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李光地

李光地(清朝康熙年间大臣)

蜡丸密析 发迹之本

李光地简介

李光地: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学名臣。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学士、兵部右侍郎、直隶巡抚,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七十七岁,谥号“文贞”。雍正元年(1723年),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著有《历像要义》《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等书。

李光地传记——

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福建安溪湖头乡人。清朝著名的清官、理学名臣,也是有争议却又深得康熙皇帝信任的人物。

一、开始步入仕途的李光地

李光地,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出生在福建安溪的一个有诗书教养的富绅之家。

据历史记载,李光地从小就非常聪明。他4岁的时候开始在私塾接受正规教育,当时著名的学者杨名时在他的《碑传集·文贞李公光地墓碣》记载他的老师“未尝启齿”,李光地“辄已成诵,不失一字。善属对,矢口惊人。塾师弗能教也”。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也足以说明他的聪明程度。

根据杨名时的《碑传集·文贞李公光地墓碣》记载,青少年时期的李光地致力于宋明理学的探求,“以濂洛关闽为门径,以六经四子为依归”。

1664年(康熙三年),22岁的李光地考中举人,1670年,他又考中二甲二名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1673年春天开始担任会试同考官。1673年冬,李光地请求回到福建省亲,从此迎来了他一生中的第一个重大转折。

二、“三藩之乱”中的李光地

1.陷入叛乱

就在这个时候,1673年12月28日,平西王吴三桂发动叛乱,很快靖南王耿精忠、定南王尚之信先后响应,这就是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

李光地的家乡福建属于靖南王耿精忠的势力范围。盘踞福建的耿精忠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多方收罗人才出任伪职。

这个时候的李光地几乎同时收到了靖南王耿精忠和占据台湾的郑成功的儿子郑经邀请其加入他们集团的信函。

根据陈梦雷的《松鹤山房文集·卷十三·抵奉天与徐健庵书》记载,1674年年初,李光地委派他的叔叔到福州探听消息。李光地的叔叔在福州遇到了也是回乡探亲的、与李光地同榜的进士侯官(今福州)人、翰林院编修陈梦雷。

这个时候的陈梦雷也接到了靖南王耿精忠的邀请函。当陈梦雷得知李光地即将接受耿精忠的邀请的时候,大为震惊,劝阻李光地千万不要接受邀请,自投罗网。就在这个时候,早已经等待不及的李光地已经来到了福州。来到了福州的李光地首先拜会了耿精忠,然后才来到了陈梦雷家。

2.好友规劝

这个时候的陈梦雷对于李光地的轻率行为异常愤慨,拒绝与叛臣李光地见面。后来经过陈梦雷父亲的多方盘桓劝解,陈梦雷才与李光地见面。见面之后,陈梦雷向李光地详细介绍了“三藩之乱”的起因,分析了“三藩之乱”最有可能的迅速败亡的结果,李光地这才恍然大悟。

于是两人商定,陈梦雷继续留在福州做朝廷的内应;李光地借口他的父亲病逝速回安溪,并派人从山路将耿精忠部队的虚实情况迅速报给朝廷。

3.贪功卖友

根据《清史列传·卷十·李光地传》记载,李光地安全回到福建安溪的老家之后,很快就给康熙皇帝写了奏折。在奏折中,李光地首先表明他的心迹说:“臣自彼等构乱以来,遁逃山谷中,彼遣人延至再三,臣以死固拒,幸未污清节,以辱朝廷。”接着他又详细分析了耿精忠所盘踞的福建地区“粮尽兵疲,而彼等势已穷矣”的形势,建议朝廷的“南来大兵诚宜以急攻为主,不可假以岁月,恐生他变”。然后他根据当时敌人的动向“耿逆方悉力于仙霞、杉关,郑敌亦并命于漳潮之界。惟汀州小路与赣州接壤,彼所置守御不过千百疲卒”,建议朝廷大军“宜因彼防之疏,选精兵万人或五六千人,诈为入广之兵,道经赣州,遂转而向汀州,为程七八日耳。彼等闻急趋救,非月余不至,则大军入闽久矣。此所谓避实击虚,迅雷不及掩耳也”,以促使敌人“不战自溃”。

李光地(1642-1718年),著名的理学名臣,很有争议却深得康熙帝信任的人物。被同时代的学者尊称为“安溪生”或“安溪李相国”。

这个虽然很有见地、但是只字未提李光地与陈梦雷共谋之事、更未与陈梦雷联名的奏折很快就到了康熙皇帝的手里。康熙皇帝虽然因为具体情况发生变化而没有接受李光地的建议,但是他对于李光地的奏折、对于李光地拒绝附逆的行为却是非常赞许的,他特别说明:“编修李光地不肯从逆,避入山中,具疏遣人前来密陈地方机宜,具见矢志忠贞,深为可嘉。”并命兵部录其疏令领兵大臣知之。

1677年春,清军收复泉州,派人寻访李光地的下落,李光地也迅速到达清军大营,他再次倾述了自己忠于朝廷的心迹,但是却没有提到陈梦雷的名字。

4.迅速升迁

很快,在康熙皇帝的亲自干预之下,李光地北上进京,赴任他新的官职——侍读学士。途中,李光地曾经在福州与陈梦雷二度相会。李光地赞美陈梦雷身陷敌中而忠于朝廷。陈梦雷对李光地完全信任,也对李光地寄予了巨大的希望。实际上李光地却将献蜡丸疏之事完全据为己功,他闭口不谈陈梦雷之功,终使陈梦雷落得个“从贼”之名而“负谤难明”。

这不仅是陈梦雷的不幸,也是李光地的不幸。当陈梦雷从蒙蔽中清醒之后,怒揭李光地的卑劣行为。从此陈李公案一直未息,这是李光地一生中很不光彩的一页。

李光地到福州不久,未及起程进京,便因丁父忧而回乡守制。1678年春,福建同安人蔡寅聚众万余起兵抗清,进犯安溪。李光地募乡勇百余人扼守险要,保卫安溪。1678年夏,郑经的军队渡海围困泉州,李光地一方面派善于泅水者,从水关入城慰勉泉州守军坚守待援,一方面派遣兄弟、亲戚等分路告急以迎接援军。

清军兵分两路,直抵泉州城下,大破郑经的军队,泉州围解。

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1678年冬,康熙皇帝颁发谕旨:“李光地当闽地变乱之初不肯从逆,具疏密陈机宜,殚竭忠贞。今又遣人迎接大兵,指引道路,平险隘,治浮桥,馈食物饷军,率民兵备办粮米,供给兵众口粮,矢志灭贼,实心为国,深为可嘉。”于是从优授为学士,服满赴京遇缺即补。

根据《清史列传·卷十·李光地传》记载,1679年初,李光地上疏康熙皇帝,辞学士职。他在这个辞职的奏折中说,泉州围解“乃将帅仰奉威灵,拯百万垂危之命延及臣家,微臣其何功之有哉!”他又以极为谦恭的态度说:“以将军拉哈达率满汉万余之兵,行朝天、石珠岭鸟道之险,马喑仆病,千里赴难,推美于臣,而臣俨然遂蒙优叙,典虽至渥,心则何安?”又说,“念臣资质蠢愚,了无才藻,独从少为六经性理章句之学,粗有纶绪。自壬子、癸丑(按:指1672、1673两年)间,以翰林编修簪笔侍从,尔时固已仰承圣训。每自念此,生得以章句末学,执经敷义少佐高深,此臣之愿也。至于馆阁学士之职,主于赞画枢机、分载文献,自非老成知军国大体及有文章声望者不能称也。臣年才三十,筮仕日浅,典故未谙,文采不赡,岂宜冒昧而服大僚”,因而恳请辞去所授学士之官。这份奏折在恳切谦恭的态度中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康熙皇帝接到李光地的这个奏折之后,谕令说:“已有成命,著即祗遵,不必辞。”

李光地于1680年秋入京,康熙皇帝下令李光地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此后,李光地开始以自己的学识获得康熙皇帝的宠信。根据《清史列传·卷十·李光地传》记载,1681年夏,占据台湾的郑经去世之后,李光地立即上奏康熙皇帝:“郑经已死,子克塽幼,部下争权,宜急取之。”并建议任用施琅领兵往取。康熙皇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终于收复台湾。这是李光地为清朝立下的又一大功。

“三藩之乱”结束以后,国家需要大量人才,李光地也步步高升。1686年冬,李光地充经筵讲官;1687年初,李光地升任掌院学士,仍兼礼部侍郎,充日讲起居注官;1687年春,李光地教习庶吉士。1687年春,李光地疏乞终养母亲,请假一年,得到康熙皇帝批准;1688年秋,李光地回京后,开始担任武会试主考官。

5.好友断交

就在李光地出任内阁学士,倍受康熙皇帝宠信之时,陈梦雷却被诬以投降耿精忠出任大学士,处境岌岌可危。事实已使陈梦雷看清了李光地贪功卖友、阴险毒辣的真面目。1680年夏,悲愤至极的陈梦雷写下了《告都城隍文》,开始揭露李光地的背信弃义行为。1680年秋,即李光地出任内阁学士的第二个月,陈梦雷被逮捕入狱。

陈梦雷公开揭露李光地欺君卖友之事,在朝廷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人谴责李光地而同情陈梦雷。李光地的好朋友徐乾学甚至代李光地起草一份疏稿,反映陈梦雷在耿精忠叛乱时有功于国家的表现,逼李光地上奏。在众目睽睽之下,李光地难以拒绝,遂具名上奏康熙皇帝,请求宽免陈梦雷。但这份奏疏中显然回避了一个重要情节,即陈梦雷、李光地共谋献蜡丸疏事,结果陈梦雷在1682年春被免死流放。

李光地贪功卖友一事,最终以李光地迅速升迁、陈梦雷被免死流放而告结束,但是这肯定会对李光地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李光地迎来了他一生中的第二个重大转折。

三、开始学习西学的李光地

1.观星台受辱

1689年春,李光地扈从康熙皇帝南巡。为了观测天象,康熙皇帝在一班大臣的护拥之下,到达南京观星台,李光地也得以随侍。

这次,康熙皇帝南巡,适逢法国耶稣会士洪若翰、意大利耶稣会士毕嘉在南京。洪若翰是法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作为路易十四的“国王数学家”被派遣到中国,来华前即以擅长观测享誉法国,1688年2月到达北京后,曾受到康熙皇帝之接见。对洪若翰的成就,康熙皇帝已有所耳闻。在南京时,毕嘉和洪若翰还向康熙皇帝进献“方物、测量仪器”。

此次康熙皇帝南巡,所到之处屡次召见传教士。据《熙朝定案》记载,康熙皇帝在到观星台观测星象之前,已经派侍卫赵昌向洪若翰、毕嘉打听能否在南京见到老人星,他们就有关天文问题作了解答。《熙朝定案》云:

(1689年阴历)二月廿五日,由丹阳陆路至江宁。……廿七日,……侍卫赵又奉旨来堂问:“南极老人星,江宁可能见否?出广东地平几度?江宁几度?”

等语,毕、洪一一讲述。侍卫赵即飞马复旨矣。毕、洪因匆遽回答,恐难以详悉,至晚戌初时分,观看天象,验老人星出入地平度数,详察明白,另具一册,于二十八日早送入行宫。

然后,康熙皇帝开始考问李光地。而对于西方科学完全不了解的李光地的浅薄无知也开始为酷爱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康熙皇帝所查知。正像李光地在他的《榕村语录续集》中所记载的那样:

…予随驾至南京,果见孝感(按:即熊赐履)日中而入,上屏退左右,与语至黄昏始出。上问孝感:“李某学问何如?”曰:“一字不识,皆剽窃他人议论乱说,总是一味欺诈。”上曰:“闻得他晓得天文历法。”曰:“一些不知,皇上试问他天上的星,一个也不认得。”孝感才出,上便卒然上观星台。……既登,予与京江(按:即张玉书)相攀步上,气喘欲绝。上颜色赤红,怒气问予云:“你识得星?”予奏曰:“不晓得,不过书本上的历法剿袭几句,也不知到深处,至星象全不认得。”上指参星问云:“这是甚么星?”答以参星。上云:“汝说不认得,如何又认得参星?”奏云:“经星能有几个,人人都晓得,至于天上星极多,别底实在不认得。”上又曰:“那是老人星?”予说:“据书本上说,老人星见,天下太平。”上云:“甚么相干,都是胡说,老人星在南,北京自然看不见,到这里自然看得见,若再到你们闽广,连南极星也看见,老人星那一日不在天上,如何说见则太平。”……上问淡人(即高士奇),(李某学问如何?)曰:“不相与,不知。”

在中国古代,老人星的出现,被视为“仁寿之征”,故李光地奏称“老人星见,天下太平”,想借此讨好康熙皇帝,而事实适得其反,遭到了康熙皇帝的责备。老人星即船底座α星,亮度为-0.86等,也可说是负一等星,据推算,1689年其赤纬为52°33′57″,因南京的地理纬度为32°,故当时老人星出地平最高为5°26′703″,可以见到老人星;而北京的地理纬度约为40°,故老人星始终位于北京的地平线之下,不能观测到。上述对话中,康熙说在闽广(即现在的福建、广东一带)连南极星也能见到,这反映他的天文常识仍不够深入。

上述这段君臣对话表示康熙皇帝对贪功卖友的李光地已经怀有戒心,康熙皇帝想从他人口中探听李光地的为人,而李光地的座师熊赐履当时正因母丧在南京守制,故向熊赐履打听。熊赐履在康熙皇帝面前敢于如此中伤李光地,说明他们师徒之间已交恶极深。李光地和熊赐履之间的恩怨,《榕村语录续集》亦有记载,称:“孝感(按:指熊赐履)气概亦笼罩人,似不可遽窥其底里,后频造求见,每往必有徐健庵(按:指徐乾学),及见时又不说及学问,及问所疑,又不答所问。”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熊赐履的不满。从中还可看出熊赐履和徐乾学关系非常密切。而徐乾学因向李光地递交陈梦雷的绝交书,很可能引起李光地的不快,两人也可能为此积怨。

康熙皇帝君临观星台,与李光地等人的问对,显示了自己的博学多识,康熙皇帝又借此对汉人进行批评。因此,观星台的君臣之对,康熙皇帝已有准备,不过是逢场作戏,并借此炫耀自己的博学,康熙皇帝的这种性格,还有多种表现,在此暂不论列。显而易见,李光地等汉族大臣的答复难以使康熙皇帝满意,而李光地绘声绘色记录这次问对,可见他所受到的心理打击,绝非寻常。

1689年夏,康熙皇帝回到北京之后不久,就认为:“李光地等冒名道学,自谓通晓《易经》卦爻,而所作文字不堪殊甚,何以表率翰林?”康熙皇帝南巡回到北京之后,许多大臣都争向康熙皇帝献赋以表祝贺,而受到羞辱、还没有从耻辱感中回过神来的李光地没有献赋。

康熙皇帝大为不满,于是撤消了李光地的翰林院掌院学士的职务,改任通政使司通政使。李光地的实权第一次有所削弱。

2.师从梅文鼎

巧合的是,就在这个时候,当时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梅文鼎专程到北京造访来自比利时的耶稣会士南怀仁。阴差阳错,这个时候的南怀仁刚刚在北京去世。

梅文鼎到达北京的时候,正值学者名流云集京师纂修《明史》,梅文鼎因此结识了不少学者。作为精通历算的大家,受朋友之托,梅文鼎参与了《明史》历志的部分修订工作。由于梅文鼎的工作颇得史局学者的赏识,李光地也开始知道数学家梅文鼎的大名。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个时候,法国耶稣会士白晋、张诚及比利时耶稣会士安多和葡萄牙耶稣会士徐日升,开始向康熙介绍西方几何和代数知识。在掌握新的西方数学知识后,康熙皇帝在和大臣们对话时增添了许多天文历算的问题。

因此,可以归纳说,梅文鼎到达北京的时期是李光地暂时失宠、《明史》纂修、康熙西学兴趣正浓的大好时机。

也正是这一大背景促使李光地把当时的著名学者梅文鼎聘入幕署,讲求天文历算学,以便同康熙皇帝的学术好尚全然吻合。与此同时,还促使梅文鼎完成其历算著作《历学疑问》十篇。1693年,不愿和人相争的梅文鼎辞别李光地,返回南方,在江南和福建一带游学,长达十多年之久。

3.再度受打击

李光地师从梅文鼎的做法,很快就得到了酷爱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康熙皇帝的再度赏识。

1690年初,李光地出任兵部右侍郎;1691年春,李光地出任会试副考官;1691年秋,李光地奉命同侍郎博霁、徐廷玺与原任河道总督靳辅,视察黄河应修险工;1694年初,李光地提督顺天学政。

就在李光地提督顺天学政的时候,根据《清史列传·卷十·李光地传》记载,李光地的母亲病故,这时康熙皇帝首先下谕旨说:“提督顺天学政关系紧要,李光地特行简用,著在任守制。”

这个时候的李光地,他想到了一个尽忠尽孝、于公于私两相兼顾的计策:请假九个月归里治丧,十二月返任,不误岁科两科两试。

不料他的这个所谓的“好办法”却当即被人以有违于尽孝的教条而被抓住把柄,一时间舆论大哗,攻讦之声四起。尤其是给事中彭鹏的上疏详细地陈述了李光地有十不可留,而要害问题是李光地的不孝。他建议皇上“察光地患得患失之情,破光地若去若就之局,不许赴任,不许回籍,春秋诛心”。康熙皇帝深为震动,下令:李光地解任,不许回籍,在京守制。

随后善于探究康熙皇帝内心世界的李光地再度受到重用。1697年春,李光地授工部右侍郎;1697年秋,李光地改任左侍郎,仍留任学政;1698年冬,康熙皇帝召见陈梦雷,陈梦雷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也从此获赦回京,在诚亲王处行走。1699年初至1705年,李光地任直隶巡抚。李光地迎来了他一生中的第三个重大转折。

四、直隶巡抚任上的李光地

1.尽心农田水利

李光地在直隶巡抚任上最突出的政绩是尽心于农田水利。

河道治理有关国计民生,是康熙皇帝继位以来最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当时直隶地区屡遭水患,为害情况不亚于黄河下游。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1699年春,康熙皇帝特谕李光地等说:“漳河与滹沱河故道原各自入海,今两水合流,所以其势泛滥。尔等往视,如漳河故道可寻,即可开通引入运河。如虑运河难容,即于河道之东别挑一河,使之赴海。其可否修浚情形尔等阅后再奏。”李光地率属员进行了实地勘察之后上疏康熙皇帝,提出了自己的治河方案。他说,现在漳河分为三支,其中两支流入运河,另一支分流后又入运河。这样“入运之水已多,子牙河之水自减,可无碍漕之虑。但归卫之河与老漳河皆有散漫浅平之处,应酌量挑濬。其完固口小支河应筑鸭嘴坝及拦河坝,逼水入河。”再于静海县“阎、留二庄出水处挑成河道,两岸筑堤,束水归淀。则静海县地方不致淹漫,而大城等州县堤岸均无妨碍矣”。康熙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

1700年夏,静海等地方长堤竣工后,李光地奏请开诸州县水田,引漳、滏、滹沱、大陆诸水灌溉,并推荐管河同知许天馥为河间知府,以管理这项工程。1701年,李光地又督修永定河,自郭家务至柳岔口开河筑堤。1702年秋,李光地又下令所属各州县广兴水利。

2.清除考试积弊

李光地在为国家清除考试积弊方面,也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根据《清史列传·卷十·李光地传》记载,1700年夏,康熙皇帝因科场考试时大臣子弟取中者多而平民子弟甚少的弊端,下诏另编字号考取,并将给事中满晋、御史郑维孜条陈科场积弊与总督郭琇条陈学校弊端,连同九卿定议一起,下令尽行录出传示李光地及总督张鹏翮、郭琇、巡抚彭鹏。上谕中说:“四臣皆操行清廉。李光地为学院时官声最好,今阅九卿等所议果否得当,如何方能除去弊端,永远可守,各抒己见具奏。”李光地遵旨上奏,他除了同意九卿所议各款外,在严肃考场方面提出增加三条意见,即“势要勒收关节,许考官据实出首”;加强考场巡察,务求精密严肃;革逐试场中所用儒士,以杜暗中行奸。此外,在整饬学校弊端方面,还增加四条意见。

3.继续学习科学

李光地知道,当今的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最高的皇帝。

在他手下工作,你就必须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尽量在这个方面缩小与康熙皇帝的差距。

因此,早在1691年的时候,在李光地的周围就有几个跟随梅文鼎学习算学的学生,如李光地的得意门生、一生追随李光地达二十三年之久的徐用锡等。

随后,在李光地担任顺天学政和直隶巡抚期间,李光地又网罗了一批在理学、数学、天文、音律等学科都有精深造诣的得力人才,如魏廷珍、王兰生、王之锐、陈万策等。有了好的学生,现在就差好的老师了。1702至1703年间,李光地再度给梅文鼎写信,告诉他已把梅氏《历学疑问》进呈康熙的消息,与此同时,李光地再次邀请梅文鼎到保定传授数学。梅文鼎获悉李光地已经把《历学疑问》送给康熙皇帝,又得知在保定已经集中了一批对历算感兴趣的学生,极为兴奋,梅文鼎决心再次投靠李光地。1703年,梅文鼎偕同自己的孙子梅瑴成,来到了保定。

这批学习算学的人才,后来参加了《律历渊源》的编撰,迎合了康熙皇帝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说,李光地在保定造就了一批天文算学人才。梅文鼎的八种著作(《历学骈枝》、《勿庵笔算》、《交食蒙求订补》、《交食蒙求附说》、《三角法举要》、《堑堵测量》、《弧三角举要》、《环中黍尺》)也在保定刊刻。1704年夏,康熙皇帝西巡返回北京途中,李光地带领梅文鼎拜见了康熙皇帝,一起受到接见的还有李光地的学生、督学杨名时和天津道蒋陈锡。

一连三天,康熙皇帝在舟中接见梅文鼎。当时梅文鼎的《三角法举要》已刻,梅文鼎把它进呈康熙。会见之后,康熙皇帝为表彰梅文鼎在天算方面的成就,特书“绩学参微”相赠。梅文鼎对于李光地的引见也是感激涕零;同时,梅文鼎对康熙皇帝的召见,也是受宠若惊,因此写了一首感恩诗,把康熙说成是古代圣贤的再现。

1705年冬,康熙皇帝以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优”,升为文渊阁大学士。

从此,李光地离开了保定;梅文鼎也于1706年初返回南方,继续从事他的历算研究。

五、大学士任上的李光地

在文渊阁大学士任上,李光地不仅在政治上深得康熙皇帝信任,思想文化及学问上也深得康熙皇帝的赏识与倚重。越是这样,李光地在康熙晚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纷纭的官场中越是寡言慎行,唯恐招祸。

1.皇太子废立案

李光地在文渊阁大学士任上的时候,正好是康熙皇帝在废立太子问题上大伤脑筋的时候。

1665年10月16日,11岁的康熙皇帝和12岁的赫舍里氏皇后大婚。1669年底,赫舍里氏皇后为他生了小皇子承祜,可惜承祜不到四岁就夭折了。1674年夏,赫舍里氏皇后生了皇子胤礽之后因为难产去世。1675年,康熙皇帝册立胤礽为皇太子。

为了把皇太子胤礽培养成未来的孝子圣君,康熙皇帝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方面,延请名师对皇太子胤礽进行教育;一方面,增加皇太子胤礽的理政机会;一方面,极力维护太子的权威。也就是说,为了将皇太子培养成人并巩固其储君地位,康熙皇帝已经达到了竭尽全力的地步。但是,皇太子胤礽成年后,逐渐地越变越坏,贪婪、越权而没有同情心。更为甚者,皇太子胤礽的舅父,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结党趋奉皇太子,议论国政,密谋大事。康熙皇帝深感自己的皇位和生命受到威胁,说:“说不定哪天就被鸩杀,或者被谋害,真是日夜警惕,心神不宁。”后来康熙皇帝下令将索额图处死,同时警告皇太子说:“从前索额图帮着你谋划的那些事情,我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将索额图处死。”但皇太子胤礽并未因此而收敛,反而更加乖张。1708年秋,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台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宣布废除皇太子。当时,他且谕且泣,至于仆地。谕毕,悲伤万分,愤懑不已。甚至六天六夜,不安寝食,涕泣不止。后患中风,只能用左手批阅奏折。康熙皇帝宣布废黜皇太子的决定不久,相继发生的三件大事,促使康熙皇帝在废黜太子问题上的看法,产生了很大变化。其一,胤礽被拘禁后,“胤禔曾奏言,请立胤禩为皇太子,伊当辅之。”胤禔还奏称:“胤礽所行卑污,大失人心,相面人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这一情况引起康熙皇帝的高度警觉,使他认识到储位之争的极端复杂性与残酷性,以及胤禔、胤禩等人对储位怀有强烈的觊觎之心。

其二,相面人张明德“于皇太子未废之前,谋欲行刺”事件被揭露。因“贝勒胤禩闻张明德如许妄言,竟不奏闻”,康熙皇帝将“胤禩革去贝勒,为闲散宗室”。

李光地故居的匾额“夹辅高风”,为康熙帝御书。

李光地的书法作品。

此事也使康熙皇帝产生很大震动,认为胤禩为谋取储位,已达到不择手段的地步。

第三,由于众皇子反对太子胤礽、拉党结派、争夺储位的严重程度,无不大大超出康熙皇帝的意料,有的重要情况为其闻所未闻,加以太子被废黜,朝中人心惶惶,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势将危及王朝统治。正在这一关键时刻,皇三子胤祉于10月15日揭发皇长子胤禔曾暗中指使蒙古喇嘛巴汉格隆以巫术镇魇皇太子,康熙皇帝派人“掘出镇魇物件十余处”,这为康熙皇帝认为胤礽因鬼物附身而言行反常,提供了有力根据。他立即“派人将胤禔严加看守”,随后又下令:“胤禔著革去王爵,即幽禁于其府内。”胤禔的政治生涯从此结束。反太子派失去一位颇有能量的干将,形势开始向有利于废太子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胤礽本人及其下属人员,也立即采取行动,对康熙皇帝的有关举措予以密切配合。“查出魇魅废皇太子之物,服侍废皇太子之人奏称:‘是日废皇太子忽似疯颠,备作异状,几至自尽。诸宫侍抱持环守,过此片刻,遂复明白。废皇太子亦自惊异,问诸宫侍,我顷者作何举动?’”由于查出镇物,病根已除,胤礽“渐已清爽,亦自知其罪,谓理当拘絷,其随从之人,亦以为允当”。当康熙皇帝两次召见废太子,“询问前事,胤礽竟有全然不知者。”康熙皇帝于是得出结论:“朕从前将其诸恶,皆信为实,以今观之,实为魇魅而然,无疑也。”

随后,康熙皇帝认为胤礽的一切作为“俱系索额图父子”,胤礽亦步亦趋,将责任全部推到索额图身上。当康熙皇帝复立之意甚明,于诸大臣前释放胤礽,并让他公开表态时,胤礽则禀照康熙皇帝的意图,称“皇父谕旨,至圣至明,凡事俱我不善,人始从而陷之、杀之。若念人之仇,不改诸恶,天亦不容。今予亦不复有希冀,尔等众人,若仍望予为皇太子,断断不可”。父子二人配合得十分默契。

康熙皇帝在决意废黜太子后不久即已显现的悔意萌芽,经过一个月的发展过程,至此终于成熟并逐步明朗化。他转而认为胤礽是无辜的,其狂易之疾乃胤禔诅咒所致。这为他本人的废黜之举,打了圆场,也为胤礽的种种劣迹找到开脱。同时,诸皇子内部的复杂矛盾与储位之争,令他感到储位不可无人,否则将进一步促使诸子对储位暗怀希冀。

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康熙皇帝产生复立胤礽之念,并对众臣做出一系列暗示。如同年冬康熙皇帝自南苑返宫当天,先后召见皇八子胤禩及废太子,并将此告知众臣,又传谕说:“自此以后,不复再提往事”,废太子安养于咸安宫中,“朕念之,复可召见,胸中亦不更有郁结矣”。康熙皇帝借此向大臣们传递的重要信息是,废太子事已完结,所有事端皆皇长子胤禔之所为。于是,立即有大臣闻风而动,顺承其意,“为废皇太子条陈保奏”。没过几天,康熙皇帝又明确告知众臣,“今胤礽之疾,渐已清爽”,并称“凡事皆在朕裁夺”,“朕自有定见”。又过了几天,刚刚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汉族大臣劳之辨求功心切,上书保奏废太子胤礽。康熙皇帝认为这是“将朕下旨已行之事作为己功”,令将劳之辨革职杖笞,逐回原籍。至此,康熙皇帝欲复立胤礽之意,了然于目,众皇子及朝臣无不明晓。

1708年冬,康熙皇帝在畅春园召集满汉文武众臣,明令除大阿哥胤禔以外,“于诸阿哥中举奏一人(为皇太子)”,“众议谁属,朕即从之。”因为在康熙皇帝看来,他既然已多次暗示,众臣当心领神会,所推选者必为胤礽无疑。通过众臣公举,由他批允的程序复立胤礽,可免除其本人落下在国本问题上出尔反尔,反复多变之咎,从而得以保持令名。

完全出乎康熙意料之外,参加畅春园之议的全体大臣,竟一致保举皇八子胤禩为皇太子。当场首倡者,是4位反太子派骨干人物,他们是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内大臣鄂伦岱、翰林院掌院学士揆叙、户部尚书王鸿绪。这是一次不同寻常之举,反映出一系列重要问题。

阿灵阿等人的倡议,得到在场满汉大臣的一致拥护,说明皇八子胤禩在大臣中有很高的威信,乃众望所归。例如致仕大臣国舅佟国维与首席满洲大学士马齐,当众臣会议之际,他俩并未在场,但“暗中喻众”,“倡言欲立胤禩为皇太子”,对满汉众臣具有很大影响力,在公举过程中扮演了并未出场的重要角色。尤应一书的是,早在康熙皇帝暗示众臣将复立胤礽,并随即有人紧随其意、保举胤礽时,佟国维竟不顾可能招致杀身之祸的严重后果,“舍命陈奏”,请求康熙皇帝不要复立胤礽,“将原定主意熟虑施行为善”。这一冒死直陈,在朝内外赢得“盛赞”,人们称颂他不愧是“国舅大臣,不惧死亡,敢行陈奏”。然而1709年初,佟国维却因此受到康熙皇帝的痛斥。

康熙皇帝对皇八子胤禩的印象原本很好,直至1708年秋初做出废黜皇太子的决定后,仍很信任胤禩,命其担任内务府总管事。由于胤禔荐举胤禩为皇太子,引起康熙皇帝的极大反感。康熙皇帝斥责胤禩“到处妄博虚名”,“是又一出皇太子矣,如有一人称道汝好,朕即斩之,此权岂肯假诸人乎!”1708年冬,在处理张明德案时,康熙皇帝将胤禩革去贝勒,降为闲散宗室。与此同时,康熙皇帝于群臣面前释放废太子胤礽,明示将复立胤礽为太子的意向。同月末,胤禩被恢复贝勒爵位。

尽管如此,当康熙皇帝屡屡暗示众臣拟复立胤礽后,众臣却明知其意而违之,一致保举不久前还遭到其痛斥与惩处的皇八子胤禩。

康熙皇帝得知保举结果后,震惊之下,极为恼火,立即自食其言,以“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为由,断然予以否定。他之所以厌恶胤禩,最主要原因,还是由于胤禩在众臣中威信过高。对于这一点,康熙皇帝也并不避讳。

康熙皇帝废黜太子及诸皇子的储位之争,本已引起朝中很大震动。此时,在是否复立胤礽的问题上,康熙皇帝与大多数朝臣之间出现分歧,于是群情哗然,议论纷纷,“大臣、侍卫、官员等,俱终日忧虑,若无生睡者。”这一状况使康熙皇帝深感不安。

这个时候,康熙皇帝想到了他十分信任的李光地。康熙皇帝传谕李光地说:“前召尔入,曾有陈奏,今日何无一言?”李光地回奏说:“前皇上问臣废皇太子病如何医治方可痊好,臣曾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以此告诸臣。”然后,李光地采取了坚决支持康熙皇帝的做法,他说,“建储大事,义当决自圣躬,……唯宜天心独断。”

1709年春,康熙皇帝复立胤礽为皇太子,李光地被任命为二正使之一,奉命持节授皇太子宝册。

2.晚年李光地

晚年的李光地愈加为康熙皇帝所倚重,君臣彼此相知,关系更加密切。1713年春,李光地参与千叟宴于畅春园,获赐袍帽等物。晚年的李光地,年老体衰,疾病不断,恶疮、疥毒、脾泄之症不时困扰着他。康熙皇帝对他关怀备至,给假令其坐洗温泉,亲赐药物、食物,甚至玉泉山水,指示治疗办法,并一再指示其加餐,以增加体力。这使李光地感激无状。他多次以病乞休,但康熙皇帝不愿他离去,一再温旨慰留。而《周易折中》《性理精义》及续编《朱子全书》正是这一时期经李光地手相继纂修告竣的。

1715年夏,李光地再次上疏乞休,康熙皇帝览奏后特“暂给假二年,事完即来京办事,以副朕笃念老臣至意”。

李光地回乡不到一年,从1716年春开始,康熙皇帝便一再传旨敦促其办完事迅速归朝。1717年春,李光地回京,趋热河(今河北承德)朝见。于是又立即供职,奉命审阅大学士王掞等所纂《春秋传说》及翰林院检讨张照等所辑《篆字经文》等书。此事又引起不少人的非议,以为李光地贪图禄位。

1718年夏,李光地病逝。谥曰文贞。1723年追赠太子太傅,1732年入贤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