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唐与吐蕃之战

唐与吐蕃之战(舅甥之盟)

唐与吐蕃之战简介

唐与吐蕃之战: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唐朝在河西、陇右、关中(今甘肃、青海、陕西一带)和西域(今新疆、中亚一带)等地区为保卫边防与对西域的控制,和吐蕃进行的长期作战。唐朝吐蕃战争,对当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唐蕃战争中,双方运筹谋划,机变百出,广泛使用了长驱直入,直捣腹心,诱敌深入,相机歼敌,机动防御,伺机反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疑兵阻敌,伏击,迂回,远程奔袭,夜袭,反间等战略战术,在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与吐蕃之战过程分析——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自从汉武帝开辟西南夷以来,西南方向的战略地位日显突出。青藏高原是中国的制高点,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假如汉武帝没有这个战略眼光去开发西南夷,假如唐太宗没有这个战略眼光把文成公主远嫁到吐蕃去,假如后来唐朝的帝王们不同吐蕃一次次交兵、一次次会盟,不同吐蕃结成“生死亲家”,不控制青藏高原,我们这片幅员辽阔的版图,就不可能保持得像今天这样优美完整、雄伟壮丽、气势非凡。

唐朝的边疆关系中,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的故事美丽动人,影响深远。但是,多姿多彩的汉藏关系,既有女性的温柔包容,更有男性的铁血拼杀,是一幅色彩浓重的高原油画,是一曲音色浑厚的多声部交响。当我们在史书中隐约听到远嫁文成公主的唢呐声时,同时也听到了一阵阵金戈铁马的呼喊与厮杀。

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至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638—851年)的二百多年间,唐朝与吐蕃的战争从没有停止过。最严重时,吐蕃军队曾经攻入唐朝京都长安。翻阅这些史料,心中不免泛起一些酸楚,但我们面对的是铁面无私的历史,无法回避,更无法隐瞒。

唐太宗时期,曾为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唐太宗即位后,十年内消灭了东突厥、征服了吐谷浑,威名远扬。松赞干布也在这一时期统一了吐蕃各部。他早就仰慕汉族文化,遣使入唐,进贡通好,要求和亲。由于吐谷浑刚刚平定,唐太宗觉得同吐蕃和亲不再紧迫,没有马上表态。松赞干布怀疑是吐谷浑从中作梗,一怒之下,领兵攻打吐谷浑。吐谷浑的新可汗诺曷钵,唐朝刚册封不久,他逃到青海湖以北,躲避吐蕃进攻。松赞干布挥兵东下,连克党项、白兰两个部落,然后陈兵松州(治今四川松潘)以西,再次遣使入唐,非要迎娶公主不可,“公主不入,我且深入”,还将继续往东打(《新唐书·吐蕃传上》)。

唐太宗觉得松赞干布以战争“逼婚”很不礼貌,必须先把他打服了再把公主嫁给他,否则公主嫁过去要吃亏。他命令大将侯君集为统帅,统领执失思力、牛进达、刘兰等几位著名将领,领兵五万,前往四川松州反击吐蕃军。九月,松赞干布被唐军打败,他感到了唐军的强大,引兵而退。不久,他第四次遣使入唐,恳请迎娶大唐公主。松赞干布这人,对婚姻的追求真是够执著的。

这时,唐太宗已认识到吐蕃这个地方对于中国极端重要,也看清了松赞干布这个人的可爱之处,答应和亲。吐蕃使者回去,松赞干布大喜过望,立即派他的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贵重聘礼送往长安。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正月十五日,文成公主踏上了远嫁吐蕃之路。唐太宗命他的族弟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率领庞大的迎亲队伍,到达柏海(今青海黄河源头札陵湖)迎亲。吐谷浑诺曷钵可汗奉大唐朝廷之命,提前在札陵湖畔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修建了迎亲馆舍。

文成公主经过青海湖东岸的日月山口,进入河源地区。到达柏海迎亲馆舍后,陪嫁的宫廷侍女们为文成公主精心打扮,文成公主盛妆面见松赞干布。松赞干布见了文成公主满心喜欢,对李道宗行子婿礼,在札陵湖畔的馆舍中举行了成亲仪式。

举行过成亲仪式后,李道宗回朝复命,松赞干布也先行回吐蕃去了。

文成公主在札陵湖畔休息了个把月,然后踏上愈走愈高的青藏高原,继续西行。她从长安出发,到达遥远的拉萨,在路上走了两年。

文成公主入藏,大大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掀开了汉藏关系史诗般的一页。

可是,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去世,松赞干布于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去世,两人谢世时间只差一年。汉藏关系史诗般的一页很快就翻了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二百多年兵戎相见,岂不令人扼腕长叹!

吐蕃争夺吐谷浑

松赞干布去世后,他嫡子早逝,他的幼孙被立为赞普(君主),吐蕃朝政大权由执政大臣禄东赞一手操纵。禄东赞扩张领土的野心极大,他第一个目标就是抢占青海地区吐谷浑的传统牧地。吐谷浑诺曷钵可汗带着弘化公主和数千牧帐逃往凉州,向朝廷告急(《旧唐书·吐蕃传上》)。唐高宗决心反击,帮助吐谷浑夺回传统牧地,于是发生了以下一连串战斗:

大非川之战,唐军大败:

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四月,唐高宗命薛仁贵为统帅,以郭待封为副帅,领兵十万西征讨伐吐蕃,护送吐谷浑返回原牧地。唐军进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薛仁贵率轻骑出击,大败吐蕃军于河口(今青海兴海东南),然后推进到乌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等待郭待封增援。郭待封和薛仁贵官职相等,这次出征却给薛仁贵当副手,不愉快、不积极、不配合。薛仁贵让他把辎重留在大非岭,他却押运全部辎重缓慢前进,途中遭到二十万吐蕃军袭击,辎重损失殆尽。薛仁贵失去补给,无法继续进攻,只得从乌海向大非川撤退,遭到吐蕃宰相伦钦陵率领的四十万大军攻击,唐军全军覆没。战后,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三将“免死除名”(《资治通鉴·唐纪十七》)。大非川惨败的教训,是唐高宗配备将帅不当,表明他对将帅了解不深,驾驭将帅的能力也远远不够。

承凤岭之战,唐军再败:

仪凤三年(公元678年)正月,唐高宗派宰相刘仁轨去前线统领洮河军(驻鄯州),准备反击吐蕃军。刘仁轨心中怏怏,要找个“替死鬼”去顶替这份差使。一想,有了。他与中书令李敬玄长期不和,就把李敬玄推到前线去。刘仁轨向唐高宗奏称:“西边镇守,非敬玄不可。”其实李敬玄根本不懂军事,知道这是刘仁轨恶意整他,推辞不去。唐高宗说:“宰相需要朕去,朕也得去,你怎可推辞?”(《资治通鉴·唐纪十八》)。李敬玄只能硬着头皮去接替指挥,刘仁轨心中一乐,回朝。李敬玄领兵到达青海湖畔,由部将刘审礼率领的前锋部队被吐蕃军包围,他竟不敢派兵救援,前锋全部被歼,刘审礼被俘。唐高宗乱用将,李敬玄就瞎指挥。他领兵退守承凤岭(今青海贵德县西南),不去占领制高点,却利用一条泥沟布阵。吐蕃军占领了山头,居高临下,形势非常危险。幸亏军中有一位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利用夜暗,率领五百名“敢死之士”转到吐蕃军背后发动袭击,吐蕃军毫无防备,大乱溃逃。李敬玄这才得以收集余众返回鄯州。唐高宗见到战报,提升黑齿常之为左武卫将军、河源军副使,贬李敬玄为衡州刺史(《旧唐书·李敬玄传》)。

良非川之战,唐军获胜:

开耀元年(公元681年)五月,河源道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奉命出击,与吐蕃军在良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激战,黑齿常之大获全胜,缴获吐蕃军大批粮食牲畜。此后,黑齿常之镇守河源地区七年,吐蕃军闻风丧胆,不敢来犯。

白水涧之战,唐军再胜: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五月,吐蕃宰相伦钦陵率军进犯四川境内的柘、松、翼等州,唐军就地防御,无力反击。十月,吐蕃军又进犯河源地区。出使吐蕃的监察御史娄师德,这时正在河源军中,唐高宗命他率军出击。娄师德与吐蕃军在白水涧(今青海大通西北)一带激战,八战八捷,唐高宗称赞他“卿有文武才”,以军功被提升为左骁卫郎将、河源经略副使,留下镇守河源(《资治通鉴·唐纪十八》)。

吐蕃争夺西域

唐高宗于显庆三年(公元658年)消灭了控制西域的西突厥后,在降伏的西突厥册封了两位可汗,并设立了昆陵都护府和濛池都护府,统归安西大都护府管辖(治所设在西州,即今新疆吐鲁番市东高昌故城),对西域实行羁縻统治。同时又设立了唐军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在西域驻军,以维护西域主权。可是,唐朝册封的两位可汗相继死去后,西域重新陷入动荡,吐蕃乘机大举北进,控制了西域全境。

唐高宗驾崩,唐中宗李显即位,母后武则天专政。武则天下决心驱逐吐蕃出西域,恢复唐朝对西域的羁縻统治。

寅识迦河之战,唐军大败:

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武则天命右相韦待价为主帅、安西大都护阎温古为副帅,督三十六总管讨伐盘踞西域的吐蕃军队。唐军抵达寅识迦河(今新疆霍城西),与吐蕃军交战,大败。武则天盛怒,将阎温古处死,韦待价流放。

收复安西四镇之战,唐军大胜:

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十月,武则天命右鹰扬卫将军王孝杰为统帅、阿史那忠节为副帅,再次讨伐盘踞西域的吐蕃军队。王孝杰有过一段传奇经历,他曾在青海大非川作战中被吐蕃军队俘虏,吐蕃的小赞普(君主)见他长得太像自己的父亲了,对他特别优待,很快把他释放了。因而,王孝杰对吐蕃军队的内情比一般唐将了解得多。他到达西域后,连战皆捷,全部收复了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名声大震,被升为左卫大将军。

素罗汗山之战,唐军大败:

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吐蕃宰相伦钦陵在西域失利后,亲率大军进攻洮州(治今甘肃临潭)。武则天命两位抗击吐蕃的名将王孝杰、娄师德率军反击。两人在素罗汗山(今甘肃临潭西)与吐蕃军激战,结果大败。王孝杰被贬为庶人,娄师德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十一》)。

鉴于上述情况,宰相狄仁杰上疏称“远戍劳人,百姓虚弊”,建议放弃安西四镇。武则天断然拒绝:“不准!”(《旧唐书·狄仁杰传》)仅凭这一条,武则天就不愧是一位颇具战略眼光和政治胆魄的女政治家。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四月,吐蕃发生严重内乱,原来的小赞普器弩悉弄已经成年,与亲近大臣密谋后,诛灭了独断朝政的伦钦陵势力,伦钦陵之弟赞婆、其子弓仁等人率部降唐。武则天派郭元振前往迎降,封伦钦陵之弟为归德王,伦钦陵之子为酒泉郡公。武则天又重新启用娄师德为天兵军副总管、陇右诸军大使,专门负责招抚和安置吐蕃的来降者。

金城公主远嫁吐蕃

唐中宗时期,唐朝与吐蕃又维持过一段短暂的友好关系。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被她废黜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在宰相张柬之等人的支持下恢复帝位,改周复唐。

这时,吐蕃赞普器弩悉弄领兵镇压南部叛乱时在军中累死,诸子争立,最后七岁的小儿子弃隶蹜赞被立为赞普。他的老祖母很有政治头脑,她知道这位小孙子必须取得大唐的支持,才能立住。于是,她派遣大臣入唐进贡,为孙子请婚。唐中宗答应将雍王李守礼之女金城公主许配给小赞晋为妻。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正月,左骁卫大将军、鄯州都督杨矩奉命护送金城公主远嫁吐蕃。唐中宗亲自送行到始平(今陕西兴平县),并改始平县为金城县,以纪念金城公主远嫁。

金城公主远嫁吐蕃后,吐蕃以重金贿赂前去送亲的杨矩,请求割让黄河源头九曲地区为金城公主的汤沐之地。杨矩被吐蕃以金银财宝买通,为吐蕃上奏说情,唐睿宗李旦也就同意了。九曲地区水源充沛,地肥草美。吐蕃得到这片土地之后,畜牧业得到很大发展,国力复振。不久,又挑起战端(《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

吐蕃争夺河西、陇右

唐玄宗前期,吐蕃同唐朝展开了对河西、陇右地区的一系列争夺战。

武街之战,唐军大胜: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八月,吐蕃十万大军进攻今甘肃临洮、兰州、渭源,抢夺皇家牧马场军马而去。唐玄宗命薛讷、郭知运、王晙等人率领唐军反击。“薛讷与吐蕃战于武街(今甘肃临洮以东),大破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接着,唐玄宗又采纳宰相姚崇等人的奏请,收复了九曲之地,焚毁了吐蕃在黄河上游架设的桥梁,捣毁了吐蕃军在九曲的营地。第二年,为了加强陇右防御,增设陇右节度大使,驻鄯州,统领鄯、奉、河、渭、兰、临、武、洮、岷、郭、叠、宕十二州防务。

瓜州之战,唐军大败: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九月,吐蕃大军突袭瓜州(治今甘肃安西县东南锁阳城),抓走瓜州刺史田元献、河西节度使王君毚的父亲,烧掠而去。接着又转攻常乐(今甘肃安西南),常乐守军顽强坚守,吐蕃军久攻不克,退去。王君毚父亲被吐蕃抓走,王君毚登上凉州城头向西而哭,不敢出兵反击,有点窝囊。

甘州之战,唐军小胜:

同年冬天,吐蕃军从扁都口(今甘肃民乐东南)入河西走廊,抢掠甘州(今甘肃张掖)后南归。王君毚率领唐军尾追,并派人提前烧掉吐蕃军归途两旁枯草。当时天降大雪,祁连山区冬天奇寒,吐蕃士兵大批冻死。吐蕃军行进至青海境内大非川,悉诺逻下令在此休整。由于四周枯草已被烧光,吐蕃军马饿死大半。悉诺逻下令踏冰过青海湖,到西岸去觅草放牧军马。王君毚领兵在青海湖东岸袭击吐蕃军后卫,缴获大量辎重和万余头牛羊。王君毚总算打了一次“偷偷摸摸”的胜仗。唐玄宗需要鼓舞士气,于是提升王君毚为羽林大将军;他的父亲王寿也从吐蕃军中被救回,朝廷给了他父亲一个少府监的官做,因祸得福。

巩笔驿之战,唐军惨败: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闰九月,吐蕃军攻安西,被唐军击败;但吐蕃军并没有退走,遣使去漠北,想联络东突厥一起来进攻。王君毚得到消息,准备在肃州(治今甘肃酒泉)设伏,截击吐蕃和东突厥联军。但行进至甘州以南的巩笔驿,遭到回纥护输残部的突袭,唐军全军覆没,王君毚被杀。回纥人护输抢走王君毚的尸体,投奔吐蕃军去报功,途中被唐军凉州兵追上,“护输弃尸而走”。这一仗使河西、陇右唐军受到极大震动。

瓜州再战,唐将张守珪在城头饮酒退兵,不战而胜:

吐蕃在两年内连续攻掠河西、陇右,唐军损失惨重。十月,经人推荐,朝廷任命张守珪出任瓜州刺史。张守珪原在河西唐军任军使,搞些协调联络工作,应付少数民族事务比较有办法。张守珪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领着士卒们修复被吐蕃军放火烧毁的瓜州城。修城工程刚开始,吐蕃军突然又来到城下,唐军士兵大惊失色,毫无准备,怎么办?张守珪急中生智,大喊:“抬酒来!”他下令在城头上摆开酒桌,让士兵们都围着桌子喝酒猜拳。这一招反倒把吐蕃军搞蒙了,疑惑了半天,断定城中有备,撤!张守珪故意要造出点声势,令士兵出城追击。其实也不是真追,搞得一路尘土飞扬,吆喝一阵就回来了。战争,“诡道也”!

张守珪领着士兵们把瓜州城修好,收拢安抚逃散百姓,维护商贩重新开店摆摊,瓜州很快恢复了生机。朝廷挺满意,把瓜州升了一格,成为都督府,提拔张守珪当了瓜州都督(《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至二十九》)。

吐蕃争夺河源地区

吐蕃大将悉诺逻率领吐蕃军在河西、陇右连续取胜,名声大震。河西节度使萧蒿派人潜入吐蕃,施展反间计,制造谣言说,悉诺逻与唐将暗中联络,准备反叛降唐。赞普中计,诛杀悉诺逻,吐蕃军战斗力大降。

唐军展开一连串反击:

吐蕃大将悉诺逻被除掉后,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七月,唐玄宗开始组织反击,与吐蕃军围绕控制青海河源(黄河源头)地区展开争夺战。张守珪、张忠亮、杜宾客三败吐蕃军。吐蕃军再次进攻瓜州,被张守珪打退。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大破吐蕃军于渴波谷(今青海湖以西)。张忠亮乘胜追击至大漠门城(今青海共和县东南),俘虏了全部守城吐蕃军,烧毁了吐蕃军架在黄河上的骆驼桥。唐将杜宾客率四千余名强弩手在祁连城(今甘肃民乐县东南)大败吐蕃军。

吐蕃利用金城公主向唐示好求和:

吐蕃在青海连续失利,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便以金城公主名义遣使入唐,示好求和,并向唐朝求取《毛诗》、《春秋》、《礼记》等汉族文化典籍。同年九月,又派遣使者至长安,请求于赤岭(今青海湖东岸日月山)开放互市,唐玄宗同意了。这就意味着吐蕃可以任意出入河源地区进行放牧(《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不久,又以金城公主名义遣使来唐,要求在赤岭立碑为界,以避名军事纠纷。唐玄宗宽宏大量,也不同大臣们好好商量商量,又下诏批准了。这等于正式承认河源地区是属于吐蕃的地盘了。吐蕃把金城公主作为重要筹码,在战场以外得到了许多战场上很难争夺到手的东西。

形势缓和,使吐蕃得到了喘息机会,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开始,吐蕃又向河西、川西两个方向发动进攻,战端再起。唐军打败了吐蕃进攻,并撤除了赤岭界碑。但不久,唐军又在同吐蕃的交战中接连失利。九月,剑南节度使王昱向吐蕃盘踞的安戎城(今四川理县西)发起进攻。由于该城地势险要,久攻不克。吐蕃发大军救援安戎城,唐军大败,死伤数千,粮秣辎重全失。王昱被贬高要(今广东境内),不久病死。

反复争夺石堡城:

石堡城在今青海湟源县西南哈喇库图城附近的石城山上,是一个险要山口,成为唐军与吐蕃争夺河源地区的一个焦点。石堡城是一座小小的城堡,三面绝壁,只有一条小路可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城内只有三四百名吐蕃军驻守,储备了大批粮食和滚木礌石。唐军每次攻城,悬崖下都堆满尸体。唐军为了夺取这座小石城,先后牺牲了几万人,还被贬了几员大将。第一次攻打石堡城,是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三月。唐军在沙州(今甘肃敦煌)打败吐蕃军后,唐玄宗要求乘胜夺回青海湖东岸的军事要点石堡城。由于该城险要无比,唐将都不主张攻打。朔方节度使王祎力排众议,长途奔袭,孤军深入,奇袭得手。第二次攻打石堡城,是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六月,吐蕃集中四十万大军,向青海境内的唐军发动猛攻。十二月攻克廓州的达化县(今青海贵德县东),并把石堡城夺了回去。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四月,唐军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领兵反击,在洪济城(今青海共和县南)大破吐蕃军。然后,乘胜攻打石堡城。但久攻不克,副将诸葛誗战死。皇甫惟明遭奸相李林甫陷害,贬官。唐玄宗任命王忠嗣继任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持重治边,成绩卓著,有口皆碑。几年后,唐玄宗又命令王忠嗣夺回石堡城。王忠嗣认为吐蕃夺回石堡城后,重点防守,不易攻破。另外,石堡城的战略意义也并不特别重要,建议暂时不打,继续养精蓄锐,等待时机成熟时再相机夺回。王忠嗣的副将董延光为了邀功,向唐玄宗主动请战,由他带兵去攻打石堡城。唐玄宗同意,命王忠嗣协助进攻。结果,董延光付出重大伤亡,却没有攻下。他把责任推到王忠嗣身上,说他支援不力。奸相李林甫从中陷害,王忠嗣被捕入狱。第三次攻打石堡城,是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唐玄宗命令哥舒翰统领河西、陇右、突厥、朔方、河东共六万多兵力进攻石堡城,连攻数日未下。哥舒翰大怒,要处斩直接指挥攻打石堡城的两位部将高秀岩和张守瑜。高、张二人苦苦哀求,要求再给三天时间,如果三天后仍再攻不下,死而无怨。经过再动员、再组织,三天后终于攻克,俘获吐蕃大将铁刃悉诺逻,石堡城中四百名吐蕃士兵全部投降(《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至三十二》)。

唐军为夺回石堡城已伤亡了几万人,如今终于夺了回来,为唐玄宗增了皇威,他特意命名石堡城为“神武军”。从此,对河西、陇右的防御增加了一道险要关隘。但有的战争史专家认为,石堡城的战略地位并没有那么重要,与吐蕃反复争夺石堡城付出了惨重代价,有些得不偿失。直到清朝乾隆时期,大学士傅恒在总结平定四川大小金川之乱教训时还提到“得一碉辄伤数十百人,较之唐人之攻石峰堡(即石堡城),尤为得不偿失”(《清史稿·土司二》)。

从兵法上说,像这类险要关隘,以智取为上,强攻为下。尤其在屡攻不下的情况下,再一味强攻,这是下下之策。最后即使以惨重代价攻克了,敌人利用这样的险要关隘吸引、杀伤大量进攻之敌,以延缓、滞迟敌人主力进攻的战役目的都已达到。这就是所谓“以一当十”的作用。读者可以把石堡城之战与前面讲到的小勃律之战对比一下,要讲战役战斗的综合难度,小勃律之战远在石堡城之上。但高仙芝打小勃律之战不是一味强攻,而是综合运用长途跋涉、万里迂回、翻越高原、穿越深谷、涉过急流、伪装欺骗等手段,以不大的伤亡,一举夺取了这个战略要地。

小勃律争夺战

唐与吐蕃争夺西域的另一次重要战役,是小勃律争夺战。这已经是武则天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的事了。小勃律是克什米尔地区的一个古代小国(即今克什米尔吉尔吉特),位于葱岭以南(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脉西段南麓)。吐蕃占领了小勃律,通过喀喇昆仑山脉西段的红其拉甫山口可以进入西域,小勃律战略地位很重要。开元初,小勃律向唐进贡,成为阻挡吐蕃进攻西域的一个缓冲地带。开元末年,吐蕃赞普以小女嫁小勃律王为妻,被吐蕃拉拢过去,不再向唐朝进贡。吐蕃与小勃律之间的唯一通道,是绝壁深涧上的一座藤桥。如果从正面攻击,当时又没有火炮机枪火力掩护,根本冲不过去。唐朝曾先后命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詧三位安西节度使出兵攻打小勃律,由于路途遥远,保障困难,均无功而返。直到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三月,唐玄宗命令安西都护府副都护高仙芝率领一万兵力攻打小勃律。高仙芝率领一万唐军从安西都护府(治今新疆库车)出发,顺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拨换城(今新疆温宿县境内)、握瑟德(今新疆巴楚)、疏勒、葱岭守捉(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向南翻越帕米尔高原红其拉甫山口,又经播密水(今阿富汗瓦罕附近),六月到达瓦罕河,又兵分三路前进,七月中旬三路兵会合攻克吐蕃军驻守的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部)。连云堡有一万多吐蕃驻守,高仙芝率领的唐军出其不意,突袭而至,吐蕃军仓促应战,唐军神勇异常,攀登悬崖而上,只用半天时间就攻克该城,吐蕃军大部逃遁。然后,高仙芝指挥远征军渡过峡谷激流,迂回到小勃律境内,绕到小勃律首府阿弩越城背后,以计谋与强攻相结合,消灭了吐蕃守军,俘获了小勃律国王与王后,平定了小勃律。从此,一刀砍断了吐蕃与西域的西南通道,使西域重新回到了唐朝手中。高仙芝于年末押小勃律国王及王后回朝,唐玄宗封小勃律国王为右威卫将军,留京宿卫。高仙芝因此次战功,升任安西四镇节度使(《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

吐蕃军队进攻长安

安史之乱期间(公元755—763年),唐朝与吐蕃的军事斗争形势风云突变。唐玄宗后期,为了对抗吐蕃、控制西域,唐朝的重兵主要部署在西北地区。安史之乱起于中原,西北唐军全部东调出关,平定叛军。吐蕃乘虚而入,攻取了今陕西凤翔以西数十州,几乎全部占领了青海、河西、陇右,并控制了西域,把它的军事前沿推进到了凤翔(今陕西凤翔)、宁县(今甘肃宁县)、泾原(今甘肃泾川县)一线。

吐蕃军第一次攻入长安,扶立傀儡皇帝: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九月,吐蕃大举入侵,边将告急,宦官程元振隐瞒不报,即位不久的唐代宗李豫一无所知。十月,吐蕃进攻泾州,泾州刺史高晖举城投敌,并引导吐蕃军队向长安进攻。吐蕃军队已经过了邠州(治今陕西彬县),唐代宗才知道,急令雍王李适为关内道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带领军队开往咸阳去抵挡吐蕃军队。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屡立战功,由于遭到宦官诬陷,邺城之战后被召回京城解职,闲居在家,部众散尽,光杆一人。突然接到皇帝诏令,临时招募到旧部随从二十来人,骑上马就赶紧出发了。郭子仪赶往咸阳,一路上见到吐蕃军队(包括由吐蕃纠集的吐谷浑、党项、氐、羌等杂牌军)二十多万,绵延数十里,已从盩厔(今陕西周至)境内渡过渭河,顺着渭河南岸的山脚下一路向东而来。郭子仪让判官中书舍人王延昌赶回长安去向朝廷奏报军情,请朝廷赶快往长安以西增兵。但王延昌赶到长安,宦官程元振却不肯见他,无法将请求增兵的奏请呈报皇上。这时只有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月将手中有两千兵员,在盩厔以西与吐蕃军队前锋抵挡了一阵,但很快遭到吐蕃大军围攻,两千兵员全部战死,吕月将本人被俘。吐蕃大军冲过渭水便桥,唐代宗不知所措,逃往陕州(今河南陕县)。帝京无主,“官吏藏窜,六军逃散”(《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九》)。吐蕃大军攻入长安后,叛臣高晖与吐蕃大将马重英等人策划,把已故章怀太子李贤的孙子李承宏拉出来立为傀儡“皇帝”。吐蕃军退出长安后,唐代宗于十二月从陕州回长安。“承宏逃匿草野;上赦不诛,丙申,放之于华州。”

郭子仪听说唐代宗已经逃离长安,急忙从咸阳返回长安,率领部众数百人进入南部山区,转往商州去收拢逃散的六军士兵,并征调武关守兵四千人,初步组织起抵抗队伍。这时,鄜延(今陕西延安)节度使白孝德“引兵赴难”,京畿周围蒲、陕、商、华等州郡也都“合势进击”吐蕃军。

郭子仪由于手中军队不多,派孙全绪、张知节出蓝田,白天在山上击鼓插旗,夜晚多燃火堆,“以疑吐蕃”,又派人潜入长安去办两件事:一是联结忠义百姓,夜晚击鼓,使吐蕃军队惊慌不安,弄不清到底有多少唐军入城;二是让老百姓到处散布说,郭子仪将军从商州率领大军已经进城,搞得吐蕃军不知虚实,担心遭到郭子仪大军围歼,在长安城内停留了十五天,便仓皇撤出,退到凤翔。凤翔节度使孙志直闭城拒守,吐蕃军围攻数日不下。镇西节度使马璘带兵奔赴长安勤王,路过凤翔,突入城中,没有卸甲,又从城中冲出来斩杀吐蕃军一千多人。吐蕃发现长安周围唐军人数不断增加,主动向西撤退,唐军光复长安(《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九》)。

吐蕃、回纥联军第二次进攻长安,未攻入:

长安的危机并没有过去。曾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大功的西北名将仆固怀恩,被朝中“群小”诬告“谋反”,他向唐代宗申诉又得不到及时公正处理,终于把他逼上了“反”路。他引导吐蕃、回纥联军攻到长安外围,形势十分危急。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八月,仆固怀恩第一次引导吐蕃、回纥联军进攻长安。朝廷急令郭子仪前往长安西郊奉天(今陕西乾县)抵抗敌军进攻。郭子仪派儿子郭晞分兵一万人前去救援邠州,以迟滞敌人进攻。吐蕃、回纥联军主力进攻奉天,长安戒严。“诸将请战,郭子仪不许”。郭子仪是打过许多大仗的人,但他这次与吐蕃军队在长安周旋退敌,手里一直没有多少兵员,全凭经验、计谋与疑敌之术。他分析说,敌劳师远征,求速决,怕久拖。我方兵少,若急战失利,则军心离散,再想收拾起来就难了。因此,他严令:“敢言战者斩!”一直对峙了十多天,郭子仪整顿军容,列阵于乾陵之南。吐蕃、回纥见郭子仪率领的唐军阵容严整,认为唐军正严阵以待,不敢进攻。这时,河西节度使杨志烈派监军柏文达率领五千兵员去攻甘肃灵州仆固怀恩统帅部所在地。灵州告急,仆固怀恩急速下令从奉天前线回攻灵州唐军。灵州唐军虽然死伤过半,但解了长安之围,以局部损失保住了长安不被再次攻破,功不可没。

吐蕃、回纥联军第三次进攻长安,被分化退敌: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九月,仆固怀恩第二次引导吐蕃、回纥联军进攻长安。兵分三路:一、吐蕃军从北路进攻奉天,这是主攻方向;二、党项军从长安以东进攻今陕西大荔,经华阴,攻蓝田,阻击来自武关方向的增援;三、吐谷浑军从西进攻盩厔;回纥军和原朔方仆固怀恩旧部为后援。敌人来势汹汹,京师震动,人心大乱,唐代宗表态要亲征讨伐,紧急布置:一、李忠诚守东渭桥;二、李光进守云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三、马璘、郝廷玉守渭河便桥;四、骆奉天、李日越守盩厔;五、李抱玉守凤翔;六、周智光守同州(治今陕西大荔);七、杜冕守坊州(治今陕西黄陵县南);八、唐代宗以禁军守皇城。城内壮丁全部动员(《旧唐书·郭子仪传》)。仆固怀恩从灵州向长安进军途中得急病,只得返回,九月初八病死在鸣沙(今宁夏中卫东)。叛军失去了主心骨,力量大减。

郭子仪单骑退敌:

吐蕃军主力连续三天向奉天方向发动攻势,均被唐军击退。相持到十月初,郭子仪手中只剩万把人,再经不起久拖。这时吐蕃、回纥各部叛军都已得到仆固怀恩病死的消息,将帅之间开始争权夺利、互不服气,“分营而居”。郭子仪派牙将李光瓒前往回纥大营,游说回纥与唐军联合起来攻打吐蕃。仆固怀恩生前欺骗回纥首领说,唐朝“天可汗(天子)已晏驾,令公(郭子仪)亦捐馆(去世),中国无主”。这时回纥首领们就问,既然郭令公还在,天可汗还在吗?李光瓒连忙回答说:“都在啊!都在啊!”回纥酋长们半信半疑,提出要面见郭令公。李光瓒飞身回报,郭子仪说:“好吧,我去见他们!”部将们都说不能去,上前阻拦。他对大家说,眼下敌众我寡,难以力胜。过去大唐与回纥结盟,待他们不薄,赏赐很多。我不如挺身而出,到他们营中去会见回纥首领,晓以利害,我即便死了,也是为国而死,没什么可遗憾的。如果搞得好,还有不战而胜的可能。郭子仪不顾众人劝阻,“与数骑开门而出”。他先派人驰马前去向回纥首领通报说:“令公来也!”回纥首领大惊。回纥大可汗之弟、大帅合胡禄都督药葛罗在营门外弯弓搭箭,瞄准郭子仪一行,随时准备放箭。郭子仪“免胄释甲投枪而进”,什么兵器也不带,只带数骑快速向前。回纥酋长们聚在一起辨别究竟是不是郭子仪,越走越近,相顾道:“是也!”一个个都翻身下马,拜倒在郭子仪马前道:“果吾父也!”(《旧唐书·郭子仪传》)。郭子仪也跨下马来,主动拉住药葛罗的手说:“你们回纥有大功于唐,大唐报答你们也不薄,你们为何背前约,弃前功,入我地,结怨仇,多么糊涂啊!”几句话就把药葛罗说得回不上话来,只说:“我们上了当了,我们上了当了。”药葛罗拉着郭子仪入帐,坐下饮酒,重结旧盟,约定共击吐蕃。吐蕃很快得到消息,迅速引兵退去。

药葛罗派酋长石野那等六人朝见大唐天子,皆得重赏而还。药葛罗率领回纥军主动追击吐蕃军,郭子仪派出白元光率领朔方兵配合回纥军一起追击,与吐蕃军“战于灵台西原,大破之”,斩杀吐蕃军万余人,夺回被吐蕃掠去士女四千人。接着,“又破(吐蕃)之于泾州东”(《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九》)。回纥送回仆固怀恩亲属及部将,唐代宗“皆赦其罪”。随后,回纥合胡禄都督药葛罗等也朝见了唐代宗。党项首领郑庭等也到凤翔向唐军请降。吐蕃纠集的军事联盟瓦解。就这样,通过郭子仪的精心运筹、巧妙化解、勇敢对敌,威胁长安的军事危机终于得以解除。

把吐蕃军赶出京畿要地之后,唐代宗调集重兵部署对吐蕃的重点防御:郭子仪率五万军驻邠州、李抱玉率三万军驻高壁(今山西灵石县东南二十五里高壁岭)、马璘率三万军驻原州、李忠诚率两万军驻凤翔、臧希让率四万军驻渭北(今陕西黄陵县东南)、魏博等多名将领率六万军配置在左右两翼。在长安外围构筑了一道防御吐蕃进攻的重点防线,总兵力达二十多万。

吐蕃争夺四川

唐与吐蕃的争夺转移到四川方向,但四川方向的唐军顽强抗击,吐蕃军在四川方向没有占到便宜。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唐朝派名将李晟率军入蜀作战,连续收复了七盘城、维州、茂州等多座重要城镇,并消灭吐蕃、南诏联军八九万人(《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这是吐蕃在四川遭受到的一次最大失败。

唐军剑南节度使韦皋,是在高原山区同少数民族打仗的高手。贞元五年(公元789年),韦皋大破吐蕃军于巂州,杀其名将乞臧遮遮。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九月,韦皋又在维州(今四川理县东北)活捉吐蕃大将伦赞热。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唐德宗命韦皋带两万人进入吐蕃境内主动出击。韦皋采取小群多路的战法,兵分七路,攻占城池七座,吐蕃军镇五处,焚毁坞堡一百五十余座,歼敌万余,俘敌六千余,降三千余户,搞得吐蕃鸡犬不宁,完胜而归。

唐朝收复河陇地区

安史之乱期间,河西、陇右尽被吐蕃侵占,至唐末已长达百年。尤其是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吐蕃攻占了北庭都护府(治所金满县,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二十五里破城子),北庭都护府节度使杨袭古逃往西州(治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南)继续抵抗,终于不敌,西州陷落。从此,西域与中原音讯阻隔十多年。

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吐蕃发生内乱,吐蕃管辖下的河西沙州刺史张义潮,“阴结豪杰,谋自拔归唐”。这年春天,张义潮在沙州发动起义,“率众被甲噪于军门,唐人皆应之,吐蕃守将惊走”。

张义潮“奉表来降”,唐朝命张义潮为沙州防御使,执掌州事。张义潮“发兵略定瓜、伊、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连同沙州共十一州。张义潮派他的兄长张义泽,奉上十一州图册和户籍,献给唐朝。于是,“河、陇陷没百余年后,至是悉复故地”。唐朝任命张义潮为沙州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注》)。

张义潮率河、陇十一州归唐事件,是一个重要标志。从此,吐蕃走向衰落,一蹶不振。唐朝中央政府恢复了对西域的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