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董鄂妃

董鄂妃(清世祖福临贵妃)

董鄂妃简介

董鄂妃:董鄂·乌云珠:(公元1639~1660年),女,满族,即历史上著名的孝献皇后董鄂妃。内大臣鄂硕之女,费扬古之姐,曾祖父为和硕图,官至正红旗固山额真,封三等公,并娶代善之女,号和硕额驸。北京人,满洲正白旗。著名清朝世祖顺治皇帝皇贵妃。乌云珠亦是野史所记载董鄂妃名,电视剧、小说家言,又有叫宛如、婉宁等等。真正名不详。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玉殒香消,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

董鄂妃传记——

档案:

姓名:董鄂氏

生卒年:1639~1660年

籍贯:不详

婚配:清世祖福临

封号:皇贵妃

谥号:孝献端敬皇后

董鄂氏,顺治的第三位皇后,但皇后的身份却是在去世后追封的。十八岁入宫嫁给顺治帝,她的容貌倾城,贤良温雅,多才多艺,宠冠后宫,可谓是一代名妃。她的身世,与顺治的旷世奇恋,以及顺治在她去世后的出家之念,都让董鄂氏短暂的生命耐人寻味。

身世坎坷,千古谜团

董鄂氏究竟是谁,她的身世是怎样的,在历史上,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官书里的说法,据《清史稿·后妃传》中记述,说董鄂氏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她十八岁入宫,颇得顺治帝的宠爱,先是立为妃,后又晋封为皇贵妃,在册立皇贵妃时大赦天下。然而,在清代官方的记载中,对董鄂氏入宫前的身世一直讳莫如深,完全没有提到。

第二种是说董鄂氏就是江南的名妓董小宛。这种说法是最不能让人信服的,董小宛死时二十八岁,此时顺治帝刚十四岁,董鄂妃入宫妃十八岁,顺治帝十九岁,所以,根据年龄的排比和其他史料的记载,董小宛不可能是董鄂妃。

第三个说法,董鄂氏是顺治弟弟博穆博果尔的妻子。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载,顺治皇帝对一位满籍军人的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的爱恋。当这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竟被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其怪异的耳光。这位军人于是愤恨至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后来,这位贵妃产下一子,但是数星期之后,夭折了。其母经受不住丧子之痛的打击,不久也病故。这里说的“满籍军人”,很可能就是顺治皇帝的异母弟,皇太极第十一子,和硕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他在顺治十三年七月突然死去,一个月后,董鄂氏进宫,封为贤妃。

国色天香,温柔贤淑

董鄂氏从小在江南长大,因父亲曾在江南为官,她就跟随父亲身边生活多年。江南的风雨不但滋润了董鄂氏的美貌,也培养了这位满族少女的才情。她的生活方式和服饰打扮,和当时一般北国的满蒙女子大不相同,看起来风韵万种,不仅受到满族女子的艳慕,就是汉族女子对其也是十分羡慕。

董鄂氏不仅有着倾国倾城的外貌,性格温柔,对人体贴,善解人意,她还是一位有着极深内涵的女子,不仅饱读《四书》、《五经》等古书,而且还多才多艺,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

另外,她对禅学的领悟也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很有自己的见解。这与顺治在文化和精神上都志趣相投,两个人在一起,彼此之间总是有说不尽的话题。

对于顺治来说,后宫佳丽虽多,但不是来自蒙古草原就是来自满洲世家,几乎个个目不识丁,别说能畅谈人生和理想,就连平时普通的交谈都是问题,常常话不相投。

熟读经史子集的少年天子,能够寻觅到知音,实在是满心欢喜,顺治不由得暗自庆幸,此生无憾啊!

平心而论,董鄂氏比起那些汉族才女还相差甚远,但对于生活在文化荒漠中的顺治,却是难得的红颜知己。

董鄂氏正式入宫后,对顺治的饮食起居照顾得周详备至;对太后及皇后也十分恭顺,尤其对太后,更能承欢膝下。董鄂氏平日里生活节俭,不喜粉饰,不戴珠翠;虽不参与政事,但她主张宽以待人,垂怜生灵,为人深明大义,常常忧念父兄恃宠而骄横跋扈。当然,她对顺治更是情深意笃,始终如一。

作为一国之君,后宫佳丽三千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令顺治帝如痴如醉,爱之疯狂的董鄂氏出现之后,他的心中再也容不下别人。顺治一直想给董鄂氏一个名分,于是决定废后,改立她为皇后。但董鄂氏并不看重名分和虚荣之物,待人处世都相当低调,所以,她一再恳请顺治,废后不是一件小事,必定会引起朝臣和民众的非议,有碍政务。同时,孝庄皇太后也坚决抵制,顺治的废后之念才没有实现。

转眼间,董鄂氏入宫已四年有余。在这段时间里,顺治大有“只羡鸳鸯不羡仙”之感,在“江山”与“美人”面前,他宁愿选取后者,整日陪在爱妃的身边。顺治帝炽热而又持久的爱,不仅在后宫,也在董鄂氏的心头荡激起了巨涛。

一代名妃,香消玉殒

董鄂氏就这样,一方面品尝着挚爱,另一方面又要提防着后宫中妒忌的陷阱,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慎之又慎。

不久,董鄂氏怀孕了,然而,十月怀胎分娩的喜悦还没有完全退却,小皇子就早夭了。经受丧子的打击,董鄂氏身体极度虚弱,已经难以再承受重负。尽管如此,她每天还要在太后和顺治面前强颜欢笑,没过多长时间,心力交瘁的董鄂氏再也支撑不住,终于病倒了。

1660年,董鄂氏辞世,享年二十一岁。

为了避免失去理智的顺治做出过激的举动,孝庄皇太后被迫同意追封董鄂氏为“端敬皇后”。顺治心里十分明白,董鄂氏既不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也不是母以子贵熬上来的,虽然自己贵为天子,但对森严的封建礼数也无可奈何。

正如那首被称为出自顺治手笔的诗中所言:“朕乃河山大地主”,“十八年来不自由”!顺治失去董鄂妃后情绪变得失控,做事情也开始极端,这都远远超过了他的父亲皇太极。

董鄂氏去世后,她的堂妹贞妃董鄂氏陷入深深的恐惧中,为了避免引起更多的麻烦,为了避免董鄂氏家族受到牵连,当顺治帝死后,以为顺治殉葬来换取皇太后的宽恕,才二十出头的她也从容地走了。

生死相随,忠贞不渝

董鄂妃的玉殒香消,让顺治的精神几乎崩溃,他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着,唯恐他想不开自杀。

在董鄂氏死后第三天,顺治悲恸欲绝,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下令全国服丧,官员一月,百姓三日。

董鄂氏的梓宫移到景山以后,顺治为她建了大规模的水陆道场,有一百零八名僧人诵经。整天烧纸,香烟缭绕,纸灰飞扬,经声不断,还将宫中太监与宫女三十人赐死,让他们在阴间侍奉自己的爱妃。

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将董鄂妃的尸体连同梓宫一同火化,由茆溪森和尚秉炬举火。火化后,将骨灰装入“宝宫”(骨灰罐)。

清制中,皇帝平时批奏章用朱笔,遇有国丧改用蓝笔,过二十七天后,再用朱笔。而董鄂妃之丧,顺治用蓝笔批奏章,从八月到十二月,竟长达四个月之久。为了彰显董鄂氏的贤德、美言、嘉行,顺治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顺治还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大量追悼董鄂妃的《御制哀册》、《御制行状》的具体实例,展现了董鄂氏的美言、嘉行和贤德,整篇洋洋达四千字,内容十分丰富。

董鄂妃病逝后,顺治心灰意冷,看破红尘,无所依恋,便舍弃江山,执意要到五台山出家为僧,并让和尚为他剃了发。后来,因为佛法师父玉林琇想法刺激,才逼得顺治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董鄂妃辞世,留给了顺治皇帝无尽的哀思,本来就体弱多病的他,身心遭到了极大的伤害,董鄂妃死后仅半年,就得了当时的不治之症——天花。当时正值寒冬时节,在钦定皇三子玄烨即位,口述了遗诏后,顺治皇帝于正月初七半夜崩于养心殿,追随爱妃而去,时年二十四岁。

顺治皇帝死后,尸体被火化,于康熙二年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生母)、孝献皇后董鄂氏合葬入清东陵中的孝陵。

从此,这位风流天子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