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域。

名家评点:在她的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誉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实不为过。

文成公主传记

文成公主 身世之谜

我国历史上中央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在政治上巩固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的联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或求得边疆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往往采取和亲或联姻的措施。

在唐朝,担任过和亲大任的公主和准公主一共有18位。

第一位执行和亲外交的唐朝公主,是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嫁给吐谷浑王诺曷钵的弘化公主。

吐谷浑是古代少数民族慕容鲜卑的一支,后来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吐谷浑由慕容顺带领,在伏俟城(今青海省共和县境内)附近建立势力,依附于唐。慕容顺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诺曷钵继位,唐朝廷又立新王为吐谷浑王。吐谷浑王颁行唐朝历法,奉唐朝年号。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吐谷浑王赴长安向唐太宗请婚,太宗把宗室女弘化公主许配给他。弘化公主并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但是为了和亲,就给她一个公主的头衔。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冬,诺曷钵到长安迎娶公主,第二年二月,唐太宗派大将军李道明送亲,并配送了大量贵重的嫁妆,从此,吐谷浑和唐朝关系更加亲密。

唐朝和亲的公主按理说应该是皇帝的女儿,但是嫁到北方偏远又野蛮的部落,哪有呆在爸妈身边好呢?皇帝心疼自己的亲生闺女,公主也舍不得离开父母。因此唐朝中期以前的公主们,没有一个远嫁,全部许配给了本朝的臣子。

唐朝有名的和亲公主是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和弘化公主一样,她们都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两位公主前后相差近七十年,因为信奉佛教,分别携带释迦牟尼像和大量佛经人藏,对后来的藏传佛教影响很大。

文成公主究竟是谁的女儿?历史上没有记载。唐高祖李渊有19个女儿,唐太宗李世民有21个,除了小时候夭折的,都有文献记载,而且都嫁给了本朝的臣子。我们只知道文成公主是“唐宗室女”,应该姓李。那么,是皇帝的侄女?按照惯例,亲王的女儿也会有典籍的记录,但是历史上却没有这方面的记载。记载以“宗室女”身份出嫁,或许和宗亲关系较远,她父亲的爵位不会太高。但是“和亲”事关重大,就破格封她为公主吧。唐朝和亲的公主,还有的只是“宗室出女”,即某位公主的女儿,或某位王亲的外孙女。

文成公主嫁的是吐蕃王国的第一位国王松赞干布。出嫁时规格也很高,由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至吐蕃。队伍非常庞大,嫁妆非常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360卷经典,还带了很多书籍、食物、缎被、药方和器械。松赞干布丝毫没有怀疑这位公主,他亲自率领部下到河源迎接,见了主婚人,以女婿的礼仪向他行礼,非常恭敬。李道宗官职不过正三品,身为吐蕃之主的松赞干布却以女婿的身份对待他,显然,松赞干布不疑文成公主的身份,还以为真的娶了唐太宗的亲生女儿。后来,松赞干布知道了文成公主的真实身份,但并没有怪罪她,两人相亲相爱,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相处做了不少贡献。

从那以后,和亲公主“非帝女”的真实身份不再隐瞒。如金城公主人藏,就说明白了她是雍王李守礼的女儿。这次和亲是在唐中宗时代,中宗亲自送孙女辈的金城公主到始平县,再让左卫大将军杨矩送往吐蕃。金城公主和亲,在唐代是最为隆重的一次。金城公主后来虽促成唐朝和吐蕃的和睦,但只保得一时之太平。吐蕃壮大后,野心越来越大,后来又向唐王朝发动了进攻。

赞普求婚 三次成功

吐蕃是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公元71世纪时存在于青藏高原。吐蕃人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饲养牦牛、马、猪和独峰骆驼,有的也种植青稞和荞麦。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继位做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论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赞普,但是由于内部分裂严重,继位不久的囊日论赞就被杀死了。受父亲的影响,少年时代的松赞干布就已显现出非凡的才能。父亲被仇人毒害而死后,13岁的他继任赞普位。继位后,他一面辑查凶手,一面训练军队,很快平息各地的叛乱,先后降服周围的苏毗、多弥、白兰、党项、羊同等部。

松赞干布致力于政权建设,建立了完备的、以赞普为中心的高度集权的政治和军事机构。同时,他还制定法律、税制,任用贤明的大臣,采取许多措施鼓励百姓学习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牧业生产,使吐蕃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迅速呈现发展之势。松赞干布看到当时大唐王朝国力强盛,就想和唐朝进一步发展友好关系。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王朝与吐蕃王朝之间建立了外交关系,唐蕃经常派使者相互访问。有一次,松赞干布在和大唐使者聊天过程中,听说突厥和吐谷浑都和大唐的公主和亲了,而且私下里听说大唐的女子端庄文雅,不像吐蕃的女子那么朴实甚至野蛮,再加上想和唐王朝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于是他也想和唐王朝和亲。但是松赞干布美好的愿望并没有立刻得到实现,这次求婚有些曲折,经历了三次才成功。

第一次求婚在贞观十年,松赞干布派使者带着大量金银珠宝去长安向唐太宗求婚。

到了长安以后,一开始唐太宗对吐蕃的使者很客气,很爽快地就答应把公主嫁给吐蕃,还赐给了使者很多礼物,但这时杀出了一个程咬金。吐谷浑的使者也去求婚了,他们私下里对唐太宗说:“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是一个很野蛮的人,当年他的第一个王妃尺尊公主就是抢来的唐太宗害怕女儿到吐蕃受罪,于是就借口说吐蕃的礼物太少,把婚约取消了。

吐蕃使者很郁闷,回去以后就和松赞干布说了。吐蕃和吐谷浑两国本来就在闹摩擦,松赞干布听了使者的回报,更加怨恨吐谷浑。他马上出动二十万人马进攻吐谷浑。吐谷浑王看吐蕃军攻势很猛,抵挡不住,就退到环海一带。

对于唐朝方面,松赞干布也非常不满,不但觉得没有面子,更因为这桩求婚还寄托着他的国家大计:他渴望公主能将先进的唐文化带进雪域,完成他武功之后“文治”的梦想。求婚不成那就只有逼婚了。为此他采用了“娶”尺尊公主时用过的老办法——当初尼泊尔的国王不愿把公主嫁给他的时候,松赞干布就是采用以五万兵马踏平尼泊尔的威胁办法逼婚成功的。

于是,松赞干布就趁打败吐谷浑这当儿,乘胜打到唐朝境内的松州,一方面展示自己的实力向唐王朝示威,另一方面也尝试进一步开疆拓土。接着,他再次派使者带着贡品去长安求婚:“你说我野蛮,是吧?那我就再抢一次婚!”还派人威胁唐王朝说:“如果不把公主嫁给我,我就带兵打到长安。”

唐王朝的公主可不是好欺负的。唐太宗生气了,他没有答应,还正式下诏发兵,以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右武卫大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左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领兵五万讨伐二十万吐蕃军。这一次兵力战法都很得当,吐蕃兵败而返。

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他派使者噶尔东赞去唐王朝谢罪。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表示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同时仍然不屈不挠地提出第三次求婚。这就是有名的“唐太宗五难求婚使的故事”。

噶尔东赞是松赞干布时期的重臣之一,立下了极大的功劳,而且做了多年的“大伦”(即宰相),松赞干布的第一个王妃尺尊公主的求婚和迎娶都是他做使者。噶尔东赞是一个很聪明的人。由于吐蕃和唐朝刚刚有过战争,唐太宗对吐蕃的气还没消,于是处处刁难他,但都被噶尔东赞巧妙地应对了。在噶尔东赞提出要继续求婚的时候,唐太宗也想继续难为一下他。

当时来向唐太宗求婚的还有印度、波斯、格萨、鞑靼等地的使臣,太宗就说:“这里来求婚的可不是你一个人啊!这样吧,我出几道题来考考你们,哪一个使者回答的最多,就把公主嫁到哪国去。”

唐太宗一边命人想题目,一边派人物色公主,当时,唐朝真正的公主们是不愿意远嫁的,这些和亲的使命通常是由一些堂姐妹们来完成。唐太宗也舍不得自己的亲生女儿们,于是就在唐姓宗室里挑出了文化素养较高、美丽而又温柔的女子,把她们封为公主,派她们去和亲。这次选派的就是文成公主。

第二天,唐玄宗召集五地的使者,由宫女报题,开始比赛。唐太宗出的这几道题既不涉及天文地理,也不涉及琴棋书画,而是几道智力题。噶尔东赞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回答出了所有的题目。

第一道题是用丝线穿九曲珍珠。其他使臣都穿不过去,噶尔东赞用丝线缚住蚂蚁的腰,放在珠的孔口,慢慢吹气,让它爬过去,线也就穿成了。

唐太宗哈哈大笑,对噶尔东赞点点头。

于是宫女报第二道题:“御马苑里有100匹小马驹关在左边的马厩里,有100匹母马关在右边的马厩里,请你们找出一个好方法为100匹小马驹找到自己的母亲。

这时候,回纥使臣和吐蕃使臣都举手了,回纥使臣说:“把100匹小马驹一一宰杀,母马听到自己的孩子哀鸣,定会痛苦嘶鸣。用此法,可一一辨出小马驹和母马。”

噶尔东赞听了微微一笑,站起来对太宗说:“起奏天可汗,吐蕃使臣另有更好的方法解决此难题。”

唐太宗道:“说来听听。”

噶尔东赞说:“我的方法是:把小马驹饿一整天,然后放它们出来,小马驹定会跑到母马处吃奶。这样既不伤害小马驹性命,又能让其和母马团聚,体现天可汗的宽厚仁慈,何乐而不为呢?”

唐太宗捋了捋胡须:“此法甚妙。出下一题。”

第三道题是令各国的使者各领一百只羊,一百坛酒,要将羊杀了,剥皮,吃光肉,揉好皮,喝完酒。其他使节有的肉没吃完便醉倒了,有的皮没揉好便累倒了,只有噶尔东赞令随从们慢慢地小碗喝酒,边吃边喝边揉皮子,最后完成皇帝交给的“任务”。

唐太宗看着各国的使臣,乐得哈哈大笑。然后又命人拿出一百根头、尾一般粗的木棒,让使臣认出头梢。噶尔东赞将木棒推进水里,头重尾轻,重的沉下,轻的浮在上面,认得一清二楚。

唐太宗哈哈大笑:“此法甚好。还有最后一题。”这时,三十位打扮得一模一样的宫女走了出来,“这里有30位美女,其中一位是文成公主,你们要在一刻钟时间内从中找出文成公主。”

其他使者稀里糊涂找了半天,都领了一个出来,噶尔东赞等他们找好,微微一笑,对太宗说:“赞普久闻文成公主芳名,倾慕公主良久。文成公主出生于皇宫,自然气度不凡,风华绝代,与众不同。臣已经辨认出来。”

唐太宗诧异地说:“哦?指出来,给朕瞧瞧。”

噶尔东赞说:“公主知喜事而来,额头上有红痣乍现,且祥瑞出现,身后有彩蝶飞来。”

太宗、众宫女纷纷望着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摸摸额头,不仅嫣然一笑。原来噶尔东赞早就找服侍过文成公主的仆人打听过公主的模样和特征,得知公主眉心有一颗朱砂红痣,所以很快辨认出来。

唐太宗笑呵呵地说:“吐蕃使臣果然机智非凡,想必赞普更是聪明绝伦。既然吐蕃使者一一破解难题,文成公主就嫁给吐蕃赞普。”

噶尔东赞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高高兴兴地带着文成公主回吐蕃了。大概是噶尔东赞把任务完成得太圆满,智力题回答得太好,本身又是吐蕃的大伦,唐太宗对他很是赏识,封其为右卫大将军。最后还把自己的外孙女段氏封做公主嫁给了噶尔东赞。

公主入藏 吐蕃和亲

由于当时的吐蕃文化相对落后,唐太宗为文成公主准备了丰厚的嫁妆。最珍贵的一件陪嫁,则是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唐太宗还派自己的族弟、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节护送公主。

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贞观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壮观的送亲队伍,在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之所以要在隆冬季节出发,是因为由长安到吐蕃有一个多月的路程,要经过几条湍急的大河,隆冬季节河水平缓,便于送亲的队伍通过。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女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像是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文成公主所到之处,留下了很多小故事。

最著名的小故事就是青海湖的由来。青海湖在汉朝时被称为“西海”,因为远离海洋的人们向往遥远的大海,所以高原上的湖泊几乎都用“海”来命名。汉朝的青海湖是传说中远古时代的瑶池,也是中国历代帝王公祭的“圣湖”。

文成公主西行的时候,唐太宗为了不让公主过于思念家乡,特赐她一面宝镜,无论她到哪里,镜中都能显出长安的景象,还为她用黄金各铸了日月之形的两面镜子相伴。当送亲的车队来到唐蕃分界之地,准备弃轿乘马的时候,文成公主再一次从宝镜里看了一眼家乡的景象,禁不住泪流满面。为了断绝对家乡的思念,专心走好未来的人生,坚强的文成公主没有把宝镜带走,而是把它扔到了山谷里。就在这个山谷里,这面宝镜变成了美丽的青海湖,那黄金铸就的日月镜就成了日月山。后来唐玄宗封这个湖为“青海湖”。

文成公主一面走一面流泪,流成了青海省东部海南藏族自治州内的“倒淌河”O一般东西走向的河流都是从西往东流,但“倒淌河”却不是。

还有一个小故事,是关于门巴族的。门巴族位于西藏林芝地区,这里有一种让女子披羊皮作为饰品的风俗,少女披羊尾和四条腿完整的小羊皮,成年女子披牛犊皮或山羊皮。这也和文成公主有关。据说她入藏时,为了辟邪,曾经身披兽皮,后来路过这个地方的时候,把用过的兽皮赐给了门巴侍女,从此沿袭至今。

队伍到了青海省湟中县的时候,随从大多数侍女都有高原反应,无法继续前进。文成公主不忍心看着这些姐妹跟自己奔向前途未卜的拉萨,就下令这些侍女就地下嫁。这些侍女都是从全国各地挑选来的美女,因此湟中多美女的传说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经过一个多月顶风冒雪的艰苦跋涉,春暖花开的时候,文成公主一行来到了黄河的发源地——河源,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风沙迷茫的荒凉景象,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一路上很为吐蕃地势恶劣而忧心的文成公主这时也松了一口气,于是送亲队伍在这里作了几天的短暂休整。

这天早晨,文成公主在睡梦中被侍女叫醒。侍女兴奋地对她说:“公主,赞普大人也到了。”

文成公主赶忙起来,让侍女给自己精心打扮一番,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喃喃地说:“他终于来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会不会真的像传言中的那样,是一个很粗鲁的人呢?”

门外的松赞干布已经等候多时。他这次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为了表示诚意,他特意命人从长安买来了汉族新郎结婚时用的衣服和帽子,以唐朝女婿见岳父的礼仪拜见了送婚使李道宗,拜见过以后,李道宗就请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相见。

松赞干布看着文成公主落落大方地走出来,身着华美的盛服,神态端庄,气度文雅,果然是来自盛世的金枝玉叶,没有一点狂野之态。他不由得微微一笑。

文成公主微微抬起头,看到了眼前这个自己的准丈夫,她的心“扑通扑通”地跳了起来:眼前的这位赞普,看起来倒还像条汉子。他黝黑而粗犷,显然是由于高原的多烈日和狂风的气候造成的,高大健壮的身材和眉宇间流露出豪爽之气,显得十分英武。早就听说这位赞普年少有为,今天看起来还真的气度不凡啊!

但是让文成公主脸红的,更是他充满爱意的眼神。文成公主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心想:“看起来还挺友好的,希望他也是一个温和的人吧!”

河源离逻些(今拉萨)路程并不遥远,送亲和迎亲的队伍汇合以后,一起往西前进,很快就到了逻些。送亲和迎亲的队伍前呼后拥、威风八面地进人了逻些城。吐蕃臣民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典礼。这一天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也成了藏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经过一段时间的安顿之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按照汉族的礼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全逻些城的民众都为他们的赞普和夫人歌舞庆贺。

松赞干布在婚礼上高兴地对李道宗说:“我今天能得到大唐的公主为妻,实在很幸运。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来给后代看看。”

这座宫殿,就是布达拉宫。

整个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松赞干布为了让文成公主高兴,专门叫人从大唐请来画匠,经过深思熟虑,画出了构图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的壁画。里面屋宇宏伟华丽,亭榭精美雅致,还开凿了碧波荡漾的池塘,种上了各色美丽的花木。一切都模仿大唐宫殿的模式,用来安顿文成公主,借以藉慰她的思乡之情。

文成公主的担心是多余的。松赞干布虽然看起来粗犷,却是一个非常文雅的国王,对文成公主更是体贴周到。为了与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松赞干布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学说汉语,还脱下他穿惯了的皮裘,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就这样,一对异族夫妻,感情融洽,互爱互敬,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夫妻相敬 盛情和睦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结婚以后,两人相敬如宾,互相谦让,感情很是和睦。文成公主不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人,她不和后宫的佳丽们争风吃醋,表现得很有气度,这让松赞干布很放心。

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赞干布,使得这位生长于高原之地的吐蕃赞普深切体会到汉族女性的修养与温情,他对文成公主倍加珍爱。

文成公主读过很多书,对治理国家也很有自己的见地。她通过考察吐蕃的民情,对治理吐蕃提出了很多很有价值的建议。

吐蕃人有一个传统习惯,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据说是能驱邪避魔。文成公主刚到逻些就发现这一习惯了。一开始她还以为是这里的人民为了欢迎她故意这样做的,后来发现他们天天都这样,有时候,松赞干布也会这样,这让她很不习惯。文成公主请教了这里的大臣,仔细询问了这种习惯的由来,了解和揣摩了这种习惯,觉得这样做没有道理,又不卫生,实在是一项鄙俗的陋习。于是她决定帮助这里的人改变这种习惯。

这天,松赞干布也涂了面颊,晚上没有洗掉就闯到文成公主的寝宫,把文成公主吓了一跳。她叫人端来洗脸水,亲自为他洗掉颜色,边洗边问松赞干布:“赞普今天涂这种土,感觉舒服吗?”

松赞干布回答说:“一开始是有点不太舒服,但是一会儿就习惯了。”

文成公主用毛巾轻轻敷了敷松赞干布因为过敏而有点红肿的皮肤:“你看,这里有点过敏了。这样对皮肤多不好?我看到女孩子每天也涂这种土,这样很伤皮肤啊!”

松赞干布摸了摸有点疼的面颊,说:“是啊,这是父辈传下来的习惯,虽然不太好,但是大家都照章行事。”

文成公主说:“我听说在脸上涂这种土,可以驱魔避邪,但是据我观察,似乎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松赞干布点点头。

文成公主于是又说:“既然没有作用,又不舒服,为什么不取消这种习惯呢?”松赞干布握住文成公主的手:“是啊,我一直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你说的很有道理。明天我就下令废除这项习俗。”

但是任何一种习惯的废除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一开始,一些吐蕃人很不习惯,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年轻小姑娘们倒是很高兴,终于可以不用在脸上抹这些难看的土了。文成公主就让一些年轻人开导开导老年人,向他们说明道理。渐渐地,这些念旧的老人们也慢慢想通了,都觉得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到后来,他们甚至还十分感激文成公主为他们破除了陈规。

西藏远在内陆,以游牧为生,虽然也种植一些青稞、荞麦之类的农作物,但由于不善管理,常常只种不管,所以产量极低。文成公主来了以后,把汉族的小麦、花生、大豆这些常用作物的种子也带来了。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农技人员开始有计划地向吐蕃人传授农业技术,他们把种子播种在髙原的沃土上,然后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到了收获季节,产量很高。这令吐蕃人很感激这位中原来的公主。

文成公主还带来了种桑养蚕的技术。松赞干布选出一些人员,专门向唐朝的农技人员学习这项技术,然后传授给其他人。这样,吐蕃也逐渐有了自制的丝织品,光泽细柔,花色浓艳,极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使他们喜不胜收,都十分感谢文成公主人吐蕃后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音乐和舞蹈是盛唐文化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唐朝的音乐不仅有自己的音乐,还受外来文化影响,有燕乐、“四方乐”。唐人所说的乐曲往往包括了音乐、歌唱、舞蹈等艺术门类,舞蹈也分很多种类,如健舞、软舞。健舞刚健雄强,节奏明快,软舞优妩柔婉,节奏舒缓。唐代最流行的健舞有胡旋、柘枝、胡腾等,都是来源于中亚的舞蹈。杨贵妃也是一个擅长舞蹈的人,很具有舞蹈天赋,尤其擅长表演胡旋舞。

文成公主进人吐蕃后,把盛唐丰富的音乐文化也带给了吐蕃。汉族乐师们开始履行职责,他们十分卖力地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宫最流行的音乐,音乐舒缓优美,使松赞干布大有如闻仙乐的感觉。松赞干布很喜欢盛唐的音乐,选拔了一些有天赋的青年男女,跟随汉族乐师学习。

古代的皇帝都有史官记录他的言行以及朝廷里的一些大事。这些文官经过层层选拔,都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有识之士。在唐太宗派到吐蕃的送亲队伍中,也有这样一批文士。他们负责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干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

这让松赞干布非常欣喜,松赞干布读过一些书,深知知识就是力量。他命令大臣与贵族子弟诚心诚意地拜文士们为师,学习汉族文化,研读他们带来的诗书,接着他还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贵族子弟,千里跋涉,远赴长安,研读诗书,把汉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文成公主带来的“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在吐蕃尽心尽力地工作,而文成公主也在以自己的知识和见地,细心体察吐蕃的民情,然后提出各种合情合理的建议,协助丈夫治理这个地域广阔、民风剽悍古朴的民族。松赞干布对她的一些建议也尽力采纳。

文成公主参与治理,却从未要求松赞干布给自己一个什么官职,对于吐蕃的重大政治决策,她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强行干涉,因此松赞干布和大臣们对她非常尊敬,经常向她讨教唐宫的政治制度以作为他们行政的参考,而广大的吐蕃民众更视她如神明。

文成公主出嫁几年以后,吐蕃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为有了这一层姻亲关系,唐朝和吐蕃的关系一直很好,唐太宗的目的达到了,双方后来经常互派使者访问。 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派长史王玄策出使吐蕃,一方面和洽双方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去看望远嫁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得知唐朝皇帝派人来看她,很是高兴,同时她也想通过唐朝的使节了解自己家人的情况。毕竟自己来到吐蕃,和家人相距千里之外。吐蕃到长安交通不便,通信也不发达。出嫁以后文成公主就没有家人的任何消息了。

文成公主等啊等,终于等到了唐朝大使来了的消息。文成公主赶紧收拾一下,和松赞干布一起迎了出去。

见了王玄策以后,两个人不由得大吃一惊。只见王玄策只带了几个随从,没有任何东西,而且全身都脏兮兮的,看起来狼狈不堪。他们赶紧让他坐下来,喝点水,然后问他是怎么回事。

王玄策叹了口气:“罪臣该死,有负陛下重托。陛下来的时候给公主带了很多绢帛文物,谁知途经天竺国时,不幸遭到天竺人的抢掠,除了我带着少量人马逃出外,大部分人马及物品全被抢去了。”说完捶胸顿足,懊悔不已。

文成公主见状,赶紧安慰王玄策:“这是天竺的错,和您没有关系。”

松赞干布也说:“是啊,他天竺竟敢抢夺唐朝派来看我吐蕃的使节,加罪与你,肯定是有意挑衅,我一定要给天竺一点颜色看看。”

不久以后松赞干布就派遣大军讨伐天竺,捣毁了他们的都城,俘虏了天竺王子,还缴获了大批牲畜,救回了唐朝使节随从人员,算是替王玄策出了一口气。

唐蕃的友好关系延续了几十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太子李治即位,这就是唐高宗。唐高宗也很重视和吐蕃的关系,他继续奉行唐太宗的“拉拢”政策。他授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派使者送去大量的诗书、粮种、金银、丝绸,还特意为文成公主送去了饰品和化妆品。

松赞干布非常感动,派人上书谢恩:“陛下刚刚继位,为臣一定会尽心尽力,为您效忠。如果有二心,就请出兵征讨吐蕃。”并献上十五种珠宝,请高宗代他放到太宗的灵前,以表达自己对太宗的怀念之情。

唐高宗对松赞干布的忠心十分感动,又晋封他为宾王,还赐给了他更多的绢帛;吐蕃使者趁唐高宗高兴之机,向他请求赐给造酒、碾米和制造纸笔墨砚的技术,唐高宗都一一答应了。唐蕃的关系,在文成公主联络的基础上,至此已到了水乳交融的顶峰。

松赞干布在文成公主的协助下,学习唐朝的文化、技术和政治制度,大力推行改革,同时任用贤臣,使吐蕃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而能称霸西域,成为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

中原公主 菩萨转世

作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身边的女人当然不会少,他有三个藏族妻子。虽然其中的芒妃墀嘉为他生下了唯一的继承人贡松贡赞,但是这三位藏妃并不曾在结婚的时候立刻得到正式的王妃称号。出于各种因素考虑,松赞干布将他的王妃之位,优先给了尼泊尔公主尺尊。

当年吐蕃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实力蒸蒸日上。年轻的赞普东征西讨,征服了大片土地,威慑着周围的小国。当时松赞干布只有十几岁,正值婚龄,听说尼泊尔的公主年轻貌美,就想和尼泊尔联姻。但是尼泊尔国王不舍得女儿出嫁到这么远的地方,于是不同意。后来,松赞干布派了噶尔东赞去,威胁尼泊尔说:“如果不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就派大军杀到尼泊尔。”同时,在尼泊尔和吐蕃交界的地方,松赞干布也已经派了重兵驻扎。尼泊尔的国王看情况对自己不利,只好答应。他派出重臣护送尺尊公主出嫁。由于尺尊公主信仰佛教,因此陪送了佛经、佛像等。

由于尺尊公主特殊的身份,松赞干布把她封为第一个王妃,婚后对她也很好。这让尺尊公主有点安慰,于是就安心地呆在吐蕃,和松赞干布过日子。

尺尊公主的脾气还不是太坏,也不是一个很有权利欲的人,不过这可能是因为她是后宫独一无二的公主,后宫无人能和她相比,所以也没有人和她争。文成公主来吐蕃以后,情况就发生变化了。

同样是和亲的公主,尺尊公主早就明白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只是她比较幸运的是遇到了一个懂她的松赞干布。对于大唐公主的和亲,她心里有着女人特有的担忧与不平,可是,多年的宫闱生活早已让她学会了隐忍。难道她可以因为一己之私要求松赞干布舍弃吐蕃的利益吗?

在迎娶文成公主之前,松赞干布也安慰尺尊公主说:“公主不必担忧,想来大唐的公主必有其深明大义的素养,你们一定会相处得很好的。你们两个以后将会享受同样的待遇。”

可是,在宫闱中生活多年的尺尊公主心里依然忐忑不安,毕竟一代君王的用情又能够维持多久呢?来了文成公主这个新妇,她这个尺尊公主真的会被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吗?

此外,同样身为公主,文成公主毕竟是大唐赐婚的公主,是松赞干布派噶尔东赞多次出使求得的公主,这与尼泊尔为了保全国家而送来和亲的尺尊公主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了。尺尊公主越想越不安,小女人的心理开始占上风,她决定先下手为强。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婚礼在松赞干布离开逻些迎娶文成公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筹备了,有专门的大臣负责。国王不在了,皇后的权力就是最大了。醋意大发的尺尊公主百般阻挠婚礼的筹备,直到松赞干布回来时,新房还没有布置,整个逻些没有一点新婚的气氛。

负责筹备婚礼的大臣敢怒不敢言,松赞干布回来以后非常生气,但是,有文成公主在旁边,他又不好发作,于是就把这个大臣撤了职,换了另一个大臣负责婚礼的筹备,自己亲自监督。

一个月后,婚礼终于得以举行。

这次婚礼竟然比迎娶尺尊公主的更为隆重!

尺尊公主不禁有些气急败坏了。在婚礼吃饭的时候,她就迫不及待地对文成公主说:“妹妹远从上国来,一路辛苦了。妹妹貌美贤淑,但是我比你年长,你来了以后,还是要以我为大的。”

文成公主没有想到她这么直接,但她是一个宽厚的人,她说:“我没有和你较量的意思,我们作为姐妹,还是要同心协力,辅佐赞普是最主要的。还是和平相处吧!”

但文成公主的诚意并没有打动尺尊公主。她早就筹划了一场和文成公主的较量。过了一会儿,尺尊公主提到了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等身像。尺尊公主也信仰佛教。她说:“当初我在尼泊尔的时候,举国上下尊崇佛法,自从嫁到这雪域高原来,感觉离佛就远了,既然妹妹带来这尊等身像……”

正说着,尺尊公主起身跪在松赞干布面前:“赞普啊,恕臣妻斗胆,能否为妹妹带来的这尊佛像盖一座寺院呢?”

松赞干布一听很高兴:“两位王妃都信仰佛教,而且这尊释迦牟尼等身像世界上也只有四尊,那我就批准为你们俩建一座寺院吧!”

就这样,文成公主嫁过来不久,在尺尊公主的建议下,松赞干布下令修建了供奉释迦牟尼等身像的寺院,后世人称之为“大昭寺”。

所谓等身像,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后应徒众要求建造的自己12岁、25岁等四个年龄段和真身一样大小的佛像,据说是参照了佛祖母亲的回忆,并由释迦牟尼本人亲自开光。

大昭寺名为尺尊公主主持修建,实际上是两位公主的较量。

大昭寺开始动工的时候困难重重。藏族的传说是,当时根本建不起墙,修了就倒。

这让尺尊公主很郁闷,在她没有办法的时候,文成公主通过考察,发现大昭寺建了又倒是由于有人破坏导致的。当时藏族有自己的信仰,大昭寺供奉的却是佛教的释迦牟尼,这引起了当地其他宗教的仇视,于是他们在夜里就偷偷地把已经建好的寺院墙推倒。

拉萨河谷是一个罗刹魔女的形状,文成公主经过考虑,决定把寺庙建在魔女的心脏部位,因为根据传说,只有这样才能镇住罗刹魔女。而且这里是一片湖水和沼泽地,不容易被人搞破坏。

文成公主虽然指明了建寺的方位,但是尺尊公主却不太愿意遵循,因为那关系到面子问题。在两个人僵持不下的时候,松赞干布察觉到了事情的微妙之处。

一天,松赞干布和尺尊公主一起吃饭,言谈中松赞干布问起建造大昭寺的情况,尺尊公主面有难色。

于是松赞干布拿出一枚戒指,对尺尊公主说:“既然公主不能决定在哪里建寺,那就由上天来决定吧,我把戒指扔向天空,它在哪里落下,就在哪里建寺,你觉得怎么样?”

尺尊公主明白松赞干布的用心,于是就答应了。结果,戒指准确地落在了那片湖水中。

就这样,在松赞干布的调解下,大昭寺选址问题顺利解决。经过这件事情,尺尊公主也决定忘记过去,和文成公主友好相处。两人协助松赞干布处理事务,吐蕃在这个时候得到很大发展。

其实大昭寺建成以后,一开始供奉的是尺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八世纪前半期唐朝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把释迦牟尼的八岁等身像移置到小昭寺,而将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迎到大昭寺供养。由于“昭”是藏语音译,意思是佛,所以称为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

寺庙虽然建成了,但那个时候西藏还没有僧人,所以大昭寺建成以后,并没有人看管。后来经过几次扩建,建筑面积达25100多平方米,开始有少数僧侣看管寺庙,但不属于具体教派。黄教兴起后,每年在这里举行传昭大法会。历代达赖或班禅的受戒仪式也在这里举行。大昭寺成为西藏历来重大佛事活动的中心所在。

由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在传播佛教方面的成就,在藏传佛教的经典中,他们被称为菩萨转世。松赞干布为护教三大法王之一,文成公主为救助菩萨,尺尊公主为怒纹菩萨。

文成公主为吐蕃百姓带来了福祉,吐蕃百姓把对她的感恩之情化成传说,世代流传。直到今天,藏族的传统八大藏戏中,第一出就是《文成公主》。对于藏族百姓来说,她就是天女神的化身。同时,把文成公主称为菩萨,也表达了他们对这位给他们带来新生活的中原公主的感激和敬仰之情。在雪域高原上,文成公主的地位是崇高的,假如有谁被比拟为文成公主,那是最高的赞美。

尘缘尽头 拉萨病逝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虽然很恩爱,但他们婚后却没有留下一男半女。松赞干布只有一个儿子,是芒妃为他生的,叫贡松贡赞。芒妃是一个部落首领的女儿,是松赞干布的第一个妻子。贡松贡赞从小聪明伶俐,松赞干布很喜欢他,并请来老师,教他读书习武。小贡松贡赞也从这位能言善战的父亲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和父亲的关系很好。

贡松贡赞13岁那年,在吐蕃已经经营得蒸蒸日上的时候,松赞干布把王位传给了他,自己就辅佐儿子处理日常事务。小贡松贡赞在父亲的教诲下,对处理朝政有了越来越多的经验,松赞干布也越来越喜欢这个聪明懂事的儿子,觉得他很像自己。

贡松贡赞13岁继位,毕竟还是个孩子,孩子喜欢的东西他都喜欢。除了平时处理朝政、看书习武,他很喜欢去骑马。

骑马是贡松贡赞最大的爱好,没事的时候他就喜欢从他的随从中叫上几个年纪相仿的男孩子,和他一起去骑马。

逻些北面的彭域色莫岗是贡松贡赞常去的地方,这个地方不但一望无边,而且旁边就是峡谷,视野很广阔,马儿在这个地方跑得尤其欢。

小赞普最喜欢一匹黑色的骏马,这匹马最健壮,性子也最烈。18岁的小赞普正年轻气盛,每次驯服这匹马,骑在它身上奔驰的时候,他都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所以每次骑马他都点名要牵这一匹。

一天午饭后,贡松贡赞又来了兴致,叫上他的随从赤桑羊顿等几个人,去彭域色莫岗骑马。这个时候正是春末夏初,天气已经渐渐热起来,加上是中午时分,气温达到了30多度。小赞普等几个人顶着烈日来到彭域色莫岗,叫人牵来了最心爱的马,纵身一跃骑了上去,一声口哨响彻云霄,一转眼,小赞普已经骑着马跑远了。他的随从赤桑羊顿见状,也赶紧策马跟了过去。

小赞普骑着马跑进了旁边的树林里,今天的马儿可能是太热,看起来有点烦躁不安,也有点不听话,跑到树林里后速度就放慢了。贡松贡赞甩了几鞭子,可似乎没有对它起到太太的威慑作用。

贡松贡赞的马在林中的小路上跑着跑着就不跑了,它有点不安地走着。贡松贡赞一边打它,一边骂道:“没用的东西,你不是厉害吗,怎么今天走一会儿就不走了?”树林里静悄悄的,只有他的马走路的声音。赤桑羊顿他们还没有来到。

突然,黑骏马呼啸了一声,贡松贡赞抬头一看,只见前方50米处,一条巨蟒正从一棵树上盘旋着往下爬。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就被马撂倒在地上。贡松贡赞没来得及防备,头部重重地栽到地上,马上就昏了过去。

赤桑羊顿几个人听到马叫,赶紧骑马飞奔进树林,找到小赞普的时候,他身下

已经满是血了。那条巨蟒听到有大群人过来,已经悄悄地爬走了。赤桑羊顿吓得脸都白了,赶紧把小赞普扶到马上,送回了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里,松赞干布正和文成公主讨论国事,听到侍从报说赞普受伤了,赶紧派医生过去看。

医生很快赶来,可这个时候的贡松贡赞已经失血过多,而且头颅骨破裂,没有撑到天亮就死了。

松赞干布很悲痛,从下午贡松贡赞被送回来他就一直陪伴在儿子身边,眼睁睁地看着医生给满身是血的贡松贡赞止血、敷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在痛苦的呻吟中死去。这位高原硬汉也流泪了。

人生最不幸的事莫过于中年丧子,特别对于松赞干布来说,仅有的一个儿子也离他而去了,这位国王难过的不仅是自己亲生骨肉的死去,更是对自己苦苦经营下来的吐蕃后继无人的担忧和无奈。

贡松贡赞死后,松赞干布一下子老了很多,他经常到儿子的墓前,一坐就是半天,别人多次劝他,包括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在内,可怎么劝也没有用,他和这个儿子的感情实在是太深了。不久,悲痛过度的松赞干布也与世长辞了,这一年松赞干布只有35岁。

松赞干布的去世,使整个吐蕃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按照吐蕃的风俗,对他实行了土葬。在吐蕃,只有松赞干布和少数几个赞普才可以土葬,土葬是吐蕃最隆重的一种葬礼。当时唐朝的皇帝唐高宗也派了使者到吐蕃吊祭松赞干布。

在松赞干布去世以后,吐蕃人民为他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土墓。这座土墓建造在松赞干布的家乡——琼结县琼结村。

这是一座土葬梯台墓。梯台高约五层楼,平面为正方形,顶边长约200米,底边长约250米,形状像埃及金字塔,但少了顶端的正方形锥体。松赞干布之后,几个继位的赞普都安葬在这里,分散在东南西北的几座山坡上,互相遥遥可望。十几座土垒高台,完好地保存了一千多年。

松赞干布的墓顶上,用花岗石块建起一个长宽数丈的用于守坟和烧香的神室,香烟缭绕。这个千年古坟,从来不断香火。

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没有离开吐蕃,她守护在这片神秘的高原上,继续努力传播她的文明。

松赞干布死后,他的孙子,也就是贡松贡赞的儿子芒松芒赞继位为赞普,这个小赞普只有几岁。因赞普年幼,所以国事多由噶尔东赞一手掌握着,家事则由文成公主操持,这时一切还算平稳。

但是不久以后噶尔东赞也死去了,他的儿子钦陵沿袭做了大轮,这时吐蕃与吐谷浑关系恶化。他们都上诉唐朝,请唐朝来判定谁对谁错,可是唐高宗性格优柔寡断,迟迟也没能做出裁决。钦陵年轻气盛,等不及,和吐谷浑动起武来,率兵把吐谷浑打败了。

唐高宗正不知道怎么裁决,看吐蕃竟然没等到唐朝的说法,先出兵了,不由得脸上挂不住。于是,唐高宗马上派薛仁贵率兵讨伐吐蕃。

吐蕃军队刚刚把吐谷浑打败,士气大振,看到唐朝的大兵来了,也不害怕,竟然把薛仁贵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从此吐蕃人不再臣服大唐,甚至还经常侵犯大唐的边境。唐朝只好派大军常年驻守在唐蕃交界的地方,防止他们的侵扰,双方陷人了敌对局面。

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开始,到唐高宗咸亨元年薛仁贵率兵征讨吐蕃为止,整整持续了三十年。文成公主为吐蕃带去了唐朝的先进文化,使得吐蕃这个深居内陆的地区经济和文化都得到很大发展,唐朝吐蕃关系融洽。可惜唐高宗不能巩固这个良好的局面,轻易发动战争,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使得唐太宗和文成公主苦心经营的局势结束,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在拉萨因病去世,唐高宗特意派使者前往祭奠,想通过这件事情缓解双方的关系,可是使者没有受到吐蕃的礼遇,双方的关系也没能得到改善。但是文成公主的威信并没有因此而降低。

文成公主死后,吐蕃人到处为她建寺庙,以表达对她的怀念。一些随她前来的文士工匠也一直受到丰厚的礼遇,他们死后,也纷纷陪葬在文成公主墓的两侧。到现在,文成公主和她的文士工匠们,仍被西藏人视为神明。

值得安慰的是,唐高宗以后的皇帝,如唐中宗等人,都很注意和吐蕃的友好关系。公元710年,唐中宗,也就是唐高宗的儿子,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公元729年,吐蕃赞普派使者来见唐玄宗,表示愿意和唐朝同为一家人,让天下百姓永远过太平日子,表达了唐蕃人民的友好感情和愿望。文成公主的夙愿在她去世以后又继续延续下来。

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她让随从人员向当地百姓传授耕种方法,还亲自指导青稞等谷物的试种。她带去的工匠帮助吐蕃人制造农具、纺织机、碾米机,兴办制陶、酿酒、造纸、制墨等手工业。文成公主还鼓励和帮助吐蕃大臣创造了藏文。后来,她又把许多汉族书籍译成了藏文,促进了唐蕃的文化交流。她在吐蕃生活了近四十年,为发展吐蕃经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