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山纹甲

山纹甲(铠如连锁,射不可入)

山纹甲简介

山纹甲:“山纹”“锁子”与“连环”是许多军事历史爱好者耳熟能详的中国铠甲名称。其中,山纹甲因只在绘画和雕塑中出现,无任何实物存留而倍显神秘;锁子甲则留下“铠如连锁,射不可入”的记载。那么我们今人所认为的山纹甲跟古人笔下的山纹甲真的是一回事吗?它与锁子甲和连环甲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一起来认识下。

山纹甲·历史词解——

0192-01

相信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有兴趣的读者,早就听说过“山纹”“锁子”与“连环”这些名称。

一般来说,“山纹”是指《唐六典》里提到过的唐代十三种铠甲之一的“山纹甲”。在《唐实录》中也有对“山纹甲”的记载:“贞观十九年五月丁丑,营于马首山,初太宗遣使于百济,取金漆涂铁甲,色迈兼金,又以五彩染玄金,制为山文甲。”宋代亦有“黑漆顺水山字铁甲”之说。

0193-01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保存的,可能是19世纪制作的“西藏锁子甲”,这是一件名副其实的铁布衫

“锁子”和“连环”指的是民间常言的“锁子连环甲”。在现代的一些游戏里,它往往又被叫作“链甲”。它起源于西方,有籍可查的最早流入中国的时间是在三国。曹植将它写作“环锁铠”,记录在他的《先帝赐臣铠表》中。编纂于唐代的《晋书》也提到过“环锁铠”的样式:“胡便弓马,善矛槊,铠如连锁,射不可入,以革索为羂,策马掷人,多有中者。”在唐代法典《唐六典》中,亦可见有锁子甲之名,并且这还可能是“锁子甲”这个名称最早的出处。宋代周必大在他所作的《二老堂诗话·金锁甲》中,对锁子甲作如下解释:“至今谓甲之精细者为锁子甲,言其相衔之密也。”明末张自烈所撰的《正字通》里则注明了锁子甲的结构:“锁子甲,五环相互,一环受镞,诸环拱护,故箭不能入。”

虽有典籍在案,班班可考,表面看来“山纹”与“锁子连环”之间的区别泾渭分明,但其实上这其中别有玄妙,若干蹊跷抵触之处隐藏其间,很值得挖掘出来细细推敲,考证一番。

官方文献资料里的“山纹甲”图像与文字记录脱节

明代的写实人物绘画技术十分高明,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出警入跸图》画卷,篇幅宏大、精美绝伦。画中人物形象特点鲜明、形态饱满,细节刻画到位,整个画卷色彩绚丽丰富,线条流畅,对各部分结构掌握到位,就连服饰、器具等细节也十分严谨,在历史方面有极强的可信性。

“山纹甲”在《出警入跸图》中出现极为频繁,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同图像资料相比较,明代关于“山纹甲”的官方文字记录几乎为零。比如在对明朝社会各类规章制度,包括皇帝上朝及出行所需,以及各级侍卫的着装与武器佩戴,都做到事无巨细皆有明文要求的《明会典》中,我们就找不到有关“山纹甲”的记载。

0194-01

在这幅《出警入跸图》的局部图中,可以看到该画面上有三人皆穿“山纹甲”

以《明会典》里的这段对日常朝会的侍卫着装要求为例,书中道:“凡常朝御皇极门,掌领侍卫官,俱凤翅盔、锁子甲,悬金牌,佩绣春刀,直左右阑干首。锦衣卫将军二十四人,明盔甲,悬金牌,佩刀,执金瓜。”“勋卫、散骑舍人四员,府军前卫官二十员,明盔、锁子甲,悬金牌,佩刀,夹左右陛。锦衣卫指挥一员,常服,悬金牌,列御道西。千户二员、百户十员,俱常服,悬金牌,列其下。锦衣卫将军八人,明盔甲,悬金牌,佩刀,夹御道左右。又八人,明盔甲,悬金牌,佩刀,执金瓜,掖两陛下。又四人,并神枢营大汉将军四人,俱明盔甲,悬金牌,佩刀,执金瓜,直左右匮。锦衣卫将军二十人,红盔、青甲,悬金牌,佩刀,直左右品牌。锦衣卫将军八人,红盔、青甲,悬金牌,佩刀,直左右踏凳。”

这段文字字数不多,但是其中的各式物件的名头就足以令人眼花缭乱,而这还仅仅只是《明会典》中相关条目的一小部分而已。如果说皇帝侍卫还只是一个小范围的群体,他们的武器多半都是仪仗性质,难保不在别的部队当中发现有“山纹甲”存在的话,那么笔者就在此处将《明会典》卷一百九十二中关于明代军器、军装记录抄录整理如下,计有:

0195-01

《武备志》中摘自明代兵书《兵录》的唐猊铠图。从图像上看,该甲甲片就是山纹款式。但此甲的制作方法极为诡异,且全文再一次与“山纹”无任何相联系

抹金甲、青织金云纻丝裙襕、鱼鳞叶明甲、红绒绦穿齐腰明甲、绿绒绦穿齐腰明甲、绿绒绦穿方叶齐腰明甲、绿线绦穿鱼鳞叶齐腰明甲、匙头叶齐腰明甲、青纻丝镀金平顶丁钉齐腰甲、青纻丝黄铜平顶丁钉齐腰甲、青纻丝镀金丁钉齐腰甲、红绒绦穿齐腰甲、青绵布火漆丁钉齐腰甲、青纻丝黄铜平顶丁钉曳撒甲、紫花布火漆丁钉圆领甲、黑缨红铜镜马甲、大叶明甲、青纻丝火漆丁钉齐腰甲、青纻丝绦穿齐腰甲、青绵布绳穿齐腰甲。

在上述这段种类繁多的明军铠甲名目里,却丝毫没有“山纹”二字的踪迹。这种情况并非为《明会典》所独有,在对明代北京盔甲厂生产做出明确规范的《工部厂库湏知》里也只提到三种铠甲的名称,即“青甲”“紫花布甲”和“明甲”。在包括《武备志》为代表的民间或者半官方、官方的兵书中,我们也难以找到关于“山纹甲”的只言片语。

这样一来就不能不与同时代存在的大量的“山纹甲”具象实物图像构成强烈的反差了。那么其原因究竟何在?

“山纹甲”上的“山纹”真的是“山纹”?

也许有人会说,没有对应文字记录只是因为唐代之后的几个朝代都不再以“山纹”之名对其进行命名。《唐六典》虽然确实是记录下了“山纹”这个名字没错,但是并没有明确无误地留下对应的图像,故而事实上我们并不能保证,现在大家认为的“山纹甲”就是古人所说的山纹甲。如果不先入为主地接受“山纹甲”这个概念,光看上面的甲片纹路,与其说是像“山”,不若更说像是个“人”字。

0196-01

小篆的山字,网络上可以看到有人构思了以此字为原型的“山纹甲”甲片

当然,也有人会说“山纹”并非是由于组成之后的表面纹路像“山”字,而是因为它的单片甲片的结构就是按照小篆的“山”字得来的,并且也正是因为如同小篆字体的特殊结构,才使其具有独特的组接方式。但是这种说法同样还是缺少历史实物印证,而且在中国古代美术史的研究领域里更是站不住脚。

今天人们眼中所谓的“山纹甲”甲片纹路,在现代编写的专业美术书籍中其实有着另一个术语名称——锁子。《中国纹样史》里对“锁子”纹的解释如下:“锁子是由浅弧形组成三角联环的一种几何纹,因形如链锁,故名。锁子纹仿自锁子甲,亦称锁甲、锁骨、锁子铠……锁子纹因其链环相勾连,而又相拱护,故有联结不断之意。”书中还配上了出自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中名为“琐子”的彩画图样。

0196-02

《营造法式》中的“琐子”图样,其外形与“山纹甲”甲片形制大致相同。蒙元时期熊忠所撰的《韵会》里对琐子的解释为:“物刻镂罥结交加为连琐文者,皆曰琐。”郑珍新附考:“锁,本作琐。”由此可见,“琐子”即通“锁子”

沿着“琐子纹”的这条线索再往前追溯,我们可以看到在明人编纂的《元史》里也有提到蒙元的仪卫服色中用到了“锁子纹”。《元史》中写道:“甲,覆膊、掩心、扞背、扞股,制以皮,或为虎文、狮子文,或施金铠锁子文。”《中国历代服制服式》一书对此条记录的解释为:“元代的甲,多以皮制,在皮上饰以薄铜铁片或用金涂,史称元代‘金铠锁子文’。”在书中又进一步地对“金铠锁子文”注释道:“古代战甲到唐、宋及元,多采用软甲,即在软皮革上缀饰薄铜铁片,为美观又常以涂金,称为金铠或金甲,锁子文即薄甲片以方形连环锁而成的一种纹饰。”虽然这两段解释并非完全没问题,如“元代的甲,多以皮制”“唐、宋及元多采用软甲”云云就有待商榷。但是笔者以为,书中对锁子纹的应用解释与样式说明还是值得斟酌参考的。

或许有人会说,《营造法式》是一本宋代的建筑类书籍,书中列举的彩画图像与名称全都是运用于建筑装饰的,而非甲胄兵器。仅凭《营造法式》真就足以确定“山纹甲”非“山纹”?对于这个问题,最好、最明确的回复就莫过于清人《皇朝礼器图式》中的“亲王甲”图文说明。

0197-01

北宋《武经总要》中的“身甲”图。从图上看,该甲的甲片式样明显就是所谓的“山纹甲”,但书中对包括这张图在内的几幅盔甲图画的说明仅有只言片语,并未将其与“山纹甲”或者“山字甲”这样的字词联系起来

十分可惜的是,《中国纹样史》与《中国历代服制服式》如同《武备志》一样,都没有给出像清《皇朝礼器图式》里那样图文紧密的宋、明两代的锁子纹甲胄的图释,不然“山纹甲”的复原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宋代《武经总要》对具有“锁子纹”纹饰在内的所有盔甲图像所做的文字解释里,也仅仅只有“贵者铁,则有锁甲”这样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的记录。

0198-01 0198-02
《皇朝礼器图式》中的“亲王甲”配图。图中的“亲王甲”被明确说明是以“石青鏁子锦”作铠甲之表,内部敷设铁鍱(同“叶”),再用月白绸当作里子。其外表上的纹路和所谓的“山纹甲”一模一样,在文中却被叫作“锁子”。因此至少在清代,无论真实的“山纹甲”甲叶形状到底为何,如图中那种传统式样的“人”字形重叠往复的纹路,的确可以被称为“锁子” 像左图中的“锁子纹”还可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属于顺治的所谓“锁子锦盔甲”上。博物院人员对该甲样式的说明为上衣下裳式样,蓝底人字纹锦面。此外,博物院还给出了清人对该甲的原始标称:“随甲有一黄木牌,上墨书:‘世祖章皇帝嵌珊瑚珠、石红铜、镀金月白锦缎面棉盔甲一副……’”从这行话看来,清人对其的分类当属内部并不敷设铁叶的棉甲

0198-03

在清乾隆《平定台湾得胜图》铜版画系列之三的《攻克斗六门》中出现了清军身着“山纹甲”(或者说是锁子锦)作战的画面。不过,该图像到底是画家无心之失还是写实而作,笔者就不得而知了

古代民间概念里的“锁子甲”就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链甲吗?

锁子甲,简称“锁甲”。正如前文中所引用的《正字通》所言,乃是一种由金属链环组成的铠甲。这本应无疑义,明代方以智的《通雅》亦是执此说。东邻朝鲜也是这般称呼,其《世宗实录·五礼·军礼序例》中写道:“以铁丝作小环相贯,曰鏁(同“锁”)子甲。”清《皇朝礼器图式》里还有“鏁子甲。鍊(同“链”)铁为之。上衫下袴。皆为铁。连镮(同“环”)相属。衫不开襟,白布缘领,贯首被之”之语。

如果以“锁子甲”(或“锁甲”)、“连环甲”作为关键词,搜索一遍古代典籍的文字记录,则会发现在古典小说中确实有大量的所谓“连环锁子甲”(或“锁子连环甲”)赫然在目,其含义若是简单地望文生义,无疑就是如上所言的一种“链甲”而已。但是在另一方面,却还存在着几处描述蹊跷到足以推翻以往我们对“锁子甲”即“链甲”的这种认知。

一类是将“连环甲”与“锁子甲”分开并称。例如元杂剧《阀阅舞射柳蕤丸记》里有写:“那人人戴七顶头盔,把那锁子甲、连环甲、柳叶甲、匙头甲,八九层披在身上。”元至治年间的《全相平话》中有云:“身上被连环甲、锁子甲、桃花甲、柳叶甲,耀日辉辉。”《水浒传》则道:“那兀颜统军披着三重铠甲,贴里一层连环铜铁铠,中间一重海兽皮甲,外面方是锁子黄金甲。关胜那一刀砍过,只透的两层。”

0199-01

朝鲜《世宗实录·五礼·军礼序例》中的鏁子甲图

再一类,则是写明了不同于“链甲”的“锁甲”外形。《新编五代史平话》中明确写道,锁甲乃是由银片堆砌而成,“待取阿速鲁打扮出来,头戴一顶金水镀的头盔,身披一副银片砌的锁甲”。《残唐五代演义》有言:“甲挂龙鳞金锁甲,袍披红艳艳红袍。”很明显,这里的锁甲乃是“鳞”形。《大唐秦王词话》里也有类似的,并且更为细致的描写:“贯一副银锁甲:五色明珠缀锦边,银铺雁翅绿绒穿。宝妆玉带牢牢系,杂彩绒条紧紧拴。欺柳叶,胜连环,玲珑乱摆响珊珊。翻波龟背经霜重,出水龙鳞带雪寒……”尤为需要注意的是,《大唐秦王词话》中的这段文字,不光是明确将锁甲与柳叶和连环区分对比,其中的“银铺雁翅绿绒穿”一句还指出了这个“锁甲”甲片的外形犹如“雁翅”,并且是由绿色的丝绒相互串联。

0200-01

“五色明珠缀锦边,银铺雁翅绿绒穿。宝妆玉带牢牢系,杂彩绒条紧紧拴。”倘若去掉“银铺雁翅绿绒穿”一句,再与《关羽擒庞德图》中的这一部分“山纹甲”图像相对照,会发现这段诗句十分地有代入感

仅从上述文学作品的记述来看,古代民间概念里的锁子甲可能并不完全是我们现代的链甲概念,而是更可能接近于上文开始时就提到的《二老堂诗话·金锁甲》所做的理解,即泛指相衔紧密的精细铠甲,或者说是优质铠甲的代名词;亦或只是与《营造法式》中的“琐子”通假,名为“锁甲”实为“琐甲”。像《水浒传》中将历史上出现过的“蹄筋翎根甲”演绎为金枪手徐宁的“雁翎锁子甲”便是其中的又一例。如果此说成立,那么诸如“锁子红铜甲”“锁子黄金甲”“锁子狻猊甲”等等由小说家发挥创造的名词也都可以有了新角度的诠释。

“连环甲”当然还是“链甲”。在《武备志》里有一张“钢丝连环甲”之图。该图的说明为:“钢丝连环甲,古西羌制其度,即今大铁丝圈,如钱眼大,环炼如贯串,型如衫样,上凿领口如穿,自上套下,枪箭极难透伤。”图文都明确表明此处的“连环甲”同朝鲜《世宗实录·五礼·军礼序例》和清《皇朝礼器图式》的“鏁子甲”一样,都同为“链甲”。

0201-01

《武备志》中的“钢丝连环甲”。此图与该书上的文字解说皆摘录自《兵录》

0201-02

从外观上分析,《营造法式》中与“琐子”同属一类的“联环”(即连环),显然与之前的“琐子”样式区别明显,更接近于锁链的样式,与“五环相互”的样式差别太大。《营造法式》彩画作“五彩遍装”对“联环”的解释很简短:“一曰琐子(联环琐、玛瑙琐、叠环之类同)。二曰簟文。三曰罗地黾文。四曰四出。五曰剑环。六曰曲水。”在一些佛庙的天王像中或可见到用此种“联环”纹样来象征“链甲”

但是光凭小说家之言用于考证历史明显还是站不住脚的。小说虚虚实实,作者自由发挥的余地极大。得胜钩、鸟翅环便是一例,只见于评话说书口传,不见于正史经典笔下。更会有矛盾之处令人难以捉摸,比如同为小说的《封神演义》里又有一句“锁子纹,肩上悬”,就颇多费解。

故而严谨的考证还需要非文学小说类的其他文献加以佐证。如在反映清代康熙时期西藏地区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的地方志《西藏志》中,有一条介绍西藏地方军队的武装记录,其曰:“上阵亦穿盔甲。其甲有柳叶,有连环,有锁子。”也许可以将这条记录用来佐证“锁子甲”与“连环甲”为两个概念。

依据“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笔者将本文核心总结如下:

一、中国古典美术作品中的武将身上那种“人”字形铠甲,未必就是人们眼中的“山纹甲”,但可以根据《营造法式》的说法,将此种纹路称为“琐子”。

二、锁子甲在中国的官方文献中应为锁环构成的“链甲”衫无误,但是在民间文学作品中,又具有不同的理解,被视为其他种类的铠甲。

三、只有“连环甲”无论是在官方还是民间都等同于链甲这一条可以做到确认无误。

以笔者绵薄之力,仅能提出这三个问题,做出一点小小的推测。期待读者同好能够在此基础上向前迈进。

尾声:未尽的疑问

像中国民间出现“锁子甲”和“连环甲”这样本应是同一事物却转变为两个概念的情况在英国也出现过。在英语里,“chain”和“mail”两词可以同指“链甲”。但19世纪苏格兰的历史小说家沃尔特·斯科特爵士在他的《奈杰尔的命运》中却将“mail”单独理会成“armour”(铠甲),从而首创了至今仍在沿用的“chainmail”(锁子甲)这个新词,以至于之后又有了“platemail”(正确的说法是plate armour,板甲)、“scalemail”(正确的说法是scale armour,鳞甲)这样的错误说法。

我们如果翻阅过《西游记》原著可知,孙悟空从东海龙宫获得金箍棒的同时,西海龙王还为他献上了一副锁子黄金甲。但在戏曲舞台或者影视剧里,美猴王披挂的往往就不是“链甲衫”式样的铠甲。这或许从一个侧面说明,民间概念里锁子甲并非完全就是“链甲”。同样的情况还反映在山西地方戏曲里的一句唱词里:“穿一件锁子甲柳叶千层,跨一骑桃花马日行千里。”

0202-01

极乐寺的两尊天王像铠甲局部图

在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中有一组天王像与中原地区流行的造型颇为不同,其铠甲为链甲形制,在不同的光线与角度的下观察,可以显现出“山纹”的效果。这是否就是“琐子即山纹”的可能原因呢?

种种疑问,不一而足,且待后人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