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契丹灭后唐后晋

契丹灭后唐后晋(石敬瑭之失策)

契丹灭后唐后晋简介

契丹灭后唐后晋:石敬瑭在契丹的帮助下攻入洛阳,灭掉后唐,建立后晋;后晋天福八年至开运三年(契丹会同六年至九年,943—947年),契丹军数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降契丹,这样后晋的主力就丧失了。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灭亡。

契丹灭后唐后晋过程分析——

战争档案

时间: 936年一947年

参战方:契丹;后唐;后晋

战场:山西,河北

主要将帅:石敬瑭;耶律德光;石重贵

战争回放

李存勖死后,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裁减宫女宦官、冗员,削减诸侯贡奉和夏秋税。在位8年,朝纲初立,府库充实,也很少用兵,史称为五代小康之局。后唐长兴四年(933) 十一月,明宗病死,他的第五子李从厚继位,是为闵帝。明宗养子、凤翔节度使兼侍中潞王李从珂,因作战有功而不服,第二年三月举兵造反,杀了闵帝自立。明宗女婿石敬瑭就引契丹灭后唐。

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曾跟随庄宗、明宗驰骋战场,屡立战功,并在李嗣源穷困潦倒的时候帮助他夺取帝位,因此对潞王李从珂夺帝位不服,就准备谋反。后唐末帝李从珂就与近臣商议对策。李崧等认为,如河东有动静必定会与契丹结盟,不如将公主嫁给契丹东丹王李赞华为妻,缔结和约。末帝没有答应,却决定将石敬瑭调离太原去做天平节度使。石敬瑭知道末帝对自己心存芥蒂,于是决意举兵。后唐主李从珂就下令削夺石敬瑭官爵,并部署进讨之事。

契丹灭后唐

后唐利用驻代州张敬达军,再加上义武、河阳方面的部队,迅速集中优势兵力围攻晋阳,乘契丹未到之前一举攻破太原。而石敬珊利用晋阳城进行持久抵抗,等待契丹来救援,同时他派遣使者到各个地方进行策反,以削弱唐军势力,然后联合契丹援军转守为攻。

后唐清泰三年(936) 五月十九,张敬达率军3万征讨,在晋安寨扎营。石敬瑭因实力不足,避不出战,双方成对峙状态。七月,石敬瑭派使者向契丹称臣,请求用对待父亲一样的礼仪对契丹,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各州给契丹换取援兵。九月,契丹主率5万骑,浩浩荡荡50余里直逼晋阳,在汾北之虎北口列阵,大败后唐军,斩杀步兵万余人。后唐剩余部队5万退保晋安,又被石敬瑭与契丹军包围。契丹把军营设在晋安南面,在长百余里、宽50里的地带中设置障碍,并以系铃的警犬辅助警戒,阻止后唐军逃走。

后唐主李从珂听到自己部队战败的消息十分害怕,就部署兵力前往救援:派符彦饶统领洛阳步骑兵进驻河阳,赵德钧率幽川兵赶到契丹军后方,范延光率魏州兵2万赶赴榆次,潘环率潼浦以西各道戍兵北上救援晋安塞,后唐主亲自率兵2万到潞州督战。但诸道兵各怀鬼胎,观望不前,李从珂向群臣询问计策。有的臣子建议:“干脆我们公开宣布拥立契丹东丹王李赞华为契丹主,派兵送他到西楼,这样促使契丹内乱,另一方面乘机袭击契丹后方。”后唐主同意,但没有行动。

十月初,后唐主又下令大范围征调将士和民间马匹,每7户出征一人,自备武器装备,于是民间非常不安。十一月,契丹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则割幽、蓟、瀛、莫、涿、澶、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16州于契丹,每年输送布帛30万匹。

闰十一月,后唐诸道行营都统赵德钧率军进驻团柏,也想乘机借契丹的势力夺取中国,派使者以金帛贿赂契丹主,请求立他做皇帝,让石敬瑭镇守河东。石敬瑭听到消息非常害怕,从早到晚跪在契丹帐前哭泣,许诺将把中国的财物都献给契丹,契丹答应。

晋安寨后唐守将张敬达被围数月,粮草都用尽。他的部将杨光远趁张敬达不防备把他杀掉,并立刻和诸将上表向契丹表示归顺。契丹接收了他送来的马5000匹,军械5万运回国,而把投降将士交给石敬瑭。晋安寨归降后,石敬瑭就与契丹引兵南下,到团柏向唐军展开攻击,赵德钩等将领逃跑,士卒互相践踏。

契丹主力留在上党,石敬瑭继续南下,后唐主退回洛阳,兵将非逃即降。赵德钧父子在高河跪拜在石敬瑭马前,被契丹主缚送归国。十一月二十六,后唐主携家眷登玄武楼自焚而死。同一天,石敬瑭攻人洛阳,后唐灭亡。

亡后唐之战,为契丹间接统治中国之开端。石敬瑭为当皇帝,割送国土16州之多,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旷古未有之先例。幽云16州的奉送,使中原北部失去了天然国防屏障,契丹铁骑蹂躏之祸,从这时候开始一直延续到宋代300余年。

契丹灭后晋

后晋高祖石敬瑭于天福七年(942) 六月死于广晋。石敬瑭哥哥的儿子石重贵即帝位后,感觉向契丹既称臣又称孙颜面尽失。于是大将景延广建议说:“ 先皇北朝所立,我们现在是一个统一的中国,怎么能够向契丹俯首称臣甚至是当孙子呢,这会遭天下人耻笑。”

石重贵开运元年(944), 契丹兵大举南侵,耶律德光起兵15万,以降将赵延寿为先锋,先进攻军需储备地贝州。贝州永清军节度使王令温因为自己的牙将邵珂不听从节制,便想夺了他军职。结果邵珂暗中勾结契丹兵前来攻打贝州。因上次吴峦守备云州7个月,契丹攻而不克,因此王令温让吴峦去守备贝州。

吴峦擅长抚慰士卒,因为天气寒冷,吴峦拆掉议事的帷幄,把布做衣服给士兵们穿,所以士兵都很爱戴他。吴峦坚守三日,把契丹的云梯冲车全部烧毁,而且杀敌很多。这时被免职的邵珂说:“ 现在城中危急,我愿意带兵去杀敌建功。”吴峦竟然相信他,让他守南门,而邵珂竟然投靠了契丹,将契丹大军引进了城。契丹大军一进,城就再也守不住,吴峦见大势已去,于是投井自杀了。

攻占贝州之后,耶律德光的下个目标便是魏州。如果失去魏州,后晋都城汴梁开封府便全都暴露在契丹的铁骑之下。失去北方屏障的后晋只有以黄河为重点防御地带。

加上晋将杨光远与契丹相勾结,贝州、南乐等地相继失陷,形势对后晋十分不利。石重贵以归德节度使高行周为北面行营都部署,率领马、步军左右两厢守卫戚城,右武卫上将军张彦泽率兵守黎阳,同时在杨刘渡口、麻家渡口等城设下重兵防守,希望能够和契丹大军一战。

耶律德光以分进全击的战略部署,准备突破后晋的防线。他派出偏将麻答引兵数万接应后晋叛将杨光远,以达到从侧翼包抄晋军的目的。石重贵也知道如果让耶律德光此计达成形势会更加被动,于是派遣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李守贞率军万余,水陆并进抵达马家口,堵截杨光远与契丹将领麻答的会合。于是双方在马家口展开了一场激战。

李守贞大军刚到,便听说契丹麻答就要到达,于是李守贞乘契丹军半渡而率军突袭,将契丹军冲散,东岸契丹骑兵溃散,纷纷乘马回逃,在水中淹死的就有数千,步卒数千被斩杀或被俘。而西岸的契丹兵隔岸相望,不敢再前进,向西撤退。

而杨光远方面也想和契丹会合,于是从青州出发西进,后晋将领石赞率兵迎击,将杨光远打败,后晋侧翼的威胁被解除。耶律德光不甘失败,亲率十万大军前来攻打戚城,高行周等人奋力出战,契丹大军屡攻不下。耶律德光见强攻不成,于是向后晋示弱,将大军撤往顿丘,准备伏击前来追击的后晋军。后晋虽然也有想乘胜追击的想法,不过却因为大雨不止而未行。

而耶律德光见后晋没有派兵追击,而大军远行若不能克敌,粮草就会出现大问题,于是加紧攻城。石重贵闻讯亲往戚城督军,晋军士气大振,双方又是一场激战,伤亡都很大。耶律德光本来想集中精锐部队强行攻城,城中万弩齐发,军队被逼回来。耶律德光见强攻不下,而且自己碰上刘知远的西路大军也几乎全军覆没,于是在抢掠一番之后便率大军撤回。

石重贵总算是打赢了与契丹首战,暂时保住这个根基不稳的江山。不过耶律德光并不会就此罢手,而各藩镇特别是刘知远、杜重威依然是拥兵自重。

石重贵开运元年闰十二月,契丹又大举南犯,派赵延寿为前军直逼邢州,契丹主率大军紧随其后,把牙帐建在元氏。晋兵不战而退,契丹分兵占领邢、洛、磁三州,并进人邺都境内。晋兵将领张从恩、马全节、安因琦等率兵数万在漳河南列阵抵御。

交战后,双方各有胜负,晋军引兵人安阳、黎阳守备,契丹不敢轻进也引军退回。

因为后晋早就对契丹有一股怨气,所以在与契丹的第二次交锋中舍生忘死,奋力杀败契丹,还差点活捉耶律德光,但是胜利使石重贵不能清醒地看清自己的形势,逐渐开始自大起来了,从而在民心与军心尽失之后,走向灭亡。

契丹北退后,北面副招讨使马全节提议:“ 我们现在应该趁乱大举进袭幽州。”于是晋主石重贵于第二二年正月二十五,下诏自大梁亲征。二月十四开始北攻,相继攻取河北保定地区的清苑、满城、遂城。二十二日,契丹军南下进逼保定,晋军就一边抵抗一边后退,于二十七退到白团卫村,埋设鹿角为行寨以抵御契丹,契丹将其重重包围。那天东北风大起,树木房屋很多被破坏,契丹主又令顺风放火扬尘,以助风势。

晋军军士见契丹如此残暴,都愤怒请求出战。杜重威说:“ 我们还是先冷静下来观察一下形势吧。”李守贞说:“ 现在他们的人数多过我们,而且风沙又猛,只有善于人才能够取胜,此风乃助我也。”于是请杜重威守寨,自己率中军同契丹对战。

此时,风势更大,天昏地暗,晋军逆风而战,出敌不意,数万骑突人敌阵,横冲直撞,契丹大败逃走。杜重威立刻率兵破寨而出,契丹主仓皇逃命。契丹主逃幽州后,以大军失利为由,对酋长数百名处以棍杖的刑罚。晋主石重贵也于四月十九回到大梁。

石重贵开运三年七月,晋主石重贵听说赵延寿有意归国,就于九月决意出动大军迎援赵延寿,再度发动北伐之战。十月,后晋杜重威、李守贞会兵于广晋,北攻契丹,但在瀛州被契丹打败。契丹主乘胜大举人侵,从易州逼近恒州,并接连大败后晋军,进遏黄河北岸,杜重威、李守贞都投降了契丹。

杜、李投降后,晋北伐大军土崩瓦解,各城镇纷纷归降契丹。契丹主就引兵从邢、相继续南下,杜重威率降兵跟随作战。杜派遣张彦泽为前锋率6000骑先攻打大梁。张彦泽行军迅速,闪电般拿下城关攻入汴京,纵兵大肆抢掠。

契丹天禄元年(947)正月初一,契丹主进人汴京,晋百官出来迎接,晋主石重贵身着索服向契丹主请罪,后晋亡。

历史影响

契丹灭后唐后晋以后,就主改穿中国服装,对其亲信藩汉官吏大行封赏,诸藩镇争相上表称臣,被召者无不奔驰而至。幽云十六州是我国宋辽时期重要的战略要地,她的得失直接影响到了宋辽的国运和国势,深刻地影响到了此后中国四百年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