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李冰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学家)

千年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师

李冰简介

李冰生平:李冰(约前302~前235),今山西运城人。战国时期的水利专家。秦昭王末年时为蜀郡(今成都 一带)郡守。在任期间,在岷江出山口兴建了都江堰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评价:都江堰建成于两千多年以前,但其规划、设计和施工至今对今天的建筑仍具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它在中国古代诸多水利工程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同时也是世界上罕见的奇迹。都江堰的修建,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而李冰父子,则是这智慧的化身。

李冰大事记

约公元前256~前250年 李冰被秦昭王封为蜀郡郡守,与子二郎治水。

人物关系

李冰传记

治水思策 筑都江堰

▲四川成都江堰二王庙李冰父子像

公元前316年,秦国灭掉了位于今四川西部的蜀国打败并纳入秦国版图,易名为蜀郡。约公元前256~前250年期间,李冰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郡守。李冰上任后,了解了当地四季旱涝的情况,倾听了当地百姓要求治水的强烈呼声,决定进行大规模治水。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李冰带着他的儿子二郎和当地几名有威望的农夫,沿着岷江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寻找治水的方法。

岷江发源于四川北部的岷山,是长江上游主要的支流之一。岷江上游山高谷深,水势湍急,行至下游灌县附近,由于地势平坦,江水携带的泥沙就堆积于此,使河床抬高,再加之灌县城外有一座玉垒山挡住了岷江东去的道路,故而,每年春季积雪融化时期,岷江两岸水涨的很快,将当地的庄稼、房屋、来不及逃走的人吞没。加之岷江流域地形又非常特殊,常常是西岸一片泽国,东岸土地龟裂。这样的灾情,几乎年年发生,当地百姓深受其苦。因此,制服岷江,变水害为水利,就成为蜀郡百姓的迫切愿望。

经过考察,李冰父子了解了岷江的水势和当地地形后,初步规划了一个治理的方案。

李冰决定在玉垒山上凿开一个缺口,让岷江水分流一股到山之东,这样就可以分洪减少西岸之涝灾,又能解除东岸的旱情。

李冰率领当地百姓开始凿山。当地民众积极参加,热情高涨。由于玉垒山的石质非常坚硬,凿山工作费时费力。若用传统的方法开凿的话,就会大大降低工程的进展速度。李冰采纳了当地石匠提出的办法:在岩石上开一些槽,槽中填满干草树枝,点燃之后再趁热泼浇冷水,从而使岩石爆裂。以此法实施后,玉垒山上很快就出现了一个20米宽的山口。由于山口形若瓶口,故当地人称之为“宝瓶口”。

▲四川成都玉垒山

李冰掘离堆,凿盐井,不仅嘉惠蜀人,实为中国二千数百年前卓越之工程技术专家。

——郭沫若

玉垒山开凿成功后,百姓奔走相告。洪水到来的时候,当地人们争相跟随李冰跑到山顶上去观望。李冰发现,宝瓶口地势太高,流入的江水并不多,与当初的设想效果相距甚远,洪水来时,西岸仍会发生水灾。李冰就想到了筑堰的方案。

李冰将筑堰的地址选在了离玉垒山稍远的江心地带,将岷江水在玉垒山前分成两股,其中一股流入宝瓶口。

在当时,在江心中筑堰可谓困难重重。李冰父子最初采用了向江心抛石的方法,但却以失败告终。因为水流湍急,投入江心的石头不是被冲走就是被冲得偏离位置。李冰放弃了投石计划,再次与儿子一起走访考察,以期找到更好的方法。

在一条小溪边李冰父子见到了几个洗衣的妇女。她们为了聚深泉水,有的将衣服放入篮子里,有的则在竹篮内放上一块竹席头,再装上石头来阻住水流。妇女洗衣拦水的行动给李冰父子很大启发,想到了用大竹笼装石头的方法。

李冰回去后,发动百姓砍伐竹子,派人编织竹笼,开始做用大竹笼装石头筑堰的试验。这次试验非常成功,一个个装满石头的大竹笼稳稳地沉入了江心,最后形成了一道狭长的分水堰。

岷江水终于被分成了两条支流。堰西的江水,流经原来的水道,被称之为外江。堰东的水,流经宝瓶口后,又被分成了大小不一的沟渠和河道,纵横交错,组成了一个扇形水网,又通过长江流入了另一支流沱江,人们称之为内江。水堰前端指向岷江上游,远望之,极似鱼头,故被命名为鱼嘴;水堰两侧修建了江堤,临近内江的被称为内金刚堤,临外江的被称为外金刚堤。

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华阳国志·蜀志》

水堰修成之后,李冰给它起了个名字都安堰,后来,又更名为都江堰。

为了进一步加强水堰的分洪减灾作用,李冰又修建了平水槽和飞沙堰。平水槽位于鱼嘴尾部和飞沙堰之间,用于调节内江与外江的水量。飞沙堰位于宝瓶口对面,堰顶比岸堤稍低,洪水季节,若内江水量过大,过量之水便可经飞沙堰流入外江,避免了内江灌溉区遭受水灾的出现。

如果按照现代水利工程理论来看的话,飞沙堰是滚水坝,而宝瓶口则具有节制闸的功能,这两个工事有效地控制了分水的流量。

都江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中流筑堰形式的水利工程,意义重大。

▲李冰治水图

深滩低堰 川祖美名

都江堰修好之后,在防洪与灌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冰在考察了都江堰之后认为,要想彻底消除岷江水患,还要解决泥沙沉积淤塞河床的问题。于是,他就制定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与方法。“深淘滩”的意思是要将淤积在江底的泥沙淘挖的干净一点。为了做到这一点,李冰专门请石匠做成石犀,将之分别埋在内江与外江中,以之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准,要求每年挖泥沙时要见到石犀为止。“低作堰”是指飞沙堰堰顶要比岸堤低一些,以免出现泄洪不畅的情况。

李冰又集中群众的智慧,集众人之力+采用杩槎截水断流之法,来淘滩和修堰堤。杩槎是用竹索将三根大木桩绑成的三脚架,将一个个杩槎排放置江中,上面压上装满石头的大竹笼,又在迎水面绑上竹席,抔上沙石和黏土,形成一道临时拦水坝,挡住洪流。每年从霜降开始,在外江进水口节水断流,让外江水流入内江,再挖出外江河道淤积的泥沙来整修堤坝。立春时,完成外江岁修,再把杩槎移至内江进水口,让内江水流入外江,然后再挖出内江和灌溉渠水道中淤积的泥沙,进行平水槽和飞沙堰的维修。至清明前后,全部整理修缮工作完成,而后再根据内江的需水量,逐渐拆除杩槎,放水灌溉。都江堰建成后,消除了岷江流域的水患,同时也方便了航运。水流平稳了,江上的船只可以自由航行,岷山上的木材也能源源不断地运出蜀郡,这对当地经济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当时,都江堰灌溉的农田面积达300多万亩,彻底地改变了成都生产落后的面貌,将原本的水旱灾区变成了“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富饶粮仓,也为蜀郡换回了“天府之国”的美称,同时也流传下了“四川粮,天下尝”的谚语。

▲四川成都二王庙

▲四川成都都江堰

李冰父子在蜀郡通过修建都江堰,主持疏通洛水、沱江、青衣江,以及修筑桥梁、开凿盐井等工程,为蜀郡的百姓创造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至今,四川百姓还受着李冰父子的恩泽。因此,几千年来,四川人民都非常尊敬地称呼李冰为“川祖”。

为了纪念这两位伟大的水利工程师,蜀郡人在都江堰的东岸修建了一座“二王庙”。庙内有李冰父子的塑像,高达数米。二王庙已经成为当地的名片吸引着众人去参观。现在,到四川旅游的人几乎都会到二王庙里去参观,来缅怀李冰父子在蜀郡建立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